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

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

对我国心理学研究最有影响 

的国外学术著作分析 

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据 

车黎莎许光鹏 

[摘要]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0—2007)统计数据为来源,利用引文分析法,对心理学论文引用 

图书进行了统计分析,推出对该学科领域最有学术影响的47种国外学术著作,对这些著作进行简要介绍,并结 

合其来源文献主题进行论证,评价他们在该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 

[关键词]国外学术著作;人文社会科学;CSSCI;引文分析法;学术影响力;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0)10 262 6 

作者简介:车黎莎(1961一),女,浙江绍兴人,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采购信息分析;许光鹏(1982一), 

男,山东潍坊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及分析。江苏南京210093 

图书被引次数的多少,显示其研究内容被学 

产生了极大的学术影响力。 

界所关注的程度,同时也说明该图书对本学科领 

心理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国外学者学术著 

域的影响力大小。我们可以推断,图书被引次数 

作排序 

越多,说明它的学术影响越大。 】 本文借助《中文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对其中(2000— 

中国的现代心理学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2007)的心理学学科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了统计, 

从西方国家介绍和弓l进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心 

选出了被引次数较多的图书。由于被引数量是一 

理学家一直十分重视介绍和翻译西方心理学的各 

个积累的数据,越早出版的书其被引用次数越可 

种研究成果和思想流派,一直较为重视参考和借 

能被引较多。所以,为了使所选出的图书较少受 

鉴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表1给出了 

出版时间影响,我们除了兼顾与其他学科平衡外, 

人选的国外学术著作目录。 

具体选书依据遵循如下标准:(1)2000—2007年 

表1 心理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国外学者学术著作 

间,CSSCI中心理学论文引用10次及以上的图书; 

序号 图书信息 

(2)以图书的出版年算起,年均被引3次及以上 

1 (美)L.A.珀文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 

者。 

2 (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北 

根据择书标准我们遴选出了136种图书,这 

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36种图书总共被引3026篇次,占据本学科论文 

3 (美)L.A.珀文等著;黄希庭主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 

引用的图书总篇次的11.15%。其中国外作者以 

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外文撰写的著作(包括已被翻译成中文的)有47 

Alan D.Baddeley:Working memory,Oxford,New York:Ox— 

4 

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种,明显低于国内学术著作的71种,占所有图书 

总量的25.25%,篇均被引次数16.26低于国内学 

5 Albert.Bandura:Self—ef1]eae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97 

术著作的18.63。这136种图书是我国心理学领 

6 R.S.Lazarus: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New York:Spring- 

域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图书,它们是本学科领域学 

er Publishing Company,1984 

者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升华,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理 

7 (美)杜・舒尔兹著;杨立能等译:《现代心理学史》,北京: 

论基础、思想导引与实践参考,对心理学研究领域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Arthur S.Reber: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an 

8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New York:Oxford Univer- 

sity Press,1993 

9 Josef Perner:Understanding the representational mind,Cam— 

bridge,Mass.:Mit Press,1991 

10 (美)波林著;高觉敷译:《实验心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1 

11 (美)赖斯著;石林等译:《压力与健康》,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0 

12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 

年与危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3 (美)马斯洛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 

理学译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4 (美)托马斯・H.黎黑著;李维译:《心理学史》,杭州:浙 

江教育出版社,1998 

15 (英)M・艾森克著;阎巩固译:《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 

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6 (美)斯滕伯格:Handbook of creativity,New York:Cam— 

b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7 (英)A.卡米洛夫一史密斯著;缪小春译:《超越模块性: 

认知科学的发展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 (加)J.P.戴斯等著;杨艳云译:《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 

PASS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9 (美)加德纳・墨菲等著;林方,王景和译:《近代心理学历 

史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0 (美)斯滕伯格等著;吴国宏译:《成功智力》,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9 

