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的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析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的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

2023年7月9日发(作者:)

1、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实际,分析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的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

常用方法有:教育观察法

(一)概述

含义,特点和意义

含义:观察分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教育观察属科学观察。它是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对象进行客观地观察记录,以便搜集信息资料并分析研究的一种科研方法。

特点:有明确目的;有系统计划;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具有直接性和客观性,条理性和整体性,还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具体性。

意义:有利于研究教育现象;是搜集第一手资料与验证科研成果的重要手段;便于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分类

(1)自然观察法与实验观察法。对观察条件和影响因素是否进行控制。

(2)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是否借助仪器设备。

(3)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是否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

(4)有结构观察法与无结构观察法。是否有统一设计的,含有一定结构的观察内容,项目和相应的要求。

(5)时间取样观察法与事件取样观察法。按取样方式分类。 时取:目的是将在一些较短时间观察到的行为为他们平时一般行为的代表性样本。主要考察:某事件是否发生;发生频率;持续时间。主要适应于经常发生的行为,平均至少每十五分钟出现一次。

事取:以事件为单位取样观察。意在考察事件本身其特征,起因,过程,结果等。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观察研究

1.观察研究有何特点

①主动性。观察研究不同于日常观察,它应当是一项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教育研究活动。如果说在日常观察中教师是”天线”,能够接受信息,那么,在观察研究中教师就是”雷达”,能够主动搜取信息。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突出的外在表现,还要通过定向观察,搜集提炼学生融于日常学习活动中的潜在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②全程性。从教师的工作来讲,对学生的观察研究应当是长期的,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程。观察研究的全程性不仅指教师要长期坚持研究学生,而且要求观察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是系统化的,各项观察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同样,观察的内容也不仅限于一人,一时,一事,而应当更为全面,共同构成对学生的整体认识。

③真实性。同其它研究相比,观察研究最显著的特征是真实性。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只需按照观察计划直接观察学生,而不必因观察需要对学生发出任何指令,要求或信息,更不应该采取任何干扰和控制措施去改变学生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过程。要取得真实的观察结果,关键是不能让被观察者察觉到你在观察他,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④外显性。观察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观察内容的外显性。它主要指向学生的行为,言语,活动表现等外在的,显现的信息。所谓的学生”活动表现”,不是教师常说的学生表现得好不好,而是指那些非书面的,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结果或活动水平的言语和行为。

2.观察研究的过程有哪些

观察研究的过程一般为:

①论证研究意义。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数不胜数的问题。选题之初,首先要考虑并需要加以论证的是这个问题是否值得研究。

②表述研究专题。观察者应当对所观察的核心内容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专题的表述要简明具体,不能模糊笼统。

③列出观察内容。确定了研究专题以后,就要注意列出观察内容。观察内容和观察专题的关系,是部分和总体的关系。观察的内容应紧密围绕专题,而且各项观察内容的整合要全面地反映专题研究的目标

④计划观察对象和时间。观察的对象不是随意确定的,观察对象是谁,观察人数的多少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观察内容的性质。计划观察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时间观察,二是观察多长时间。

⑤制作观察记录表。观察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制作《观察记录表》。根据观察记录的特性,记录的方式有三种:

A、叙述性记录——即用叙述性语言完整地描述学生言语和活动的过程。

B、指标性记录——即把观察内容细化分解为多个观察项目,并规定每个项目的观察指标(如人数,次数,持续时间,等级,类型)。一份记录表格一般由纵横两个维度组成。纵向一般是观察对象或时间;横向一般是观察项目。

C、评价性记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学生言行特别是活动表现进行现场评价,并把评价结果记录下来。

⑥实施观察记录。

⑦统计分析,形成结论。对观察的资料要及时进行分析。分析时要严格依据事实材料,切忌主观想象,同时还要注意同其它研究方式的结果相联系,以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五)课堂观察

1.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搜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课堂观察的类型

从课堂研究的特点来讲,按照观察方式的结构化程度,可以将课堂观察分为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无结构观察三类。

结构观察:结构观察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事先拟定好观察计划,确定使用的结构性观察工具,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观察内容和程序实施的观察。

准结构观察: 是介于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它可以有预先设计的分类,但记录不仅能以数据的形式体现,还可以是文字或其它的形式。 无结构观察: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自然情境中事件和行为尽量广泛地做记录,对背景因素很少予以控制。

3.课堂观察的特点

①现场实施;

②简便易行,操作灵活;

③样本量小;

④主观性强。

4.课堂观察的过程和要求(见教材P81—P84)。

教育调查法

(一)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1.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见教材P90)

