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研究

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研究


2024年4月26日发(作者:)

2021年第4期

总第324期

農龙

教蚵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 4,2021

Serial No. 324

高质量发展阶段:

城聿与高枝弒合发展研堯

王修志,孔胜雪,周桂明

(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0)

摘要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按照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高等教育资源集聚特征筛选了

61

个样本城市,运用耦

合模型对高等教育与城市竞争力协调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

61

个样本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协调水平整体

较低;其中,中心城市两个系统协调度高于副中心地级市样本;文中又把城市竞争力细分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可持

续竞争力。结果显示,高等教育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协调度更高。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充分促进城市与高校合作共赢

关键词:创

新驱动发展;高等教育水平;城市竞争力;城校融合发展;耦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 -2614(2021)04 -0025 -06

城市和高校以创新发展为纽带的协同、融合是一个极具

时代意义的研究命题。本文按照高等教育资源集聚特征,筛

选了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好的中心城市(多是创新发展的中

心)和副中心城市(是省域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共61个样

本城市,考察两类城市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是否协调以

及两类城市的协调度特征。相较于近年来聚焦城市和高校

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而言,本文的边际贡献方向主要有三点:

一是在立论基点上,以创新发展和人力资本为纽带,尝试性

地探讨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理;二是在模型选

择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初步考察了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

的协调状态;三是在样本考量上,主要基于综合指标和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逻辑,从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中界定并筛选

了高等教育集聚型样本城市进行分析。

一、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后援,人力资本带来的创新能力对城

市经济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4]。如果能充分利用城市发

展来发挥人力资本作用将会成为于国于民均至关重要的发

展战略[5]。在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之间如何互动上,宋美

喆、李孟苏认为,以高等教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

新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形成二者间的协调互动,是一条有效

之路。高水平大学成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根本保障,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力资本、科学研究和社

会服务等三种功能来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7]。从区域来看,

高校资源分布对城市发展影响巨大,中心城市的资源集聚能

力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从城市高等教育资源集

聚水平的发展变化来看,资源集聚能力强的中心城市同样也

是高等教育资源集聚的“洼地

”K

;从现实观察来看,高等教

育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能够在高等教育改革

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建立直接关联的城市屈指可数[9]。

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竞争力互动文献综述

城市是人力资本、科研院所、各类企业、信息及技术等创

新要素的集聚中心,高校则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发

明的主阵地。进人以创新驱动为重要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阶

段,城市与高校必然存在以人力资本和创新发展为纽带的融

合互动逻辑。从劳动分工提出开始,劳动者技能就被视为效

率提升的关键[1]。之后,人的因素被视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

要因素,内生增长模型中用人力资本积累来解释技术的发

展,进而解释经济的内生增长[2][3]。城市发展吸引人才集

聚,创新能力与城市发展质量互为因果,好的人力资本建设

就前述研究成果看,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二

者间存在较为清晰的互动逻辑(见图

lh

—方面,高等教育

发展为城市创新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广义的智力

支持,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知识溢出效应,从

而持续增强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为高等教育发

展创造新的机遇和条件。城市竞争力提升意味着城市经济

社会发展,从而为高等教育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包括高等

教育发展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投人,以及为高校人才培

养、学科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创造更好的资源禀赋条件;事

收稿日期:

202

-01 -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从单

价值链到复合价值链:区域协调的机制创新与模式构建研究”(编号:

16BJL034);

广西师范大学珠

江一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创新项目

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城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编号

7X2020047 )

