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论文标准格式及说明

中文论文标准格式及说明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国内永久免费云服务器)

中文论文标准格式及说明

一、总体说明

1. 全文用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或以上版本排版,页边距上下各2.54cm,左右各

3.17cm。全文采用单倍行距。除特别说明外,全文段前、段后均采用0倍间距,两端对齐。

2. 全文(包括文章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编、内容提要、关键词、文章各级

标题、正文、图表及各级标题、参考文献、注释等)中所有西文字母及阿拉伯数字用Times

New Rome(TNR)字体。因此,在“标准格式”说明中所指的字体均指汉字字体。除特别

说明外,正文中的汉字用宋体,正文用五号字号。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内容提要、

关键词、各级标题、图表及图表名称的中文格式详见“标准格式”说明。

3. 英文参考文献、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中的标点符号用半角形式标点。除段尾外,其

他各处的半角标点符号后均空一个半角字符。但若半角标点符号后紧接其他标点符号时,多

个符号之间不用空格,如““Econometrica,””中的“,””之间不用空一个字符。表示编号的

阿拉伯数字后接半角实心句点“.”,实心句点后空一个半角字符,如“1. ”。文中其他各处

标点符号的用法见《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草案)》。

4. 中文题目、作者、单位及邮编、内容提要、关键词等放在正文前,英文题目、作者、

单位及邮编、内容提要、关键词等放在文末。

5. 全文采用四级标题制,即节、小节、目、子目等四级标题,分别用“一、”“(一)”“1.”

“(1)”编号。可根据需要略过某些级次,如节“一、”标题下直接为目“1.”。前三级标题

需单独成行,但第四级标题不能单独成行,后面直接接标题下的内容。正文中的要点可用“第

一”、“第二、”等表示,也可用四级标题编号表示,但不用带圈的阿拉伯数字或者前三级标

题编号(如“1. ”)表示。

6. 其他要求详见“标准格式”说明。

二、“标准格式”说明

产业发展从人口集聚中受益了吗?

——基于2005-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空一行)

周玉龙 孙久文

(

(空一行)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2005-2011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统计分析和工

具变量回归,研究了近些年中国城市人口集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产业劳动生产

率的作用,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受集聚经济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人口集

聚效应总体上对非农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明

显,甚至为负值,第三产业则享受了更多集聚经济的好处;人口集聚并非越强越好,人口规

模超过某个水平反而会抑制劳动生产率;不同规模城市的集聚效应略有差别,中小城市对集

聚的好处更加敏感。

关键词:集聚效应;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城市规模

(空一行)

一、引言

全球和中国的城镇化率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超过50%,并且还在继续提高。不管全

球还是中国层面,一半以上的人口已经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

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城市作为要素和经济活动聚集的区域,其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是集聚经

济,因此,城市集聚经济的现状和规律研究对认识城市和引导城市合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集聚经济是城市产生的源泉之一。集聚经济外生于单个企业,

是指厂商的空间聚集带来的成本节约(Brueckner,2011)。Marshall(1920)、Ohlin(1933)、

Hoover(1936)、Glaeser(1992)、Jacobs(1961,1969)以及Henderson(1995)等先后分

别从行业内企业间、行业间等多个角度解释了集聚经济的来源。Abdel-Rahman & Fujita

(1990)、Becker & Henderson(2000)以及Krugman(2000)进一步从多样化的中间投入、

劳动力专业化以及劳动力共享角度和临近市场等角度解释了集聚经济,进而形成了新经济地

理学的框架。Davis et al.(2014)进一步建立了城市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用之估计了

基金项目:(小五黑体,左顶格)本文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13JBGP825)的资助。(1. 基

金项目报告项目性质和项目编号即可,项目编号置于圆括号内。2. 基金项目不得多于3个。3.

