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
,
202
1
6
30
3
.
J
Epileptol
Electroneurophysiol
(
Chin
)
,
June
2
0
2
1
,
Vol
.
30
,
No
.
3
[
文章编号
11674-8972(2021)-03-175-05
[
文献标识码
]
A
[
中图分类号
]
R749.
1
+
5
;
R741.
02
•
述
•
BIN1
基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可能机制
王磊
〔
,
孙太欣
2
[
关键词
1
阿尔茨海默病
(
AD
)
;
桥联整合子
1(BIN1
)
;
Tau
蛋白
;
淀粉样蛋白
;
过度磷酸化
;
细
胞外囊泡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
,
阿尔茨海默病
(
Alzhei-
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
梳理
BIN1
基
因在
AD
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机制
,
以期为尽早发现
mefs
disease,
AD
)
的患病率越来越高
,
其给家庭及
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
。
目前
,
全球尚无有效药物
AD
风险因素提供依据
,
也为
AD
的治疗提供可能
的研究方向
。
能治愈
AD,
故针对此病的发病机制及风险因素的
研究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
AD
的病理特征是脑内
神经元减少
,
大脑皮层萎缩
,
Tau
蛋白异常磷酸化
,
1
BIN1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
SNP
)
神经纤维缠结
(
neurofibrillarytangles,
NFT)
形成
,
以及
忻
淀粉样蛋白
(
amyloid,
A0)
沉积形成老年
通过调节脑内
Tau
蛋白水平参与
AD
的发生与发展
早在
2009
年
,
就有报道认为
BIN1
基因
斑
(
senileplaques,
SP)
,
这些病理变化共同作用导
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认知功
能下降
。
目
前有
研究
rs744373
和
rs7561528
可能是
AD
的致病基因
9
,
接着就陆续有多个与
AD
相关的
BIN1
基因多态
性被报道
,
包括
rs744373
、
rs7561528
、
rs6733839
、
表明
,
遗传
、
环境及炎症等多种因素均与
AD
的发
生发展有关
,
如
NLRP3
炎症小体的活化可促进
AD
的发生发展
[
1
]
。
遗传因素在
AD
的发生发展
中起重要作用
,
载脂蛋白
E
(apolipoprotein
E
,
rs59335482
、
rs9653202
、
rs67327804
和
rs1060743
等其中仍以
rs744373
、
rs7561528
研究为
多
。
有研究认为
,
BIN1
rs744373
、
BIN1
rs7561528
是白人的
AD
致病位点
,
rs7561528
也是亚洲人的
危险位点
。
rs7561528
和
rs744373
SNP
在中国人
ApoE)
基因已确定与晚发型
AD(late-onset
AD
,
LOAD)
的发生相关
[
23
]
。
目前
,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
GWAS
))
又
确定了桥联整合子
1(Bridging
integrator
1
,BIN1
)
中具有很强的连锁不平衡
[
12
]
。这些与
AD
发病风
险相关的基因位点多位于
BIN1
基因编码区的上
基因是
LOAD
的另一易感位点⑷
。
已知
,
BIN1
蛋
白参与多种与膜曲度相关的细胞功能调节
,
包括细
游
,
因此推测
BIN1
基因变异主要通过改变
BIN1
基因表达来影响
AD
的发生
。
目前研究认为
,
这些
胞内转运
、
细胞内吞作用
、
细胞膜形态调节
、
细胞骨
架调节
、
细胞周期进展以及凋亡等
,
其性质改变与
基因多态性均与脑内
Tau
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
这
些
BIN1
基因多态性的插入和(或)缺失突变
,
均会
导致脑内
Tau
蛋白水平的改变,
同时也会导致脑
多种疾病相关
,
如心脏疾病
、
癌症
、
强直性肌营养不
良及
AD
等
,
但其在某一疾病中的具体发生机
制均尚不完全清楚
。
本文将就
BIN1
基因与
AD
脊液中磷酸化
Tau
蛋白水平的升高
[
1314
]
,
通过调
节
Tau
蛋白的神经毒性而促进
AD
发生
。
但
BIN1
基因表达与
Tau
蛋白病理改变的确切机制
基金项目
:
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项目
(NO;
52720016004N-2017028
)
尚不十分清楚
,
目前研究表明可能通过以下几方面
收稿日期
;
2021-01-06
修回日期
;
2021-03-01
作者单位
:
00086
,
北京
,
1.
