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红楼梦》德译本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红楼梦》德译本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2024年4月1日发(作者:)

第40卷 第2期

2021年4月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

(Philosophy

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0 No.2

Apr.2021

文章编号:1006

-

2920(2021)02

-

0011

-

06doi:10.13892/41

-

1093/i.2021.02.002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红楼梦》德译本回目中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赵轩

  摘要:《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蕴含的大量文化负载词不仅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而且是中华文化最为凝练具体的表达。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理

论和实践拓展了接受美学的新维度,有助于考量文化负载词在译语语境中的接受程度。《红楼梦》史华慈译本是迄

今为止唯一的德语全译本,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译本中的具体译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探究译者在处理文化负

载词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阐释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有效方法,为中华典籍外译以及中国优秀文化的域

外传播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负载词;《红楼梦》

  作者简介:赵轩,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大连外国语大学2020

-

202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语料库视角下《红楼梦》德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

究———以《红楼梦》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德译为例”(YSCX2021

-

095)。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华典籍外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21世纪“中华文化走出

去”的背景下有助于释放传统翻译学理论的生命力。《红楼梦》回目中的文化负载词蕴含着独特的美学

价值,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化负载词翻译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对中华典籍翻译的适用性

(一)功能对等理论简介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他一生的翻译实践和理论均围绕《圣经》翻译展

开,但他提出的众多翻译方法超越了《圣经》翻译层面,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翻译理论,被应用于诸多场

景,指导不同类型的翻译实践。20世纪70年代,在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理论的基础上,奈达创新性地

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功能对等包括内容对等和最大限度的形式对等,要求译者既要重视译文读者

的接受水平,又要兼顾信息的等效传递和最大限度的形式转换。

奈达将功能对等分为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读

者对译文的理解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完全一致,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层面,往往难以实现。最低层

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大致相同,这是翻译保证质量的底线,

基本可以实现。

[1]147

一般的翻译介于两者之间,翻译时原文和译文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而化解冲突

的方式在奈达看来便是在保证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还原形式,即功能对等,要求内容对等的同时兼顾

形式,既传递文本信息,又不失美学价值。

(二)对中华典籍外译的适用性分析

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是该民族文化的积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生活。

[2]

西班牙翻译家哈维·弗朗哥·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Aixelá)将每个民族中独特的文化因素称为

 12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

中华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文化结晶。中华典籍中蕴含的大量文化负

载词,表现出中华民族绚烂的文化底色,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深刻体现。若将这些民族印记鲜明的

词语转译为其他语言,其接受效果将受到新的考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要关注译文读者的

接受水平。依据该理论,中华民族文化负载词在译语语境中的接受程度,是译文能够达到何种层次对

等的关键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综合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展

开翻译工作。通过分析具体译例,可以显性地观察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技法,探索适用于文化负载词

翻译的有效办法。

文学作品的各个部分,因此,《红楼梦》也是引导外国读者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然

文学宝库。《红楼梦》作为古典章回体小说的代表之作,其回目均为一个对仗工整、整齐划一的概括性

句式,具有语言凝练、纲举目张的特点,其中蕴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准确传

达文化负载词的深层内涵,是影响译文读者接受程度和考量译文对等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综述

《红楼梦》的翻译与海外传播一直以来都是译界研究的热点。从21世纪初开始,部分学者将研究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几千年的文化意蕴已积淀到这部

重点聚焦于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上。以学术文献平台中国知网为例,通过检索

“红楼梦”“文化负载

词”,可查询到相关文献40余篇,按照不同的研究思路可将相关文献分为两类:其一,将翻译策略作

为行文依据,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法,如闫爱花分别列举直译法、直译加注法、音译加注法、直译

加文内释意四种翻译方法,并通过具体译例分析,认为译者应当采取“适度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

“中国味”,增强译文可读性。

[3]

其二,依据文化负载词分类标准,对各类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研究,

如张吉对照霍克斯、杨宪益夫妇两个英译本,将文化负载词分为物质、制度、社会、精神四个方面,认

为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只有兼顾原作者表达的感情思想以及译文读者的理解能力,才能选择合适的翻

译方法进行翻译工作。

[4]

比之下,鲜有从事德译本《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研究者,因此,本文借鉴英译本研究方法,以期填补德译

本《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的研究空白。

二、实证分析

根据奈达的划分标准,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五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

文化和语言文化。

[5]

本文以此为分类依据,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分析史华慈《红楼梦》德译本中的翻译

实例,探究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一)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负载词包括动物、植物、建筑和地理位置等,《红楼梦》回目中涉及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蕴含

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翻译此类文化负载词是对译者能力的一大考验。

译例1: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6]494

译文:Im

DampfbrötchenklosterfindetTjinDschungseineLust.

