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开机安全模式怎么进)
2021《故都的秋》获奖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X号选手侯巍,来自郑州一中,
我说课的题目《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板书)
《故都的秋》是人教课标版必修二现代抒情散文中文质兼美一篇,作
者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了生
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我个人认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好像一杯茶,在炎热酷暑
中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在飞雪寒冬中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
但是,由于本文距今已时代久远,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情味可能有些
困难,好在,学生高一接触过“写人记事类”散文,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
之前学习了《荷塘月色》,对写景抒情类散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学习《故都的秋》,在反复诵读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体会
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尤其对那些美妙的语段,
应该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基于《故都的秋》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情,首先我来
说一下本课学习目标的确定: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必修散文“阅读鉴赏”有如下表述: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
读感受。
(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理解文本所表
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3)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
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据此,我确定的三维学习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品味鉴赏精彩语
段,分析该文“对比”“比喻”“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形散神聚”
“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设置情境,营造氛围,为学生感受文本,理
解思想创造契机,即“情境导入法”;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准确掌握重点
词语的读音,重点语句的意思,即“自学法”;通过多层次的阅读来提高
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即“诵读法”;通过质疑、讨论,理解作品内
容价值,评价作品的意义与局限,也就是常说的“合作探究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
实的环境中,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
的爱国之情。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重点是说一说如何落实学习目标的: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受秋意(板书)
我这节课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一年四季,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秋风萧瑟,残荷
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水碧草,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
有形。面对同样的秋天,人们的心境也不尽相同:“万里悲秋常作客”是
哀秋怨秋,“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喜秋颂秋。那么,近代作家郁达夫对于
秋天又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散文精品《故都的秋》。
此导入语的设计理念是: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主要的教学环节就是导入。讲《故
都的秋》正值秋天,又恰是北国的秋天,精心锤炼语言,让学生从声、色、
情、形等多个维度地感受秋韵,调动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美感思维,迅速
进入学习氛围,从而实现过程方法中的“情境导入”目标。
本课的情境导入,不止于精心锤炼的导入语,板书过课题之后,通过
对题目的解释,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落实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做铺垫。
“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一种文
化底蕴,例如把开封称作“汴京”“汴梁”,把西安称作“长安”,把南
京称作“金陵”,都给人以怀旧的感觉。
二、提纲聚神,初尝秋味
情境导入之后,尤其是通过解题,同学感受了郁达夫在标题中寄寓的
眷念之意,怀旧之感之后,课堂进入第二个环节,提纲聚神,初尝秋味(板
书)。我选择文章第12自然段进行范读,选择第1自然段让学生齐读,并
提出问题:文人墨客,包括郁达夫对于秋天的相同的感受是什么?郁达夫
笔下“故都的秋”有着什么样的深味呢?
我这一步的设计理念是: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故都的秋》传达
神韵的段落有两个,第1和12自然段,从这两段切入文章,能够提纲挈领,
直奔主题,让学生少走弯路。就像到贵州看黄果树瀑布,坐缆车直接空降
到瀑布脚下,先直观感受瀑布的壮美,再迂回欣赏不同方位的瀑布旖旎风
光。
同时从这两段切入,能与刚刚进行的情境导入环节形成最直接的呼应,
课程环节的推进也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
另外,我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多层次的阅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和文学鉴赏能力,落实“诵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
朗读的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是语文学科最
重要的特性,因此在经典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诵读仅仅作为一
个教学步骤浅尝辄止,而要把它视为关乎学生语感形成、情趣提高、人格
塑造的重要教学环节。试读,赏读,悟读,齐读都是不错的阅读手段,如
果老师抱怨学生朗读水平差,也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亲自出马,范
读课文。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文人墨客对秋的相同感触是:
深沉、幽远、严厉、萧索;故都秋的深味是:清、静、悲凉。
三.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清、静、悲凉”是全文的主线、文眼,是散文的“神”。散文讲究
形散神聚,接下进入第三个环节,披沙捡金,细赏秋韵(板书)。
在导入环节,我就力图让学生从声、色、情、形等多个维度感受秋韵,
但我的才华毕竟有限,郁达夫才是写秋的高手。3——11自然段,郁达夫
细致入微,妙笔生花,选取各种场景,采取多种手段,将北国之秋写得生
动传神,成了永恒的经典。在学生自由诵读该部分的基础之上,我设计的
问题是:郁达夫选取了那些场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尽显故都之秋“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子曰:“不愤不发,不悱不启”。有思维力度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探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设置的这一问题,包含两重
目的:一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二是,对精彩的写秋
语段进行赏析。
这样的问题设置能有效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过程方
法目标。其实围绕“三维目标展开设问”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
它的本质是处理“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关系。正如郑州市教育局田保
华局长所说:“有了目的,才会选择去的方式,才会产生路程。”
我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做了如导学案中的详细梳理,虽然比较详细,但
是再详细也只是课堂预设,不是课堂知识的生成。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被
唤醒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了,自主精神被激发出来了,情感体验了,
心灵感悟了,思维发展了,精神成长了,才真正符合道德课堂的理念,生
态课堂的精神。因为“学生的成长是道德课堂生态的最高境界”,这一环
节不是靠教师讲出彩的,讲成功的,学生成长了才算精彩,才算成功。所
以这一部分,今天的说课我也就不细讲了。(详见“导学案”)。
四.暂别故都,南国寡秋
细品过故都的秋韵,细心的同学都能发现,文章的第2、第13自然段,
写的不是故都的秋,而是南国的秋,得出的结论是南国寡秋(板书)。于
是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女生齐读第2自然段,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然后提
出问题:这两段在写作上有何特色?进一步落实知识技能目标。
这两段从手法上来说是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和和比喻修辞方法。
从结构上来看,首尾呼应,突出中心;承上启下,为最后一段的直抒
胸臆做铺垫。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能留得住的
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表达对
秋深爱!
五.知人论世,深挖秋思
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每次读来,总是叫人莫名感动不止,辛酸苦
涩不已。同学们也会隐约感到,郁达夫想说的话没说出,内在的苦没倾诉。
于是最后一个环节,知人论世,深挖秋思(板书)。在学生展示郁达夫的
资料基础上,我提出疑问: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清、静、悲凉”?
同学们可以从郁达夫的孤苦的命运,孤独的性格说起,也可以结合他
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分析,从郁达夫对祖国强烈的眷念和热爱,他的抗日救
国举动和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进行分析也不错。
甚至可以主张“无背景化阅读”,只关注文本。总之,不拘一格,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一堂成功的语
文课不是得出定论,有时存有差异也是讨论有意义的结果。我这节课,把
知人论世环节放在最后,目的也在于此。
最后布置作业,检测学习目标。作业见《导学案》,不在赘述,我的
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希望您多多指导,提出宝贵意
见。谢谢!!!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0681050a179850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