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头饰调研

中国古代头饰调研


2024年4月29日发(作者:)

《民间艺术》调查报告

姓名:叶慧敏

学号:1904090713

班级:艺术设计0901

任课老师:唐俐娟

时间:2011年11月

民间艺术

——中国古代女子头饰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中国古代女子头饰以及其类似饰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从中了解中国古代

头饰的图案、材质以及色彩,并从中提取设计元素,为今后的设计服务。

内容: 以1.头饰类型;2.头饰历史文化;3.头饰的材质与制作;4.头饰图案;5.色彩搭配

来分析中国古代女子头饰艺术,并寻找其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方式:书籍资料及网络

地点:图书馆、商场

一、中国古代头饰类型

中国古代女子头饰只要分为:簪(笄),钗,华胜,步摇,花钗, 篦[bì],钿[tián]花、扁

方等。

簪的本名称“笄”(《说文》:“笄,簪也。”)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

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在古代,汉族的结发方式,无论是辫发盘髻,还是束发着冠,

均须以簪钗约束固定。女子年满十五岁时,如已许嫁,便将头发绾成一个髻,即以簪插定发

髻。以示成人,如“年以及笄”。在中国古代,簪钗还常被用于男女间定情的信物。皇宫贵

族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荆条编织的发钗)。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wǎn]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

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

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

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

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

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步摇,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

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

发上。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篦[bì] ,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

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

之也。”

钿[tián]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

“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

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

髻起装饰的作用.

扁方,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晚清宫廷梳“大拉翅”

所用的扁方有的长达一只二寸。清宫的翡翠扁方有的碧绿如水,有的则在翡翠上镶嵌金银、

碧空寿字、团花、蝙蝠等吉祥图案。这种珍贵的翡翠制作的扁方,戴时贯穿横扁簪的发簪中,

那翠绿色的玉色与漆黑的头发,强烈的对比色调造成特殊美的效果。

唐·金玉呈祥簪 清末·银鎏金凤鸟钗

玛瑙华胜 马头、牛头鹿角步摇金冠饰

宋朝·银篦 烧蓝花钿

翡翠扁方,戴时贯穿横扁簪的发簪

二、头饰的历史文化

中国头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中,就有圆椎形的骨簪出土。

特别是在黄河中下游华北中原地区,束发施笄沿习悠久。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笄、簪的

使用最多,说明梳妆打扮、束发施笄,已成为当时人们起居生活的一项内容。

据史书记载,许嫁女的“笄礼”是一件大喜事,所以仪式比较隆重,尤其是富贵之家就

更要以酒宴招待宾客了。女孩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着成年人的样子挽髻插笄,还要在发

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之后深居闺室,不与外人接触,一直到成亲

之日,才能由丈夫将缨线解下来。但未许嫁女子的“笄礼”就很简单了。为她梳一发髻,插

一发笄就算礼成了,而且,礼毕之后还要把发笄取下,解开发髻,恢复原来的发式,以此来

区别已出嫁和已许嫁的女子。

商周,在中原地区的出土物中,首饰的种类不多,殷墟发现的首饰主要是笄,有骨笄、铜

笄和玉笄,笄头上刻出鸟头或兽头。西周仍沿袭这一传统,1955~1957年在陕西长安沣西

曾出土了 700多件骨笄,有的骨笄上刻出重叠的鸟形,有的镶嵌绿松石,有的在顶端另加

一个笄帽。挂在颈部的串饰东周时才再度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金簪、玉簪相继出现并成为奴隶主贵族身份的象征。帝王饰玉簪、后妃

饰金簪。其次象牙簪、玳瑁簪均为臣子戴的簪。

汉末,中国出现了妓女,她们由于生活所致而专事修饰,衣着日趋奢侈,这种情形使得

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美的观念由质朴而炫华、富丽,面部的妆饰精巧富于特色。

帝王贵族们的推崇和提倡,对此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时期的主要头饰有:步摇、

簪、钗和镊子,或插以鲜花。

唐朝人的穿着打扮历来为后人追摹,典雅高贵,气度雍容。唐代女人用红丹点在脸上的

做法,据说是起源于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酒后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太医建议用

白獭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女人伤愈之后脸上留下一个红点,反而更为娇媚动人,点红丹