21 John H.Flare//:Cognitive development,Englewood clifs,N. 

J.:Prentice hall,1985 

22 Susan Carey:Conceptual change in childhood,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85 

23 (美)B.R.赫根汉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导论》,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4 (美)M.S.加扎尼加主编;沈政等译:《认知神经科学》,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5 - 美)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 

|土.1987 

(美)Christina Maslach:Truth about burnout:how organiza— 

26 tions cause pemonal stres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San Fran— 

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7 

27 (瑞士)皮亚杰等著;吴福元译:(JD童心理学》,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0 

28 Dianne C.Berry:Implicit leanring:theoretical and empiircal 

issues,Hove,U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d.,1993 

29 (美)贝斯特著;黄希庭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00 

Albe ̄Bandura:Socila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 

30 cila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s,N.J.:Prentice—Hall。 

1986 

31 (美)乔纳森・布朗著;陈浩莺等译:《自我》,北京:人民邮 

电出版社,2004 

32 James William:Principles of psychology,New York:Henry 

Holt,1890 

Morton Ann Gemsbacher:Language comprehension as sturt— 

33 ture building,Hillsdale,N.J.:La ̄Teflce Erlbaum Associates, 

nc.,1990 

评价体系 263 

34 

Robe ̄S.Siegler:Emerging minds: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childreng thinking,New York:Oxford press,1996 

35 (奥)弗洛伊德著著;车文博译:《弗洛伊德文集》,长春:长 

春出版社,1998 

36 (英)艾森克,M.W.等著;高定国,肖晓云译:《认知心 

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Daniel Coleman: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37 

more than IQ,Toronto,New York:Bantam Books,1995 

38 Morris Rosenberg: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 

39 (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4 

40 (美)T.H.黎黑著;刘恩久译:《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的 

主要趋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41 (美)马斯洛著;李文科舌译:《存在心理学探索》,昆明:云南 

人民出版社,1987 

42 (美)斯滕伯格著;俞晓琳译:《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 

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3 (美)斯托曼著;张燕云译:《情绪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 

出版社,1986 

44 Dan Olweus: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Oxford:Blaekwell,1993 

45 George Lakoff: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S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6 Henry M.Wellman:Child s theory of mind,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90 

47 Kenneth A.Bollen: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 

bles,New York:Wiley,1989 

二、国外学术著作对我国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分析 

分析表1可以看出,47种图书中,译著有29 

种,原版外文图书有l8种,经进一步分析,这些图 

书分别来自六个国家:美国36种、英国6种、奥地 

利2种、瑞士1种、挪威1种和加拿大1种,美国学 

者著作占人选国外著作总数的76.60%,这不仅说 

明美国心理学拥有最庞大的队伍和研究范围广 

泛,也进一步揭示了美国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 

世界其他国家的心理学的重要影响。 

这47种外文图书内容涉及认知心理学(15 

种)、人格心理学(10种)、普通心理学(10种)、发 

展心理学(5种)、社会心理学(3种)以及其他领 

域(4种)。 

(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 

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 

等。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迅 

猛发展,在学习和记忆、语言和言语、情绪和个性、 

思维、知觉与注意等方面成果卓著。该领域人选 

的图书有15种,是国外学术著作中人选图书最多 

的领域,占人选总数47种的31.91%。它们分别 

264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O年第10期 

是:Working memory、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 

力。同时,依据大脑的活动来概括认知过程。该 

书可作为有关智力评估的新的思想指南,也可以 

Understanding the representational mind、《超越模块 

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 

的PASS理论》、Cognitive development、《认知心理 

学》(黄希庭译)、《认知心理学》(高定国等译)、 

《认知神经科学》、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Language compre— 

作为研究生的教材。 

Cognitive development(认知发展)被引16次, 

该书既描绘了儿童思维迷人的特征,又阐明了该 

领域研究中的变化和令人振奋之处。引用了许多 

参考文献和大量辅助性资料,阐明直截了当、清晰 

hension as structure building、《情绪心理学》、Im— 

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an essay on the 

明了。《认知心理学》(被引13次,黄希庭译),涵 

盖了人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各种心智活动: 

cognitive u ̄conscious、Implicit learning: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Metaphors we live by。 

