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2024年4月29日发(作者:)

Academic research

学术研讨

■ 陈星

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多次交融中逐步发展起

来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洗礼和磨练。艺术歌曲是在抒情歌曲

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所以只有正确地理解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推

动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才能使艺术歌曲的风格更加的民族化,更

具有时代性等特征。艺术歌曲主要来源于诗歌,逻辑比较严谨、个性鲜明、

到古诗词意境中,呈现出了一种诗画般的画面。《那就是我》作品描

绘了炊烟、水磨等乡土的因素,留下了质朴的印象,体现了诗歌的含

蓄美。

2.2语言的民族化

伴奏也是比较讲究的,伴奏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旋律部分是这

首歌曲的关键,无论是词曲作者都倾注了很高的精力。中国艺术歌曲在

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效果,深受观众的喜

爱。它具有优美的旋律、活泼的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浑然于一体等特点,

使它们更加拥有华贵的气质。

关键词:起源;艺术歌曲;音乐创作及其发展

1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

艺术歌曲源于欧洲国家,是在抒情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到了

20世纪20年代艺术歌曲走进了中国并使人们逐渐认识和使用,对于

中国来讲艺术歌曲是借鉴过来的新元素,“艺术歌曲”做为一种外来

的声乐艺术体裁,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形式结构特点和重诗情表现

的音乐风格。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以新中国的成立为例,可分为两

个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艺术歌曲转入中国之初就在很高

的起点上得到了发展。以萧友梅、吴梦非等为代表的一些音乐家,在

那时期各国倡导美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各地组建了一些新型乐团,这

就为音乐创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冼星海、聂耳之后,以更加广泛的题

材,谱写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歌曲作品不

断的发展。作曲家施光南、徐沛东、谷建芬等创造了《吐鲁番的葡萄

熟了》、《我像雪花天上来》、《我们是黄河泰山》等众多脍炙人口

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在中国创作起步较晚,一大批作曲家先后写下

了很多经典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的曲调多由作曲家精心谱曲与伴奏,

所以每一首艺术歌曲听起来旋律非常优美、包涵着一种诗意意境能使

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艺术歌曲不同于其他歌曲,是因为它的歌词

来源于诗歌,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其中,伴奏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比较讲究的,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水平;旋律部分体现了

作曲家的灵魂以及文化修养。艺术歌曲到了中国,多采用美声唱法来

唱,由于艺术歌曲本身的音乐特点,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性等特征。

2艺术歌曲的“中国化”

中国艺术歌曲多借鉴国外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作曲家们大多选

择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创作出诗情般的艺术歌曲。中国的艺术歌曲

侧重借鉴国外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同时也突出了我国的民族语言和

情感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中国特色的歌词内容,为我国艺术歌曲的

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我国大量的古诗词作品也成为了艺术歌曲创

作的源泉。艺术歌曲在西方国家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在中国文化中指

的是那些艺术性很高的歌曲。

2.1特色的歌词形式

我国很多的艺术歌曲都具有文学性,以现代诗歌内容作为歌词,

有些歌词选用名人名言,为我国的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依据题材来说,古诗词类型的艺术歌曲大部分是选用流传已久的名人

佳作。此类的作品内涵优美,精神上高雅。例如,《我爱这片土地》,

作曲家经常用这种题材创作,使我国的艺术歌曲的诗与乐形成一体的

局面。作曲家常采用诗词(例如岳飞《满江红》)等类型进行创作,

优美的歌词配以抒情的音乐,使音乐与诗词的完全融合得到了升华。

许多诗词都具有优美的文学性与音乐性,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所

描写的“天上的云,水中的鱼,地上的微风”突转到冬日枯树在寒风

中摇摆,暮色在夜火中燃烧等自然规律呈现出的景象,不得不叫人联

想万千。作曲家把音乐很好的融入到古诗词中,从中也体现了诗歌的

意境美。艺术歌曲很好的展现出了古典诗词的情感,音乐很好的融入

民族特色的创作歌曲是把我国的传统音调和民族调式融合到艺术

歌曲的创作中去,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风格。譬如,《我

住长江头》体现了语言的民族化。它对国外的大小调给予突破,并吸

收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体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乐曲比较感人,

与伴奏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里面巧妙的加入和声,赋

予了这部歌曲民族化的音乐特点;另外,有些使用国外浪漫派和印象

派的语言进行加以创新,并同中国风格的旋律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突

出色彩,加强情感。比如《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中,引子材料巧妙的

运用,以及五声音节的下行,和声效果表现了乐曲的眷恋之情。《槐

花几时开》这首作品,是民歌改编或者是带上伴奏,更加突出我国民

族化的语言特点

2.3结构的意境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理念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的艺术歌

曲从作品创作上显示了自己的本土特征。创作者创作作品上都包含了

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化精神,歌词与伴奏在音乐中占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就使我国的艺术歌曲逐步走向成熟,同时也增强了音乐自身的表现

力,《我爱你,塞北的雪》就是这种题材。通过对古典和现代诗的深

入研究,将艺术歌曲这一外来音乐品种“洋为中用”在中国的大地上

生根开花,并以创新的精神使之升华。演唱中国艺术歌曲,需要把握

内在的特点,体会其意境追求,从而促使艺术歌曲的表演达到较高的

艺术境界。

3中国艺术歌曲的未来的发展

艺术歌曲从引进中国以来得到了欢迎和喜爱,但同时也受到本国

原有歌曲元素的排斥和压迫,这样就对艺术歌曲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提

出了挑战。艺术歌曲源于西方国家,是在抒情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起来,至今经久不衰。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