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的事实和认识的研究方法。

2.教育调查研究的功能(四大功能。见教材P91—P92)

3.教育调查研究的特点

1)优点:(3条,见教材P93—P94)

2)局限:(3条,见教材P94)

4.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1)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分为现状调查,发展调查和比较调查。 ①现状调查:是指调查研究某一类教育现象或某一类教育对象目前的基本特征,了解这类现象或对象的一般情况。

②发展调查:是指对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某一特征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特征变化的情况。

③比较调查:是对两种教育现象之间有无联系和联系是否密切的调查。

2)根据调查对象范围的大小,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无一遗漏地逐个进行的调查。

非全面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选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它又包括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抽样调查:是指运用抽样的方法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去推断或说明总体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是指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对象进行调查。

个案调查:是指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对象进行调查。

3)根据调查事项的多少,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综合调查:也称一般性调查,是指调查研究的事项较多,涉及面较广的调查。

专题调查:是指围绕着某一个问题所进行的系统周密的调查。 4)根据调查时搜集资料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开会调查和填表调查等。(内容详见后)

(二),开展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或基本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调查研究课题的确定,是进行调查研究的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调查研究课题选择得是否恰当,不仅影响着整个调查研究的进行,而且决定着调查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效用。因此,选好调查研究的课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调查研究的题如何来确定

①根据学校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来确定;

②根据学校经常出现的屡禁不绝的必须通过调查才能解决的问题来确定;

③根据学校特殊时期的重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来确定;

④根据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遇到的需要用调查研究方法解决的问题来确定。

在确立调查研究课题时,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①注重课题的实用性。

②注重课题的时效性。

2.明确调查目的

任何调查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调查目的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目的的调查,是毫无意义的。不同的调查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 3.确定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调查材料的来源,决定着调查的效率和质量。调查对象选择得好,可以高效率地完成调查任务,实现调查目的。否则,就会影响调查的效果和质量。

确定调查对象的原则是:一是要服从调查的目的;二是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教育调查研究中常用的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又称作纯随机抽样。它是对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组合,仅按随意原则直接抽取样本。其具体做法是:先确定总体范围,并对总体的每个个体编号,然后采用抽签或利用随机数表来抽取需要的个体。

2)机械随机抽样。又称等距随机抽样。它是事先将总体中所有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按照固定顺序和相等的间距抽取样本。

3)分层随机抽样。它是先将全部总体单位按某种特征分组,然后再在每一组中随机或机械抽样。具体做法是:首先对总体进行分层,把特征相近的对象分在一组,使每一组内部的差异尽量缩小,而各个组之间的差异尽量增大。然后,确定从各个组抽取样本的数量。最后抽取样本。

4)整群随机抽样。又称作集体随机抽样或分群抽样。它是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群,并以群为抽样单位随机抽取群体样本,然后对抽中群的所有单位实施逐个调查。具体做法是:首先,整体分群。如果以学校为单位,学校就是群;如果以班为单位,班就是群。然后,以群为单位抽取样本。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机械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某些群作为样本,而没有抽中的单位都不进入样本。最后,对抽中的群内每一个单位逐个调查。

4.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计划

拟定调查提纲就是确定调查项目。调查研究提纲制定好后,根据需要可以着手设计必要的调查表格和问卷。

拟订调查计划,就是详细写出调查工作的程序安排。一般来说,调查计划主要包括:

①调查课题名称;

②调查目的意义;

③调查的主要内容;

④调查对象及调查类型;

⑤调查的方法和工具;

⑥调查的过程和步骤;

⑦附录:调查时所用的有关问卷,访谈提纲等。

5.实施调查,搜集资料

实施调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各种调查方法来搜集资料,包括调查者查阅到的有关书面资料,被调查者提供的口述资料和调查者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资料。

搜集资料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尊重事实,不能带上调查者的个人观点; ②要克服在调查研究实施前就先有结论或倾向性的看法再去调查的做法;

③要注意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多方面搜集资料;

④为了便于统计分析,要注意运用统一的问卷或表格;

⑤搜集到的资料要真实,完整,全面。

6.整理调查资料

对调查搜集到的资料一般都必须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一般包括:①资料审核,②资料分类,③资料汇总这三个方面。

7.分析调查资料

在整理的基础上,还要对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既要从数量方面对事物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数量特征和变化,又要对获得的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教育教学实践提出改进建议。

