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乡间药铺
作者:张青春
来源:《椰城》2019年第08期
作者简介:张青春,笔名西尧、阳夏村夫,河南太康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开封市尉氏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18岁发表诗歌处女作《赶集路上》,其后笔耕不辍,先后在《河南日报》《大河报》《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大观·东京文学》《椰城》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近百篇,部分作品获得奖项。
我们那地方儿,老中医俗称“先生”,小诊所俗称“药铺”。若家中有了病人,一家人惶然不安,当家的总是说:“找柳先生吧,上药铺找柳先生。”药铺坐诊的先生叫柳荫之,五十多岁,白白净净,身材修长。小时候,我常见他爱穿土布衣裤、麻底布鞋,双手背过身去,慢悠悠地在村头散步,一看就觉得他非常讲究。偏僻乡村,缺医少药,他时常高挽裤脚,肩挎一个小药箱,不分昼夜,出没在乡间土路或农舍场院里,为人祛病疗伤,因而颇受人们尊敬。
柳荫之的家很好认。村子东街,路西,鸡架门楼。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干打垒的院墙,院子角落堆放着玉米、辣椒的秸秆,房檐下吊着金黄的玉米和鲜红的辣椒,靠西墙葫芦架旁边,种有晚饭花、指甲花、秋葵之类的花草。晚饭花密密地长了一排,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一缕浓浓的花香顺风吹过来,直打鼻子。他搬了一把竹制折叠椅,坐在葫芦架下,一边喝茶,一边戴着老花镜翻阅《本草纲目》《汤头歌诀》《植物名实图考》之类的典籍。到听见儿媳在门口喊:“大(方言,父亲)——”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盖上茶壶盖子,起身往屋里走。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金色的毛绒绒的大蜜蜂嗡嗡地飞着,落到葫芦秧子的一朵五瓣子黄蕊白花上,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突然一阵小南风吹过,它闪开透明的翅膀飞起来,随即又颤巍巍地停在另一朵上。
过了小院,北边是一拉溜儿五间堂屋,有出厦。东屋是临街三间瓦房,比堂屋略低。泥墙瓦顶,上覆鱼鳞似的灰色小瓦,一垄子紧挨一垄子,错落有致。门是铺闼子门。一扇扇长方形尺把宽、二指厚的槐木或榆木门板,嵌在门楣和门脚上的凹槽里,晚上上门时顺住凹槽一推,严丝合缝。若开门坐诊,就一块一块卸下,按“东一、东二”或“西一、西二”次序,斜靠墙上。柳家药铺设在东屋,我和小伙伴们每天上学,几乎都要从药铺前路过,一阵醇厚温和的药香迎面扑来。
药铺后墙正中悬挂一对小巧的细腰双肚葫芦。我在散文《葫芦引》中写道:“人称卖药行医为‘悬壶’,医生职业为‘悬壶济世’,至今有不少乡间诊所仍然悬挂葫芦当作行医标志。”靠后墙是药橱,高高的一直抵住梁头。药橱两侧挂着一副木板刻印的对子:“但愿世间人无恙,宁可架上药生尘。”药橱上一格格小抽屉,每个抽屉可装三种药,抽屉门上贴有药名,一横两竖,红纸,黑字,很工整的小楷。抽屉上的把手,已被磨得圆润锃亮。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2555659a123221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