下面是它们的简要介绍: 

Working memory(被引23次),英国心理学家 

Alan D.Baddeley主编,Oxford University Press于 

1986年出版。提出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 

ry)”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 

时记忆”的概念,工作记忆的概念适用于儿童的阅 

读技巧和对身体损伤患者的认知缺陷分析。该书 

受到该领域的认知心理学家和年轻学者的普遍赞 

誉。 

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被引23次)即 

《应激、评价和应对》,作为一个综合性理论分析, 

该书概括分析了20年来关于行为医学、情绪、应 

激管理、治疗和寿命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和思考问 

题,是一本多学科的图书,反映了与压力有关问题 

的许多方面和他们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的情况。 

读者对象范围为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护士 

和社会工作者、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医疗研究人 

员和生理学家。 

Understanding the representational mind(被引 

21次),英国实验心理学教授Josef Perner主编。 

介绍了表现精神特征的心理哲学领域的基本差 

别,讨论了通过常识和认知心理学观察精神世界 

的分歧。他跟踪探究了在社会上常见心理病的发 

作和早熟儿童的心理意识,在考虑到影响儿童的 

情景记忆、自我控制和他们进行欺骗的能力的情 

况下,揭示儿童如何开始形成了具有认知和代表 

性的精神观点。 

《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被引l7 

次)的出版对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该书倡导一种关于儿童发展的先天后天相互 

作用的动力论。《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 

理论》(被引16次),该书是智力评估转折点的标 

志。依据智力的本来面目,以认知过程来重建智 

注意、识别、学习、记忆、想像、思考、言语、创造和 

决策。新版还增加了反映认知心理学领域新的重 

大发展的内容,特别是当代认知神经生理学的最 

新研究成果。另一本同名的《认知心理学》(被引 

11次,高定国、肖晓云译),包括认知心理学概况, 

记忆:结构与过程,知识:命题和表象,对象、概念 

与类别,言语知觉与阅读,语言理解,语言产生,问 

题解决等。 

《认知神经科学》(被引15次),主要包括分子 

和细胞水平的可塑性,神经发育和心理过程的发 

育,感知觉、运动系统的策略和规划、注意、记忆、 

语言、思维与表象、情感、进化理论和意识等。每 

章作者总结其研究领域的实验成果,概述了其研 

究的历史、现状与存在问题。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被引1 3 

次)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该书从社会认 

知的角度介绍了人类动机和行动的综合理论,表 

述了认知、代理、自我控制和自我思考过程的在社 

会心理机能中的作用;强调通过认知、行为和环境 

因素彼此影响,系统地把这个理论的基本原则应 

用到个人和社会交往中。Language comprehension 

as structure building(被引12次)介绍了一种新的 

理论框架(格恩斯巴彻称它为组织建构框架)来理 

解语言的含义在特殊和普通认知过程,根据这个 

框架,在理解语言和非语言材料时的目标是建构 

个综合的精神表现或正在理解信息的结构。 

《情绪心理学》(被引l0次)是一部全面论述心理 

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而诱人的课题的著作。该 

书力图揭示人的情绪的微妙复杂之变化的生理及 

心理过程,揭示人的喜悦和悲戚、希望与失望、爱 

恋与冷漠、愤怒与恐惧、郁闷与焦虑等情感变化的 

奥秘。 

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被引21次)即《内隐 

学习和缄默知识》,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Ar— 

评价体系 265 

thur Reber)主编。该书作出了一种关于认知无意 

识的可读性很强的解释说明,特别侧重于内隐学 

习这个问题。Implicit learning:theoretical and em— 

节、人格与健康、人格评鉴的主要原则等;人格研 

究领域的概观与展望。《动机与人格》(被引15 

次)该书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 

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 

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 

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 

pirical issues(被引14次)介绍了内隐知识和可测 

成绩的概况,并试图通过连贯的理论框架阐明它 

们。Metaphors we live by(被引l0次)即《我们赖 

以生存的隐喻》,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 

究隐喻的途径。此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 

研究的全面开始。 

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 

影响力。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自我效 

(二)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 

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人格包括神经类 

型与气质;能力与才能;兴趣与态度;信念、意志、 

行为;智力、智慧;个别差异等内容。人格心理学 

还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人事测评、心理健 

康等领域广泛应用。人选此类的图书有l0种,它 

们分别是《人格科学》、《人格心理学》、《人格手 

册:理论与研究》、《动机与人格》、Self—efif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自我》、《人的潜能和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成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超越 

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人格科学》(被引40次)分人格单元、人格的 

发展、人格研究三个专题,介绍了人格的特质单 

元、认知单元、动机单元、天性与修养;探索人的生 

涯;潜意识;自我概念;从思想到行动的路径;情 

绪、适应与健康;适应不良的人格机能和改变过 

程;人格评鉴;当前的问题以及人格科学展望等内 

容。《人格心理学》(被引34次)全面介绍了一个 

多世纪以来关于人格研究的理论,主要围绕着精 

神分析理论、特质理论、生物学流派、行为主义、人 

本主义和认知理论等六种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展 

开论述,并加以客观、公允、生动的分析,同时对其 

他分支理论、学说和流派也都有所涉及。阅读该 

书能够了解科学心理学在人格研究领域的全貌, 

并对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居主导地位的理 

论、人格心理学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前景有一个概 

括性的认识。《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被引33 

次)阐述了现代人格理论和研究历史;精神分析、 

特质论、社会认知论、认知情感论和交互作用论; 