8.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它是调查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整个调查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和一个关键性的环节。调查报告<>是整个调查研究过程的一个缩影,是调查研究结果的文字表现形式。再好的调查题目,再科学的调查研究过程,如果调查报告<>写得不好,就无法正确,全面地反映调查研究的成果,也使整个调查研究活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花大力气把调查研究报告写好。

(三)进行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

1.问卷法 1)问卷法的含义

问卷法是问卷调查法的简称。它是指研究者把调查的课题分解成若干项目,拟成一系列的问题,制成统一的问卷,然后发给调查对象,向调查对象了解情况与意见,搜集信息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

2)问卷法的特点

优点:

①省时,省力,省费用,调查范围广;

②取样大,代表性强,且不受时空限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资料;

③调查资料比较容易整理和统计,便于定量分析;

④由于它可以不直接与被调查者见面,因此,可以获得面谈法或开调查会法不容易获得的某种有价值的资料。

缺点:

①在进行调查时,由于通常采用无记名的形式,因而,有时遇到一部分调查对象不愿做回答或者任意填写,调查者无法弄清具体原因,问卷的质量有时得不到保证;

②问卷调查的回收率低,往往影响所取得的材料的代表性;

③问卷中的问题大多是封闭式的问题,回答方式机械,不利于调查对象的自由发挥,不适合做深度研究。

3)问卷法的适用范围

问卷调查一般只适用于调查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而不太适合对复杂问题的调查研究。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问卷法主要用于教育事实的调查和个人反应情况的调查。如:对一些基本情况,基本资料的调查搜集;对已发生的行为事实或事件发生经过的了解;对心理方面问题的调查;对答卷人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态度,看法,兴趣,爱好等项目的调查。

4)问题的设计

进行问卷调查首先要设计出问卷。在问卷设计中,如何表述问题是问卷设计的中心。

问题可分为两类:事实性问题,态度性问题

举例:

事实性问题:你与家长一起交流你的学习情况吗

A、从不 B。偶尔 C。有时 D。经常

态度性问题:你喜欢某门课的原因是

A、教师教课水平高 B。同学们都喜欢

C、我喜欢任课教师 D。该课程内容好

基本要求:内容符合目的需要;数量适度;表达简明,客观;不要用诱导性,情绪性句子;问题排列由浅到深,由一般到特殊。

你认为小学生并非不喜欢看动画片吗 (意义不简明)

你认为自己的思想品质良好吗 (过于抽象)

你每天做课外作业和看课外读物吗 (问题含义不单一)

你认为这起严重事件的根源是什么 (态度不中立)

学生在考试前都有焦虑症,你一般采用什么办法克服 (不良暗示,不谨慎) 你在学校交异性朋友吗 (敏感性,隐私性问题,不宜直接问)

你热爱中国共产党吗 (有社会认可效应,将导致不真实回答)

问题设计举例:(用问卷实例)

封闭式问题的答案设计方式:是否式,多选一式,等级式。

封闭式问题的答案内容设计:全覆盖;有区分度;信息量尽可能大。

问题数量。完成时间以半小时为宜

①问题的内容

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对某些方面的想法,态度和倾向,或者说调查了解人的意识。一般来说 ,可从两方面来提问和了解:

A、一是了解意识,即直接了解调查对象的动机,态度,信念,意见,感情等等。

B、二是了解行为,即询问调查对象是否做某事,做的时间,程度等。

②问题的形式

问题的形式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大类。

A、开放式。又称自由答题式。它是在问卷调查上只提出问题,不列出答案,由调查对象自由作答。开放式可分为两种:一是自由回答式,是指提出问题让调查对象自由作答。二是言语联想法,是指提出一个词,让调查对象回答联想到的东西。

B、封闭式。在封闭式问题中,研究者不仅仅要提问,还要在问题后面提供可供选择的答案,限制回答问题的方式和数量,调查对象可直接在所列答案中选择打勾或画圈。封闭式主要分为: a肯否式:也叫是非式,正误式。这类问题是让答卷人在调查者事先提供的两种相反的答案中选择其中一个。

b排序式:排序式问卷由调查者列出若干个项目,由填答者用数字按一定依据为这些项目编排顺序。比如,请将下列名著按你喜欢的程度编号排序。

c选择式:在问题后面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答案,让调查对象从中选择。选择式又可分为单选式和多选式两种。

d等级式:即列出不同等级的答案,由被调查对象选择填答的问卷方式。

5)问卷的设计

问卷是将调查的内容组织安排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

①问卷的一般格式

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问卷应包括标题,前言,指导语,问卷题和结束语等几个部分。