小五宋体)

作者简介:(小五黑体,左顶格)周玉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 作者简介内容按下列格式排列:姓名,单位(具体

到二级单位),学位,职称,职务。2. 作者身份必须用全称,如博士研究生不得写为博士生。

3. 同一作者的各条目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同的作者简介之间用分号隔开。4. 作者简介内容用

小五宋体。)

致 谢:(1.若有,可列示。2. 致谢二字之间隔两个汉字。3. 小五黑体,左顶格。4.致谢内容用小五

宋体。)

本地集聚对宏观增长的显著作用。可见,集聚经济的微观解释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另一方面,集聚也有可能带来不利于生产率增长的集聚不经济或者称拥挤效应

(congestion effect),包括由于企业竞争、企业和人口密集带来的高劳动力、原材料成本、

高地租和拥挤的外部性等效应,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见Henderson(1974)和Rappaport

(2008)等。集聚经济和不经济的冲突,结果体现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上,构成了本文的

研究范畴。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按照集聚指标的不同,可以将研究集聚对产业发展影响的文献分为两类

。国外学者最

早倾向于从城市规模的角度考察对生产率的影响。Shefer(1973)的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扩大

一倍,劳动生产率增长20%;Sveikauskas(1975)和Moomaw(1981)对美国城市研究的

结果表明城市规模扩大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但前者认为城市规模增加一倍,生产率将上

升6%-7%,后者则认为这一效应仅为2.7%;Glaeser & Resseger(2010)表明美国都市人口

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这种相关性在高人力资本城市中尤为明显。

Ciccone & Hall(1996)的经典文献首次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密度较城市规模更能反映

集聚的程度,他们利用美国各州数据发现就业密度每增加一倍,大约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6%。此后,Ciccone(2002)、Brulhart & Mathys(2008)等都对经济活动密度与劳动生产率

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在不同程度上证实了经济密度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他学

者使用了不同国家或部门的数据检验了集聚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发现经济集聚与产业劳

动生产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Henderson,2003;Braunerhjelm & Borgman,2006)。

理论上用经济密度代理的集聚水平更贴近其意义,但这种合理性的基础是衡量密度的分

母能够反映真实的经济活动空间,但是现实中随着城市立体空间应用的发展,以建成区为分

母衡量的经济密度离现实的集聚情况越来越远,因此本文回归到使用人口规模来衡量集聚。

具体到中国城市集聚经济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样本层面对中国的城市集聚经济进

行了检验。其中,最微观的角度利用了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傅十和和洪俊杰(2008)利用

我国2004年制造业企业普查数据,首次检验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得益于

何种类型的集聚经济,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在我国城市中得益于显著的行业内集聚经济和跨

行业集聚经济,同时不同规模的企业收益的类型有所差别。郑江淮等(2008)、陈良文等

(2008)、姚先国等(2010)、李强(2011)、潘文卿等(2012)和王良举等(2013)同样使

用了工业企业或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使用产业数据的学者包括Batissa(2002)和Gao(2004)

利用中国各省的制造业细分产业面板数据来研究集聚经济对产业绩效的影响。

……

研究城市集聚经济的被解释变量范畴包括工业和产业增加值增长(傅十和和洪俊杰,

2008;王良举,2013)、GDP增长(李金滟和宋德勇,2008)、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范剑

勇,2006;张浩然,2012)等方面,如引言所述,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当今中国城市经济发展

的主要困难,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城市集聚经济对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综合来看,多数文献认为集聚对产业发展的正向作用较为明确,但也可能存在更复杂的

微观上,Theil指数和Herfindahl指数等指数型指标也是衡量集聚广为人知的指标,但由于本文考虑

宏观指标以及指数指标可能不符合正态分布等原因,这些不做考察。(1. 注释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每页重

新编号。2. 采用小五宋体。3. 首行缩进两个汉字,编号与注释内容之间空一个英文半角字符。4. 编号

用带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5. 注释为释义性注释,即对论著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而非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列于文末)

关系,例如Gardiner et al.(2010)认为集聚对欧盟地区发展的作用并不明确,Glaeser & Kahn

(2004)以及Accetturo(2010)等考虑了集聚不经济的因素,因此质疑集聚的好处。

……

本文余下的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三部分为特征性事实描述,总结目前中国城市集聚

经济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规律,接下来第四部分建立计量模型,第五部分解释了相关指标以

及计量问题的对策,接下来进行回归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力图从集聚经济角度解释客观变化

规律,最后进行总结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三、城市人口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统计分析

从数据的统计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特征性事实:劳动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的关系曲

线明显呈倒U型。

(空一行)

表1 不同规模城市生产率统计 (单位:万元/人/年)