完美结合的艺术,是一种艺术题材。中国的艺术歌曲前辈们从国外引

进大量的西方音乐因素、演唱方法等,不断地与时俱进,这些都是我

们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如何使艺术歌曲在新时代及各种文化传播中能

更多的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同时更能健康、积极、稳定的向更高

的艺术领域上发展。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作为音乐学习者我有几

点见解:

3.1观念进行转变,提高其认识

艺术歌曲自由欧洲传入中国,经历了艰难的考验。要更好的发展

中国的艺术歌曲,首先要转变大众的审美观念,改变创作思想。中国

的第一首艺术歌曲是在1920年完成的词曲,这些艺术歌曲通过音乐

描绘情景,抒发了人的内心感受,开始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艺术歌

曲也要从教育源头出发,改变原先的教育观念。学校的大力推广和普

及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有力“助推器”,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歌曲的

理解能力以及审美价值。

3.2扩大体裁范围

艺术歌曲体裁永远套用舒伯特标准,这就导致了艺术歌曲的发展

就会失去活力。最初的中国艺术歌曲通过情景的描绘,抒发其情感,

不同程度上反应了五四时期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三十年代的艺术

歌曲更多的体现了民族风格与艺术的统一;四十年代的艺术歌曲主要

有《红豆词》这类作品等,我国的艺术歌曲走出了一条体现民族特色

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这为我国近代的艺术歌曲产生在歌词方面提供

(下转第425页)

441

Academic research

学术研讨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教媒体、计算机等现

代教学手段也走进了高校体育课的课堂,这不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而且学生们通过视频能够更直观观察动作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率。在当代信息社会,将昌黎秧歌置身于网络当中,为他的传播提

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网络教学为昌黎秧歌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注

入了新鲜的血液。多媒体影像技术是利用直观的形象来展示昌黎秧歌

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媒体影像教学主要采用PPT与视频媒体呈现,在

昌黎秧歌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视频的手段对本课程进行展示,能

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这门技术。

4.2结论

昌黎秧歌走进高校,为高校体育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身上

所承载的这种名族特色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与体育课程的融合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应与实际相结

合,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完善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使得昌黎秧歌

这一民俗文化的已很好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S]北

京.2005.3.

[3]贺学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J].民间文化

论坛,2005,06:71-75.

[4]许良.昌黎秧歌沿革的文化意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

年01期.

(上接第433页)

加强其个人权力的时期。“随着在巴克特里亚和索格狄亚那地区持续

作战而导致的人力短缺、帝国西部补给的困难、在印度的征服活动的

不力以及马其顿人开始产生的不满情绪,使得亚历山大大量招募波斯

人和其他当地人加入军队成为必须。”而且,随着东征战争的继续,

亚历山大原有的军队在逐渐消耗,中亚和北印度恶劣的地形和气候给

亚历山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越往东征服,对被征服地区管理所

需要的军队也越大,而希腊和马其顿的兵力是有限的。因此,为了对

这个通过武力征服而得来的大帝国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为了扩大和

加强国王个人权力,亚历山大一方面建立城市作为巩固被征服地区的

据点另一方面开始与东方权贵合流、逐步东方化。亚历山大的东方化

倾向遭到了马其顿传统势力的反对,但从巩固征服成果和加强国王个

人权力来说,这种政策是明智之举,它适应了东征后的政治形势。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作者简介:狐楠楠(1992~),女,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

文化学院历史硕士,研究方向为世界史(古希腊罗马史)。

参考文献

[1](古希腊)阿里安著,李活译《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2](古希腊)普鲁塔克著,吴奚真译:《亚历山大大帝》,团结

出版社,2005年2月版。

[3](古希腊)色诺芬著,崔金戎译:《长征记》,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4]Arrian I,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5]Diodorus of Sicily,In Twelve Volumes VIII Books XVI.66-95 and

XVII,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6]陈恒:《亚历山大史料的五种传统》,《史学理论研究》,

2007年第2期。

[7]哈尔马塔主编,徐文堪译:《中亚文明史》第二卷,北京:中

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

[8]Quitus Curtius,History of Alexander Books }I-X,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6.

[9](英)杰弗里·帕克著,石衡潭译:《城邦一从古代到当代》,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上接第441页)

了必要的准备。文革前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采用民歌素材,将

其改编成艺术歌曲。再加上钢琴伴奏,使歌曲更加完美动人。总之,

我国的艺术歌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曲

调的优美、结构的多样化,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代表了那一时期的音

乐艺术表演的水平,大大丰富了艺术歌曲的内涵。

3.3加大媒体的推广力度

艺术歌曲有着自己的欣赏群体,艺术歌曲能从演唱以及市场需求、

媒体宣传等角度出发,吸收流行歌曲推广的长处,加大艺术歌曲的推

广力度,也是解决中国艺术歌曲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艺术歌曲给中

国大众带来了精神上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歌曲的艺术审

美的素质,其中作曲家们利用了本国的民族语言、环境、特性融合在

艺术歌曲中使人们品尝时更具有亲切感。我相信中国艺术歌曲一定会

在一代比一代强的作曲家创作中和不断提高艺术审美的人们大众中会

更加辉煌、璀璨。

(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

作者简介:陈星(1987~),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声乐。

参考文献

[1]周为民《对“五四”时期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回顾与思考》

载《乐府新声》1999

[2]李华《试析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色》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3

[3]余鑫《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本土性特征》载《浙江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杨瑞庆《艺术歌曲创作的百年回顾》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9

[5]孟斌成.浅析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流行[J]音乐探索2001.1

[6]崔学京.依情而变、与时俱进-对艺术歌曲的重新认识[J]人

民音乐2003.10.450期

425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377348a2435162.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