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菲律宾华裔的情感历程与文学表征

“一带一路”沿线菲律宾华裔的情感历程与文学表征


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怎么隐藏桌面上个别软件图标)

第20卷 第4期

2020

20卷第4期

年12月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路雅雯:“一带一路”沿线菲律宾华裔的情感历程与文学表征

JournalofNan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0,No.4

21 

Dec.,2020

doi:10.13960/.2096238X.2020.04.005投稿网址:

“一带一路”沿线菲律宾华裔的

情感历程与文学表征

路雅雯

(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1167)

摘要:跨文化文学是一部小型的移民史,与历史密切相关。菲律宾华裔文学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是第一代华人生

活的缩影,也是第二代华人心理和情感的写照。菲律宾华裔作品同时是族群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反映。华人经历

的历史时期、移民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体现在华裔文学作品中一代华人和二代华人的不同情感,揭示出菲律宾华

裔的情感认同与身份归属的内在根源,为新时期“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菲之间更加深入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与发展提供历史框架和参考。

关键词:历史;华裔文学;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D634.334.1

  “千岛之国”菲律宾和中国是共建“一带一路”

的天然伙伴,中菲两国历史文化相通,民众生活习

性相近,交往日益密切。文学反映思想、信仰、情景

和历史长河中的人和社会。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

使读者领略文化和产生新的感情体验,另一方面也

反映了特定国家和社会族群的文化特性。菲律宾

华裔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华人不同

的情感认同和身份归属的内源揭示,对“一带一路”

倡议下两国在政治、经济、人文交流全方位合作有

历史参考作用。

目前,国内对菲律宾文学的研究,大概可以分

为以下几类:(1)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基础,以主题

划分,分别论述四个不同重要历史时期菲律宾作家

和经典的代表文学作品。在菲律宾历史发展中,外

族殖民文化的印记一方面反映了殖民统治下的人

民生活与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成就了菲律宾文学发

展的特殊性、文化的融合性、多样性以及民族意识

的觉醒和对原生文化的追寻;(2)从文学和语言的

角度将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类和总结,概

述了菲律宾华裔受中华文化和流散的生活方式影

响,身处边缘化社会以及在菲律宾大社会背景下,

造成其身份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思乡寻根以

及矛盾中挣扎等心理状态;(3)分析菲律宾华裔文

学的各个发展阶段,从迁徙者的地理、历史和教育

收稿日期:20201204

作者简介:路雅雯,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

E-mail:luyw@

背景角度分析菲律宾华裔的移民史。从菲律宾文

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全球化和民族化给华裔

文学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深入梳理华裔文学作品中

从“思乡”到“融合本土、落地生根”、从文化冲突到

文化融合的主题,指出菲律宾华裔文学中文化取向

的变迁以及面临的文学“生存”问题;(4)从历史和

文化角度描述华裔文学在菲律宾政治历史事件以

及政策因素影响下的发展,对比东南亚其他国家华

文文学的历史发展以及中国对菲律宾文学研究的

三个不同发展时期;(5)中菲文学之间的相互性和

影响力。主要研究内容是菲律宾具有华裔血统的

黎萨尔反殖民者的革命作品对20世纪正处于动荡

社会的中国在文学界与社会青年中所产生的精神

鼓舞以及中国作家冰心“母爱”思想在菲律宾华文

作品主题上的感染和体现;(6)从华裔作家作品中

华人人物视角分析“异族人”的人物形象所体现出

的华人社会圈对菲律宾人的偏见、强烈的自我族群

意识、对菲律宾社会复杂而微妙的社会体验以及潜

藏于华人内心的焦虑感。

可搜集到的菲律宾对华裔文化的研究文献主

要分为以下几类:(1)以诗歌为文本,研究作者的写

作手法,包括使用隐喻和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词等

(2)深入研究华裔作家作品描述的时代背景,剖析

表现作者的思乡与身份认同感的矛盾心情

[1]

;

引文格式:路雅雯.“一带一路”沿线菲律宾华裔的情感历程与文学表征[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4):2124.

