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
SCI杂志的分区依据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分区遴选法
1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理论基础
科技期刊浩如烟海,刊载期刊上的科技论文的数量更是呈指数型增长。面对如此众多
的论文信息,如何有效的选择报道科学前沿问题、具有国际地位的一流期刊成为我们面临
的重要问题。
1.1 期刊论文与评价指标的“集中与分散”规律
早在1934年,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就首先发现了学术论文在期刊中的分
布规律,即:“对某一学科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该学科论文的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
时,都可以划分出对该学科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相继的几个区。
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后人将此规律称之为布拉德福
文献分散定律。
此后,期刊论文的分布规律受到人们重视而不断发展。1971年,美国情报学家、《科
学引文索引》(SCI)创始人加菲尔德,通过统计2000种期刊中的1000,000篇参考文献
发现,24%的被引率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得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
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分散在数量很大的期刊中,证明了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
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
还有很多研究表明,其他如文摘率、影响因子等因素也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规律。
因此,根据“集中与分散”规律,选择集中了学科领域内大量论文、集中了学科期刊较高
指标值、具有较高国际显示度的少数期刊,作为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有助于我们更有效
的利用期刊信息了解学科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
1.2 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评价指标
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用来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期刊的影响因子(IF)、
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显示
度。
影响因子(IF)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
表论文数的比值。它可以测度期刊在最近两年中的篇均被引频次,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
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能够客观的反映期刊的相对影响,影响因子越大,
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总被引频次(CI)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测度该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
程度,反映其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指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单干被引用的次数,
是用于计算影响因子的分子,可以测度最近两年期刊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
2 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我们主要基于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
三个评价指标,利用ISI出版的JOURANL CITATION REPORTS(JCR)(2001版)的数
据进行统计计算,以分区的方式遴选各学科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在JCR(2001版)中,报道了5748种期刊,排除社会科学类16种,我们按照数学、
物理学、化学、地学、天文、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和综合共12个学科(类),将其余5732种期刊分类,每个类有ni种期刊,1≤i≤12。由
于期刊论文数量与各指标的关联度很高,为了减少期刊论文量的波动带来的误差,我们同
时利用了JCR(2000版)和JCR(1998版)光盘提供的数据计算每一种期刊的平均影响
因子和平均总被引频次。
第一步:计算每个期刊的三年平均影响因子(IF)、平均总被引频次(CI)。
IFij=(IFij1998+IFij2000+IFij2001)/3,1≤i≤12,j=1,2,, ni;
CIij=(CIij1998+CIij2000+CIij2001)/3,1≤i≤12,j=1,2,, ni;
第二步:对JCR(2001版)期刊按学科从影响因子(IF)角度进行分区。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平均影响因子(IF)降序排列C={cij: 1≤i≤12,j=1,2,, ni},其前5%的
期刊构成的集合为一区期刊,再将其余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平均分为三部分,再由下列公
式的计算结果产生二区、三区和四区期刊,即:
一区期刊:Ci1={ cij: 1≤i≤12,j=1,2,…,ti, ti < ni , ti / ni =0.05};
二区期刊:Ci2={ cij: 1≤i≤12,j=ti+1,ti+2,…,mi, mi < ni , / =1/3};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3936611a2348112.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