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如何升级ie浏览器版本)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评价(精选5篇)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评价(精选篇1)
70年前,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为抵抗侵略展开了一场
正义之战。70年后的今天,这群英雄的战士,虽然已是满头华发,但回忆起那
些在枪林弹雨中的故事时,他们依然能意气风发地述说出一个个英雄的赞歌。
光影回溯,英雄不老。10月25日,在潇湘国际影城长沙东塘店举办的“铭记
历史 崇尚英雄——致敬抗美援朝老兵公益观影《金刚川》”活动中,8位抗美
援朝老英雄亲临现场。
老英雄们虽正值耄耋之年,却依旧精神矍铄,举手投足间尽显军人风姿。今年
87岁高龄的蒋万琼老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团46军137师的军人,赴朝作战
年仅17岁,聊起当年战争中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蒋老仍然记忆犹新,
他坚定地说“我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国家需要我,我必须挺身而出。”
另一位抗美援朝老英雄张行也感慨说,“能够参加今天的活动我很高兴,觉得
很有意义,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们这些老同志!打仗时,我的头、手、腿,身体各
处均有受伤,但我没有一次后悔过,因为我的每一寸皮肤都属于我的国家。”
“看了这个电影,我感觉又回到了战场。我在电影《金刚川》人物的身上看到
了当年自己的影子。”94岁的成建明老人身上挂满了荣誉勋章,看到电影中击
炮的画面时分外激动。韩远正是老人的孙子,他说从小就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
那段往事虽然没有经历过,但那些战斗的瞬间早已在心中想象过无数次。“我一
直为爷爷而感到骄傲,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是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我会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评价(精选篇2)
上映3天票房突破3亿元,志愿军勇于牺牲的精神看哭无数观众,10月23日
上映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凭借震撼残酷的战争场面和演员朴实感人的
表演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展现了动人的家国情怀。
《金刚川》8月开机,仅仅两个月便与观众见面,这样的速度,被业内认为是
一场奇迹。此前曾有人担忧影片创作周期太短,会不会质量不高,从目前口碑看,
影片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
1 / 7
“看完《金刚川》,真的感慨万千。如今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都应该去看
看这样的电影,看看如今的繁荣昌盛是怎么得来的。”观众包先生说,当看到片
中一名战士把牺牲战友的照片拿出来时,他的眼泪就止不住了,“到后面邓超、
吴京、张译饰演的角色牺牲,我偷偷哭了好几次。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对他们,
我们要永远感恩,始终铭记。”
影评人“二十二岛主”评价,这次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聚集到一起,拍
出了一部能够展现中国电影工业当下水平的战争大片。“《金刚川》讲故事的方
式很特别,同一件事通过士兵、对手、炮手的不同视角,讲述了三次,好像做拼
图一样,缓缓拼出故事的全貌,这恰恰是战争电影人情味的体现。”
在片中饰演炮兵排长张飞的张译,凭借精湛演技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肯定。很多
网友认为,张译最后牺牲的场面是影片最感人、最震撼的部分。“张译和吴京的
表演为这部电影大大加分。”影评人梁鹏飞评价,尤其是张译的表演,能让人瞬
间进入真实的战争场面,似乎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张译在片中的角
色叫张飞,在被炸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之后,他拖着残躯,抱着仅剩的三发高射
炮弹,用最后一丝力气击中美军飞机。当他吼出那句‘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
芳莽撞人’的戏词,双眼圆睁,表情倔强,真正表现出了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
不怕牺牲的精神信念。”
《金刚川》上映前,电影市场还被《我和我的家乡》等国庆档影片所占据,但
《金刚川》一来,便以遥遥领先的排片和票房一枝独秀。截至昨晚,该片票房已
达3.36亿元,预计最终票房将突破17亿元。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评价(精选篇3)
10月23日,战争片《金刚川》上映。截止10月25日晚8点半,3天票房破
3.4亿,可谓是来势汹汹热度爆棚。
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为1953年抗美援朝时期最后的金城战役。
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正处于最关键时期:为获得胜利,志愿军必须在第二天
早上6点前过河到达金城前线。
但问题上是现在,能够帮助志愿军过河的桥被美军盯上了,隔三差五投弹炸桥,
根本不给战士们通过的机会。
2 / 7
基于「美军不断炸桥、工兵连抓紧时间抢修修桥」的脉络,《金刚川》的故事
逐渐呈现在观众面前。有工兵连以修桥为己任的坚毅、炮兵和美军面对面硬刚的
热血,也有志愿军们无惧炮火一心奔向前线的催泪…
从故事上来说,《金刚川》的完成度很高,情绪渲染也非常到位,所以上映后
拿下高票房,成功有目共睹;但豆瓣平台只拿到6.7分,绝大多观众都因为「镜
头大量重复」而给出差评。
对此点点为影片感到憋屈,《金刚川》中确实是有很多重复镜头,但这个现象
出现是有苦衷,同时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首先,我们聊聊苦衷。
《金刚川》上映于10月23日,撇去重复镜头时长为1小时,且影片中有很多
特效制作爆破大场面,看起来非常炸裂。就这个成片质量往前推,拍摄+制作至
少需要一年时间。
但谁能想象呢?今年8月初《金刚川》才开始拍摄,从拍摄剪辑到后期制作,
再到于银幕上映,剧组只用了短短4个月时间,堪称奇迹。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赶?