22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2月

出特定时代下华侨被看做“外族人”的深刻社会和

历史原因

[23]

作者家族史的变迁

;(3)以文学描述的方法

,概括了每一代华人的生活轨迹

,梳理出华侨

以及被社会文化同化的历史过程

[4]

本文从历史角度选取一部分出生和成长于菲

律宾本土的华裔作家的英文短篇故事,剖析深植于

其内心的情感。

一、移民原因与生存状况

 

币推断

 根据考古学家在菲律宾发现的陶瓷碎片和铸

,我国与菲律宾的经济来往至少可追溯到晚

唐时期。当时的菲律宾群岛以部落的形式传承自

己的文化。隋唐航海业的繁荣促进了两国贸易的

来往,最早官方史料记载的东南亚商贸关系出现在

宋代。明代郑和下西洋到达菲律宾领土,让菲律宾

第一个国家苏禄苏丹(吕宋岛以南)的三位国王率

一众人马访问明成祖成为事实。有学者推断,助推

这一事件发生的幕后推手正是熟知明代典章制度

的在菲律宾的中国流寓者。当年其中一位国王返

程途中病亡葬于德州,明成祖下令为其举办隆重的

丧礼,尊重其妻儿子嗣的想法,使其留守德州,为其

守灵。清乾隆年间,乾隆帝批准了这位苏禄苏丹王

后代归入中国籍的请求。这是有史料记载的身份

最高的华裔。16世纪70年代已有资料记载少量中

国人长期定居和生活在菲律宾的事实。1521年西

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前,中菲自由贸易来往畅通无

阻。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手工等深受当地人的

喜爱。一部分中国的农民、手工业者、商贩、劳工因

其吃苦耐劳、手艺卓越在菲律宾占据了一席之地。

据菲律宾国立图书馆中的藏书记载,最初一代没有

任何资本的中国商贩在菲律宾谋生靠的是走街串

巷的挑担小买卖,相当一部分与当地菲律宾女子组

建家庭。

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让中菲贸易之路变得坎

坷和血腥。最初,西班牙殖民者统治地位未稳,加

上考虑对贸易利润的攫取,对华人的政策十分友

好,华人群体享有自由居住的权利,农业和渔业还

曾一度被华商垄断。后来,西班牙殖民者惧怕华人

群体的壮大,开始限华、排华、驱华、屠杀。据史料

记载,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的三个世纪,对华人形成

规模的屠杀就有六次之多。缺失了华商,西班牙殖

民者管辖下的菲律宾经济出现大萧条,受18世纪

欧洲经济自由的理念影响,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

领土上重新制定对华政策

宾宣布独立

1898年美国西班牙爆发战争

,默许华人商业的发展

,成立了菲律宾共和国

;

同年

同年

6

12

月,

菲律

,美

国和西班牙两国签署了《巴黎条约》,菲律宾的管辖

权被从统治三个世纪之久的西班牙手里割让给了

美国。在美国殖民统治时期,统治者虽然总体上奉

行自由政策,但是通过立法对华人商业进行种种制

约,限制人口发展。此时,菲律宾民族主义的觉醒

和日本市场的竞争都使得华人群体的生活更加艰

难。经济危机时期,很多华人更是依靠华人社团艰

难度日。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大力发展教

育,实行基础教育全免的政策,弱化了菲律宾人的

仇恨情绪,也培养了当地新一代的亲美者。美国允

许华人私立学校有独立系统,希望通过学校的渗

透,成为美国殖民者的同化武器。华人顺应形势,

不遗余力地兴办华文教育。19世纪20、30年代,随

着中国国内的动荡和战争,菲律宾曾出现了一大批

来自福建的中国移民。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统治下的菲律宾陷入瘫

痪。华人群体参与反法西斯的革命。战后,菲律宾

华人积极投入战后的建设中,主要涉足的领域包括

金融业、食品业和零售商业。

中菲两国的交往及移民过程中两国最早的联

系是单纯的商业贸易联系,而后不少华人又依靠这

种贸易链移民菲律宾谋生

[5]

二、移民群体与华文文化的兴起

 

 

、商贩为主要人群

菲律宾的中国移民以农民

。这些人群的教育程度普遍偏

、手工业者、工匠、劳

低,到菲律宾的主要目标是谋求生存或躲避战乱。

移民主要依靠亲朋好友的帮助度过事业上的难关,

并在心灵上形成归属感。他们早期依靠吃苦耐劳

的精神和灵巧的双手进行最原始的资本积累。由

于中国人善于经营,他们的原始积累很快转化为资

本。西班牙统治时期,受到西班牙殖民者政策上的

压制和迫害,谋生的中国人为了取得合法的身份或

谋求合法的经营,甚至为了扩大经营,多与当地菲

律宾女性组建家庭,家庭语言多以当地语言为主。

此时期的新生华人仅以姓氏作为最明显的特征融

入菲律宾社会洪流中。

美国殖民统治时期,政策上相较于西班牙统治

时期自由。生存上的安定使华人经济圈出现了复

苏,人口也有所增加。同时,华文学校的兴起以及

一批逃难中国人作为新移民汇入菲律宾社会,间接

丰富了华文文化的影响力。此时,民族意识的觉醒

和民族主义的兴起让华人群体意识到团体力量的

强大。各类以血缘、地域、商业性质、政治宗旨、文

化为组织的社会华人团体蓬勃发展。由于一开始

华人群体力量并不强大,华文和华文文化在这一时

期并不能成为菲律宾社会的主流文化。随着华人

经济收入的提高、资本的奠定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

第20卷第4期路雅雯:“一带一路”沿线菲律宾华裔的情感历程与文学表征

23 

提升,在菲律宾土生土长的华人比其父辈接受了更

多的文化,逐步成为菲律宾社会的中产阶级和社会

精英。

三、华裔作家笔下的情感

 

