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重新回归:在过去两年很多人以为这家公司管理系统倒闭了一亩田

一亩田重新回归:在过去两年很多人以为这家公司管理系统倒闭了一亩田


2024年1月26日发(作者:)

实用标准

一亩田重新回归:在过去两年 很多人以为这家公司倒闭了 一亩田邓锦宏

一亩田重新回归,它要讲的是一个从

1

0

,再从

0

1

的故事。

“那都是痛啊,不过都过去啦。 ”邓锦宏低着头,嘴角

露出一丝苦笑。

作为一亩田公司的创始人,邓锦宏在最近选择了低调行

事。对于过去,他似乎不太愿意多说。虽然那场风波已经过 去近

2

年时间,但那仍像是一个尚未消失的疤痕,在他身上 隐隐作痛。

一亩田成立于

2011

年,最早是农业信息撮合平台,在

2014

7

月公司获得了

B

轮融资后开始转型做农业交易平

台,试图打造

O2O

平台闭环,实现线上线下的打通。

一亩田融资情况数据表 为了培养用户线上支付习惯并获得

GMV

的增长,公司 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方法,进行补贴和团队扩张, “那时的一 亩田是以指数级速度增长,日交易额从几千万很快就突破了

3

亿,人员也从

200

人扩张到

3000

人。”一位熟悉一亩田的 人士回忆称。

这种膨胀最终因

2015

年的那场舆论风波和裁员风波而

文档

实用标准

慢了下来。

过去两年,一亩田似乎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人知道一 亩田到底怎么样了,甚至一度有人怀疑是否一亩田已经倒 闭,直到最近出现了一亩田新一轮融资的新闻。

2016

11

月,一亩田获得了

C

轮融资,由易贸领投, 云锋基金、真格基金、红杉中国跟投,据相关媒体报道估值 近

6000

万美元。

一亩田又重新回归,它要讲的是一个从

1

0

,再从

0

1

的故事。

膨胀

位于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的

B-6

号楼是一亩田成立以来的 第四个办公室了。 “现在大概就

200

多人,跟我们过去比的 确少了很多。”邓锦宏环顾四周介绍道。

之前公司搬过三次家,最早成立时是在朝阳区鑫兆佳 园,那时候公司仅三个人——邓锦宏和两个技术合伙人。之 后公司搬到知春路的锦秋大厦,后来人越来越多,办公室坐 不下了,2015

4、5

月份的时候就在致真大厦又租了两层, 去年底公司才搬到了现在这个地方。

这距离邓锦宏创业已经过去了

6

年。

邓锦宏

2006

年毕业后在百度产品部工作,负责百度贴 吧业务,

2009

年离职出来做过

B2C

模式的服装电商,不过

1

年之后就倒闭了。他又重新回到了百度,负责市场方面业

文档

实用标准

务。

一亩田创始合伙人刘敏回忆,邓锦宏当时跟他说,自己 之前在产品部是不知道如何花钱的,所以出来创业之后对 钱、经营没有概念。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回到百度,邓锦宏说 要做离钱近的工作。

在 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恰巧百度市场部当时希望做一 些公益类项目,邓锦宏提出了两个方案,其中一个就是农业 信息化,主要就是召集志愿者在网上普及各个县、村庄 的 信息。在此过程中,邓锦宏发现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 于是