行为遗传学与人格、人格的神经科学、人格的发 

展、人格与精神机能障碍、人格心理学与社会心理 

学的关系、人格与文化等;气质、无意识、自我、个 

人叙述与人生故事、人格与动机、情绪与情绪调 

能:控制的实施)被引23次,该书对自我效能问题 

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书中介绍了大量实验研 

究的材料,还涉及归因、动机、目标、期望等许多有 

关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的理论问题。在书的应用 

部分,不仅阐述了自我效能在各个实践领域的作 

用,而且广泛地阐述了如何解决各实践领域中的 

问题。另外,《自我》(被引12次)详细地记录了多 

年来这个变化中的概念和心理学自我研究的问 

题。进一步描述了对这个日益重要的社会心理学 

思想的其他解释。 

《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 

(被引19次)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人的潜能和 

价值”讨论的论文集。主要选录了马斯洛有关人 

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点的文章,还包括人本心理 

学的代表人物,著名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罗 

杰斯的文章,心理分析社会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 

机体论或整体论学说的代表人物哥尔德斯坦等人 

的论文。 

《成功智力》(被引16次)向人们展示了在生 

活里获得成功的人士是如何运用创造和实践的能 

力去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塑造环境,并最终取得 

成功的。主要包括什么更有价值;人们看重智商, 

但智商并不是一切;成功智力才值得信赖;倒数计 

时仍在继续:启动成功智力等。Emotional Intelli— 

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情商:为什 

么它比IQ更重要)被引11次,该书介绍了如何让 

你更快乐自信,更善于跟别人融洽相处,事业上或 

许也能更成功。学会建立自尊以及怎样更成功地 

跟别人相处,至少让孩子知道怎么去享受生活的 

乐趣。丹尼尔的书很好地解释和探讨了情商这个 

概念,这是一本关于培养情商技能的自助指南。 

《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被引10次)提 

供了一个新的人类智力三元理论。三元智力理试 

图从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 

内外世界的主体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描 

26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述智力,超越了传统的IQ概念,从一个全新的视 

角来阐释智力,将智力理论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 

新的高度。 

(三)普通心理学 

义。《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趋势》(被引 

1O次)包括心理学的历史背景、开创的心理学和现 

代心理学三编内容,详细介绍了近、现代的心理学 

流派,讨论了科学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等。 

普通心理学在心理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学 

的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和概 

《实验心理学史》(被引20次)是汉译世界学 

术名著丛书,该书曾多年为美国大学的心理学史 

的读本。从近代科学的起源谈起,全面地阐述了 

近代心理学在科学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西方 

括了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传授最基本 

的心理学知识,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理学 

提供坚实的基础。人选此类的外文图书有10种, 

它们分别是:《现代心理学史》、《心理学史》、《心 

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 

《心理学史导论》、《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的主要 

趋势》、《实验心理学史》、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弗洛伊德文集》、《精神分析引论》。 

《现代心理学史》(被引22次)是美国心理学 

家杜・舒尔茨(Duane P.Schultz)著,杨立能、沈德 

