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发(作者:)
第18卷第4期1998年8月上 饶 师 专 学 报JOURNALOFSHANGRAOTEACHERSCOLLEGEVol.18,No.4Aug.1998《三国演义》改造《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 胡 王景Ξ摘 要 《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的加工改造,不仅表现在对材料的精心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三国演义》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创作出更具艺术真实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关键词 三国演义 世说新语 选择 改造加工《三国演义》是一部在丰富的历史资料、小说笔记、民间传说、口头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清人觚庵评之云:“虽无一事不本史乘,实无一语未经陶冶。”可以说明《三国演义》对前代资料改造加工的成就。《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一直写到司马炎统一全国,小说所叙的历史年代与《世说新语》所记时间大致相合。《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纂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主要记叙汉魏至东晋时期的士族阶级的遗闻轶事。全书除数则记东汉前事外,均为汉末至东晋间事。在《世说新语》中,涉及到《三国演义》故事中的人物,就有30余人,与这些人物有关的故事片断,大部分被《三国演义》所综合采用。《三国演义》的思想光辉与艺术异彩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而放射出来的。《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虽然参照历史资料,但又不为历史资料所限制,而是根据人物的基本面貌和生活的逻辑,按照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增进故事曲折性、增强整部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等原则进行选择及融合加工。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世说新语》里那些用白描手法简约描绘的历史人物,被重新敷彩加墨,甚至脱胎换骨,使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一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写得最为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在《世说新语》中,涉及到曹操的故事有十余则,多是记其伪诈,已初步确立了曹操的形象特征。《三国演义》吸收这些材料来塑造曹操,不仅突出了曹操的狡诈多智,更为其增添了一份睥睨天下的英雄豪情,使曹操成为《三国演义》人物画廊中最Ξ收稿日期:1997-12-1120 上 饶 师 专 学 报 1998年(第18卷)具光彩的人物形象。曹操“奸雄”形象的确立,是《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世说新语・识鉴一》中说:曹操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三国演义》第一回在运用这则材料时,不仅只引用了乔玄前半段话,还将乔玄言曹操“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易为许劭言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从而为全书塑造曹操形象定下了基调。此后,小说便通过一系列的情节,从各个方面成功地刻画出曹操的“奸雄”形象。《三国演义》写曹操之“奸”,我们可用小说中记杨修与曹操冲突,终于被曹操所杀之事为例。在《世说新语》里,《假谲》五则,《忿狷》一则,都是描绘曹操狡狯多谋的性格的。《捷悟》四则,记杨修的俊才,故事中虽然涉及曹操,但二人没有冲突。这十则故事之间也无丝毫联系。《三国演义》选出其中的四则故事,加以运用创造,构成杨修被杀的故事,浑然天成又微妙曲折。既表现出杨修恃才旷放的性格,更刻画出曹操妒贤忌能的阴暗心理。《三国演义》第71回中,几乎全文引用了《世说新语・捷悟三》中“曹操与杨修共过曹娥碑”故事。但将故事中曹操行三十里后才悟出“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之意,改为行三里后悟出。并且删去了曹操自叹“我才不如卿,乃觉三十里”的话,改为曹操大惊曰:“正合孤意。”据《世说新语》所记,曹操能坦率承认自己智捷不如杨修,所谓“乃觉三十里”中“觉”字,又作“较”,乃“较”之借字,是相去、相差之意,曹操的叹语表现出一种坦白开阔的胸襟。但《三国演义》中改为曹操行三里后悟出,既突出了曹操之智与杨修旗鼓相当,曹操“大惊”之态,也透露出其忌才心理,为后文埋下了伏笔。《三国演义》第72回中,引用《世说新语・捷语》中的两条:“杨修知操意而改门”,“杨修啖操所食酪”,将两则故事相联,让曹操介入到故事当中,加上曹操得知杨修识破自己“虽称美,心甚忌之”的心理活动,以加强对曹操的忌才之心的描绘。这又为杨修之死作了一层铺垫。接着,小说引用《世说新语・假谲四》中“曹操诈言梦中杀人”故事,并把这个故事与杨修联系起来,创作出如下情节:曹操杀人后,装作不知,佯问:“何人杀我近侍?”痛哭而厚葬之。人皆以为曹操梦中杀人,惟独杨修洞察曹操的伪诈心理,在埋葬被杀侍从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就当众戳穿了曹操的鬼把戏,使其卑劣险毒的一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样一来,曹操如何能不对杨修深恶痛绝呢?杨修的死遂成必然之势。《三国演义》就这样通过对《世说新语》中的材料进行选择加工,逐步铺垫,创作出杨修之死这个既生动曲折又真实可信的故事,杨修聪敏狂放的性格也被表现得更为生动。小说还刻画出《世说新语》所未能表现的曹操性格中忌才妒能的一面。其匠心独具,运用创造之功由此可见一斑。