2011

年便辞职出来创办了一亩田,希望解决信息不对 称的问题,让人们找到每一亩田上的农产 品。

2013

年年底,智能手机开始在农村普及,一亩田做了 手机

web

网站,邓锦宏发现

web

端用户流量很快就占到了 总流量的

30%

以上,他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可能对农村 用户 带来的改变。2014

5

月,邓锦宏推出了一亩田第一代

APP。 与此同时,他也在尝试把线下交易搬到一亩田的平台上。

由于一亩田做的农业电商平台是双边市场,需要一手托 买家一手托卖家,因此如何形成一定用户规模就成了最为关 键的事。

邓锦宏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刚开始做

APP

推广时, 他去到新发地批发市场,给一个批发商推荐一亩田

APP

,告

诉他可以在一亩田寻找更多供应商。但是该批发商瞅了一 眼,看文档

实用标准

到其采购的品种在该平台只有

10

个供应商之后,掏 出自己手机,打开通讯录给邓锦宏看,他的通讯录中有

200

条供应商的联系方式。

这样的情景邓锦宏的同事也经常遇到,邓当时觉得应该 冷市场,热启动。

2014

7

月,一亩田刚刚完成了

B

轮融资,融资额为

2000

万美元,新天域资本领投,红杉资本等跟投。手拿着 充足的现金,一亩田开始了后来被人广为知晓的补贴推 广。 当时公司总共近

50

人,地推人员大概有

80%

,其主要工作 有两个,推广

APP

,同时完成每个月的交易额指标。

为了能够让买卖两端的用户有意愿使用线上平台进行 支付,一亩田采取了在互联网

O2O

领域较为常见的推广方 式——补贴。

2014

年,以出行领域的滴滴和快的两家为代表的公司 正是补贴烧钱最厉害的时候,上门美甲、

1

元洗车、

O2O

洗 衣,都在资本的助力下在市场撒下了大把钞票。

2015

年下半年开始的资本寒冬证明,大多数创业公司 只是热钱膨胀下的非理性投资,很多时候这种投资并没有如 预期为公司带来收入,而是变成了账上的沉没成本。

对于从事以

B2B

为主的农村电商来说, 这种补贴则显得

尤为沉重。

根据当时相关媒体报道,一亩田刚开始给交易双方的返 利文档

实用标准

2

‰,且上不封顶。比如一笔

10

万元的交易,交易双 方可分别获得

200

元的补贴。对于大宗商品交易的公司来

说,这意味着一笔不小的投入。

借助这种推广方式, 一亩田平台的交易额从

9

月份平均 每天

50

万迅速飙升至了每天

3.5

亿。“ 我们现在覆盖中国

35

个网点, 交易额增速两千多倍, 我们的员工也增长到了

3000

多人,活跃用户

200

万,解决滞销

60

次。”2015

7

月, 在极客公园的论坛上,作为演讲嘉宾的邓锦宏说道,对于这 样的成绩,他颇为满意。

陶醉于

GMV

的快速增长之中,邓锦宏并没有察觉这些 数字背后一些事情正在失控。

一位业内同行回忆起那个时候的一亩田, “在

2015

3、

4

月份,我们在外面碰到他们的工作人员,在聊天的时候他

们宣称要一天做到几亿的交易,当时觉得它们的步伐扩张得 有点急了。”

由于这种扩张惯性,补贴金额一下成了一亩田最沉重的 负担。即使后来公司补贴政策有调整,包括单边卖方补贴, 和最高每日限额

200

元,但是烧钱速度仍然很快。

邓锦宏表示,如果有机会再来一遍,还是会采用补贴的 方式,他认为这是精准营销的一种方式。 “只不过那个时候 太冒进、太冲动、太激进了,不应该扩的那么快。 ”他有些 激动地说道。

文档

实用标准

与此同时,

3000

名员工如何管理,地推人员如何监控,

在当时的一亩田公司内部并没有被充分讨论。实际上,在

2015

6

月之前,对于人员扩张、拓展金融部等新业务线 的重要决策,主要依赖于邓锦宏一个人。

那时候的邓锦宏是野心勃勃的创业者,对于一亩田未来 的方向有很多想法,也有些性急。

一亩田合伙人、研究院院长高海燕将那时的一亩田形容 为“急行军”。“公司当时资源很多,方向感又特别强,一直 在疾行,并没有好好停下来思考。 ”

一 亩田

B+

轮投资方、 昆仑万维董事长周亚辉曾在其投

资笔记中提到,

2015

7

月的时候,他曾提醒邓锦宏和当 时的

CFO

姚宁赶紧完成

C

轮融资。 那时候确定的 领投方是

GIC

和云锋基金,给出的估值是投前

8

亿美元,融资

2

亿美 元,但当时公司觉得估值便宜了,一直没有确定下来。姚宁 跟周亚辉说,不着急,后面有好几 家

VC

机构顶着呢, 不怕 做不掉。

由 于整个资本市场环境利好,

2014

年和

2015

年上半

年,

VC、

PE

的投资热情空前,创业公司估值之高也是前所 未有的。同时互联网农业也开始起步,那一 年,美菜、云 农场相继成立并分别获得了真格基金、联想集团等投资,同 时淘宝也加入战局, 成立了千县万村计划, 号称投资

100

亿 元进军农业电商领域。 而较早 成立的一亩田, 也在

VC

机构文档

实用标准

追逐的公司之列。

最终触发一亩田慢下来的外力来自一篇媒体报道。

2015

7

29

日,一篇名为《疑云重重的一亩田》的文章爆出 一亩田公司数据作假,一亩田一时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开 始重新审视自身。

瘦身

“那是我最迷茫的时候。 ”邓锦宏用沙哑的声音低声说

道。

2015

8

月到

9

月这段时间,糟糕的事情扑面而来, 打得他有些措手不及。

“因 为不知道做错了什么,突然那么多人在怀疑你, 指责你。你真的怀疑自己,你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人 在怀疑自己的时候是很低落的。 ”他说。本来身形精瘦的 他 在那两个月又瘦了