灿翻译,该书涉及西方心理学各个重要心理学派, 

对其基本理论、来源、走向及各派主要人物的学术 

思想进行了分析介绍。沈德灿对该书作了评介, 

舒尔茨关于编写心理学史的一般见解可以概括 

为:写过去是为了写现代,着重写现代;写人物也 

写事件,着重写事件;写时代精神对学科发展的制 

约影响,着重写学科理论方法的发展,学科应用的 

推广和历史人物对当代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 

史》(被引19次)介绍了心理学的背景、创立、行为 

心理学的兴起;二战后的心理学等内容。从意识 

心理学;无意识心灵的心理学、适应心理学;心理 

学的起飞;折衷主义心理学;当代心理学;心理学 

事件与历史事件等方面进行论述。该书是试图探 

索西方心理学“新史”风格的一个典范,是一本有 

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 

径》(被引l8次)由英国心理学家M・艾森克(Mi— 

chael Eysenck)主持编写。该书不仅全面反映了国 

际心理学发展的整体状况,而且对各自领域的成 

果作出了卓越的说明。《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 

(被引I6次)以哲学和自然科学为背景论述了近 

代心理学历史发展,对近代心理学的产生过程及 

各心理学流派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特别对东方心 

理学思想进行了专门论述。《心理学史导论》(被 

引15次)是一本在美国广为使用、影响较大的大 

学心理学史教科书。这部著作把心理学史置于人 

类思想演进的大背景中,广泛地探讨了社会、文 

化、哲学、科学对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和意 

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着重叙述了实验心理学 

的建立和它在德、奥、美、英等国各种心理学派的 

发展状况。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被引12次)由美国心 

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著。该书从心理学作为一 

门自然科学的基本前提出发,研究了心理活动与 

大脑神经生理活动的关系,考察了关于人的心理 

现象的内省分析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对意识、记 

忆、想象、情绪、推理等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细致 

的讨论,特别是提出了思想之流(或意识流)的思 

想,在哲学史和心理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弗洛伊德文集》(被引11次)主要介绍了癔 

症研究、释梦、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精神分析导 

论、精神分析新论、自我与本我等等,涉及心理病 

理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与潜意识论、社会心理 

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 

《精神分析引论》(被引lO次)比较系统地深 

人浅出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该书几乎 

涵盖了精神分析理论所关切与探讨的各项层面, 

特别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本理论:潜意识论、梦 

论,以及性欲论。 

(四)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 

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广义包括动物心理学或 

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 

指个体发展心理学,即研究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 

各个时期的心理现象,按年龄阶段又可分为儿童 

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分支。人选此类的有《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Conceptual change in childhood、《儿童心理学》、E— 

merging minds: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children,s 

thinking、Child ̄theory of mind,共5种图书。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被引l9次)是美国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有关同一性理论的重要著作, 

