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初探——基于CSSCI(2001—2005)的数

我国体育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初探——基于CSSCI(2001—2005)的数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

维普资讯

第42卷第7期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VO1.42 NO.7 

2008年7月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uly 2008 

我国体育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初探 

——

基于CSSCI(2001—2005)的数据 

吴向东 ,袁培国 ,马晓军2 

(1.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创新基地,江苏南京 210093;2.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对我国体育院校2001--2005年间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 

文的发表与被引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十五”期间,我国体育院校的发文总量共2 596篇,约占全 

国高校的1.13%;按学科统计,体育学的发文量占全国各类高校体育学发文总量的31.93%;从论文的 

学术影响力看,被引总次数达1 144,篇均被引次数为0.4405;被引论文645篇,论文被引率为24.84%; 

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699篇,占全部论文的26.92%,其被引率达30.19%。从研究效率看,体育院校人 

均年产出论文数为0.1077篇,每万元科研经费产出的论文数为0.2024篇,均位居全国各类高校的第5位。 

关键词:体育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科学研究能力;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8)07—0019—03 

Analysis of research capability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sport universities in China 

——

Based on CSSCI data analysis 

WU Xiang—dong ,YUAN Pei—guo ,MA Xiao—j un 

(1.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Evaluation InnovationBase,NanjingUniv.,Nanjing 210093,China;2.ChineseSocialSciences 

Research Evaluation Center,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source papers and their citations published by sport universities in 

China based on CSSCI 2001—2005.Sport universities published 2 596 source papers,which is 1.13%of al1 

papers published by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In disciplines.these institutions published 31.93%of 

all paper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at were published.For academic impact,the cited frequency of 2 596 

source papers is 1 144;the cited frequency of each source paper is 0.4405 on average.645 papers are cited 

in 2 596 source papers.The cited rate is 24.84%.The sourcepapers funded by research foundations are 

699,26.92%of al1 2 596 papers.Its cited rate is 30.19%.In efficiency.each of R&D researchers 

published 0.1 077 paper on average in each year.There was 0.2024 paper published by expending of each 

ten thousands yuan RMB of R&D funds.Both are at the fifth in al1 type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 words:sport univers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cademic papers;research capability;citation 

analysis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 

体育科学方面的有关专业设置和相关研究机构却比较 

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_1j。在 齐全,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强国民体质、促进全民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队伍中,高等学校是主要方 健康、实现奥运战略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 

面军,其中体育院校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全 

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科学研究上成绩卓著,为我国进入 

日制普通高校中,体育院校有16所_lj,加上民族专科、 

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作出了杰出贡献。 

民办、成人院校一起约30余所,尽管数量不多,但其在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除了包括用于科学研 

究的人力、物力、财力外,最重要的就是看其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08—05—28 

的数量和质量,其中学术论文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4&ZD031)。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1— 

第一作者简介:吴向东(1939一),男,江苏东台人,副研究馆员, 

2005)的学术论文产出和被引用的数据_2j,对我国体 

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 

育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与研究特点进行初步 

维普资讯

20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第42卷 

统计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在 

教育部社政司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研制而成,为保 

证CSSCI的科学、客观、公正,教育部社政司专门成立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由全国17所重 

点高校的社科专家组成,在社政司的直接指导下负责 

CSSCI来源期刊的选定,并先后两次在全国范围内征 

正面引用的次数越多,它的学术质量就越高,从而也就 

表明它在相应学科的继承与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作 

用。在2001--2005年间,全国体育院校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论文(2 597篇)被引用的总次数为1 144次,被引 

用的论文是654篇,“篇均被引次数”为0.44次,位居 

全国各类高校的第2位;“论文被引率”为24.84%,在 

各类高校中排名第1(见表2)。 

表2 2001--2005年各类高校论文被引情况统计 

询1 000名社科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意见,根据定量与 

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遴选出各个学科的学术期刊近 

500种,最后由教育部社政司审批,从而保障了CSSCI 

对社科研究进行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 

1我国体育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产出情况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O01— 