理由是:2020年10月25日这一天,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
为让影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以致敬先烈,《金刚川》使出浑身解数。管虎、
郭帆、路阳三名导演分别拍摄不同段落,以节省时间。为让影片足够具有戏剧冲
突性和情感渲染能力,同时也让电影有足够的时长,决定从不同角度出发,将同
一个事件叙述多遍。
这是《金刚川》中出现镜头重复的最初原因,同时也是苦衷。
基于此,《金刚川》的故事被拆分为士兵、对手、高炮连、桥四个篇章,前三
篇章为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第四篇章为整个故事的升华。
不可否认故事进行到第二篇章「对手」时观众会觉得莫名其妙:这个场景不是
已经拍过一次了吗,怎么又来一次?
直至随着剧情推进,我们才发现,故事是重复没错,但细节和角度不一样。除
却工兵连和炮兵连的视角之外,还有美军视角的出现。
从工兵连和炮兵连的视角中,我们看见志愿军战士们「即使牺牲所有也要赢得
胜利的信念感」。
3 / 7
从美军视角中所呈现,则是一次比一次强烈的不可置信。
“他们连自行车都造不出来,用两根筷子吃饭,桥却一次一次的被修好?”
“我们3天才能修好的桥,他们居然只需要半小时。”
别出心裁,从敌方角度呈现出志愿军战士们的崇高的敬意,再一次对先烈们表
示致敬。
同一事件讲述多次,从观众角度来看这一做法有凑时长嫌疑。
但实际上,这一手法在艺术体系中有名有据,叫做「复调叙事」,最开始产生
于音乐学,后被广泛使用于文学和影视创作。日本经典电影《罗生门》所采用便
是这一手法。
影片中,B26轰炸桥体、榴弹炮远程轰炸桥体、喀秋莎远程轰击美军阵地、延
时炸弹引爆、B29燃烧弹轰炸桥这五个重要情节被重复讲述三次,其实是利大于
弊。
一方面,有利于不太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明白过去发生了什么。另一方面,更
加有助于情感的累积,使最后篇章「桥」中所爆发的情感更加浓烈。
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观众无法更深入体会到战争中生命逝去的残
酷;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又一次出现战士们死亡的镜头,我们无法明白现在的和平
有多么来之不易,更无法感同身受先烈们选择奉献出了什么…
看似是重复,实则是力度更深的铭记,希望观众们不要忘记惨烈的过去。这才
是重复镜头出现的真正意义。
《金刚川》前三段故事之所以代入感没有达到100%,不是因为重复镜头的使
用,而是因为影片中对人物刻画花费的笔墨太多,从而忽略掉对事件的呈现。这
一现象无法避免,毕竟影片拍摄时间只有这么长,相比之下导演们肯定是更加侧
重于对先烈们形象的描述。
影片中各位演员演技持续在线、爆破戏一顶一好看,最后志愿军们过桥的方式
更是让人泪目。
尤其是电影末尾,用来隐蔽志愿军们行踪的树木已经被烧成灰烬,不知道多少
人已经死亡,但远方亮起了微光,志愿军们成功过桥?那些逝去的战士们啊,用
牺牲点亮了希望…
4 / 7
仅凭这一点,《金刚川》就已经无愧于首周末票房的3.57亿票房,更无愧于
献礼片这一题材了。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评价(精选篇4)
《金刚川》的结尾,当《我的祖国》的旋律在耳边响起,当《英雄赞歌》的音
符在影院回荡,心中仿佛有一股激流经过,久久不能平静。
总有一些情感,能够穿越时空。小时候,是看到英雄王成高呼“向我开炮”。
现在,是看到张译扮演的张飞怒吼“来吧”,是看到李九霄扮演的刘浩大喊“拦
不住我”,是看到吴京扮演的班长笑着拍了拍张飞,是看到邓超扮演的高福来对
刘浩说“去修桥”……我愈发感受到,那些精神和传统,是刻在中国人的骨髓里
的。可能是一首歌曲,也可能是一部电影,随时能把他们唤醒,每一位观众剧烈
起伏的胸膛,就是明证。
《金刚川》的英文名是《(The)Sacrifice》,我觉得它可能比原名更贴切。这
就是一部讲述无私、讲述牺牲的电影。不管是渡河战士的奋勇向前,是守桥高炮
战士的舍生忘死,还是修桥战士的前赴后继,影片中的每一位角色都已经把生死
置之度外,心中想的只有保卫祖国、保卫家乡。
或许,这就是“真实”的力量,不需要太多的虚构,不需要太多的渲染,大银
幕上的人物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打动我们的心灵。因为我们都知道,“他们”都曾
真实存在过,“他们”都曾保护过我们的家园,“他们”都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出
了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正因如此,影院里的每一次心跳,都跟随着那些“最可