书中“生命周期:同一性的渐成说”对他的著名的 

人格发展渐成说,即人的发展的八个阶段进行了 

评价体系 267 

详尽、系统的阐述。重点探索了美国现代社会中 

的青少年问题、妇女地位问题,以及种族同一性问 

题,提出了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重大问 

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途径的观点。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 

(六)其他领域 

涉及到心理学其他领域的图书还有4种,《压 

力与健康》(被引20次)介绍了应激(压力)的研 

究、应激的应对理论和应对模式、生理和心理应激 

的定义与事例,各种压力处理方法,消除应激的技 

术。Handbook of creativity(被引17次)主要介绍 

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此次人选的发 

展心理学5种图书中有4种是关于儿童心理学, 

Conceptual change in childhood(被引16次)阐述了 

创造力研究的方法、创造力的起源、创造力自我与 

环境和创造力的专题研究。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校园暴力:我们 关于儿童认知的两种思考方式的可供选择的办 

法,提出了概念的变化及其与知识体系发展的相 

关性的想法。(JL童心理学》(被引14次)是皮亚 

杰和英海尔德合写的一部重要著作,从“发生认识 

论”出发,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儿童的知识的形成 

和发展的过程,并把这一过程分为感知一运动、运 

算和前青年期三大连续的阶段。Emerging minds: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children g thinking(被引1 2 

次)介绍了关于儿童思维的基本问题,先前的理论 

曾描述认知发展过程像楼梯,作者建议把它视作 

具有进化结构的发展比楼梯模型更有意义。Child 

S theory of mind(儿童心理理论)被引10次,该书 

整合了这个迅速发展领域研究的多样化标准,它 

把关于基本主题(心理和性格)的儿童知识绘制为 

个连贯的常识性理论,强有力的推进了日常理 

论和思维常识理论的理解。 

(五)社会心理学 

人选的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有3种,其中, 

Truth about burnout:how organizations cause pemonal 

s ̄es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被引14次)介绍了今 

天的劳动者普遍正面临工作倦怠的情况。包括白 

领和蓝领的各阶层工人都有压力、不安全、被误 

解、被低估的感觉,并在他们的工作场所被疏远。 

该书清楚地表明责任往往由组织负责。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rf—image(被引11次)即“社 

会和青少年自尊”,Rosenberg(1995)针对其1965 

年提出的自尊概念进一步指出:自尊是一种对自 

我的态度。自尊概念可以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 

去理解,并可进一步分为正负两个维度。《存在心 

理学探索》(被引10次)是马斯洛晚年的一部重要 

著作,是他的《动机与人格》一书的续篇,是由作者 

的一些论文和讲演稿汇编而成的。 

知道什么和我们能做什么)(被引l2次),是挪威 

卑尔根大学心理学系Dan Olweus教授所著,他被 

公认为欺凌及受害问题的世界权威,被视为研究 

欺凌者、受害者问题的“创始人”。Sturctural Equa— 

tions wiht Latent Variables(被引lO次)即《潜在变 

量结构模型》,讨论了一个有效利用有序数据特殊 

模型,它不像根据名词分类数据的标准模型。为 

统计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种回归评价质 

量和可靠性的新工具,因而也被心理学界所采用。 

心理学外文引用文献占全部语种文献的72. 

1%。此次人选的47种国外著作中对本学科影响 

较大的是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普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译著对本学科发展也 

产生着重要影响。 

领袖人物著作为学科研究与发展提供了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者倾向于将它作为科学研 

究的指导思想,其引用主题涉及到心理学的大多 

数领域。在以后的研究中仍要坚持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作指导,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建设辩证唯物主义的心 

理学而努力奋斗。对历史文献引用较多的是从我 

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借鉴、吸收我 

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科对工具书的参考 

使用主要包括测评量表类、诊断标准类、辞典类 

等。 

参考文献: 

[1]苏新宁.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分析[J].东 

岳论丛,2009(6). 

收稿日期:2010—07—15责任编辑吴俊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3931442a234711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