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打印机不能打印怎么解决)
网络大电影和院线电影的美学差异
本文所谓“网络大电影(简称网大)”,按一般看法,是爱奇艺公司在2013年首次提
出并正式于2014年3月对外发布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时长超过60分钟,制作水
准精良,具备正规电影的结构与容量,并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互联网为首发平台
的电影。
网络大电影的出现及爆发式增长,是近几年的事情。据统计,2014年数量为450部,
2015年689部,2016年飙升到2500部,而且制作成本在80-150万的占到55%,2017
年,全网上线约1900部,出现了《斗战胜佛》以2655万元票房分账位居榜首,以及《小
小爸爸》《乱世豪情》等“准千万级”作品。①
因此,对这样一种新兴的电影形态以及所产生的诸多文化现象,尤其是网络大电影与
传统的院线电影究竟有什么不同,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一、 文化属性和美学原则的差异
诚然,院线电影和网络大电影,从本性上说,都兼具审美和大众的双重文化属性。但
从学理意义和现实上观察,院线电影本质上是络大电影主体倾向于大众文化。
对审美文化的精确定义,尚未有一致意见。其主要原因在于:“审美文化一词的出现,
包含了一种新的历史意味,也代表了人类审美活动及主体审美经验状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本文认为,审美文化处于文化发展的比较高级阶段,是贯彻美学精神的文化,而美学精神
即“用理想超越现实的努力”。所以,“从根本上说,审美文化概念所揭示的,不单纯是
美学理论系统内部的问题,它与当代人所处的现实文化境遇密切相关,涉及了整个人类生
存、个体心灵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等”。
正因为审美的基本精神是植根于现实的超越精神,审美文化就是标示着对理想境界追
求的文化,它对应着人对有限性和暂时性的超越性冲动,而向无限和永恒的挣扎。如唐代
美学家张彦远曾说:“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②相似地,德国美学
家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反复强调,艺术只有与大地和人的生存和生
命联系起来,才能“去蔽”“由于建立一个世界,作品制造大地。在这里……作品把大地本
身挪入一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并使之保持于其中,作品让大地是大地。”“建立一个世
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
如此,以审美文化为依归,就意味着与人们的理想生存方式相连。作为艺术的院线电
影,也至少是在经验和体验中,使人透视到本真生命。按照这样的界定,院线电影的宗旨
应该是探询电影与人的生存的关联,对人的理想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回应。人对它的需要主
要是一种审美需要,是对人性的一种确证:“只有当物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跟人发生关
系时,我们才能在实践上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态度对待物。”在此意义上,“人与院线电影
的关系必然也应该是一种审美关系,人所要求于院线电影的,首先是它的美的属性,这既
是院线电影的历史和现实,也是我们在认识院线电影文化属性时所必须坚持的理论基点”。
而网络大电影本质上则是一种大众文化,审美文化属性退居其次,原因在于:
其一,网络大电影与现代性的工业社会密不可分,这一点无论从网络大电影的短暂历
史还是现状来说,都是如此。无疑,网络大电影依存于网络,而网络是现代社会和工业社
会才出现的,这几近不证自明。
其二,网络大电影的传播渠道是以电脑为主体的现代传媒工具,随着网络的普及,網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0388370a174845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