标题。标题是对调查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的语言要简洁,概括,不宜太具体。

前言。是写在问卷开头的一段话。前言包括调查者的个人身份或组织名称,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关于匿名的保证,个别问卷需要求填写真实姓名。

指导语。也叫介绍词。是用来指导调查者如何填写问卷以及填写的注意事项。有的还有示例。 问卷题。这是问卷的核心部分,包括问题和回答。具体要求详见后。

结束语。这是问卷的最后部分。根据需要可有可无。结束语既可对被调查者表示感谢,也可向被调查者征询对该问卷的看法,意见和感受等。

②问题的排列

一般问卷的排列方法是:

先易后难;

同类组合;

先封闭后开放;

此外,还要注意整个问卷的格式安排。

2.访谈调查法

1)访谈调查法的含义(见教材P119-P120)

2)访谈调查法的特点

①优点:

A、价值性高。可搜集到从书面材料或用其它方法无法搜集的有价值的材料。

B、灵活性强。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对象的反映有效地控制谈话环境,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更合适的方式提出访谈的问题,并能通过观察被访者的非语言行为来判定被访者回答问题的真伪。

C、适用面广。可用于不同问题,既可用于成人,也适合于儿童,并可对各种类型的人进行(包括文盲)。

②不足之处: 首先,它代价比较高,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宜大规模普遍采用;

其次,由于被访者的”警戒心理”或个性特征,访谈者不易得到真实材料;

还有,访谈者和被访对象的素质状况及情绪态度也往往影响访谈的进程和效果。

3)访谈的操作程序或步骤

①确定访谈题目;

②明确访谈的目的和任务;

③确定访谈对象;

④制定访谈计划;

⑤进行谈话并做好记录;

⑥整理访谈调查的材料;

⑦分析调查材料的结果;

⑧得出结论与提出建议。

4)访谈的访谈技巧与注意事项

①要按准备好的谈话提纲进行;

②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③所提问题要简单明白,易于回答;提问方式,用语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

④要避免任何暗示;

⑤要合理安排访谈的地点和时间;

⑥要及时做好记录。 3.开会调查法

1)含义及特点(见教材P124)

2)开会调查法的操作步骤

①拟定调查提纲;

②确定与会人员;

③实施调查并记录;

④整理记录结果。

4.填表法

1)填表法的含义(见教材P126)

2)填表法的类型(见教材P126)

3)填表法的结构及要求(见教材P126)

(四)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

撰写调查报告<>,是开展教育调查研究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整个调查研究工作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环。

1.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及其写作方法

调查报告<>是描述,记录整个课题调查过程的分析结果的一种研究报告。它的结构一般是由题目,前言,主体,结论和建议等主要部分和署名,附录等次要部分组成。

①题目:题目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求要简炼,概括,语意明确,使人一目了然,一见题目就能了解调查报告<>的主题。

②前言:前言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首先要交代清楚进行这项调查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也就是交代这项调查研究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调查研究;然后要交代调查的基本情况,包括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的具体方法,调查的项目等。如果是抽样调查,还要说明抽样的种类和方法,发出问卷(调查表)的数量,以及回收率如何等。

③主体:主体也就正文部分。这一部分要把进行调查搜集得到的材料进行通过调查表或统计数字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推理,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调查分析后的结果。

常见的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有两种写法:

一是按照调查的顺序,被调查者的问题逐项写清楚。这种写法的优点是:事实有头有尾,过程清清楚楚。(例见教材P132—P135)

二是把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几个部分或方面来写。每个部分有一个中心,加上小标题,揭示概括主要内容,或用序号标明,使之眉目清楚。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便于人们根据各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一层层地了解调查报告<>的内容。

④结论与建议:这一部分,作者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和倾向性的内容,也就是所说的结论。它是作者对调查结果经过反复分析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观点,也是整篇报告的宗旨。写作这一部分,要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分成几个要点来写,并且要写得简明扼要。

此外,在调查报告<>中还要有作者的署名,有的调查报告<>还有附录。其中署名有两种情况:一是独立撰写的直接署上作者的真实姓名和作者的工作单位。另一种是集体合作形式的成果,通常有两种署名方式:一种是按承担该项工作的责任和贡献大小排序署名;一种是以”某某课题组”名义署名,执笔者的名字加括号标注出来。

2.撰写调查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①调查报告<>的观点要来源于调查过程的资料;

②在确定实施调查研究时,就要做好撰写调查报告<>的准备工作;

③撰写调查报告<>时要注意分清主次,突出主题;

④调查报告<>的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朴实,生动;

⑤撰写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688880831a18034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