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1955—2022_年)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1955—2022_年)


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

研究与技术

丝绸

JOURNALOFSILK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1955—2022年)

BibliometricandvisualizationanalysisofethnicminorityclothingresearchinChina 1955-2022

韦宜均

ꎬ赵恒煜

(1.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ꎬ澳门999078ꎻ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ꎬ广州510635)

摘要:少数民族服装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ꎬ在呈现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记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增进

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ꎮ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ꎬ以数据库

中第一篇论文收录时间作为起点ꎬ基于文献计量方法ꎬ利用词频统计、共词分析、聚类分析、主题分析等手段ꎬ从研究

态势、研究内容、机构分布、研究群体等层面对1955—2022年的2552项研究成果展开统计ꎬ构建可视化知识图谱进

行解读剖析ꎬ旨在展现中国68年间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的概貌特征ꎬ增进该领域不同学科间的学术沟通与对话ꎮ根据

文献分析结果ꎬ本文提出了未来少数民族服装研究可能存在的六个理论生长点ꎮ

关键词:少数民族ꎻ服装研究ꎻ文献计量分析ꎻ可视化分析ꎻ趋势与展望ꎻ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TS101.1ꎻG35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003(2023)040088

引用页码:041112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23.04.012

12

  少数民族服装是中华民族服饰的组成部分ꎬ在呈现少数

民族文化内涵、记录少数民族文化进程、增进少数民族文化交

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ꎮ对少数民族服装展开科学研究ꎬ是

继承、发展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ꎮ数十年来ꎬ

少数民族服装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们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成果ꎬ

梳理和分析这些成果ꎬ有助于揭示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的发展

过程和研究现状ꎬ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意

义ꎮ然而ꎬ通过文献检索和查新发现ꎬ当前还未有从文献计量

学角度对少数民族服装进行研究的成果ꎮ文献计量学是一种

从文献数量关系和规律中发现知识动态特征的学科和方法ꎮ

目前ꎬ已经有一些学者将其应用于与少数民族相关的领域中ꎬ

如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1]

、经济发展

[2]

、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心理健康

[4]

、语言文字使用

[5]

、传统体育

[6]

、武术研究

[7]

等ꎮ

这些领域的成果在研究方法、路径等方面对本文具有相当的

启发与借鉴价值ꎮ基于此ꎬ本文拟借助文献计量分析软件

CiteSpaceꎬ对国内少数民族服装研究文献进行分析ꎬ旨在描绘

出研究的全景面貌、发展脉络与相关热点ꎬ增进人们对于该领

域的直观认识ꎬ为思考少数民族服装的未来发展提供若干

启示ꎮ

1 数据来源及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作为文献检索平

台ꎬ检索范围为“总库”(主题:少数民族(精确))AND(主题:服

装(精确))ꎬ其中主题词“少数民族”包含55个具体民族ꎻ时间

范围“不限”ꎻ文献类型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

文”和“报纸”四大类ꎬ共获得全部少数民族服装研究记录2552

条ꎬ时间跨度为1955年3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ꎮ按照中

国知网检索系统的统计分类ꎬ检索结果中共有学术期刊论文

1439篇(CSSCI索引89篇、核心期刊208篇)ꎬ会议论文31篇

(国内会议论文26篇、国际会议论文5篇)ꎬ学位论文1040篇

这些成果分布在轻工业手工业、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旅游、高

等教育、民族学、工业经济、文化、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音乐

舞蹈、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职业教育共11个学科类别中ꎮ

去除投稿须知、专著评介和不包含摘要、关键词的报纸文

章等非有效学术类成果后ꎬ共得到2509条有效记录ꎮ

(博士学位论文72篇、硕士学位论文968篇)ꎬ报纸文章42篇ꎻ

1.2 研究设计

利用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6.1对采集的文献样本进行分析和可视化ꎬ共确定4

收稿日期:20220628ꎻ修回日期:202303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XW057)

作者简介:韦宜均(1990)ꎬ女ꎬ博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当

个分析单元和12个分析子单元ꎬ如图1所示ꎮ同时ꎬ结合代

表性文献ꎬ对分析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解读ꎬ探讨68年来少数

民族服装研究的研究趋势、重点内容、研究平台、研究力量及

未来的理论进路ꎮ

代文化ꎮ通信作者:赵恒煜ꎬ助理研究员ꎬzhaoyu4452@163.comꎮ

8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60卷 第4期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1955—2022年)