北京林业大学医院
;
.
首都医科大学
影
响
Tau
蛋
白
病
理
改
变
。
电力教学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
:
孙太欣
:
suntaixin
@
163
com
1.1
BIN1
基因参与突触囊泡内吞而影响
Tau
蛋
白的病理变化
•
175
•
,
202
1
6
30
3
.
J
Epileptol
Electroneurophysiol
(
Chin
)
,
June
2
0
2
1
,
Vol
.
30
,
No
.
3
BIN1
基因位于
2
号常染色体上
,
其编码的
BIN1
蛋白在膜的弯曲和内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用
,
而细胞内吞功能障碍是
AD
的重要病理特征
。
对
BIN1
基因敲除小鼠研究发现
,
基因突变小鼠脑
提取物中的突触囊泡循环和内吞蛋白支架存在缺
陷
,
而这些缺陷与学习障碍有关
[
15
]
。
Calafate
等
[
16
]
在体外模型研究中发现
,
BIN1
基因通过增强
Tau
蛋白的内吞作用而促进病理性
Tau
蛋白在细
胞间传播
,
而下调
BIN1
基因表达可对
AD
起到保
护作用
。
BIN1
蛋白可减少抑制细胞内吞作用的披
网格蛋白小泡的形成
,
从而促进网格蛋白介导的内
吞作用
。
同时
,
BIN1
蛋白还可通过修饰
供
淀粉样
前体蛋白
(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
APP)
的
囊泡运输
,
参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
,
从而增
加
LOAD
的患病风险
。
1.
2
BIN1
基因在其自身及
Tau
蛋白的磷酸化进
程中发挥作用
Tau
蛋白是神经元中非常重要的微管相关蛋
白
。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可影响其生理功能
,
降低
其对微管的亲和力
,
导致神经元细胞骨架失稳
,
促
进
Tau
蛋白的聚集
,
从而导致认知障碍
。在胞浆
和细胞核中
,
真核细胞处理错误折叠或受损蛋白质
的主要蛋白水解酶途径是泛素
/蛋白酶体途径,
Tau
蛋白的清除主要依赖于泛素
一
蛋白酶体系
统
[
17
]
。
过度磷酸化的
Tau
蛋白与蛋白酶体的抑制
性结合会形成
NFT,
此为
AD
的一个重要病理特
征
,
多出现在皮质海马及
Meynert
基底核神经元
中
[
18
]
。
已有研究发现
,
BIN1
基因多态性与脑脊液
中磷酸化
Tau
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
Sartori
等
[
19
]
研究
BIN1
基因依赖性的病理生理过程与
Tau
蛋
白的关系时发现
,
BIN1
基因的过度表达导致海马
中
BIN1-Tau
蛋白相互作用的增加
,
且
AD
患者中
磷酸化
BIN1
(
T348
)
:
BIN1
的比例增加
,
即
BIN1
基因通过复杂的调节其与
Tau
蛋白的相互作用来
调节
AD
风险
。
BIN1
蛋白磷酸化表达或活动的改
变可能破坏
Tau
的调节平衡
,
并对学习和记忆产
生直接影响
。
Thomas
等的细胞培养研究证实
,
BIN1
单抗
(
99D)
能降低磷酸化
Tau(pTau)
蛋白水
平
。
在
Tau
蛋白表达的细胞培养中
,
BIN1
单抗诱
导蛋白酶体机制
,
导致分子泛素化
,
从而防止细胞
应激
。
体内研究表明
,
用
BIN1
单抗处理表达
Tau
蛋白的
P301S
小鼠比未处理的小鼠存活时间更
•
176
•
长
。
Thomas
等的数据证实
BIN1
单抗可降低
pTau
水平
,
这可能作为
AD
治疗的候选药物
。因
此
,
明确
BIN1
基因参与
Tau
蛋白磷酸化的具体机
制
,
从而抑制
Tau
蛋白磷酸化
,
改善认知损害
,
可
为
AD
的药物研发提供有力证据
。
1.3
BIN1
基因通过细胞外囊泡促进
Tau
蛋白病
理改变
细胞外囊泡
