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读《三国志·关羽传》

孙犁读《三国志·关羽传》

2023年6月28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孙犁读《三国志·关羽传》

作者:

来源:《月读》2017年第10期

自《春秋》立法,中国历史著作,要求真实和简练。史家为了史实而牺牲生命,传为美谈。微言大义的写法,也一直被沿用。但是,读者是不厌其详的,愿意多知道一些。于是《春秋》之外,有三家之传,而以左氏为胜。司马迁参考《国语》《战国策》等书,并加实地考察,成为一家之言的《史记》,对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更详尽更广阔了。它适应了读者的需要,而使历史与文学,异途同归,树立了史学的典型,并开辟了文学的现实主义道路。

历史强调真实,但很难真实。几十年之间的历史,便常常出现矛盾,众说纷纭,更何况几百年之前、几千年之前?历史但存其大要、存其大体而已。

我国的历史,在过去多为官书,成书多在异代。这种作法,利弊参半,一直相沿,至于《清史稿》。

《三国志》在《史》《汉》的经验基础上完成,号为良史,裴松之的注,实际起了很大作用。但历代研究者,仍以《志》为主据,注为参考。后来,历史演变为文学作品,则多采用裴注,因为这些材料,为塑造人物,编演故事,提供了比较具体生动的材料。

史书一变而为演义,当然不只《三国演义》一书。此外还有《封神演义》,以及虽不用演义标题,实际上也是演义的作品。

演者,延也,即引申演变之意。但所演变也必须是义之所含,即情理之所容。完全出乎情理之外,则虽是文学创作,亦不可取。就是说,演义小说,当不悖于历史环境,也不悖于人物的基本性格。

当然,这一点有时很难做到。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夸张,而夸张有时是漫天过海、无止无休的。文学作品的读者,也是喜欢夸张的,常常是爱者欲其永生,憎者恨其不死。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一部演义小说,能适当掌握尺寸,就很困难了。

《三国演义》一书,是逐渐形成的,它以前有《三国志平话》,还有多种戏曲。这部书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流传之广,也是首屈一指的。过去,在农村的一家小药铺,在城市的一家大钱庄,案首都有这一部“圣叹外书”。

在舊社会,这部书的社会影响甚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谋士以其为智囊,将帅视之为战策。据说,清兵未入关之前,就是先把这部书翻译过去,遍赐王公大臣,使他们作为必读之书来学习的,其重要性显然在“四书五经”之上。

在陈寿的《三国志·蜀书》中,《关羽传》是很简要的: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687942659a59324.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