《三国演义》虽然对曹操持否定批判态度,但作为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在塑造曹操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时,并未把曹操写成一个简单的坏蛋,一个恶行恶德的容器,而是始终表现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性格复杂又统一的人物:固然奸诈,但更具英雄豪气。《三国演义》第21回运用了《世说新语・假谲二》: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乘此得及前源。第4期 胡 王景《:三国演义》改造《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21《世说新语》将这个曹操故事定位于“假谲”,旨在表现曹操的奸诈。《三国演义》并未孤立使用这一故事,而是将此故事置于曹操邀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之际,从曹操口里亲自道出。为转移刘备心中的疑惧,曹操与他执手共谈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尝。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于是刘备心神方定,二人对坐畅饮。曹操在与刘备纵谈天下英雄之际,先说上这么一段闲雅之谈,目的在于消除刘备的疑心,这就表现出曹操待人接物的心机。而把军国大事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风度,更展示出曹操的真英雄本色。这一改造,突出了曹操多智又不失豪爽的两面,塑造出曹操“奸雄”的立体形象。《三国演义》第33回中记曹丕纳甄氏,原素材取自《世说新语・惑溺一》: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世说新语》中这个故事,只欲体现曹操的极度好色。如此写并不符合情理,曹操即使有此意,在得知甄氏已被儿子曹丕所娶后,也不会简单地公开如此说。《三国演义》将这个故事情节加以扩充改动:曹丕先见甄氏,曹操后至而欲责曹丕。袁绍妻刘氏出拜,自言愿将甄氏奉与曹丕执箕帚。在此,《三国演义》将操言“今年破贼,正为奴”删去,改为曹操教唤出甄氏拜于前,视甄氏云:“真吾儿妇也。”令曹丕纳之。有的版本将曹操此话断为问号,似乎更能传达出曹操此时隐秘的内心活动。从《三国演义》对此故事的改造,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性格已由《世说新语》中的单薄趋于丰满。他虽有好色之心,但英雄的隐忍之气更占上风,故而能不动声色地命令儿子曹丕纳甄氏。这样的曹操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才更为可信。后世评论家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三国演义》中此段描绘与《世说新语》的承继改造关系,忽略了作者于细微处见曹操英雄性格的良苦用心。二在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的改造之功。《世说新语》是记人言行的笔记体小说,篇幅短小,用语亦简,各篇故事互不关联,且多记载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这当然不能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场面一争恢宏。而《三国演义》善于另辟蹊径,从《世说新语》的小故事生发,做成了大文章。这是《三国演义》改造《世说新语》的另一艺术成就,刘备的卢马的故事可为一例。《世说新语・德行三十一》载:庾公乘马的卢,或语令公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三国演义》把这个的卢马故事移花接木,用到了刘备身上,又将故事扩展渲染。第34、35回约有一半篇幅记刘备的卢马事,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世说新语》中的这则故事在《三国演义》中的演进之迹。《三国演义》第34回中:刘备得到张武之马,刘表见而喜之,刘备遂赠与刘表。蒯越告诉刘表此马名为的卢。乘则妨主。于是刘表将马送回刘备,并不言原因。后伊籍劝谏刘备不可乘此马。刘备云:“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从这段以的卢马为引线串起的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表、刘备二人的高下。刘表在处理此事时,表现得性弱而识短,诚如曹操所言:“刘表22 上 饶 师 专 学 报 1998年(第18卷)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相形之下,刘备则显得胸襟开阔豪迈,印证了小说中“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句话。紧承第34回刘备骑的卢马跃过檀溪这个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后,小说第35回写单福(徐庶)与刘备相遇相知之事,的卢马又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单福见刘备,先言其马,告诉刘备此马不可骑,并劝刘备将马赐给有仇怨的人,以禳其祸。刘备闻言,顿时色变:“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宾主二人,本其乐融融,因为的卢马事,忽起波澜。此时单福才笑谢曰:“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小说就这样通过一匹的卢马,又写活了两个人:单福(徐庶)足智多谋,刘备仁厚爱人,并突出了回目所写的“单福新野遇英主”的主题。一匹的卢马的故事在小说中穿插了两回,写得波澜生发,饶有情致,为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绝好的道具。正如毛崇岗所评:“一匹的卢耳,便生出无数曲折。”《三国演义》通过“徙移”与虚构,并吸取了《世说新语》擅以细节传神的艺术特点,利用“的卢马”这个小道具去点染衬托人物,不仅使刘备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还从侧面烘托出刘表、单福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小小的卢马故事,在刻画人物时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以粗线条勾勒的战争故事所难以企及的。