2005)统计,“十五”期间,全国体育院校在CSSCI的来 

源刊物上共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2 596篇,占 

高校发文总量的1.13%,发文量列前10位的体育院 

校依次是: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 

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首都 

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 

院(见表1)。 

表1 2001--2005年发文量居前10位的体育院校 

按学科发文统计,体育院校的发文量(2 425篇) 

占全国各类高校体育学发文总量(7 595篇)的31.93%, 

充分显示体育院校在体育学科中的研究实 J丁和地位。 

2我国体育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衡量任何一个单位或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水 

平,不仅要看其学术成果的数量,更重要的还要看其质 

量l_3 J。当然,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需要综合运用多项 

指标,这里仅从以下几个主要指标进行初步分析。 

2.1 学术论文被引用情况 

任何一篇学术论文,只要被同行或被其他研究工 

作者所关注,并为其他的研究文献所参照和引用,就体 

现了它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被关注的程度越高、被 

2.2 学术论文被引频次的比较 

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是反映其学术质量和学术 

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事实证明,凡被正面引用的频次 

较高的学术论文,大都或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或是在交 

叉学科研究,或是在关注热点问题,或是在应用研究 

上,有真知灼见和创新研究的好文章。尽管单篇论文 

的被引频次与论文发表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但如果 

按篇均被引频次或年均被引频次来比较各个系统(或 

个人)的论文影响力,基本上是可行的。在2001— 

2005年间,体育院校的学术论文被引频次≥2次;机构 

被引频次较高的前5名是北京体育大学(307次)、上 

海体育学院(250次)、武汉体育学院(207次)、成都体 

育学院(179次)、天津体育学院(78次);作者被引频次 

较高的前9位依次是:张力为、李相如、韩丹、陈志宏、 

杨再淮、陈云开、董杰、任海、钟秉枢(见表3)(注:被引 

13次的田麦久、孙葆丽、阂健,三人并列第10位);论 

文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篇见表4。 

表3 2001--2005年作者被引频次较高的前9名 

维普资讯

第7期 吴向东,袁培国,等:我国体育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初探 21 

2.3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的比例 

究,因而形成的学术论文质量普遍较高。在2001— 

2005年间,体育院校所发表的各类基金项目资助的论 

我国各类基金项目的设立,都是以促进科学研究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为宗旨,以 

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重点,以探索规律、获取新 

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为目的,课题的申请与结项都有 

严格的审查,研究人员一般都要经过广泛调查、深入研 

表4 

文共计699篇,占全部产出论文的26.92%;其中被引 

用的是211篇,占全部基金项目资助论文的30.19%, 

在各类高校中名列第2(见表5)。 

2001--2005年体育院校学术论文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篇 

表5 2001--2005年各类高校基金资助论文及其被引统计 

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_4 J,我国体 

育院校2001--2005期间累计科研人数为24 105人, 

累计支出科研经费为12823.46万元(见表6)。这里 

选用的科研人员数是指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 

展的人员”(包括高级、中级、初级、辅助人员),科研经 

费选用的是实际支出数。经测算,“十五”期间体育院 

校每年人均产出的学术论文约为0.1077篇,在各类院 

校中位居第5。 

3.2科研经费的“投入产出率” 

从科研经费的投入情况看,2001--2005年间,全 

国体育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经费累计投入总额为 

3体育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效率分析 

3.1 学术论文的“人均产出率” 

15027.69万元(见表6),“研究与发展人员”每人每年 

平均拥有科研经费大约0.6234万元,低于全国高校的 

平均数,但每万元产出的研究论文数为0.2024(篇/TY 

元),仍位居各类高校的第5位(见表6)。 

“十五”期间,我国各类高校在数量、规模等方而都 

表6 2001--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效率比较 

注:此表是根据2001--2005各年《全国高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的有关数据汇制。 (下转第30页) 

维普资讯

30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第42卷 

度文化的目的在于构建一种秩序。制度文化是一种创 

生秩序,是后天形成的。对于这一点的认识不足,使竞 

管。其二是要认识到制度硬管理与文化软约束的双重 

性,完善各类制度规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优秀制度文 

技体育的相关者,产生两方面的误解。一是将制度当 

作自生秩序,不加以批判反思。以上四大问I题反映的 

化意识的培养与推广。其三是充分尊重制度文化的白 

发演进机制,克服传统制度文化理想设定的不足,从根 

本上完善我们的制度文化生成机制,使制度文化的生 

成生机勃勃而不是死守教条。其四要充分利用各种社 

会资源与先进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杜绝丑恶现象的发 

生,净化竞赛环境。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现代汉语大词典[M].北京:现代汉语大词典出版 

社,2000:1459. 