劳动生产率 年份

2005

第二产业

2008

2011

平均

巨大型

城市

18.7800

26.4700

31.0600

27.4700

特大

城市

21.7100

30.7200

35.3300

30.3400

大城市

17.0200

24.5400

31.4500

24.4700

中等

城市

12.8800

21.3500

29.0700

20.4000

小城市

15.1500

24.0700

35.1600

23.0400

合计

17.3900

25.8200

32.1700

25.7000

注:表中数据皆为以城市数量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值。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空一行)

从表1和图1、2和3中可以看出,无论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值皆在横轴

为特大城市处取得,人口增减都导致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其中第三产业和非农产业的情况尤

为明显。这说明人口规模为300-1000万人的城市劳动效率相对较高。

(空一行)

图1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城市规模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空一行)

……

四、集聚效应模型

……

本文借鉴Forgarty & Garofalo(1988)和MRW(1988),以Romer内生增长函数为基础

构建生产函数,设定经济的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

Q

it

=A

it

M

it

K

it

L

it

H

it

(1)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L,并取常用对数,

ln

Q

it

KH

lnA

t

f(pop

it

)

ln

it

ln

it

(2)

L

it

L

it

L

it

……

五、变量以及计量问题的处理

具体的变量设定和所使用数据的情况如下。

其中因变量为劳动生产率(lnq):传统意义上的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增加值与劳动力

之比,但是由于精细的劳动时间难以获得,因此多数学者使用了劳均生产总值作为劳动生产

率的数据,只有范剑勇(2006)使用工资数据,但是需要大量假设条件。因此本文也分别使

用第二、三产业的劳均生产总值(即相应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与从业人员数之比)及其加权平

均值,并调整为2005年价格的数据,作为非农产业生产率的代理指标。进入回归的为第二

产业、第三产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对数值。

主要自变量首先为经济集聚指标(rpop):在衡量经济集聚程度时,大量研究使用了密

度变量,例如非农产业劳动力就业密度(Ciccone & Hall,1996;范剑勇,2006)、经济密度

(郭琪和贺灿飞,2012)等。但是我们认为统计部门公布的建成区面积不能代表实际的经济

活动面积,最大的差别在于建成区面积不考虑立体的空间(例如楼宇的高度等,由此推断对

建有大量高层写字楼的城市来说,建成区就业密度衡量的集聚水平是被高估的),因此不同

城市的真实集聚程度并不能由密度来体现。经过权衡,我们使用市辖区常住人口数衡量集聚

经济程度。这里不使用统计部门直接公布的户籍人口数的原因是发生经济活动的人群包括非

户籍人口。尽管常住人口数并不能直接获取,但是国家统计局要求从2004年1月1日起,

各地区要统一用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为基数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因此本文的的常住人口通

过“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市辖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估算。平方项用rpop2表示。

……

六、计量过程以及结果分析

……

(三)按城市规模分组的估计结果

本文将人口数量小于100万的城市界定为中小城市,人口数量大于100万的为大城市。

1. 基于中小城市的估计结果

如表5所示,中小城市中,因变量分别为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时,方程(1)

和方程(2)的人口系数皆显著为正。其中方程(1)人口项系数为0.0033,方程(2)为0.0106,

说明人口集聚显著提高了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中小城市的人口每增加一万

人,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将分别提高0.33%和13.8%,远远高于全部城市0.07%

和0.22%的水平。方程(2)和(6)人口平方系数皆显著为负,说明集聚对非农产业和第三

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效应呈倒U型。经过计算,基于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最

优的城市人口数量分别为66.80万,第三产业为65.71万,而2011年中小城市平均人口数量

62.42万,略微小于最优规模。

……

表5 基于中小城市样本的估计结果

(1)

非农产业

rpop

……

N

adj. R

2

0.0033

***

(0.0116)

……

1098

0.7870

(2)

非农产业

0.0338

**

(0.0696)

……

1098

0.7510

(3)

第二产业

-0.0063

***

(0.0284)

……

1098

0.6340

(4)

第二产业

-0.0981

***

(0.3218)

……

1098

0.4180

(5)

第三产业

0.0106

***

(0.0972)

……

1098

0.6100

(6)

第三产业

0.1380

***

(0.6541)

……

1098

0.6220

注:***、**、*分别表示通过1%、5%和10%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下文括号内的值为稳健性标准误;因

变量指标为相应产业的的劳动生产率对数值,回归时控制了时间、省份和城市级别个体效应,检验固定效

应与随机效应的Hausman检验也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但囿于篇幅,省略时间和省份虚拟变量系数的报告;

另外,工具变量回归与普通LSDV估计的Hausman检验p值高度显著,因此认为有必要使用工具变量回归。

下表同。

……

七、结论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A., 1920,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y, London: Macmillan.