(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
是由
脂质双层构成的膜性小泡
,
是从细胞膜上脱落或者
由细胞分泌的双层膜结构的囊泡状小体
,
含有起源
细胞特有的蛋白质
。
EV
主要由微囊泡和外泌体
组成
。
胞外体是细胞废物处理的一种方式
,
也是细
胞间远距离通讯的一种形式
[
1
]
。
EV
广泛存在于
细胞培养上清以及各种体液中
,
包括脑脊液
(CSF
)
、
血液和尿液中
,
便于分析和研究
。
Crotti
等
[
2
•
研究发现
,
过表达的
BIN1
基因在体外通过
EV
促进
Tau
蛋白的释放以及
PS19
小鼠体内
Tau
蛋白病理学的恶化
。
在
PS19
背景下
,
来自小胶质
细胞的
BIN1
基因的遗传缺失导致体外
EV
的
Tau
蛋白分泌减少
。
因此
,
他们认为
BIN1
基因通过改
变
Tau
蛋白清除率和促进小胶质细胞释放
Tau
蛋
白富集的
EV,
促进
AD
相关
Tau
蛋白病理学的进
展
。
EV
是细胞间传递的一种媒介
,
上述研究表
明
,
通过抑制
BIN1
基因在
EV
的表达
,
改变
Tau
蛋白清除率,可阻止
Tau
蛋白的富集
,
降低
AD
发
生的风险(图
1
)。
2
AD
患者脑内
BIN1
基因具有低甲
基化趋势
BIN1
基因在启动子区内有一个
CpG
岛
,
是一
个较小的岛
,
在这个岛上
,DNA
甲基化可以改变该
基因及其各种亚型的表达
。
Yu
等对血液中
BIN1
甲基化水平的研究发现
,
AD
患者脑内
BIN1
基因具有低甲基化的趋势
。
BIN1
甲基化可以改变
BIN1
蛋白的表达
,
促进
0
内分泌酶
(BACE1
)
的产
生
,
进而触发
APP
、
A
0
40
和
A042
肽的产生
。
Sa-
cedo-Tacuma
等
•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
LOAD
患者血液中
BIN1
基因
CpG26
、
CpG44
、
CpG87
的
水平均显著减低
,
即使通过年龄
、
性别和
APOE
调
整后的回归模型
,
这些
CpG
的甲基化水平仍较低
。
因此
BIN1
基
因
中
CpG
的
低
甲
基
化
可
能
在
BIN1
的表达中起重要作用
,
并且可能是鉴定具有高发
,
202
1
6
30
3
.
J
Epileptol
Electroneurophysiol
(
Chin
)
,
June
2
0
2
1
,
Vol
.
30
,
No
.
3
图
1
BIN1
基因参与
AD
的部分可能机制
。
A
:
BIN1
基因破坏披网格蛋白
,
促进细胞对
Tau
蛋白的内吞作用
,
并进一步加速
Tau
蛋白的磷酸化过程
;
B
:
BIN1
基因促进
APP
的内吞作用
,
从而影响
A
R
的产生
;
C
:
BIN1
基因促进
EV
中
Tau
蛋
白和病理性
Tau
蛋白的释放
。
LOAD
风险的生物标志物
。
3
BIN1
基因会导致与
AD
相关的特
异部位大脑皮层萎缩
目前有研究认为
,
海马
、
海马旁回
、
颞叶内侧
、
内嗅皮层
、
楔前叶
、
后扣带回的萎缩程度均与
AD
密切相关
[
526
]
。
Biffi
等如在
AD
研究数据库
4
BIN1
基因可能不影响
A
R
的产生
与沉积
APP
的内吞过程是其随后被
BACE1
裂解的
重要步骤
。
有研究显示
,
BIN1
可能通过多种机制
调节
BACE1
的细胞内转运
,
随后改变
0
肽的产
生
[
30
]
0
但更多的研究提示
,
BIN1
促进
AD
的发生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
,
可能与
A
0
无关
。
ADNI
)
)
中发现
,BIN1
基因
rs7561528
多态性与
内嗅皮层厚度显著相关
,
与海马
、
杏仁核结构大小
也显著相关
。
在对中国年轻汉族人群的研究中发
现
BIN1
基因
rs744373
多态性与海马体积有显著
相关性
[
8
]
。
Wang
等
[
词在
Tau
病理背景下选择性
Andrew
等皿的研究显示
,
小鼠中单个
BIN1
等位基因缺失可导致
BIN1
蛋白水平降低
