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9日发(作者:惠普m1005驱动下载)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手抄报
本文为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手抄报资料,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
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
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治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治理
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预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
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预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觉他的"
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
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
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
寻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进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
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
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
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
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
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院,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
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爱奔驰于宽阔的草地上,
喜爱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
该向上帝忏悔,幸亏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
动听。假如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
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盼望她不重蹈覆辙。从传统
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
热情、漂亮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
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漂亮,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
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
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 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
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
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
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
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
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
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
配角等五项奖, 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
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
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
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
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
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
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
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
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 高压的正气,宁可流
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
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
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
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
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
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
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
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
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
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
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
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
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
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
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
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 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
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
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
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
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
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人物经历家喻户晓,主题
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
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
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
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
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
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
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
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
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
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
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
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
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
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
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6092497a2718561.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