图1 本文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单元设计

2 研究趋势

Fig.1 Bibliometricanalysisunitdesignofthisresearch

统计可以得到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的总体变化趋势情况ꎮ

至1955年以来ꎬ文献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ꎬ2019—2021

年有所回落ꎮ总体上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ꎬ如图2

所示ꎮ

对某学科在特定时期内产出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ꎬ绘

制相应的增长曲线ꎬ并对评价该学科所处的学术阶段ꎬ预

测未来发展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8]

ꎮ通过对发文量的逐年

图2 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的历年趋势

Fig.2 Trendsovertheyearsofethnicminorityclothingresearches

2.1 研究起步期(1955年—1979年)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历史文献中ꎬ少数民族

2.2 缓慢增长期(1980年—1999年)

至1980年ꎬ少数民族服装研究才在王景亭、宫相友、黄美

椿等的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ꎮ其中ꎬ黄美椿

[12]

在«略论云南

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头饰»中首次专文详尽论述了少数民族服

饰与头饰的民族文化联系功能及在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性ꎬ

强调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服饰艺术的重要意义ꎮ此后ꎬ每年均

有若干篇少数民族服装的研究成果发表ꎬ维持在5.35篇/年

的水平ꎬ学者们对朝鲜族、满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服装的

由来、工艺、设计、标准化和流行趋势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的探

索研究ꎮ

服装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识别工作开展之时就

已有所探讨ꎮ1955年ꎬ中国著名民族学、人类学者ꎬ中山大学

教授梁钊韬在«海南岛黎族社会史初步研究»一文中对“祀”

和“黎”由短裙向长裙的变化进行了考察ꎬ并认为这“与汉人

接触有关”

[9]

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郁风撰文«发扬服装的民族风格»ꎬ主张吸

取外国服装的优点使民族服装得到应有的发展ꎬ发扬“民族服

装传统中合乎现代生活需要的部分”

[10]

ꎮ1960年ꎬ著名人类

学、历史学、民族学家ꎬ四川大学教授冯汉骥在«云南晋宁石寨

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中提出ꎬ可以从出土文物中人物

的形象、头髻和衣饰样式等来探索其族属关系

[11]

ꎮ此后ꎬ民

族服装研究归于沉寂ꎮ

ꎮ1956年ꎬ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散文家ꎬ中国

2.3 快速发展期(2000年—2019年)

2000—2015年的15年间ꎬ少数民族服装研究迎来了大发

展时期ꎬ特别是2005—2010年和2014—2018年经历了两次大

8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Vol.60 No.4

BibliometricandvisualizationanalysisofethnicminorityclothingresearchinChina(1955-2022)

规模“井喷”ꎬ研究版图已涵盖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文学、

艺术学、美学、设计学、政治学、体育学、轻工纺织等诸多学科ꎮ

除个别年份外ꎬ该阶段发文量呈逐年增长态势ꎬ2019年达到

233篇的最高值ꎮ

域研究重点ꎮ根据Endnote中SubjectBibliography的关键词

统计功能ꎬ60余年间少数民族服装研究产生了4641个关键

词ꎬ其中词频排名前50的关键词如图3所示ꎮ按照关键词指

涉的对象进行统计整理ꎬ可以得到“服装”“民族”“行为”“文

化”四个类别其及子集ꎮ“服装”类高频词主要指向与少数民

族服装、服饰相关的图案、元素、纹样、造型、设计样式ꎬ侧重于

对服装生产制作工艺及视觉呈现的探索ꎻ“民族”类高频词主

要指向苗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土家族、彝族、畲族、维吾

尔族、赫哲族、藏族、黎族、哈尼族、侗族13个少数民族ꎬ这些

少数民族的服装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ꎬ在55个少数民族中

占比23.64%ꎻ“文化”类高频词主要指向少数民族服装文化

的传承、变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ꎬ研究者们注意到了少数民族

服装文化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ꎬ将历史的服装文化视作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文化传承的

方法与路径ꎻ“行为”类高频词主要指向少数民族服装文化的

应用、创新、设计、运用、发展、保护ꎬ研究者们聚焦于服装的时

代性及其当代实践ꎬ不断对少数民族服装“应该为何”“可以

为何”的问题作出回应ꎮ

2.4 波动调整期(2020年—2021年)

大滑落ꎬ但仍维持在168篇/年的水平上ꎮ这一态势的具体成

因尚需学界予以更为深入和持续的关注ꎮ

2020年以来ꎬ少数民族服装研究成果产出数量出现了较

3 研究内容

关键词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ꎬ可以高度

概括和体现文献研究内容ꎮ对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的关键词展

开词频、突现和共现关系分析ꎬ有助于揭示研究成果的总体内

容特征ꎬ把握不同少数民族服装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方向ꎮ

3.1 研究重点

关键词在文献中的出现频次反映了该研究内容在相应领

域受关注的程度ꎬ统计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有助于掌握领

图3 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图谱

Fig.3 Atlasofhighfrequencykeywordsofethnicminorityclothingresearches

3.2 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是一组凸显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ꎬ研