的化装方式就在女性中风靡一时。

宋代发饰也承袭了唐制,有帽、簪、梳、篦。妇女在骑马出行时要佩戴帷帽,即在席帽

四周垂网或加薄纱,用来遮盖面孔。帽制在宋代已接近尾声。当时的首饰被称为“头面”,

装饰的手段很多,有镶嵌、点翠、雕刻、烧蓝等。女子发髻上的装饰通常以金银珠翠为材料,

制成各种形状的簪钗,常见的有鸟形、花形、风形和蝶形等,使用时插于髻上。《梦梁录》

中记录了当时妇女所用的首饰,有“飞鸾走凤”、“七宝珠翠”及“花朵冠梳”等。除此之外

还有金钗和翠翘,这是从西北吐鲁番地区进入内地的首饰,由于十分贵重,使用范围比较小,

只有贵族妇女才佩戴,一直延用至南宋。

元代妇女的头饰以顾固冠最具特点,又名“姑姑”、“顾姑”或“固姑”、“罟”等,均为

蒙语译音。这种姑姑冠,依照规定只有后妃和大臣的妻子才可佩戴。姑姑冠的形制与以往的

女冠有很大的不同,为直竖起的一个上广下狭的高大饰物,元代贵族妇女戴的一种装饰性高

帽。它是用桦树皮围合成的长皮筒,用针线缝在一起,一般是不及一尺,外面包裹着色彩艳

丽的花绸,上面缀以饰珠、饰片等物。

明代的商业很繁荣,明代的衣食住行、节日文娱、宗教信仰、文化生活等,都丰富多姿。

这时的女子头饰品种繁多,“头面”是指发髻上的装饰。明代的镶嵌钿金工艺十分发达。凤

冠是明代妇女服制中最为庄重的一种礼冠,以皇后所戴的凤冠最为华贵,其顶上缀有龙凤等

饰物。妃嫔在跟随帝后去参加祭祀或朝会时也要戴凤冠,但她们的冠上已无金龙,而是用九

只晕鸟代之,表示等极的差别。与凤冠相配套的服饰是霞帔,这是明代命妇的重要礼服。

清为金的后裔,同属女真族,在衣冠服饰及风尚习俗方面都保留了满族的习惯。扁方是

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主要首饰。头花是满族妇女梳“叉子头”、“大拉翅”发髻的主要首

饰,大多以珠宝镶嵌而成。

商周的骨笄 唐·龙头簪

南唐·金镶玉步摇 明·累丝嵌宝石人物纹金簪

三、头饰的材质与制作

古代的头饰主要材质由竹、木、荆枝、玉石、玳瑁、陶瓷、骨、金、银、铜、玛瑙、

翡翠、琥珀、密腊、水晶、珍珠、象牙、绿松石、金星石、宝石等做成,或镶嵌组合成各种

饰品。古代头饰都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制作,一般要经过雕、刻、镂、冲、镶、嵌、焊、鍜、

钻、铆等十多道工序,其技术之精湛,令现代人都叹为观止,有的已成为绝技。下面我简单

简介下金银首饰的制造工艺。

古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工艺既有中国传统的制作工艺,如花丝工艺、烧蓝工艺、錾花工艺、

点翠工艺、打胎工艺、蒙镶工艺、平填工艺等;还有现代机械加工工艺,如浇铸工艺、冲压

工艺、电铸工艺等

花丝工艺花丝工艺是将金银加工成丝,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段制作金银首

饰的细金工艺。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制成不同纹样的花丝、拱丝、竹节丝、麦穗丝等,制

作方法可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点翠等。

定陵出土的首饰,制作工艺方法多样,表现手法多变,技术全面,线条流畅,焊接利落,

技法纯熟,包括打制、雕刻、垒丝、琢玉、镶嵌、焊接等多道工艺过程,特别是金簪,在其

顶部焊接上打制或用极细的金丝编制,垒制作成的金托,结合镶嵌工艺,在托内镶嵌各色宝

石及珍珠或 用金,玉制成各种优美的装饰.使饰物更加金碧辉煌,珠光宝气,这种制作方法一

般称为"花丝镶嵌”。

烧蓝工艺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

称为“烧银蓝”。银蓝的色彩具有水彩画的透明感,别有情趣。烧蓝的“蓝”是烧制后形成

的类似低温玻璃的块料。

烧蓝过程:将烧蓝的原料粉末兑水,用小匙铲上蓝料放入银胎的凹槽中,将蓝料压平,

抹光,用脱脂棉吸取水分后放入电炉烘烤,待蓝料融化固结后形成类似低温彩色玻璃附着在

饰品上。景泰蓝工艺与烧蓝相似,不过由于蓝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蓝最终形成的“蓝”没有

烧蓝那种水彩般的透明(如下图)。

清乾隆银鎏金烧蓝嵌鼓钉纹玉璧和孔雀石鼻烟壶 清代,主要工艺为点翠和烧蓝

堑花工艺是用锤子击打形状各异的堑刀,在饰品表面形成凸凹不一,深浅有致,或光或

毛的线条和纹样的一种金属变形工艺,他可以用来表现饰品的不同材质和肌理。

雕金也称抢花工艺,与堑花工艺的原理相同,区别在于雕金是用不同形状的雕刀,通过

手掌的推动在金属表面雕刻出各种线条和花纹,表面被铲掉的金属部分光芒闪烁,所雕线条

自由流畅。雕金工艺需要高超的手工技术,所以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首饰更显手工技艺的珍贵。

四、头饰的造型图案

古代饰品图案千变万化,内容涉及面很广,除一目了然的文字图案外,更多的是人物、

动物、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且都有吉祥的涵意,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常见的文字图案大部分是一条短语,如“长命富贵”、“鹿鹤同春”、“延年益寿”、“状

元及第”、“金玉满堂”等。这些文字图案大都以楷书为主,而且装潢优美、气韵生动、丰

满流畅。也有的采用变体,如将“福寿双全”四个字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字内。另一种变体是

