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倦怠了怎么办?

医生倦怠了怎么办?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u盘中病毒了文件怎么恢复)

医生倦怠了怎么办?

南京脑科医院最新调查了南京市、无锡、苏州等地二级以上医院医生的职业

倦怠问题。结果发现,在740名受访医生中,没有职业倦怠的医生仅占总人数的

23%。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随后心

理学家Maslach 等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

低3个维度构成。

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表现为从业者没有工作热情,认为工作不能发挥自身

才能,枯燥无味而繁琐,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并要求调度。

2011年广东汕头一名医生的微博上出现了“您就等我下班再死”等字眼,透出医生

强烈的职业倦怠信号,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专家指出,医生的职业倦怠由很多因素引起,如工作过度疲劳、医患关系

复杂、职业发展遇瓶颈、工作待遇达不到期望值等。如何帮助医生克服职业倦怠,

保护其职业热情?

医生疲惫,患者遭殃

北京安贞医院体外循环科教授龚庆成有过亲身体会:上个世纪80年代,他

曾在瑞士一家医院进修一年,共完成了600多例体外循环建立手术,平均每天要

完成3-5台手术。一次手术结束后,他感觉实在太累了,就找到休息室的一块空

地,直接躺到地板上休息了10分钟,再接着参加手术。过去龚庆成最长曾持续

工作20多个小时,如今体外循环科的工作条件虽大为改善,但医生仍经常持续

工作16-18个小时。

“一个月2-3次连续做手术,医生还能咬着牙坚持,随后慢慢调整好;如果

经常发生,医生身体吃不消,就会影响手术质量,甚至出现医疗安全问题,过劳

的医生同样会促使疾病的产生。因此,医院管理者应该关注一线医生的健康,科

学地安排其工作量;另一方面,媒体也不应宣扬‘玩命工作的才是好医生’,医

生因疲劳而倒下来,影响的是医疗质量和安全。” 龚庆成表示。

相比于男医生,女医生还要承担家庭。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云南省第二人民

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建美说。对其他女性而言,下班后可以逛街、打扮得漂漂亮亮,

女医生下了班还需要不断学习充电、做科研课题,遇到紧急情况如发生急性心梗

的患者,不管多晚必须随时赶到医院,以患者生命为优先,医生自己的疲劳和其

他需要必须无条件地押后。

大医院过大的门诊量,使医生们根本没时间去厕所,许多医生不得不练出一

身“基本功”——耐旱、憋尿。一到出门诊的日子,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

师付国荣基本都要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2-3点,耐心给病人讲至口干舌燥,却能

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最近的体检查出,副主任以上级别的医

生中就有23人患有肾结石,远高于普通人群发病率。该院骨科副主任侯之启说,

一台手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一直保持低头、弯腰的姿势,长此以往他

的颈椎落下了毛病,说话时总是下意识不停地扭动脖子。许多外科医生除了颈椎

腰椎病外,还普遍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这也与手术中精神高度紧

张有关。

患者寄望医生如神一般不犯任何错误。但医生也是人,难免会犯错,尤其在

压力过大、过劳的情况下,更难免出现疏漏。《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的一篇文

章结论称,医疗人员过度疲劳是容易发生差错的主因。很多住院医师有时持续工

作24-36个小时,睡眠的极度缺乏,导致他们在持续工作的后期,像喝醉酒一样,

反应缓慢,工作效率低且欠缺条理;工作过劳对医生的临床行为可能导致精神运

动性行为障碍,这种损害程度与酒精中毒相仿;处于非正常生理状况的医生去治

疗和处置疾病,对患者和医生自身而言,都是一种潜在危险和不负责,因为在人

们极度疲劳的情形下,犯错概率将大为增加。

医患紧张让医生更累

2009年,美国医学协会(JAMA)杂志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忧郁和疲劳都可

以独立影响到住院医师,并导致重大医疗事故。忧郁可以由倦怠、压力、经济问

题、家庭问题或者其他情绪压力造成。

压力从何而来?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的VIP诊室里,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样一

幕:一位中年男患者通过电子喉镜复查了病情后,对被要求交纳的100元检查费

提出质疑,开药方的女医生向他解释,因使用了电子喉镜,需交相关的检查费。

患者表示,以前只交120元,看病检查全做了,现在收的检查费是不合理的。女

医生解释,这笔费用以前我们出于好心减免了,但现在要求按常规交纳。患者不

听,开始大骂医生,直到旁边有患者劝阻才停止。客观的讲,女医生反复强调患

者可以去打印费用清单,并未考虑到患者心理上因前后两次收费不一,心里一时

难以接受,导致情绪激动。不过,站在医生角度来考虑,由于接诊患者多,已很

疲倦的医生也没有精力顾虑患者的情绪,尤其在认定自己无错的情况下,医生往

往不会委婉地进行沟通和解释,而是显得理直气壮。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外科主任医师王琪指出,医生没有完全放松的时候,总