究前沿术语即出现频次快速增加的专业术语

[13]

ꎮCiteSpace

提供了一种基于词频增长算法(Burstdetection)的突现词分析

方法ꎬ通过对引文关键词的统计ꎬ将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的专业

词汇检测出来

[14]

ꎮ凭借这些突现词的时间分布和动态变

化性的特点可以发现某一个主题词、关键词衰落或者兴起的

情况ꎬ能较好地反映少数民族服装相关知识域内的研究前沿

和发展趋势ꎬ如图4所示ꎮ在少数民族服装主题关键词的突

变强度和突变时间分析中ꎬ1955—1981年均未出现突变词ꎮ

从1982年开始ꎬ“民族服装”“民族服饰”“民族”“服饰”等总

括性词汇集中出现ꎬ并一直持续到2014年ꎬ时间跨度达到了

33年ꎮ除了总括性词汇外ꎬ其余突变词可以被分为三个类别ꎬ

对应民族服装研究史上的三大前沿问题ꎮ

9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60卷 第4期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1955—2022年)

图4 引用突现最强的22个关键词(1955—2022年)

  第一个类别是与服装设计相关的词汇ꎬ2006年开始ꎬ关于

少数民族服装的“审美”问题被学界所关注ꎬ随后从2012—

2022年ꎬ与审美关联的“(服饰)设计”“运用”“服饰元素”“纹

样”等关键词不断突现出来ꎬ反映了学界对于少数民族服装形

态及其生产制作技法的思考ꎮ如徐平华等

[14]

基于图像分析

技术的色彩量化研究ꎬ对选取的民族服饰主色调进行了示范

性度量和可视化表达ꎬ为客观表述民族服饰的色彩构成、系统

研究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形成机制提供了可靠的测量方法ꎮ段

然等

[15]

在对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的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ꎬ提

出了少数民族服饰元素运用到数字化服装设计中的可行性和

具体举措ꎮ

第二个类别是由少数民族服装所延伸出的与民族文化相

关的词汇ꎬ从2005年开始“保护”“文化内涵”“文化变迁”“创

新”和“传统文化”集中见诸各类成果ꎬ反映了学界关于民族

文化传承与发展、取舍与扬弃的争鸣ꎮ如隋姗姗

[16]

论述了当

时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继承与保存所面临着严峻考验

及其成因ꎬ从立法保护ꎬ研究、开发、传承保护ꎬ馆藏、收藏保

护ꎬ提升民众认识等角度提出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的有

效措施ꎮ张世歆

[17]

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面临冲击的同

时ꎬ强调了少数民族服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营与保护的重

要性ꎬ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建立一个有效地保护、抢

救、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ꎮ周莹

[18]

以时尚潮流

与风格、符号与象征、全球化与殖民化、想象与认同、性别与文

化这五个研究主题为线索ꎬ梳理评价了国内外学者对民族服

饰研究的视角、理论和方法ꎮ

第三个类别是描述少数民族群体的词汇ꎬ包括朝鲜族、侗

族、土家族、畲族、蒙古族等几个少数民族ꎬ其中畲族、朝鲜族

Fig.4 Top22keywordswiththestrongestcitationbursts(1955-2022)

的关键词突现强度分别达到了8.0683和6.6715ꎬ他们的服

装成为最受学者们关注的研究对象ꎮ如李桂淑

[19]

从朝鲜族

服装的历史渊源、款式特点、配饰方面阐述了朝鲜族民族服饰

的特点及审美内涵ꎮ陈栩等

[20]