 

根据文化冰山理论

外显文化是显而易见的表层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体

,可见并可描

述;而内隐文化则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由

价值观念、民族心智等决定。冲突理论认为,冲突

的根源是价值观不同导致的。出生、成长于中国的

移民与出生、成长于菲律宾的华人的冲突,正是中

西价值观念差异的表现。在华裔作家的短篇故事

中,对于子女职业的选择体现出两代人的不同思

想。在查尔森·王()的《雨》中,

中国父辈希望子女成为医生,因为医生在当地属于

收入丰厚又受尊敬的职业,而“我”想成为一名作

家。(父亲说)“英语和比较文学?!那是什么鬼?!

你能依靠它养活家吗?!你认为我是百万富翁?你

以为你下半辈子就能靠我过活吗!你想成为什么

人?想做为了免费餐点跑到婚宴上的虚弱乞丐?”

相较于“我”的职业前程,父亲对姐姐没有太高的要

求,只希望她能留在他身边。而姐姐却成为一名医

生,移居美国。同为子女而要求不同,这体现出了

传统中国人在教育上对子和女的培养目标不同。

在中国传统认知中,男子需要担负起赚钱养家的重

任,家族的兴衰取决于家族男子的社会地位。个人

的荣耀通常也代表着家族和家族长者的荣耀。与

中国父辈思想完全不同的华人子女更趋向于尊重

个人的发展意愿,追求独立且男女平等。

文化身份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可被归类为某一

文化群体成员并完成对该成员身份及文化归属的

认同,包括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在宏观层

面,身份认同包括国家和民族;在微观层面,身份认

同包括同一主流文化下个体的差异

[6]

和成长、学习环境的不同决定了父辈与华人子女在

。出生背景

自我定位上的不同

人是他族

非我族类

,而华人群体是

,其心必异

。华人父辈对当地人的态度是

”。

在他们眼里

自己人”,他们只是迫于

,菲律宾当地

生计来到菲律宾,这个地方只是谋求生存之所,而

非叶落归根之地。在他们内心深处,菲律宾不是国

土,菲律宾人不是自己人。他们始终都抱有回归故

乡的想法。

他人

他们用干涉子女婚姻择偶的方式直接表现对

”的反对。Erin·Chupeco的《自己人》

交往过三个男朋友

我”为旁观者讲述了关于大姐婚姻的故事

,第一个和第三个是菲律宾人

。大姐

,

第二个是印度人。但是三个没有一个能令父亲满

(

楚些

大女儿

,甚至以国籍论人

)跟她们出去之前

。“托尼

,你得先把他们弄得更清

(父亲),在你禁止她

亲说

我不需要了解得更多

。”她(母亲)安慰道

。他一直希望女儿嫁给一个中国人

,就知道他们不够好

:“你对玛西太不公平了

,安

。”

对于出

”,父

生和成长于菲律宾的华人子女来说,菲律宾是他们

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故乡。对于

根深父辈内心的故土情结,他们无法感同身受。父

辈口里的故乡和骄傲的文化早已是报刊杂志或他

人口中的符号,而当地人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同

胞,他们从情感上无法真正做到与“他人”的疏离。

詹姆安林(JaimeAnLim)的《归航普通话,或第

一次死亡后还有其他》讲述了父辈华人不顾一切重

归故土的故事。国内动乱带给他们生存环境的改

变、国内亲人的离世以及他们与菲律宾社会格格不

入的文化、在菲律宾始终感到孤立和异样嘲笑的眼

光,使他们的内心更加脆弱和受伤。他们用自己习

惯的文化方式,不顾旁人异样的眼光,艰难地维护

着自己的身份。父辈华人将苦楚藏在心里,借酒消

愁,却不肯吐露给自己的子女。父亲对孩子极少有

情感上的沟通。这让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子女像

是“外人”,无法在情感上理解父亲。他们对自己的

中国父亲既依赖又疏离。父亲不同于当地人的样

貌、口音和不能相融的文化背景,也带来当地人对

他的嘲讽。这让作为子女的他们对自己的华人血

统有羞耻感,从而将自己彻头彻尾融入当地文化

中。对于父亲即将离开菲律宾的现实,他们一边内

心深感背离、埋怨和恐慌,一边又不得不接受现实。

对作为家人的父亲的爱,使他们决定把悲伤留给自

己,成全父亲叶落归根的心愿。在父亲离开后的日

子里,他们渐渐从父亲相熟之人口中得知了父亲的

痛楚,年复一年,他们等待父亲归来,直到父亲

过世。

在查尔森·王的《另一个国度》中,作为具有华

人血统的他们到令父辈骄傲的故土工作。“父亲听

到我在台北工作的消息后,一如既往地泰然自若。

但我能从他的眼睛里捕捉到一丝微光和无言的

满足。”