有一根弦在绷紧着。他所在科室几乎每个医生都曾收到患者或家属的死亡威胁电

话或短信,但王琪仍主动把手机号告诉每个手术患者,因为他希望及时解答患者

的疑问,便于处理一些紧急情况。回家后,每一个电话响起,他就担心是否今天

手术的病人有什么病情变化。

中国医生面临安全威胁已有经年,如今医患关系的紧张更为医生的压力雪上

加霜。王琪告诉记者,当初怀着治病救人的想法,才选择当医生,在很多人纷纷

改行后,他还是坚守着这份费力不讨好的医生职业。与他曾是同门的徐文医生被

患者砍伤后,他心里翻江倒海,连续3天晚上睡不着觉,半夜起来坐着直到天亮。

王琪回忆,徐文被砍的那一天,徐文和他一起在东区VIP诊室里里出诊,

上午的门诊结束后,徐文向他轻松道别,随后去了西区诊室,就是在那儿出的事。

发生这起件后,比起其他医院的医生,同仁医院的医生们本能地变得更为警觉。

王琪说,现在他不敢背对着门坐着,也会随时留意诊室里有没有神态不正常或持

有凶器的人。即使对屡屡发生患者伤医的事件担心不已,但从事了20我年的医

疗工作,改行还能做什么?医生们只能存着侥幸心理,希望伤医的倒霉事自己不

要遇到。

手术区要设立休息室

一份调查显示,有86%的受访医生表示吸烟是因为解乏,不少医生更明确指

出,如果医院手术区能设立休息室,将大大减少医生吸烟的比率。“手术工作往

往是高强度、长时间、超负荷的,一天下来医生非常疲累,长期以往体力容易透

支,广东就曾发生过主刀医生因过劳猝死在手术室内的事故,不能不说值得警

醒。”解放军301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刘荣也表示。

“每天十多台手术密集的安排,就连我这样的年轻人也感觉力不从心。”浙江

省人民医院外科医生谢东业说。“长时间手术后的间隙,真想在躺在沙发上休息

一下,可是手术室没有这些设施,累极了也只能到更衣室抽根烟提神。有些年轻

医生,实在累得不行了,干脆躺在手术室走廊边地板上休息一会。”

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是怎么处理这一问题的?曾在美国工作过的北京朝阳医

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邢念增介绍,几乎所有的美国医院手术室的一隅都设有休息

室,便于参与手术的医生在手术间隙时休息。休息室里放置了质地柔软舒适的沙

发,还有冰箱里的各种食物、饮料、咖啡等,让医生能及时补充能量和体力。休

息室经过了严格的消毒,因此医生只要脱掉最外层的外科消毒衣即可休息。

保证医生不过度疲劳,是减少医疗差错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卫生部医疗服

务监管司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处范晶主任也表示。从2003年起,全美的教学医院

开始改革排班制度,严格执行美国毕业生医学教育鉴定委员会(ACGME)的要

求,住院医师值班后必须强制休息10小时,周工时不多于80小时,为确保医生

手术状态良好,欧洲一些医院管理机构安排了两组手术人员,手术和休息交替进

行。北京地坛医院院长张永利曾提出,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整体文化习惯和文

明程度等的可能影响下,医院管理者应尽量保证医生休息和合理睡眠,必要时应

采取医生轮换制度、推迟手术或更换主刀医生等灵活策略。

医院管理者也无奈

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下,有时在烦躁、焦虑的情绪之下,医生往往会萌

发想换份职业的想法,急诊医生尤其如此,但这份职业还是有吸引人的地方,难

以舍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董雪松说:“目前我在急

诊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也达到一定高度,改行也不是容易的事,但如果可以重

新选择,我可能会选择到实验室工作,应该比现在的生活状态好一些。医生要为

自己定好努力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觉得有乐趣和成就感,职业倦怠也

就不会发生了。比如我未来的目标是研究灾害医学的一些课题项目,还报名参加

了国家应急医疗队,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我愿意奔赴一线去救治伤员,拯救更多

人的生命。”

不少医生责怪医院管理者不关心医生的健康,给医生不断加码。对此,北京

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黎晓新解释说,目前管理部门对医院考核指标中,诊治量是

重要的内容,如门诊量、手术量、住院人数等,因此院长们无法不注重患者数量。

要不断增加诊治数量,扩大医院规模,光靠建医院大楼、买设备仪器是不行的,

关键还要靠医护人员,但其培养却无法一蹴而就,因而现有医护人员只能加班加

点工作,以应对不断扩大的诊治数量。如果今后对医院的考核指标中减少一些对

比医院规模的指标,增加一些考评医疗质量的指标,将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过于

追求患者数量的状况,减少医生的过度疲劳情况的发生。

“目前我国医学人才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医疗需求的增长速度,这是一个

目前还无法解决的很大矛盾。”中国医院协会评价与评估部主任王吉善指出。“管

理者也不愿意医生疲劳工作,但面对涌进来的大量患者,谁来看病?医生也想把

患者的病看好,但由于时间、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了医患的交流时间。患者在

等候看病时都希望前面看得快一点,轮到自己时却又希望医生慢一点、时间长一

点,这是很矛盾的。”

记者手记

医生意味着奉献

一位医生告诉我,让他始终坚持这一职业的最重要原因,是来自患者的感谢。

虽然工作繁重辛苦,但只要患者对他说一句“谢谢您,我感觉好多了”,再多的烦

闷也会立刻云散。这或许道出了千千万万名仍坚持在岗位上的医生们的心声。

医生的工作热情和人身安全是大众健康的保障和首要条件。徐文大夫现在已

经返回了工作岗位,但可想而知,她心里的阴影将会长期存在。如果医生们感到,

每一个走进诊室的患者都有可能是砍向自己的凶手,这种精神压力该有多大?当

捍卫人们生命健康权的医生不得不长期负重前行,社会大众的脚步又如何能变得

轻盈?不少有识之士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下决心改善医务人员的

执业环境和待遇,在制度安排和人员管理上多一些人性化关怀,让制度真正成为

呵护人的保障而非障碍;社会公众也应该对医生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让捍卫我们

健康和生命权的人们保持工作热情,值得全社会群策群力去付诸努力。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0638864a179107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