基于在福建宁德各村的田野

调查ꎬ论述了畲族女性服饰图案的题材及表现手法ꎬ探讨了福

建宁德、霞浦地区畲族女性服饰图案中所蕴涵的图腾崇拜、生

殖崇拜、女性崇拜等文化因子ꎮ

3.3 热点主题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聚类分析中ꎬ聚类反映了网络中节

点的相似性ꎬ有助于识别和探测某一研究领域代表性知识子

群ꎬ即该研究领域内的热点主题ꎮ在CiteSpace中ꎬ将时间范

围设置为1955—2022年ꎬ时间切片为5年ꎬ每个时间切片选

择Top30ꎬ连线强度选择Cosine(默认)ꎬ由于关键词是反映论

文主题概念的词、词组或术语ꎬ因此NoteTypes选择Key ̄

wordꎬ可以获得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ꎮ在此

基础上ꎬ选择Labelclusterswithindexingtermsꎬ通过算法将关

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并获取聚类结果ꎮ在可视化图谱的

生成上ꎬCiteSpace提供了Clusterview(聚类视图)、Timeline

(时区视图)、Timezone(时间线视图)等选项ꎬ本文重点呈现

的是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ꎬ因而选择了Clusterview视

图ꎬ如图5所示ꎮ图5中ꎬ共有102个高频共现关键词(N=

102)列入本次统计结果ꎬ连线数E=124ꎬ网络密度(Density=

0.0241)ꎬ表明少数民族服装研究涉及领域广泛ꎬ关联强度较

分别是“创新设计”“博览会”“服饰”“现代服装设计”“传统

文化”“民族服饰”和“应用”ꎬ据此可以进一步归纳得到少数

民族服装研究热点的四大知识子群ꎮ

大ꎮ借助CiteSpace的自动谱聚类算法ꎬ最终得到7个聚类ꎬ

9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Vol.60 No.4

BibliometricandvisualizationanalysisofethnicminorityclothingresearchinChina(1955-2022)

图5 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的核心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3.3.1 少数民族服装的创新设计

Fig.5 Atlasofcorekeywordsclusteringnetworkofethnicminorityclothingresearches

服装的历史变迁研究ꎬ主要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服装的演变

与发展

[28]

ꎬ分析其发展阶段、时代特征与成因规律ꎬ从不同时

期的服装中了解人们的生活状态ꎬ不断丰富、完善少数民族服

装的相关知识谱系和历史资料ꎮ第二条路径是少数民族服装

文化的个案研究ꎬ主要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理

论与方法ꎬ探讨某个民族服装的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ꎬ发掘民

族服装的美学范式和表达方法ꎮ同时ꎬ注重物与人之间的内

在联系ꎬ从服装所包含的图腾图案、花边纹饰、故事场景等内

容符号中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意识和民族

性格ꎬ并思考服装与民族文化的关系ꎬ从而找寻民族服装传

承、传播和保护的模式

[29]

ꎮ第三条路径是少数民族服装的文

化对比研究ꎬ主要通过事实论证、分析、比较不同少数民族的

服饰文化

[30]

ꎬ发掘民族或族群间所发生的经济文化、风俗习

惯、审美意识、民族信仰等内在联系ꎬ从其中的异同点得到民

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启示ꎮ

3.3.4 少数民族服装会展研究

20世纪80年代ꎬ“绝大多数人对56个民族的认识在很大

研究者们往往有感于少数民族服装“面临传承危机”

[21]

或“成为边缘化的文化遗产”

[22]

ꎬ因而主张民族服装应与民族

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ꎬ走与旅游同步发展的道路ꎬ加

快与世界的接轨

[23]

ꎮ他们致力于找寻民族服装的创新设计

方法与产业化应用路径ꎬ开发既能够体现少数民族特征ꎬ又具

有现代时尚元素的新式民族服饰ꎬ使民族服饰对民族风情、习

俗的展现更多地出现在现代化生活当中ꎬ增强全国对小众族

群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理解

[24]

ꎮ在方法上ꎬ研究者一般通过田

野调查、文献考证、历史考古等方法对传统少数民族服装的形

制、面料、色彩、纹样、配饰、工艺进行考察与归纳ꎬ并选择性提

取能代表民族文化特征、宗教信仰与精神内涵的代表性元素

或独特符号ꎬ运用现代服饰创意设计理念、工具、方法对这些

元素符号进行重构、融合与再创造ꎬ据此推动传统少数民族服

装的活化、传承与创新ꎮ

3.3.2 少数民族服装在当代生活、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与上一个主题不同的是ꎬ该主题探讨的是如何将民族服

装的图案、色彩、款式、造型、工艺等元素充实到现代设计之

[25]

ꎬ开发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现代服饰、家用纺织、产品

包装、建筑装潢、旅游工艺品等多种产品ꎬ使之契合人们现代

生活的审美需求ꎮ研究者大多从事现代艺术设计或产品设计

专业ꎬ他们将传统少数民族服装视为一种彰显民族特色的边

界符号、传统艺术瑰宝和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26]

是全球化过程中各地域族群谋求发展、强化认同的一种现代

3.3.3 少数民族服装文化与历史研究

参与和文化策略

[27]

程度上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ꎬ缺少具体的、形象的内容”ꎬ因

此ꎬ“集全国少数民族穿戴之大观的艺术表演ꎬ在一个侧面可

以多少有助于解决这一课题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3995307a2359992.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