是,人们宁愿支付违规违纪的成本,也不愿对制度本身 

作出理性的怀疑。二是将制度文化当作威权秩序,一 

味地保守维护。许多制度已然过时了,或移植后不适 

应某些领域,仍然当作圣旨与教条加以推行或附会,要 

么强力推行,要么不断地附会新解释,制度本身变得越 

来越零乱冲突。 

生成机制单一,缺乏制衡,实质是制度创新机制的 

缺陷:制度的生成机制是指机制形成的机理,一般有两 

[2]赵心树.因果关系的类型和概率分布[J].中国海洋大学学 

报,2007(1):32—36. 

个独立类型,即理想设定与自发演进,它取决于人性假 

设前提。西方的性恶论导致由下而上的自发演进机 

[3]王军.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分析l_.『].高等函授学报(哲学 

版),2001(5):10. 

制,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了著名的“无赖原则”, 

他并不相信人人在本性上都是恶的,但他却要假定这 

些人进入政治生活后可能成为无赖,其本意是要确保 

[4]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4:182. 

[5]吴金明,刘燕.论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共生[J].现代企业 

教育,2002(3):9—13. 

社会生活中理性设计的制度体制能够使无赖行为发生 

的可能性最小_l 。而中国的性善论导致由上而下的 

[6]王春.制度文化——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J].教育发 

展研究,2004(4):12—15. 

制度理想设定机制。然而,随着人们对人性善恶的进 

步认识,在有限理性等观点的支撑下,人们的善恶观 

[7]谢志岿.孔孟开创的国家观传统及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J].学术探索,2004(4):32—35. 

[8]孔子.论语・季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60. 

[9]葛全,鲁锦寰.论王权主义是一种极权主义[J].山东大学学 

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调和。制度的生成机制也在发生 

着变化,人们不再死守某种单一的机制。 

4结束语 

报,2006(4):1-10. 

运动员注册问题只是一个视窗,让我们看到了竞 

[10]李建华.科学哲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66—267. 

[11]编写组.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385. 

[12]课题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制度文化缺失现象研究[D]. 

技体育制度文化的种种缺陷,让我们在竞技成绩不断 

突破时要保持理性的警醒。明确了制度文化的种种缺 

失,为进一步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了依据和思 

路,首先是我们要正视制度文化缺失现状,将制度文化 

建设从模糊地位提升到明确的日程上,而不能放任不 

上海体育学院科研处,2007:23—28. 

[13]汤蕴懿,胡伟.制度变迁与制度均衡[J].上海交通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4—68. 

[14]梁治平.从礼治到法治[J].当代中国研究,2000(2):18. 

(上接第21页)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院校在推动和繁荣我国哲学 

社会科学的伟大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们 

坚持民族教育要为振兴中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大方向,不断探索进取,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体育 

院校优势和特点,努力提高学术竞争力和综合办学能 

题的关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z]. 

2004—03—20. 

力,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出高品位的科研成果而不懈 

努力。当然,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 

飞跃发展的形势,体育院校同样任重而道远。在今后 

的研究工作中,体育院校除继续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传 

统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 

研究、加大对社会迫切需求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 

[2]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CSSCI(2001--2005) 

数据[EB/OL].http://CSSCI.nju.edu.Cri. 

[3]吴向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五大研究系统研究能力的量化 

分析——基于CSSCI(1998--2004)的统计数据[J].河北学 

刊,2007(4):76—81. 

[4]袁狲.《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载文及引文特征的学术影响力 

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21—24.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3922763a2345375.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