作者简介:王修志,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

孔胜雪,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

周桂明,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26

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研究

的中心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存在明显的东、中、西部地区阶

梯状递减的态势。

(一)高校集聚型样本城市筛选

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考量,样本的选择主要基于两

点:其一,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其二,高校集聚特征突出

的城市。这是因为,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有较强的综合实

力,既是各类创新要素的主要集聚地,也是各类创新活动的

J

[

W

1

经济

实上,现在地方的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不同区域显示

其改革发展新成果、科技文化发展新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新

内涵的一个新“地标”[1°]。在知识经济时代,健康持续的经

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成功的教育系统提供高水平的人

力资源高校培育出的人才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活力源

泉,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通过其教育产出和效

益为城市竞争力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人才培养

h

|

jJ

人力资本支持

y

~~1

策源地。

高校由于其空间分布呈现较为鲜明的区域特征,其集聚

程度越高,理论上越能凸显其创新支撑效应,对城市竞争力

•教-

r

科学硏究卜

钍会服务

P

-]产业升级支持

h

—¥

-1

科技创新支持卜

h

钍会友展支持

H

H

社会逬^~

文化发展

的支撑度越高。从非均衡发展理论来看,以高等教育为基础

的“产业结构更新”是实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动力,这种非

均衡发展往往先出现几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然后通过不同

IL

图1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互动机理

的渠道向外扩散,达到均衡发展[12]。从全国层面来看,区域

创新中心一定是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作为全国

创新中心点,要实现区域和全国的协同发展,中心城市既要

二、样本筛选及指标设计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8》对全国的行政区划,我

国共有298个地级以上城市,分布了 2581所高校,其中,36

个中心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共分布了

1518所高校,占据了一半以上的高校资源。除了 36个中心

城市以外的262个地级市共分布了 1063所高校,其中:高校

数量在0-4所的地级市有175个,分布了 377所高校;5-7

所的有52个地级市,分布了 301所高校;8-9所的有14个

地级市,分布了 120所高校;10-22所的有21个地级市,分

布了 265所高校。高等教育资源一方面倾向于向竞争力强

表1

地级市

东部

城市

温州市、绍兴市、烟台市、潍坊市、锦州市、苏州

市、徐州市、廊坊市、保定市、珠海市、东莞市、泉

州市

晋中市、赣州市、吉林市、衡阳市、湘潭市、荆州

市、牡丹江市、新乡市、洛阳市、宪湖市

做好引领作用,也要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创新,实现更大范围

和更高质量的发展,还要实现创新扩散带动区域和全国的发

展需要副中心城市的承接,实现城市间的发展传递和发展互

动;从省域层面来看,各省会城市无疑是该省的创新发展中

心,其创新发展的扩散要借助省内的副中心城市,形成省一

级的创新协同体系。目前,我国的中心城市和次一级省内高

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可以成为创新发展扩散承接作用的地级

市是否实现了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竞争力的协调共进,是本

文的研究重点。

所选样本城市

中心城市

东部

城市

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沈阳市、石家庄市、海

口市、广州市、济南市、南京市、大连市、杭州市、

青岛市、厦门市、宁波市、深圳市、福州市

太原市、南昌市、长沙市、郑州市、武汉市、长春

市、哈尔滨市、合肥市

重庆市、昆明市、乌鲁木齐市、西宁市、银川市、

呼和浩特市、贵阳市、南宁市、兰州市、成都市、

西安市

中部中部

西部绵阳市、咸阳市、桂林市、遵义市

西部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用普通高校数量、每万人在校大学内高校集聚的地级市,每个省份选取1 -2个高等教育资源

生数、高等教育层次类型等三个标准界定高等教育资源集聚集聚特征突出的次级中心城市,也是中心城市向外溢出要素

型样本城市。首先,通过普通高校数量选取高校数量上具有

集聚优势的城市,全国2581所高校分布在298个城市,平均

每个城市分布了 8.66所高校。为了保持初步筛选的样本量

足够,同时又保证所选样本符合高校资源集聚的特征,故初

步选取了高校数量在7所及以上的城市,共有48个地级市

样本和35个中心城市样本(拉萨高校数量较少,故排除)。

其次,根据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各城市高校层次类型进行

进一步删选。剔除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的承接地。最终筛选的样本如表1所示,中心城市35个样