50%
,
但
这并不会改变体内
BACE1
水平或定位
,
也不会改
变非转基因小鼠内源性
A
0
的产生
。
此外
An
drew
等还发现
,
在淀粉样变小鼠模型中
,
BIN1
水
平的降低不会改变
A
0
的沉积和行为缺陷
。
Wang
等
[
14
]
的研究显示
,
BIN1
基因与
CSF
中
A
0
无关
,
删除
BIN1
基因的小鼠中发现
,
其海马神经元数量
有统计学意义的减少
,
他们推测
,
可能的原因与
BIN1
基因减少引起的细胞自主性神经元兴奋性降
低有关
,
而聚集病理性
Tau
蛋白的存在又进一步
加剧了这种情况
。
另外
,
也有研究表明
,
BIN1
基因
与
AV45-PET
的
A
0
沉积也无关
,
故认为
BIN1
参
与
AD
的发生与
A
0
的病理改变可能无关
。
Franzmeier
等
[
13
]
的研究也显示
,
BIN1
基因的
rs744373
SNP
与
0
-淀粉样蛋白病理改变无关
。因
此
,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
BIN1
基因参与
AD
的发
可参与
AD
的其他相关途径
,
例如炎症
、
细胞凋亡
和钙稳定性等
。
但目前鲜有研究表明
BIN1
具体
是通过哪种机制导致与
AD
相关的脑区萎缩
[
9
]
。
生与
A
0
的病理改变无关
,
也就是
BIN1
可能与老
・
177
・
,
202
1
6
,
30
3
.
J
Epileptol
Electroneurophysiol
(
Chin
)
,
June
2
0
2
1
,
Vol
.
30
,
No
.
3
年斑的形成无关
。
5
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
,
BIN1
基因通过多种途径参与
AD
的发生与发展
。
目前已发现多种与
AD
发生相关
的
BIN1
基
因
SNP
,
通
过
早
期
检
测
BIN1
基
因
SNP
,
可对
AD
发病有预测作用
。
BIN1
基因通过
参与突触囊泡内吞作用
、
促进
EV
的
Tau
蛋白释
放等多种途径参与
Tau
蛋白聚集及磷酸化进程,
从而促进
AD
的发生发展
。
BIN1
低甲基化也可能
在
Tau
蛋白病理改变中起重要作用
。
同时
,
BIN1
基因异常表达还会导致
AD
相关脑区的萎缩
。
虽
然
,
A
0
沉积形成的老年斑是
AD
病理特征之一
,
但
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
BIN1
基因可能与
A
0
的产生
和沉积无关
。
BIN1
具体在哪一环节起重要作用
,
亦或是多种途径共同作用促进
AD
的发生尚无定
论
。
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药物来治疗
AD
,
现已有
研究证实
BIN1
单抗可降低
pTau
蛋白水平
,且用
BIN1
单抗处理表达
Tau
蛋白的小鼠存活时间会
更长
。
因此
,
明确
BIN1
基因在
AD
中的具体作用
机制
,
尤其是
Tau
蛋白磷酸化过程
,
有可能为
AD
提供潜在的药物治疗线索
。
6
参考文献
[
1
]
刘俐杰
.
NLRP3
炎症小体的活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
2018
,
27
(
2
)
:
118-121
[2
]
Yu
JT
,
Tan
L
,
Hardy
J,et
al.
Apolipoprotein
E
in
Alzheimer's
disease
:
anupdate[
J].
Annu
Rev
ol
Neurosci
,2014
,
37
(
1
)
:
79-100
[
3
]
Mahoney-Sanchez
L
,
Belaidi
AA
,
Bush
AI,et
al.
The
complex
role
ol
apolipoprotein
E
in
Alzheimer's
disease
:
an
overview
and
update
]].
J
Mol
Neurosci
,2016
,
60
()
:
1-11.
