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间”看《三国》

“义利之间”看《三国》

2023年6月28日发(作者:)

第30卷第1期 2013年1月 东 疆 学 刊 DongjiangJournal Vo1.30No.1 Jan.2013 “义利之间"看《三国》 卞良君 [摘 要]《三国演义》以“义”贯穿全书,凸显了义利取舍对于人物道德评判的重要作用。小 说在“拥刘反曹”的思想框架下,刻画了众多在义利取舍问题上颇具代表性的不同人物,表 现了坚持正义、惩恶扬善、公而忘私、避辱趋荣等种种价值取向与道德追求。特别是以义为 上、公利为先的思想观念,在这部小说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因此,可以说“义利之间”是读者 打开认知《三国演义》中众多人物的道德面貌和美学价值之门的一把关键钥匙。 [关键词]三国演义;义利之间;道德取向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3)01—0038—05 [收稿日期]2o12一O9—20 [作者简介]卞良君,男,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及古代诗学。(湛江 524000) 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 一体形式写成的小说,是为“演义”。不过,对于《三 国演义》这部小说来说,我们倒不妨把它的所谓 “演义”给“曲解”一下,即它通篇都在“演”述“义” 的重要。小说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来自它的回目, 一、义利之间与是非曲直的评裁 在《三国演义》中,“义”主要应有两个涵义: 是正义,要求人的言论、行为是公正的、合宜 的,不能干任何不符合正义的事,更不能去助纣 为虐。例如“桃园三结义”,由于其目的是要“上报 其第一回就开宗明“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 黄巾英雄首立功”。在以后的回目中,还有诸如 “勤王室马腾举义”、“会古城主臣聚义”、“关云长 义释曹操”、“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张翼德义释 严颜”、“诸葛诞义讨司马昭”等,一再凸显了“义” 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说,《三国演义》似乎告诉 读者,之所以一些人成为贤德的君子而流芳千 古,也有人成为不贤的小人而遗臭万年,关键就 国家,下安黎庶”,所以是正义的、合理的。这个正 义包括刘备一样的仁义、信义,关羽、诸葛亮一样 的忠义,徐庶、姜维一样的孝义,糜夫人一样的节 义等。二是情义,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感情,它是 维系亲属、朋友间密切关系的纽带和“粘合剂”。 刘、关、张“古城聚义”,张飞误以为关羽“背了兄 长,降了曹操”,所以“挥矛向关公便搠”。关公惊 在于他对“义”与“利”的取舍。换句话说,义利取 舍对于小说中人物的是非、善恶、忠邪、荣辱的道 问:“贤弟何故如此?岂忘了桃园结义耶?”张飞喝 日:“你既无义,有何面目来与我相见!”可见,二 德评判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庸愚子《三国志通俗 演义序》所说:“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 人所看重的“义”,都是兄弟间的情义。 “事无大小,皆有义利。”l2]( ∞¨‘义”是不能独 立存在的,“义”还是“不义”,只有在与“利”的关 系中才得以凸显。关羽不顾曹操的厚遇之“利”而 心系刘备,以至过关斩将,千里来寻,方显示出他 的义气;相反,假如他真的如张飞所误会的那样, 是因为个人“封侯赐爵”而“背兄降曹”,他就是背 人,义与利之间而已。”1]l( 。’而实际上,《三国演 义》就是以传统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赞美与倾 慕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痛恨与憎恶昏君贼臣、天 下大乱,在“拥刘反曹”的思想框架下凸显出义以 为上、公利为先的道德取向。 ・38・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aochengxu/1687945444a5949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