爱的人”;也正因此,就连影片中的那些“点题”式的旁白,都显得有些多余。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金刚川》拍摄的时间周期短,参与制作的人数多,命
题作文的压力也有点大。看得出,本片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要把三位导演的不
同风格统一到一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如果要为本片“挑挑刺”,倒
也不难。
最突出的问题是,重复利用的片段,确实是多了些。当然,从另一种角度来说,
这也可以被看成是反复的“强调”,但它确实不利于叙事的流畅。因为时间紧、
任务重,主创们想利用一些“多角度”“多视角”的手法,玩出一些新意。
从《八佰》到《金刚川》,这些以往被视为“主旋律”的电影,已经不再依赖
于“宏大叙事”,越来越习惯于把镜头指向普通的战士、细小的角落。他们或许
5 / 7
并不起眼,甚至还有各式各样的缺点。比如,张译扮演的张飞在战斗中太过谨慎,
有些畏手畏脚。而吴京扮演的班长又有些自由散漫,不够遵守纪律。李九霄扮演
的刘浩同样显得有些“愣头青”,在战场上的表现很不冷静。但恰恰因为这些缺
点,反倒让这些“小人物”更显出亲切和接地气的一面,换句话说,他们的人物
形象更加立得住,也更让观众愿意去接受和接近。正因为这些战士就像生活在我
们身边的朋友、亲人,观众也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同时,视角向下,也给了创作者们更大的发挥空间。抗美援朝这个题材还有太
多太多的故事值得去讲述和再现,因此,不妨把《金刚川》视为新时代的一次“试
水”。相信,有些缺陷和不足,会在今后的同类型影片中得到改进和完善。其实,
从《英雄儿女》一路走到今天的《金刚川》,拍摄的手法、制作的形式在变,但
精神内核并没有变。一声冲锋号响起,所有观众的集体回忆就会自动苏醒。在愈
发难以捉摸的当今世界,“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非但不会过时,反而可以为我
们带来前行的动力,就冲这一点,《金刚川》的勇敢尝试也应该得到一些鼓励和
肯定。
张译、吴京、邓超、魏晨、李九霄……在本片中,这些演员已经充分发挥了自
己的实力。尤其是张译,再一次让观众见识了他的影帝级演技。在这里,已经不
需要由我来为他送上赞扬。而几位分工合作的导演,也已经尽了力。至少,我们
没有感觉整部影片的风格存在明显的撕裂感。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给他们一份敬
意和宽容。张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以“人格担保”,《金刚川》一定好看。
其实,我倒觉得此类电影的意义不在于单纯的“好看”。经历过惨烈轰炸后,已
成废墟的桥上,无数修桥战士再次奋勇向前,组成最壮丽的“人桥”,目睹这一
幕的观众,都能领悟到电影想要传递出来的精神。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
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幸
福生活,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所得到的,都不是从天而降、理所应当的。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评价(精选篇5)
国庆档后,电影院似乎又陷入片荒,新片完全撑不起人气。23日新登场的《金
刚川》因而再度掀起观影热潮,在周末的福州影院排片率高达50%以上。这部新
“人气王”除了占据有利时机之外,吸引观众的原因还有哪些呢?
6 / 7
与《八佰》相比,《金刚川》在口碑上略显分化。这部由管虎、郭帆、路阳3
位导演合作的作品,在叙事上采用了多线手法,寄望观众从不同主人公的不同视
角去感受一段历史。
从目前的评论看,喜欢这部影片的观众认为,《金刚川》叙事高级,为国产战
争片进一步提升了水准;不喜欢的观众则称该片未能塑造出真正丰满的人物,“叙
事重复,还有生硬煽情之嫌”。
对此管虎导演阐释说:“《金刚川》讲述的是大战场后方的个体故事,关照更
多无名英雄。3个视角也是一种创举,之于中国电影也是一种新的经验。”
除《金刚川》外,本周排片较多的影片还有《我和我的家乡》。在众多类型片
里,观众对喜剧片的需求可以说是最为稳定的,《我和我的家乡》恰好满足了这
一点。因此在上映24天后仍有近15%的排片率。《姜子牙》《一点就到家》《夺
冠》这3部影片也依然人气在线,共同构成了近日福州观众的观影片单。
7 / 7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1867523a1968634.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