《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素材的加工改造,有时还是对整个故事的创新:与原故事主旨大相径庭,但收到的艺术效果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国演义》第103回中,记诸葛亮屡次令人搦战,而司马懿屯军渭北寨不出。此故事原本于《世说新语・方正五》: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执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佑治也。”。《世说新语》的这个故事不甚真实:辛毗再有勇力,也不可能一人挡住千军万马,而且这个故事也无助于《三国演义》对司马懿的塑造。所以,《三国演义》在增加诸葛亮以巾帼女衣侮辱司马懿,激其出战情节的同时,删去了辛毗手执黄钺守着寨门不让出战这个不合理的情节,改成司马懿知出战必败,故意向魏主曹睿上表,取得曹睿的圣旨作为挡箭牌。辛毗则是奉诏持节,到渭北寨传谕。经《三国演义》这么一改动,司马懿一跃而成为故事的主角。他也不再是《世说新语》中那个易怒无谋的将领,而是一个极有谋略,可与诸葛亮相抗衡的魏军主帅,是三国后期一位在政治军事舞台上一领风骚的英雄人物。这样的改动符合《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司马懿一贯的性格特征,体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性。《世说新语》的语言被寓为“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它和《三国演义》这部通俗长篇小说比较,记事过于简约,文字也稍显艰深。《三国演义》对其所运用故事进行了改造、补充和发展,使故事在文字上增加了篇幅,语言上达到了“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程度,情节上也更加曲折生动。《世说新语・文学六十六》中“曹植七步成诗”是个很著名的故事,但其精炼短小的体制显然不适合《三国演义》长篇巨制的需要,不利于表现人物。《三国演义》第79回在引用此故事时,不仅将故事加以扩展,还扩充了情节:先言曹丕以一水墨画示曹植,上画二牛相斗,一牛坠井而亡。曹丕要求曹植七步成诗一首,但不许犯着图中所绘字样。曹植七步即成诗一首。后来曹丕又刁难他,令曹植以“兄弟”为题应声作诗一首,但又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曹植应声口占一绝:第4期 胡 王景《:三国演义》改造《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23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小说在仅有59字的《世说新语》小故事基础上,创造了“曹丕两难曹植”的情节,并在篇幅上加以扩展。小说先以曹植咏水墨画七步成诗作铺垫,用曹丕的两次无理刁难来表现曹植的急智,从而刻画出曹丕的狠毒性格。故事的扩充也使当时的紧张气氛得到较好的渲染,这个兄弟相残的故事也就更加引人入胜了。《三国演义》第23回“祢正平裸衣骂贼”也是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它的原型很简单,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八》: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木包为《渔阳》掺木过,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三国演义》先把祢衡因辱骂曹操不识人,而被贬为鼓吏渲染一番。于祢衡击鼓之际,加上一段最精彩的情节:祢衡脱衣裸体而立,曹操叱之太无礼,祢衡乃指名独骂曹操: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祢衡的这一举动,可说是惊世骇俗,祢衡的这一席话,也可说是痛快淋漓。一个旷放恣意的狂士形象俨然活现在读者面前。祢衡如此一骂,当时的气氛顿时剑拔弩张。孔融此时却从容进言,以宽缓祢衡之罪。曹操并未如《世说新语》中所写的:“惭而赦之”,以《三国演义》中曹操不能容人的个性而言,他也不可能这样。曹操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实欲置祢衡于死地而后快,便阴险地以借刀杀人之计,将祢衡差往刘表处,希望刘表会杀祢衡。刘表识透其用心,转将祢衡遣去见黄祖。曹操终于借黄祖之手杀了祢衡。《三国演义》将故事这么一扩展,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自不待言,而且活现了祢衡的狂直,孔融的机智,曹操的险毒,这是《世说新语》中原小故事所难以企及的。《世说新语》中有关三国历史人物的故事,有33则,但《三国演义》只选择了其中的18则。在这18则故事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三国演义》对历史人物所持的褒贬态度,以及围绕着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而选择材料的特点。《三国演义》并非只是切合作品意图的故事、素材的堆积容器,它充分注意到作品的艺术性,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创造出曲折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继承并发扬了《世说新语》善于刻画人物的长处,在其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创作加工。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倾向,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又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曹操、刘备等人物形象的丰满、鲜明、生动,可以说是《三国演义》改造《世说新语》之艺术成就的最高体现。注释:①觚庵漫笔.见: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322②《三国演义》会评本(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27[作者简介:胡王景,1993年毕业于上饶师专中文系,现为湖北大学中文系96级研究生。](责任编辑 刘影春 校对 刘孝学 许 婴)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687944757a5944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