本,地级市样本共26个(副中心城市)样本。所选61个样本

城市高校数量共1802所,占全国的69. 82%。

(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

从文献检索来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主要从教

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考虑。毛盛勇[13]用每万人

高校学生数量、教师负担学生数和主要机构研究论文数等指

标来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马鹏媛、米红[14在评价高等教

的扬州市、佛山市、抚顺市、淮安市和沧州市,然后依据各城育发展时选取了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的绝对量、相对量以及教

市高校办学层次(本科学校数和专科校数)进一步筛选出省育发展投人量等指标;许玲[15:从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水

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研究

平与高等教育投人等三个方面来衡量区域高等教育水平;楼

世洲、黄丹[16]用高等教育包含的人力资本和科技成果转化

两个方面对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考虑各指

标与本研究的相关性和可获得性后,按照教育“规模一投

人一产出”原理对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行架

构,选取以下

八个关

键指标,如表2所示。

2

变量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权重评价指标

普通高校数

M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本科与专科院校数量比

高校专职教师数

地方财政教育支出

毕业生数

专利授权数

论文发表数量

27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吸引各种要素资源的综合评价

能力。为了对样本城市的竞争力有一个全面的评价,我们选

用倪鹏飞教授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对2017年度

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数据。前述文献也说明,高等教育发展与

城市发展的互动纽带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纽带,二者互动的直

接表现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创新发展的知识城市建

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基于此,我们选取城市综合

经济竞争力(

Y

1)和城市可持续竞争力(

Y

2)来衡量城市竞争

力。

规模

投入

产出

XI

X2

X3

X4

X5

X6

X7

X8

0. 16

0.08

0.09

0.14

0.11

0.14

0. 15

0. 13

三、实证分析

(一) 数据预处理

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

化后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二) 耦合分析

1.耦合度模型

C

为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竞争力耦合系统的稱合度,

样本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

Di

=

alXl

+

a

2

X

2 +

a

3

X

3 +

a

4

X

4 +

a

5

X

5 +

a

6

X

6 +

a

7

X

7 +

a

8

X

8

其中,

ai

表示各指标权重,

Xi

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将

各指标数据代人公式,得出样本城市教育发展水平得分。高

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关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8》、各城市地方政府网站、各城市教育局网站和公开资料

整理。

(三)城市竞争力指标

3

耦合度

C

耦合阶段

低水平耦合阶段

ul

u

2为两个系统的得分。包含2个子系统的“高等教

育一城市竞争力”耦合系统的耦合度模型如下:

C

= | (

ulu

2)/[

(ul

+

u

2)

(ul

+

u

2) ] |1/2 (1)

耦合度

OsCsl

。表3中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参考宋美

喆和李孟苏[17]、张立新[18]、梁威和刘满凤[19]等学者相关研

究中的评价标准划分。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耦合协调指数

D

耦合协调程度

极度失调

严重失调

中度失调

轻度失调

濒临失调

勉强协调

初级协调

中级协调

良好协调

高度协调

0

0.3

0.3

0.5

0.8

拮抗时期

磨合阶段

高水平耦合

0^D<0. 1

0. 1^D<0.2

0.2

0.3^D <0.4

0.4^D<0.5

0.5 <0. 6

0.6

D <0. 7

0.7

D <0. 8

0. 8^D <0.9

0.9

D<1.0

2.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与城市

发展的耦合程度,但无法表现出二者总体上的协调发展水

平。故进一步引人耦合协调度模型,它不仅能反映出两个系

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还能反映出二者发展水平的相对高

低。计算公式如下:

1.高等教育及城市竞争力得分

表4为高等教育水平和城市竞争力得分表,其中,

Y

1所

表示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包含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当地

要素、开放、软硬件环境等综合指标;

Y

2所表示的城市可持

续竞争力包括知识城市、和谐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全

域城市和信息城市竞争力。样本城市高等教育得分和城市

(2)

竞争力评分和排名如表4所示。

X

表示城市高等教育得分,

D

= 二

aul

+

bu

2,

a

+

b

二 1

其中,

D

为耦合协调度

,D

e

[0,1 ] ;