20

斤,因为根本睡不着。一位一亩田前 员工形容,每天在办公室看到邓锦宏,感觉整个人都有种莫 名的“紧张感” 。

那段时间,一亩田几乎登上了所有科技媒体的头条,邓 锦宏的电话、微信响个不停,朋友、家人以及投资人、媒体 都在问他同一个问题,一亩田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 篇《疑云重重的一亩田》报道出来之后,真格基金 创始人徐小平、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互联网从业人士 冯大辉都出来发声力挺,后来公司的发布会澄清那是网 站

文档

实用标准

上的测试数据,并不涉及造假。然而针对一亩田的质疑并未 就此停止,很多媒体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一亩田实际上存在 的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刷单。

由 于员工工资是绩效

+

基本工资, 在员工完成绩效后可

以获得

5000~10000

元的奖励。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 习惯了线下交易的农产品采购商和批发商对于 线上支付的 积极性并不高,因此不少门店员工为了完成当月公司

KPI

, 会劝说批发商帮忙反复刷流水,以达到每月

1000

万的考核 标准。而更为普遍、大胆的做 法是,一亩田的基层员工会 拿自己或者朋友的银行卡反复刷单。

刘敏告诉 《中国企业家》 ,公司在

2015

5

月份已经发 现存在刷单的事情,采取了一些反作弊的手段,比如跟踪资

金走向,开始限定补贴最高额,但是整体上,由于一亩田当 时还没有物流环节,不能完全做到闭环,很多时候这些事情 是监控不到的。

这次舆论风波也直接影响了当时一亩田的

C

轮融资进 程,当时开出高估值的众多投资机构在那次风波以后跟一亩 田的交流明显变少了。 “当时跟很多家在谈,每家都很看好, 但是没有任何一家把钱投进来。从

2015

年初谈到

9

月份, 资金突然一下就断了。 ”上述前员工说道。

由于补贴已经进行了半年的时间, 之前

B

轮融资的

2000

万美元大部分投在了人员工资和补贴上。按照上述员工估 算,文档

实用标准

每个月开支在

4000

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这些推广并没 有为公司带来收入和盈利, “刷了半年就扛不住了” 。

“9

月份的时候突然发现烧的钱快没了,那个时候所有 人都感觉要倒闭了。 ”该前员工回忆称。

资金的紧张让公司无法做到从容地裁员。

8

29

日, 公司除了技术以外的大部分基层员工,包括全国的地推人员 收到了来自人力部的裁员信,涉及范围多达

1500

人左右。 来自被辞员工、媒体的指责又一次让团队承受了很大的压 力。

邓锦宏这次选择了沉默。在内部,他带领公司的合伙人 做了降薪,每个人年薪降低

30%

。“因为我们确实做错了, 公司之前毕竟走偏了。 ”刘敏坦陈。

“对于公司管理层来说,裁员的确是压力很大,这是没 有选择的选择,难道让公司关门吗?”对于那次大幅度的裁 员,一位接近一亩田的人士显得有些无奈。

公司开始调整业务线,将原来的交易撮合模式改为信息 撮合模式,之前的很多业务线直接关闭了。

2015

年年初的 一亩田是不断地在做加法,建立了很多周边服务部 门,包 括金融部、物流部等

7

个业务线。而

2015

8

月份后,有 点臃肿的一亩田开始学会做减法,砍掉了

80%

的业务部门。

刘敏介绍,

2015

3

月公司单独辟出一块业务做大厨

网,做产地到销地的农产品配送。当时一方面是出于防守美 菜的策略,让美菜不会到产地去拓展业务,另外一 方面, 也在试文档

实用标准

验是否能在销地凝聚足够单量并打通到产地。为此, 公司当时从技术、运营主干中又拉出了十几个核心成员做大 厨网,后来看这确实有点激进。 “因为 主体业务其实没有跟 人拉开那么大的差距,没有足够积累,就分心去做一个销地 的业务,反而使公司的总体实力摊薄。 ”刘敏总结称。因此 在那次调整中,大厨网在 运行了不到

