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中趋同研究的新进展综述

经济增长理论中趋同研究的新进展综述


2024年4月26日发(作者:)

经济增长理论中趋同研究的新进展综述

摘要:经济趋同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是之一,贫穷国家

能否通过努力去赶上富裕国家,对人类福利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随

着经济理论的不断深入和计量经济学手段的不断发展,趋同与否的争

论还将持续。

关键词:经济增长;趋同;文献综述

趋同(convergence)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国

家或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着缩小的趋势,与趋同相

对,产生了另一概念———趋异(divergence),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

在着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趋势。

一、早期趋同研究的简短回顾

1.趋同的理论基础

趋同一定程度上产生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理论基准模

型的假定之一是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这一假定意味着产出的增长将

会小于资本存量相应的增长,表示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将随着资本

要素积累的增加递减,从而削弱储蓄的动力,减少了给定投资量对增

长的贡献,并且带来一定时间内增长的减缓。而内生增长理论从不同

的经济增长角度出发,不依赖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假定经济

中资本的边际收益可以递增。这样一定程度上,对趋同问题的检验就

成为了对新旧两种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判断的试金石。

2.趋同问题的检验

对趋同问题的初始检验是用经济增长率对初始收入水平进行简

单回归(Baumo,1986),即Barro 回归,这是一种绝对趋同;随后,

条件趋同的概念出现,它认为回归模型的外生变量,如技术水平、政

府政策、人的偏好等变量对初始水平的控制相当重要,只有在相同的

稳态条件下,实际人均GDP 的增长率与人均GDP 的初始水平成负

相关,这一回归思路就是著名的MRW 分析框架(Mankiw,

&Weil,1992)。

同时,在对趋同问题进行检验的方法上,早期的趋同检验主要运

用的是以下四种方法:截面数据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早期

面板数据回归法,收入分布动态法(Quah,1996;Jones,1997)。

3.趋同的经济形成机制

通过对经济理论与现实的综合考察,早期趋同理论概括出一系列

可能产生趋同或趋异的因素或机制,在这种条件趋同的框架下,这实

际上为政策制定者实施恰当的区域政策以改善贫穷地区落后的经济

基础结构,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趋同研究的近期进展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深入,趋同研究出

现了新的研究态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新旧两种经济增长

理论对趋同的考虑

早期人们往往将趋同还是趋异成为判断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

增长理论合理性的标准,经济学者面临着二者选一的困境;与此同时,

由于内生增长理论建模的复杂性,经济学家常常是在新古典增长理论

的模型框架下对趋同进行检验,因而常常得出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不

太有利的结论。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中,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意

味着资本存量少的国家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高,但是,如果经济体与其

他经济体进行贸易并满足某种形式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时,由于要

素可以自由流动,资本的边际报酬取决于世界水平的资本存量而不是

某一国家的资本存量,因而,投资在不同的国家之间会产生相同的投

资回报率。这样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实际上是来源于投资率差异,而不

是不同的资本回报率。Ventura(1997)指出,投资率可以不受一国资

本存量影响而提高或降低,这样资本报酬递减并不必然与条件趋同相

关联,因此,Ventura 就提出了一种观点,即条件趋同并不与由资本

积累能带动长期经济增长相违背,而后者正是内生增长理论所支持

的。Ventura的理论,激发了大量的研究,使得大批学者和政策制定

者在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问题上持乐观态度,这实际上

表明,如果在地区间有贸易和要素的流动,地区经济将会有收敛的可

能,这成了矫正地区差距政策的一个理论依据(Hallett&Piscitelli,

2002)。

另一方面,随着新增长理论从AK 类型发展到R&D类型,

人们着重强调内生的技术变化在长期的经济增长中的引擎作用。在这

种情况下,从技术转移的角度研究趋同,成了趋同研究的中心所在。

Kumar&Russell(2002)认为,经济增长趋同可以看做是一个国

家的生产技术水平向世界生产前沿技术水平的追赶过程,如果一个国

家从低于世界生产前沿向靠近世界生产前沿靠近,这就是观察到的经

济趋同,这就是技术赶超。

2.趋同工具箱的拓展

早期对趋同问题停留在就经济增长率对初始人均GDP 及人力资

本等一系列可能影响稳态的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的层次上。近来,随着

理论和计量技术的发展,对趋同的检验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首先,由于对面板数据研究的不断深入,面板数据开始在趋同研