在Caroline·Hau的《火树和橘色星期天》中,

作为出生和成长于菲律宾的华人“我”即将离开菲

律宾前往美国做学者。临行前,母亲带“我”到中国

城的寺庙祈福。回来的路上,旧式中国小店的山楂

条使“我”想起小时候和妹妹弟弟在一起的童年快

乐时光及过着平安夜却充满中国味的家人团聚场

景。作者勾勒了不同的家庭成员的境遇:生病时的

父亲住在当地的中国医院,条件极差。病愈后的五

年,父亲让自己像个健康人,为他的客户提供各种

商品的供应,直到突然中风引起其他疾病发作而过

24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2月

世;不满20岁弟弟遭遇绑架被杀害,带给母亲极度

痛苦和焦虑;为多增加收入而在快餐店上夜班的妹

妹。这些人物都是华人生存场景的缩影。

四、结语

  菲律宾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菲律

宾华裔文学作为菲律宾文学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中

国文化特色。客观上,读者可以从华裔文学作品

中尤其是近现代史中了解菲律宾社会的发展、每

个历史时期华人群体的发展状况和中华传统文化

的传播情况。主观上,读者通过故事情节可以勾

勒出往昔中国人在海外的生存图景:在历史的夹

缝中艰难地生存着,却在心灵和精神层面保有纯

正文化的优越感,支撑着他们回归故土的梦想,并

且继续将这个梦想寄托于下一代。现代的菲律宾

社会中,华人群体早已成为“会经商”“有钱人”的

代名词。华人群体最初以吃苦耐劳的精神走入菲

律宾社会,如今在菲律宾富翁排行榜中稳稳地占

据了一席之地。不能不说,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社

会发展,一代代扎根他国的中国人渐渐扭转了华

人的社会地位和他国人对华人和华人文化的

看法。

在菲律宾华裔小说家笔下的华人群体家庭中,

父辈多是在菲发展的零售商人,他们拥有自己较为

富足的经济基础,却显少涉及政治。父辈华人希望

子女的职业收入丰厚又体面,深层次的核心是华人

群体希望在他国能提高社会地位。父辈华人虽处

于政治边缘,但内心坚定不移地选择厚重的中国文

化。出生和成长于菲律宾的华人因其成长环境的

特殊性,对家人和他者有着个人情感上的平等性。

菲律宾华裔文学是华人海外生存的历史缩影,是两

种文化传统的交融与碰撞,对其情感认同和身份归

属内在根源的揭示,为新时期“一带一路”背景下中

菲深入发展战略对接、合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ngtheChineseChild:ThepoeticsofChinese-Fil-

[2] gmaoftheStranger:TheChineseFilipino

[3] ritageasaSourceofConflictinContem-

[D].Quezon:AteneodeManilaUniversity,2011.

BritishColumbia,2014.

2013.

ipinoIdentity[D].Manila:DeLaSalleUniversity,2013.

asAlienandCitizen[D].SanFrancisco:UniversityofCalifornia,

poraryShortFictionbyPhilippineChineseWritersinEnglish

ChineseinthePhilippines[D].Vancouver:TheUniversityof

[4] inesetoFilipino:ChangingIdentitiesofthe

[5] 胡丽娟.16—19世纪华人移民菲律宾从商原因探析[J].八

桂侨刊,2020(6):4146.

[6] 李迎迎.跨文化交际的语言文化观念理论研究视角[J].天津

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7(1):2429.

Chinese-Filipinos’Livesalong“TheBeltandRoad薰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Nan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njing211167,China)

Abstract:IntercultturewrittenbyChinese-Filipinowrit-

ersepitomizesthelivesofthefirst-generationChinese,andportrayspsychologicalandemotionalworldofthesecondgenerationas

e-Filipinoliteratureisalsotheethnicgroup’entChinese-Filipinolivesaredescribed

inimmigrants’livingconditions,andvariousemotionsoffirst-generationandsecond-generationChineseportrayedinChinese-Filipino

writings.

Keywords:history;Chineseliterature;culturalidentity

LUYa-wen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5752010a2666175.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