]]
Chapuis
J
,
Hansmannel
F
,
Gistelinck
M
,
et
al.
Increased
ex
pression ol
BIN1
mediates
Alzheimer
genetic
risk
by
modula
ting
tau
pathology
[
J
]
.
Mol
Psychiatry
,
2013
,
18
(
11
)
:
1225-1234
[
5
]
Zhou
Y
,
Hayashi
I,Wong
J,et
al.
Intracellular
clusterininter-
acts
wth
brain
isolorms
ol
the
bridging
integrator
1
and
wth
the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
in
Alzheimer's
disease
[
J
]
PLoSOne2014
,
9
(
7
)
:
e103187
[6]
Fugier
C,
Klein
A,
Hammer
C,
et
al.
Misregulated
alternative
splicing
ol
BIN1
is
associated
wth
T
tubule
alterations
and
muscle
weakness
in
myotonic
dystrophy
]].
Nat
Med
,2011
,
17
(
6
)
:
720-725
•
178
•
[
7
]
Chang
MY
,
Boulden
J
,
Katz
JB
,
et
al.
Bin1
Ablation
increases
susceptibllty
to
cancer
during
aging
,
particularly
lung
cancer
[
J
]
CancerRes2007
,
67
(
16
)
:
7605-7612
]]
邹卓璇
,
刘冯岐
,
张瑞英
.
桥接整合因子
1
在心力衰竭中的研
究进展
]]
•心血管病学进展
,
2017
,
38(4)
:
419-422.
]]
Chung
SJ,Lee
JII,Kim
SY,
et
al.
Association
ol
GWAS
top
hts
wth
late-onset
Alzheimer
disease
in
Korean
population
]].
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
2013,27(3)
:
250-257.
[
10
]
Tan
MS,
Yu
JT,
Jiang
T,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BIN1
gen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risk
in
IIan
Chinese
individuals
]].
Neurobiol
Aging
,
2014,35
()
:
1781.
e1-1781.
e8.
[
11
]
Naj
AC,
Jun
G,
Beecham
GW,et
al.
Common
variants
at
MS4A4
/
MS4A6E
,
CD2AP
,
CD33andEPHA1
are
associat
ed
wth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
Nat
Genet,
2011
,
43
(
5
)
:
436-441
[
12
]
IIao
X,Wang
A,Li
C,et
al.
Genetic
association
ol
BIN1
and
GAB2
in
Alzheimer's
disease
:
A
meta
-
analysis
and
sys
tematic
review
[J
]
.
GeriatrGerontol
Int
,
2020
,
21
(
2
)
:
185-191
[
13
]
Franzmeier
N
,
Rubinski
A
,
Neitzel
J
,
et
al.
The
BIN1
rs744373
SNP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tau-PET
levels
and
impaired
memory
]].
Nat
Commun,
2019,10
(
1
)
:
1766.
[
14
]
Wang
IIF,Wan
Y,
IIao
XK,et
al.
Bridging
integrator
1
(BIN1)
genotypes
mediate
Alzheimer's
disease
risk
by
al
tering
neuronal
degeneration]].
J
Alzheimer's
Dis,2016,52
(
1
)
:
179-190
[
15
]
PaoloGD
,
SankaranarayananS
,
Wenk
MR
,
etal
Decreased
synaptic
vesicle
recycling
eficiency
and
cognitive
delicits
in
amphiphysin
1
knockout
Mice
[J].
Neuron,
2002 ,
33
(
5
)
:
789-804
[
16
]
Calalate
S,Flavin
W,
Verstreken
P,et
al.
Loss
ol
Bin1
pro
motes
the
propagation
ol
Tau
pathology
E
J
]
•
Ce
ll
Rep
,
2016
,
17
(
4
)
:
931-940
[
17
]
Wang
Y,
MandelkowE.
Degradation
ol
tau
protein
by
auto
phagy
and
proteasomal
pathways
]].
Biochem
Soc
Trans
,
2012
,
40
(
4
)
:
644-652
[
18
]
Tai
IIC,
Serrano-PozoA,
Hashimoto
T,et
al.
The
synaptic
accumulation
ol
hyperphosphorylated
tau
oligomers
in
Alzheimer
disease
is
associated
wth
dysfunction
ol
the
ubiquitin
-
proteasome
system
]].