[2] Alonso W., 1971, “The Economics of Urban Size,”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6 (1) : 67-83.

[3] Davis M. A., J. D. M. Fisher and T. M. Whited, 2014,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etrica, 82(2): 731–764.

[4] 陈洁雄,2010,“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实证研究:2000-2008”,《经济学家》,第9期,第34-40

页。

(空一行)

Do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enefit from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Chinese City Data

(空一行)

ZHOU Yulong, SUN Jiuwe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6

(空一行)

Abstract: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Chinese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from 2005 to 201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on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 differentiated influenc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y on different scale

cities.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s. Firstly,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promotes non-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evidently. While the tertiary industry enjoys more of the positive effect, the secondary

none and even negative. Secondly, stronger agglomeration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better

because over large population will jeopardize productivity. At last, agglomeration effect varies on

city scales. Median and small cities are more sensitive to agglomeration benefit.

Key Words: agglomeration effect; labor productivity;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city scales

(空一行)

﹝责任编辑: ﹞﹝校对: ﹞

三、附录

附录一:参考文献在文中的引用规则

本研讨会实行引文实引制。凡投本研讨会的文章必须按“著者-出版年”编码制进行参

考文献著录,所有引文务请逐条核对。

(1)根据“著者-出版年”编码制,正文中引用各篇文献的标注内容由著者姓氏与出版

年构成,并置于“()”内,如(Henderson & Clark,1990)。对于中国人著者、朝鲜人著者、

日本人用汉字姓名的著者等只标注著者姓氏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应标注著者姓名,如“(白

重恩等,2004)”。若正文中已提及著者姓名,则在其后的“()”内只须著录出版年,如“波

特(2005a)

23-46

认为……”。

(2)对于以英文书写的著者,字母与符号均用Times New Roman(即TNR)字体。若

有两个著者,则著者之间用“&”连接,如(Henderson & Clark,1990),三个及三个以上

著者,则由第一个著者的姓氏加“et al.”构成,如(Porac,Thomas,Wilson,Paton & Kanfer,

1995) 应标注为(Porac et al.,1995)。对于以汉字书写的著者,出版年以及页码用TNR字

体,两个著者之间用“和”连接,三个及三个以上著者,由第一个著者加“等”构成,如(黄

茂兴和李军军,2009;金煜等,2006)。无论是中文著者还是西文著者,除了连接符“&”

外,括号和逗号等标点符号在引用处均采用全角符号,符号前后不用空格。

(3)若引用同一著者同年出版的多篇文献时,在参考文献列表以及文中著录中的出版

年后均应用小写字母“a”、“b”、“c”等加以区别,如波特(2005a)。

(4)若引用的文献为著作,在“()”外应以上标形式著录引文页码。如(波特,2005a)

23-46

,在参考文献列表中不用标注。若引用的文献为其他类别,则“()”外无需标注页码,

页码在参考文献列表中标注。

附录二:数字用法规定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修订公布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应按以

下要求对数字加以使用:

(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中的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年、月、日用汉字,

例如,时间用“1999年10月”表示,不能用“99年10月”或“1999.10”或“1999年十月”

等表示。中国清代及以前的历史纪年用汉字,并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如清咸丰十年(1860

年)。民国纪年用阿拉伯数字并括注公历,如民国25年(1936年)。

(2)表示起讫时间的用短划线形式“-”连接号,不用波浪号“~”或长划线“—”连

接号,例如,应采用“1978-1980年”、“1980年4-9月”,而不能用“1978~1980年”、“1980

年4月~9月”或“1978—1980年”、“1980年4月—9月”。也可以用“至”连接,但不能用

“到”连接,例如,可以用“1978年至1980年”,不能用“1978年到1980年”。

(3)除加引号的引用文献资料外,其他所有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3161364a2194936.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