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有关面板数据的新的研究成果也很快

地应用到趋同研究之中,体现为新的技术理论和新的估计方法的广泛

使用,如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和自助法(Bootstrap)的广泛

应用。随着时间序列数据的发展,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以及面板数据

的协整分析开始应用,Yao(2000)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和面板

数据协整对中国大陆各省份1952-1999 年的经济增长是否趋同进行

了检验。

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上,趋同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步,近期的方

法中考虑到结构突变的问题,在Bernard&Durlauf(2002)所定

义的趋同概念下,新的检验方法也不断出现。Datta (2003)放松了对经

济结构稳定性的假设,运用时变参数卡尔曼滤波法对OECD国家赶

超和趋同问题进行了检验。

与此同时,其他计量经济学方法也开始运用于趋同研究之中。在

将经济趋同定义为技术赶超的前提下,Kumar&Russell(2002)

运用非参数方法估计了世界前沿生产函数。Kumbhakar&Wang

(2005)估计了一个包含国家间异质性的世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Mukherjee(2002)运用非参数和半参数广义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

OECD 国家的经济趋同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Tien(2001)运用贝

叶斯方法对城市经济的增长趋同进行了回归分析。

3.控制变量对趋同作用的细化分析

在Schumpeter增长模型的多国框架下,通过对国家之间技术转

移、扩散的研究,Howitt&Mayer-Foulkes(2002)发现,不同的

国家可以划分为收敛、不收敛及不能判断收敛与否三种状态,而导致

国家不收敛的因素是后发劣势,这种后发劣势主要来源于过低的人力

资本水平导致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

Benhabib&Spiegel(2005)通过分析,发现回归方程中初始

TFP水平与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他们由此推

断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能否向生产前沿增长率靠近的关键因素之一。

Aghion 等(2005)在Schumpeter 增长模型的框架下研究了金融

发展对经济趋同的效应。认为只有当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超过某

一临界值水平时,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才会收敛于世界生产技术前沿

增长率,而达不到这一条件的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会低于世界技术前沿

增长率。

三、中国学者对趋同研究的现状

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同研究还不多,主要也是在西方

趋同理论的理论框架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研究,得出了一

些有意义的结论。徐现祥和李郇(2004)认为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

趋同和绝对趋同;而且同时存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强调

的趋同机制。陆文喜、李国平(2004)分时段对我国省际之间和东、

中、西的省际之间趋同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

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区域性的趋同现象。张焕明(2004)应用扩展的

Solow 模型框架,运用系统广义矩方法(SGMM)来估计经济增长模

型的回归系数对我国经济增长地区性差异与趋同进行了实证分析。陈

安平、李国平(2004)从人均产出序列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地区内和地

区间趋同性。结果表明,东部和西部地区内的存在趋同性,而中部地

区内和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增长不存在。徐现祥、舒元(2005)的研究

结果发现,沿海、内地的组内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而组间收入不断拉

大,从而使中国出现双峰趋同。张焕明(2005)提出了一个扩展的积

累增长模型的框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

现,我国各地域省际之间和全国各省际之间都存在趋同性。彭国华

(2005)的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TFP)可以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

差距的主要部分。

四、小结

经济趋同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之一,贫穷国家能否通过

自身的努力去赶上富裕国家,从而使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同等富裕程

度,对人类福利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论文在对早期趋同研究简短

回顾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趋同研究的近期进展进行了归纳,即新

旧两种经济增长理论对趋同的考虑、趋同工具箱的拓展、控制变量对

趋同作用的细化分析。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经济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实

际经济事实的不断丰富,以及计量经济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对趋同的

研究和关于趋同与否的争论还将持续。参考文献:

[1]Aghion P.,Howitt effect of

Financial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 Theory and Evidenc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120.[2]Benhabib and

Capital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Philippe Aghion and Steven N [M].Durlauf,eds.,Handbook of

Economics Growth,2005.

[3]Kumbhakar

growthconvergence

,Wang

using a

tion

produc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M].Economic Letters,2005.88:300-305.

[4]陈安平,李安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间序列的经验

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1).

[5]陆文喜,李国平.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数量经济

技术经济研究,2004,(2).

[6]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J].

经济研究,2005,(9).

[7]徐现祥,李郇.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J].经济研

究,2004,(5).

[8]徐现祥,舒元.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中国地区双峰趋同[J].世界

经济,2005,(1).

[9]张焕明.扩展的Solow 模型的应用: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差

异与趋同[J].经济学(季刊),2004,(2).

[10]张焕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趋同性及其路径分析[J].财经研

究,2005,(6).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095266a238021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