C

为耦合度;

T

反映

了二者发展的整体水平,为综合协调指数。

a

b

反映了二

者的相对重要程度,为待定系数。在此对两个系统赋权

a

=

0.5

,b

=0.5,耦合协调类别划分标准如表3所示。

(三)研究结果

Y

1表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分,

Y

2表示城市可持续竞争

力,

R

表示高等教育排名与城市竞争力排名差值,

R

为负,表

示该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样本中的排名高于其城市竞

争力排名。

28

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研究

表4

城市

北京市

广州市

上海市

車:庆市

武汉市

南京市

郑州市

成都市

天津市

两安市

长沙市

杭州市

济南市

合肥市

南昌市

哈尔滨市

长春市

深圳市

石家庄市

沈阳市

昆明市

太原市

兰州市

青岛市

样本城市高等教育水平及城市竞争力得分

H

X

0.812

0.674

0.611

0.598

0.592

0.543

0.52

0.495

0.482

0.482

0.419

0.417

0.412

0.402

0.4

0. 389

0. 343

0. 342

0. 336

0.335

0.331

0.317

0.313

0. 308

0.303

0.287

0.285

0.281

0.278

0.266

0.243

Y

1

0.449

0.553

0.728

0.215

0.333

0. 334

0.244

0.288

0.422

0. 179

0.235

0.22

0. 189

0. 173

0. 148

0. 106

0. 129

1

0. 141

0. 161

0.111

0.099

0.079

0. 243

0. 386

0. 16

0. 128

0. 175

0.097

0.065

0.207

Y

2

0.942

0.777

0.887

0. 634

0.661

0.725

0.584

0.659

0.655

0.624

0.57

0.769

0.589

0.554

0.566

0.522

0.544

0. 835

0.36

0.556

0.511

0.485

0.441

0.658

0.658

0. 572

0.432

0.652

0.441

0.388

0.657

城市

新乡市

呼和浩特市

晋中市

泉州市

咸阳市

东莞市

廊坊市

保定市

徐州市

乌#木齐市

温州市

衡阳市

厦门市

烟台市

潍坊市

芜湖市

湘潭市

珠海市

赣州市

绍兴市

绵阳市

银川市

洛阳市

n

吉林市

锦州市

遵义市

荆州市

西宁市

牡丹江市

X

0.239

0.233

0.223

0.221

0.216

0.215

0.213

0.213

0.21

0.209

0.207

0.205

0.204

0.202

0. 196

0. 192

0. 19

0. 183

0. 178

0. 176

0.17

0. 165

0. 159

0. 158

0. 158

0. 154

0. 153

0. 144

0. 137

0. 116

Y

1

0.079

0.089

0.044

0.179

0.087

0. 303

0. 104

0.073

0. 158

0.092

0. 125

0.087

0.23

0. 159

0. 133

0. 11

0.088

0. 144

0.063

0. 14

0.063

0.068

0.093

0.088

0.056

0.053

0.078

0.065

0.062

0.054

Y

2

0.362

0.513

0.292

0.469

0.408

0.583

0.417

0.363

0.405

0.433

0.507

0.331

0.622

0.594

0.426

0.406

0.348

0.613

0.385

0.54

0.414

0.508

0.43

0.5

0. 356

0.369

0.21

0.358

0.624

0.4

R

-16

-10

-27

16

-10

28

0

-12

14

-1

8

-3

30

20

15

11

4

21

-5

21

-3

1

13

11

_ 2

-3

8

6

3

2

-3

-1

1

-12

-3

-1

-4

_2

4

-9

_2

-3

-5

-8

-12

-21

-15

17

-10

-3

-14

-17

-25

12

19

2

-6

7

-11

-23

14

苏州市

福州市

贵阳市

大连市

南宁市

桂林市

宁波市

2.耦合分析结果

将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城市竞争力评分代入公式

(

I

)和公式(2)得到两个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如表5和

表6所示,

D

(

X

,

Y

1)为高等教育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耦合

协调度指数,

C

为耦合度,从耦合度指数来看,除了晋中市以

外,样本城市两个系统耦合度均处于拮抗时期,表明两个系

表5

东中西

东部

东部

东部

东部

东部

中部

东部

西部

西部

中部

中部

东部

西部

东部

东部

中部

中部

东部

中心城市

上海市

广州市

北京市

深圳市

天津市

武汉市

南京市

成都市

重庆市

郑州市

长沙市

杭州市

西安市

济南市

青岛市

合肥市

南昌市

沈阳市

C(X,Y1)

