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故都的秋》获奖优秀说课稿

2021《故都的秋》获奖优秀说课稿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开机安全模式怎么进)

2021《故都的秋》获奖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X号选手侯巍,来自郑州一中,

我说课的题目《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板书)

《故都的秋》是人教课标版必修二现代抒情散文中文质兼美一篇,作

者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了生

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我个人认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好像一杯茶,在炎热酷暑

中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在飞雪寒冬中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

但是,由于本文距今已时代久远,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情味可能有些

困难,好在,学生高一接触过“写人记事类”散文,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

之前学习了《荷塘月色》,对写景抒情类散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学习《故都的秋》,在反复诵读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体会

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尤其对那些美妙的语段,

应该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基于《故都的秋》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情,首先我来

说一下本课学习目标的确定: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必修散文“阅读鉴赏”有如下表述: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

读感受。

(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理解文本所表

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3)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

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据此,我确定的三维学习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品味鉴赏精彩语

段,分析该文“对比”“比喻”“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形散神聚”

“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设置情境,营造氛围,为学生感受文本,理

解思想创造契机,即“情境导入法”;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准确掌握重点

词语的读音,重点语句的意思,即“自学法”;通过多层次的阅读来提高

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即“诵读法”;通过质疑、讨论,理解作品内

容价值,评价作品的意义与局限,也就是常说的“合作探究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

实的环境中,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

的爱国之情。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重点是说一说如何落实学习目标的: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受秋意(板书)

我这节课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一年四季,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秋风萧瑟,残荷

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水碧草,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

有形。面对同样的秋天,人们的心境也不尽相同:“万里悲秋常作客”是

哀秋怨秋,“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喜秋颂秋。那么,近代作家郁达夫对于

秋天又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散文精品《故都的秋》。

此导入语的设计理念是: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主要的教学环节就是导入。讲《故

都的秋》正值秋天,又恰是北国的秋天,精心锤炼语言,让学生从声、色、

情、形等多个维度地感受秋韵,调动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美感思维,迅速

进入学习氛围,从而实现过程方法中的“情境导入”目标。

本课的情境导入,不止于精心锤炼的导入语,板书过课题之后,通过

对题目的解释,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落实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做铺垫。

“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一种文

化底蕴,例如把开封称作“汴京”“汴梁”,把西安称作“长安”,把南

京称作“金陵”,都给人以怀旧的感觉。

二、提纲聚神,初尝秋味

情境导入之后,尤其是通过解题,同学感受了郁达夫在标题中寄寓的

眷念之意,怀旧之感之后,课堂进入第二个环节,提纲聚神,初尝秋味(板

书)。我选择文章第12自然段进行范读,选择第1自然段让学生齐读,并

提出问题:文人墨客,包括郁达夫对于秋天的相同的感受是什么?郁达夫

笔下“故都的秋”有着什么样的深味呢?

我这一步的设计理念是: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故都的秋》传达

神韵的段落有两个,第1和12自然段,从这两段切入文章,能够提纲挈领,

直奔主题,让学生少走弯路。就像到贵州看黄果树瀑布,坐缆车直接空降

到瀑布脚下,先直观感受瀑布的壮美,再迂回欣赏不同方位的瀑布旖旎风

光。

同时从这两段切入,能与刚刚进行的情境导入环节形成最直接的呼应,

课程环节的推进也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

另外,我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多层次的阅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和文学鉴赏能力,落实“诵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

朗读的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是语文学科最

重要的特性,因此在经典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诵读仅仅作为一

个教学步骤浅尝辄止,而要把它视为关乎学生语感形成、情趣提高、人格

塑造的重要教学环节。试读,赏读,悟读,齐读都是不错的阅读手段,如

果老师抱怨学生朗读水平差,也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亲自出马,范

读课文。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文人墨客对秋的相同感触是:

深沉、幽远、严厉、萧索;故都秋的深味是:清、静、悲凉。

三.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清、静、悲凉”是全文的主线、文眼,是散文的“神”。散文讲究

形散神聚,接下进入第三个环节,披沙捡金,细赏秋韵(板书)。

在导入环节,我就力图让学生从声、色、情、形等多个维度感受秋韵,

但我的才华毕竟有限,郁达夫才是写秋的高手。3——11自然段,郁达夫

细致入微,妙笔生花,选取各种场景,采取多种手段,将北国之秋写得生

动传神,成了永恒的经典。在学生自由诵读该部分的基础之上,我设计的

问题是:郁达夫选取了那些场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尽显故都之秋“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子曰:“不愤不发,不悱不启”。有思维力度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探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设置的这一问题,包含两重

目的:一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二是,对精彩的写秋

语段进行赏析。

这样的问题设置能有效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过程方

法目标。其实围绕“三维目标展开设问”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

它的本质是处理“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关系。正如郑州市教育局田保

华局长所说:“有了目的,才会选择去的方式,才会产生路程。”

我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做了如导学案中的详细梳理,虽然比较详细,但

是再详细也只是课堂预设,不是课堂知识的生成。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被

唤醒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了,自主精神被激发出来了,情感体验了,

心灵感悟了,思维发展了,精神成长了,才真正符合道德课堂的理念,生

态课堂的精神。因为“学生的成长是道德课堂生态的最高境界”,这一环

节不是靠教师讲出彩的,讲成功的,学生成长了才算精彩,才算成功。所

以这一部分,今天的说课我也就不细讲了。(详见“导学案”)。

四.暂别故都,南国寡秋

细品过故都的秋韵,细心的同学都能发现,文章的第2、第13自然段,

写的不是故都的秋,而是南国的秋,得出的结论是南国寡秋(板书)。于

是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女生齐读第2自然段,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然后提

出问题:这两段在写作上有何特色?进一步落实知识技能目标。

这两段从手法上来说是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和和比喻修辞方法。

从结构上来看,首尾呼应,突出中心;承上启下,为最后一段的直抒

胸臆做铺垫。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能留得住的

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表达对

秋深爱!

五.知人论世,深挖秋思

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每次读来,总是叫人莫名感动不止,辛酸苦

涩不已。同学们也会隐约感到,郁达夫想说的话没说出,内在的苦没倾诉。

于是最后一个环节,知人论世,深挖秋思(板书)。在学生展示郁达夫的

资料基础上,我提出疑问: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清、静、悲凉”?

同学们可以从郁达夫的孤苦的命运,孤独的性格说起,也可以结合他

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分析,从郁达夫对祖国强烈的眷念和热爱,他的抗日救

国举动和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进行分析也不错。

甚至可以主张“无背景化阅读”,只关注文本。总之,不拘一格,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一堂成功的语

文课不是得出定论,有时存有差异也是讨论有意义的结果。我这节课,把

知人论世环节放在最后,目的也在于此。

最后布置作业,检测学习目标。作业见《导学案》,不在赘述,我的

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希望您多多指导,提出宝贵意

见。谢谢!!!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0681050a179850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