4

个月之后关闭。

裁员、业务部门大调整使得整个公司士气低落, “人心

惶惶”。为了挽回人心,邓锦宏重新做了股权激励方案,以 留住核心团队。

不过对于一亩田的员工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振奋 士气的时刻。

重生

顾铭是

2015

6

月底加入一亩田的,在此之前他负责 百度和

91

助手的整合,现担任一亩田总裁。

一亩田总裁 顾铭(摄影:史小兵) 他曾在麦肯锡工作过,邓锦宏邀请他过来负责公司战略 规划和转型。

顾铭刚来一亩田时,邓锦宏就给他布置了任务,建立一 个合伙人制度。在此之前公司完全由邓锦宏自主做决策,而 在公司快速发展阶段,这存在着一定管理风险。

顾铭在调研了一个月之后,

8

月初公司正式成立了决策 委员会,由邓锦宏、刘敏、顾铭、高海燕、宋柏林五人组成, 决策由之前的垂直决策体系变成了横向沟通体系。

文档

实用标准

据顾铭介绍,现在公司每周都会开合伙人会议,每个月 会讨论公司的战略宏观问题,做决策时先由合伙人共同讨 论,最后再由邓锦宏拍板,解决管理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合伙人制建立起来之后,他们达成的第一个共识就是 回到农产品信息撮合模式上,单点做透。

2015

9

月,顾铭带着公司产品、运营、技术部门大 概

70

多人到北京门头沟某酒店进行封闭开发,为的是让团 队能够抽出当时环境,退后一步看看一亩田到底要做什么。

那时候每天团队成员进行业务的碰撞,忙到很晚,只有 周天休息。就这样连轴转了大概一个多月之后,一亩田新的

APP

产品上线了。

“那应该是一辈子会记得的时刻。 ”顾铭回忆。之前舆 论风波的时候,内部员工都不敢说自己是一亩田的,而从酒 店走出来的时候,感觉大家都抬头走路了。

产品上线

3

个月后,一亩田用户下载量涨了近

3

倍,这

比顾铭预想的还要高。这让邓锦宏和一亩田的团队似乎又找 回了些许自信。

在此之后他们所做的就是化繁为简,做好让买家找到靠 谱的卖家、心仪的产品这件事。

过 去一年半,一亩田搭建了农产品的四级分类体系,

一线基层员工和公司总部负责运营的人一起,共同梳理出

文档

实用标准

1.2

万个农产品品种,而其余部分通过用户

UGC

的方 式来 反映。此外在产品规格、图片标准、沟通标准上,也通过运 营和产品设计方式进行了标准化。 “之前图片比例不到整个

APP

30%

,后来我们引导大家发 图。当他们发现只要有 图片,交易会更加频繁后,会慢慢养成图片展示的习惯。 ” 撤销补贴之后,积累用户规模是公司转型必然要面临的 问题。

一亩田采取的是类似营销狂人史玉柱销售脑白金的方 法,先集中一个产地或者销地打透,形成一定密度,当单位 密度达到一定临界值后当地用户会形成自然增长,之后再把 模式从线下切回到线上。

同行也观察到这一年多一亩田的变化。 “

2015

年出了那

个事情,他们把线下地推砍掉之后,让我觉得整个团队真正 去做产品,研究行业和客户需求了。 ”上述行业内人士称。

目前,一亩田的主要使用场景是买方和卖方的信息撮 合,撮合之前的信息判断,撮合之后的卖买双方的

CRM

关 系管理。

以信息判断为例, 一亩田提供了行情交易模块。 在

2015

年之前虽然一亩田也有这个板块,但是用户量并不多,而在 公司转型之后,将该板块作为用户的主要使用场 景来开发。 “我们在一线开发了

2.38

万个信息源,为平台提供实时行 情数据,作为用户决策的依据,通过价格的波动来把握商 机。”高海燕介绍道。

文档

实用标准

来自一亩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7

3

7

日,

一亩田总用户量超过

400

万,周活跃用户数近

50

万,市场 渗透率也从之前的个位数提升至了

10%

左右。

2015

9

月份之后的一年,我们的业务量,包括用 户量和撮合量比之前多了一个零,这对团队士气是一次很大 的正向激励。 ”顾铭兴奋地说道。

今年一亩田除了继续保持用户规模实现翻倍之外,最为 重要的是考虑商业变现。 “现阶段会基于我们现在的撮合业 务去产生商业模式,包括广告、会员收费等。再往后可能会 慢慢拓宽,往上游生产环节走,往后端就是对交易本身有一 些周边的探索,如物流的需求、包装的需求等。 ”

2016

11

月,一亩田获得了易贸领投,红杉、云锋跟 投的

C

轮融资,虽然估值较一年半前有较大缩水,但这是另 一个开始。

邓锦宏之前是百度足球队的成员,主要踢中场,负责组

织、带球、传送,还要抓机会射门。虽然他不是名义上的队

长,但在场上队员会听他指挥。

2015

年风波之前,他更多 取代了前锋的位置,总是在寻找机会射门。而现在,他回归 中锋的位置,负责带领一亩田有节奏的防守和进攻。

文档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6231277a1447504.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