0.50

0.50

0.48

0.44

0.50

0.48

0.49

0.48

0.44

0.47

0.48

0.48

0.44

0.46

0.50

0.46

0.44

0.47

统有相互作用但不是明显协调阶段。从耦合协调度指数来

看,样本城市两个系统协调水平均处于失调到初级协调水平

状态,其中,中心城市高校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协调水平高于

地级市,东部城市协调度高于中西部城市,西部城市中耦合

协调度最好的成都、重庆仍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阶段,

更显得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迫在眉睫。

样本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协调度评分表(中心城市)

D(X,Y1)

0.58

0.55

0.55

0.54

0.47

0.47

0.46

0.43

0.42

0.42

0.40

0.39

0.38

0.37

0.37

0.36

0.35

0.34

D(X,Y2)

0.61

0.60

0.66

0.52

0.53

0.56

0.56

0.53

0.55

0.52

0.49

0.53

0.52

0.50

0.47

0.49

0.49

0.46

东中西

东部

东部

东部

东部

东部

中部

中部

西部

西部

中部

西部

西部

西部

两部

东部

西部

西部

中心城市

宁波市

大连市

石家庄

厦门市

福州市

长春市

哈尔滨市

昆明市

贵阳市

太原市

南宁市

兰州市

呼和浩特市

乌鲁木齐市

海口市

银川市

西宁市

C(X,Y1)

0.50

0.49

0.46

0.50

0.48

0.45

0.41

0.43

0.46

0.43

0.44

0.40

0.45

0.46

0.48

0.45

0.46

C(X,Y2)

0.44

0.46

0.5

0.43

0.47

0.49

0.49

0.49

0.49

0.49

0.49

0.49

0.46

0.47

0.43

0.43

0.38

H(X,Y1)

0.33

0.33

0.33

0.33

0.33

0.32

0.32

0.31

0.31

0.30

0.29

0.28

0.27

0.26

0.24

0.23

0.21

D(X,Y2)

0.45

0.46

0.42

0.42

0.45

0.46

0.47

0.45

0.42

0.44

0.42

0.43

0.42

0.39

0.38

0.38

0.38

C(X,Y2)

0.49

0.50

0.50

0.45

0.49

0.50

0.49

0.49

0. 50

0.50

0.49

0.48

0.50

0.49

0.47

0.49

0.49

0.48

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研究

6

东中西

东部

东部

东部

东部

东部

东部

东部

东部

东部

东部

中部

中部

西部

地级市

苏州市

东莞市

泉州市

徐州市

烟台市

珠海市

潍坊市

温州市

绍兴市

廊坊市

芜湖市

新乡市

咸阳市

样本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协调度评分表(地级市

>

29

C

(

X

,

Y

1)

0.50

0.49

0.50

0.49

0.50

0.50

0.49

0.48

0.50

0.47

0.48

0.43

0.45

C

(

X

Y

2)

0.46

0.44

0.47

0.47

0.44

0.42

0.46

0.45

0.43

0.47

0.47

0.49

0.48

D

(

X

,

Y

1)

D

(

X

,

Y

2)

0.41

0.36

0.32

0.30

0.30

0.28

0.28

0.28

0.28

0.27

0.27

0.26

0.26

0.47

0.42

0.40

0.38

0.42

0.41

0.38

0.40

0.39

0.39

0.37

0.38

0.39

东中西

中部

西部

中部

东部

中部

西部

中部

西部

中部

中部

中部

东部

中部

地级市

衡阳市

桂林市

湘潭市

保定市

洛阳市

遵义市

赣州市

绵阳市

晋中市

荆州市

吉林市

锦州市

牡丹江市

C

(

X

,

Y

1)