“福、禄、寿、喜”四个字,中间镂空,每个字的中央铆一个立体的人,突起于字的表面。

其神情丰富,或坦胸露肚,开怀大笑;或慈祥和善;或喜形于色,生动地表现该字的含义。

吉祥图案更是丰富多彩,常见的就有数十种之多。如狮子戏绣球、成对的蝴蝶、凤凰、蝙蝠、月

季花瓶、万年青、聚宝盆、石榴、八仙过海、八吉祥、八宝、暗八仙等。还有中华民族历来含蓄的寓

意图案,如“福在眼前”、“五福捧寿”、“龙凤呈祥”、“双龙戏珠”、“连年有余”、“平升三级”、“麒麟送

子”、“喜上眉梢”、“鲤鱼跳龙门”等。另外,历史故事、民俗典故、佛道神话等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

事物也是表现的主要题材,这些都充分反映古人祈求平安、福禄喜庆、长寿安康的愿望。

古代饰品除了雕主题图案之外,还常用云纹、回字纹、万字纹、八吉纹、八宝纹饰等饰

边,这样不仅使饰品显得古朴典雅,而且画面更生动丰富,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最复杂的饰品是用整块银片手工制成立体形状,且都是表现与“人”有关的内容。如“五

子登科”、“和合二仙”、“三国演义”等,人物完全象金属雕塑艺术品,人物的动作、神采圴

制作得惟妙惟肖,简直到呼之欲出地步,堪称一绝。

五、古代头饰在现代的运用和现代头饰的工艺

现代的我们再也不佩戴那雍荣华贵的头饰,取而代之的是发箍、发夹、发带等常见发饰

品。但簪子等头饰依旧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见,当一次次复古风盛行时,我们的头上佩戴

的不再是那些现代的饰品,而是具有名族色彩的簪子。

1.商品中的运用

簪子在中国并没有被淘汰,并没有灭亡。而在中国的各大古镇里,它成了人人皆买的纪

念品。身在古镇,必有古镇情,在告别忙碌的都市生活的人们,脱下那订格式的服饰,佩戴

上具有古代色彩的服饰,回归自然,亲近历史,感受那工业革命以前的中国文化。古镇旅游

带动了当地商品的发展,在原有复古商品的基础上,商家各显神通不断的对自己的产品进行

艺术再加工,以便吸引顾客的眼球,从而获利。

2.动漫领域的运用

簪子的艺术在现在不仅仅局限在仿古的饰品上。由于中国风的盛行,人们不断的从古代

各个时期的事物中提取元素,各行各业都有运用到簪子这一元素,那么我就先从数字媒体方

向说起,日本动漫产业袭击全球的所获得的庞大资金间接的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而如今

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看见了动漫行业的潜在发展趋势,也想在其领域分一杯羹,因此中国风

的动画与漫画层出不穷的出现在我们的视角。中国风的动漫产业必然融汇了许多中国元素和

是历史事件,它们多以古代历史事件、人物为蓝本,进行艺术在加工,使人物和故事情节更

加华丽与扑所迷离。以下是我喜欢的一些国产动漫,从它们的人物头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

画家对中国头饰文化的研究。

《长安幻夜》作者:韩露

画风诡异唯美、精致华丽,《长安幻夜》是以开元年间,盛世大唐为蓝本

进行改编的故事情节,其人物不仅仅有唐朝时期的丰满富丽、清秀典雅更

有西域的异国风情。

3.影视作品

国产古装大戏里的人物佩戴着那

雍容华贵头饰时,不仅仅给人美的感受,更是给大家上了

一堂历史艺术欣赏。下面我们来看看近期古装大片里的一些头饰。

《倾世皇妃》

《美人心计》

六、调研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我了解了古代头饰的不单单是用“簪”这个字来概括,其早期名为“笄”,

其延伸之物有钗,华胜,步摇,花钗等。虽然现在我们很少佩戴簪之类的物品,但是有许多配

饰是因其艺术在加工而得。

簪子这种传统饰物,颇具东方古典神韵,备受国内外游客喜爱。但是这项传统的

工艺虽然还保存着,可它却再也没有以往那炫丽光环,再加上中国家传工艺传男不传

女的习俗,以至很多高超的技术未能传承下来。

七、设计说明

根据以上调研,从中提取古代头饰的外在轮廓等元素进行设计。本套成语卡片共

四张,分别是“雍容华贵”、“珠光宝气”、“璞玉浑金”、“粉妆玉琢”的中英介。

设计源泉:由于互联网时代渐渐主导着我们的生活,网络用语的流行,古朴的中

国文字渐渐被人遗忘,更不用说那些用之甚少的成语。因此我选出四个与修饰古代头

饰有关的成语与古代头饰簪子的外形相结合的成语卡片。中国的成语虽仅有四字,其

短小精炼给人无限联想。现在的古代头饰虽然已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光辉,但从这些成

语与其外轮廓我们依旧能身临其境其雍容华贵的时代。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335214a2426994.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