Am
J
Pathol
,
2012,181
(
4
)
:
1426-1435
[
19
]
Sartoii
M
,
Mendes
T,Desai
S,et
al.
BIN1
recoverstauopa-
thy-induced
long-term
memory
deficits
in
mice
and
interacts
wth
Tau
through
Thr348
phosphorylation
]].
Acta
Neuro-
pathol
,
2019
,
138
(
4
)
:
631-652
[20
]
Thomas
S,IIoxha
K,Tran
A
,
et
al.
Bin1
antibody
lowers
the
expression
ol
phosphorylated
Tau
in
Alzheimer's
disease
]].
J
Cell
Biochem,
2019,120(10)
:
18320-18331.
[21]
Colombo
M,Raposo
G,Thery
C.
Biogenesis,
secretion,
and
intercellular
interactions
ol
exosomes
and
other
extracellu
,
202
1
6
30
3
.
J
Epileptol
Electroneurophysiol
(
Chin
)
,
June
2
0
2
1
,
Vol
.
30
,
No
.
3
lar
vesicles]
〕
].
Annu
Rev
Ce
ll
Dev
Biol
,
2014,30
:
255-289.
[
2
]
Crotti
A
,
Sait
HR
,
McAvoy
KM
,
et
al.
BIN1
favors
the
spreadingof
Tau
via
extrace
l
ular
vesicles
[
J]
Sci
Rep
,
2019,9
(
1
)
:
9477-9487.
[23
]
Yu
L,Chibnik
L,
Yang
J,et
al.
Methylation
profiles
in
pe-
ripheralbloodCD4+lymphocytesversusbrain
:
therelation
to
Alzheimer'
disease
pathology]
〕
].
Alzheimers
Dement
,
2016,12
():
942-951.
[24
]
Salcedo-Tacuma
D,
Melgarejo
J
,
Mahecha
MF,
et
al.
Differ
ential
Methylation
Levels
in
CpGs
of
the
BIN1
Gene
in
Indi
vidual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
J
]
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
2019,33(4)
:
321-326.
[25]
Bertram
L,
McQueen
MB,
Mullin
K,et
al.
Systematic
meta-
analysesof
Alzheimerdiseasegeneticassociationstudies
:
the
AlzGene
database
]].
Nat
Genet,
2007,39
(
1
)
:
17-23.
[
26]
KarchCM,
Jeng
AT,
NowotnyP
,
etal
Expressionofnovel
Alzheimer's
disease
risk
gelies
in
control
and
Alzheimer's
disease
brains
]].
PLoS
One,
2012,7
(
11)
:
e50976-e50988.
[
27
]
Bri
f
iA
,
AndersonCD
,
Desikan
RS,
etal
Geneticvariation
andneuroimaging
measuresin
Alzheimerdisease
[
J
]
Arch
Neurol,
2010,67
()
:
677-685.
[
8
]
Zhang
X,Yu
JT,Li
J,et
al.
Bridging
Integrator
1
(BIN1
)
GenotypeE
f
ectson
Working
Memory
,
HippocampalVol-
ume
and
FunctionalConnectivityin
Young
HealthyIndi-
viduals
[
J
].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5
,
40
(
7
)
:
1794-1803.
[
29
]
GaoP
,
YeL
,
ChengH
,
etal
The MechanisticRoleofBridg-
ing
Integrator
1
(BIN1)
in
Alzheimer's
Disease]
〕
].
Cell
Mol
Neurobiol,
2020
:
PMID
:
32719966.
[30
]
Miyagawa
T,Ebinuma
I,Morohashi
Y,et
al.
BIN1
regulates
BACE1
intracellular
traficking
and
amyloid-beta
produc
tion
]].
Hum
Mol
Genet
,2016
,
25
(
14
)
:
2948-2958.
[31
]
Andrew
RJ,Rossi
PD
,
Nguyen
P
,
et
al.
Reduction
of
the
ex
pression
of
the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AD)
risk
factor
BIN1
does
not
afect
amyloid
pathology
in
an
AD
mouse
mode
]].
J
Biol
Chem
,
2019
,
294
(
12
)
:
4477-4487.
・
179
・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0479973a1763981.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