0.46

0.40

0.46

0.44

0.48

0.47

0.44

0.44

0.37

0.46

0.44

0.44

0.47

C

(

X

,

Y

2)

0.49

0.49

0.48

0.48

0.44

0.49

0.47

0.45

0.50

0.45

0.46

0.46

0.42

D

(

X

,

Y

1)

0.26

0.26

0.25

0.25

0.25

0.23

0.23

0.23

0.22

0.22

0.22

0.21

0.20

D

(

X

,

Y

2)

0.36

0.40

0.36

0.37

0.36

0.30

0.36

0.36

0.36

0.34

0.34

0.35

0. 33

后于城市竞争力的样本城市中,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是有18

四、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1. 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总体上协调水平不高

除了晋中市

C

(

X

Y

1)为0.37以外,其他样本城市高等

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

耦合度在0.4 -0.5之间,体现为弱相互作用关系;从耦合协

调度来看,样本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竞争力之

间耦合协调度在0.2 -0.6之间,处于中度失调到勉强协调

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协调度在〇. 3 - 〇. 7

之间,处于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水平过渡阶段,两个系统的

协调度总体偏低。

2. 中心城市的协调水平高于副中心城市

35个中心城市不仅是我国经济中心、创新中心,还是高

等教育的集聚之地,高校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协调度大致在

0.3-0.6之间,处于轻度失调到勉强协调水平。26个高校

集聚的副中心城市,也是创新扩散的承接城市,两个系统协

调度大致在0.2-0.4之间,处于中度失调到轻度失调之间。

中心城市的协调度虽然总体不强,但远好于地级市。

3. 东部地区样本城市协调水平好于中西部地区

样本城市协调度排名靠前的城市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中

西部地区城市协调度普遍低于东部城市。高等教育发展与

综合经济竞争力协调度评分排名前十位的有6个东部城市、

2个中部城市和2个西部城市,成都和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

两个新一线城市,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高校建设都首屈一

指,但协调度仍不高,低水平的协调状态的内在原因复杂,如

何实现城市发展和高校发展的高水平协调,即高校建设水平

强、城市竞争能力强、高校与城市协调水平强的局面是接下

来值得思考的重点。

4. 高等教育发展得分与城市竞争力得分排名有差別

厦门市、东莞市、珠海市、绍兴市、烟台市、苏州市、深圳

市、泉州市、潍坊市、宁波市教育发展排名远落后于城市竞争

力,这与其较少的高校分布关系密切。高校数量能够直接反

映一个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状况,在教育发展排名远落

所高校的泉州市,而厦门、深圳、宁波作为经济实力强市,其高

等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高等教育亟待发展。高等

教育发展领先于城市竞争力排名的城市主要有晋中、兰州、桂

林、哈尔滨、太原、新乡、长春、昆明、保定、南昌、重庆、南宁等

12个城市,除了保定、新乡、桂林、晋中以外,其他9个城市都

分布了 30所左右的高校,足见高校对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

性。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认识到高校发展对城市建设

的重要意义,深圳、青岛、杭州、重庆批量引人高水平大学,各

地高校争创“双一流”,这都是实践城校融合的重要举措。

(二)思考

1.

间布局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各地高校资源分布与城市化发

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现象。要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

布局需要政府和高校合作,共同打造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

等教育发展体系。同时,富有竞争力的城市需要与之相适应

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既要与当地发展阶段和产业层级

的要求相适应,也要与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相适应,甚

至还要适度超前。从典型城市来看,深圳、宁波、青岛、杭州、

重庆、佛山等城市开始出台各种政策支持文件,大力引进高

校,助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从现实案例来看,深圳的高

校发展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2.

育投人

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把控”

着创新的源泉,而城市发展关键靠创新驱动。高校资源丰富

的样本城市高校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协调度仍表现较差,这在

客观上表明了高等教育投入产出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我

们一方面要鼓励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联合;另一方面,高校

投人要集中支持、统筹发展。从长远来看,基于一般生产要

素建立的竞争力优势通常是不稳定的,只有拥有高质量人力

资源和创新技能的国家和城市,才能在未来拥有竞争优势

高等教育落后于城市竞争力水平的中心城市需要从科教兴

以城市创新竞争力为导向,放眼长远持续加大高等教

基于国家和区域城市发展战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空

30

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研究

[5]

陆铭

.

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现

国战略的视角,在积极扶持本地高校的基础上引进高水平大

学,打造城市的高等教育竞争力,逐步从对物力和人力的投

资转向对技术和知识的依赖。省域内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

城市要重视高等教育优势资源,发挥高校培养人才和吸引人

才的能力,提升城市高校办学质量,打造一流学校

、一

流学科

专业,将自身发展融入区域发展中,成为中心城市向外围扩

散要素的承接地,积极主动寻求创新发展之路。

3.以高校跨域合作为纽带,推动区域中心城市与副中心

城市协同共进

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协调共进,是实现区域融合发展

进而带动全国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高校成立大学

联盟之风日盛,高校学科联盟、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区域内高

校联盟成为大势所趋。高校联盟将形成创新人才培养联合

机制、促进科研合作、推动成员学校交流、共享课程资源等全

方位的合作局势,对于整合区域内高校资源、形成合作共赢

的局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积极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和承

担创新承接的副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推动高校间合作

办学将事半功倍地加速人才、产业和创新创业要素集聚,推

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与未来

[J].

经济学:季刊,

2017(4): 1499.

[6] [17]

宋美喆

李孟苏

.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

耦合协调关系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现代教育管

理,

2019(3) :20,20.

[7] [16]

楼世洲,黄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

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六个样本城市的分析

[J

].浙江

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7(4) :1

1.

[8]

刘宁宁.我国城市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水平及空间格局探

[J].

高校教育管理

,2019(1 ):82.

[9]

李煜伟,等

.

教育与城市竞争力的关联性研究

[J

].教育研

究,

2012(4) :33.

[10]

谢维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5) :8.

[1

]

陈晓宇,麻嘉玲.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与成就

[J].

教育与经济

,2019(2) :8.

[12]

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探讨

[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89.

[13]

毛盛勇

.

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

[J

].统

计研究

,2009(5) :83.

[14]

马鸸媛,米红.高等教育一人口一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定量分析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7) :2.

参考文献:

[15]

许玲.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研究一

基于

2004

年和

2011

年橫截面数据的分析

[J

].教育发展

研究

,20

4(1):26.

[1] [

]

亚当

斯密

.

国富论

[M].

高格,译

.

北京:中国华

价出版社

,2012:71.

[2] 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 J ]. The Ameri-

canEconomic Review ,1961 ( 1 )

16.

[3 ] Robert E. Lucas 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

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

40.

[4]

肖滢,马静

.

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与城市发展质量的

实证分析

[J].

统计与决策

,2018(16) :172.

[18 ]

张立新.新兴城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实证

研究

以日照与威海两市

2000 ~201

丨年的数据分析

为例

[>1].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

5(

丨):

86.

[

9]

梁成,刘满凤.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

发展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

[J ].

华东经济管理

,2016

(5)

16,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Stag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Xiu - zhi, KONG Sheng-xue, ZHOU Gui - m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 driven development, 61 sample citi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istics of central cities, sub - central cit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agglomeration. The coupling model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ordination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ion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wo systems of central cities is higher opment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hese cities is generally low

than that of sub - central prefecture - level cities. The article further subdivides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to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er education and urban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are more coordina­

ted. In this context, we must fully promote win - win cooperation between citi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innovation - driven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level

urban competitiveness

urban - school integrated develop­

ment ;coupling analysis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085347a237817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