《红楼梦》在英语世界传播较早,且英语译本数量较多,因此众多相关文献以英译本研究为主。相

[6]495

头”。因中国传统墓葬形式为土葬,其外表形似馒头,因此“土馒头”寓意坟墓。《红楼梦》文中的“馒头

庵”亦象征着死亡和虚无。译者将“馒头庵”直译为Dampfbrötchenkloster,并且以注释的方式向德语读

者解释了其深层含义:In

WirklichkeitstehendieDampfbrötchenkloster(mantou)symbolischfürGrabund

“馒头庵”的寓意取自南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

Tod,dennihreFormähneltderderchinesischenGrabhügel.

译者在处理“馒头庵”这一文化负载词时,采

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成功保留了源语的形象和内涵,增加了译文的异域色彩,同时以注释的形式向译入

第2期赵轩: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红楼梦》德译本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13

语读者揭示其文化含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成功传达了文化负载词的深层内涵,使得译文读者和

原文读者获得了较为一致的阅读理解,实现了较高层次的对等。

译例2: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7]1326

译文:Im

HaselwurzparkwerdeneinesNachtsChrysanthemengedichtegeplant.

[7]1327

雪芹以房屋清雅简约、冷艳苍翠的特点侧面烘托其主人薛宝钗清新脱俗、冷艳动人的特质,这是《红楼

梦》中“以住所写人”的代表之笔。译者将“蘅芜苑”翻译为Haselwurzpark,较为准确地再现了这一文化

负载词的深层内涵。“蘅芜”本是菊科下的草本植物,曹雪芹借“蘅芜”一词表现该处住所多种异草的

特点,译者使用替换的翻译方法,以Haselwurz(细辛)一词翻译“蘅芜”,因二者同属草本植物,形态相

近,且细辛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因此对德国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东方异域风情。在中国传统

建筑中,“苑”古代多指饲养禽兽的园林,后又可泛指一般园林。译者以Park一词翻译“苑”,基本符合

其内涵,杜登辞典对Park的解释为“拥有树木、灌木、草坪、道路和花坛的模拟自然风光的大型场

所”

[8]1122

,二者内涵基本相同,读者可以在阅读原文和译文的过程中获得较为一致的阅读体验。译者对

于“蘅芜苑”的翻译基本上实现了功能对等,不仅再现了文化负载词的深层内涵,又赋予其东方的异域

色彩,但不足之处在于Haselwurz一词为植物学术语,日常使用较少,会对译文读者的阅读造成一定困

难,影响译文的接受效果。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涉及括服饰、饮食、器具、医药等。《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整部小说中

包含大量的物质文化负载词,极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味,能否充分传达其内涵是评判译文的重要标准。

译例3: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6]408

译文:Djia

JueeblicktindenZauberspiegelderLiebe.

“蘅芜苑”是薛宝钗的住所,其庭院中种植异草,气味芬芳,房屋内饰淡雅简朴,情调高雅。作者曹

[6]409

中贾瑞因不听忠告照了宝鉴正面,悠悠然进镜和凤姐欢会,而后一命呜呼,因此“风月宝鉴”也是小说中

象征情爱与死亡二元对立的意象之物。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风月宝鉴”翻译为Zauberspiegel

derLiebe(爱情魔镜)。这一翻译既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又传递出文化负载词的深层内

“风月鉴”又称“风月宝鉴”,是《红楼梦》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系跛足道人所赠之物。第十二回

涵。“风月”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男女情爱”的含义,正如小说第五回中所言“痴男怨女,可怜风月

债难偿”,译者将“风月宝鉴”意译为Zauberspiegel

derLiebe,不仅表现出其并非常物、具有魔力的特点,

又直言其与男女爱情的紧密关联,在保证全文的流畅性和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的同时保留了文化负载

词的精神内涵,实现了较高层次的对等。

译例4: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7]1446

译文:Yüan-yang

leiteteinTrinkspielmitDominosteinen.

[7]1447

共三十二张。

[9]547

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牙牌”翻译为ein

TrinkspielmitDominosteinen,从用途

“牙牌”是中国传统的行酒令用具,以象牙或骨角、竹木制成,一面雕刻点数,从一至六,错综排列,

和形质两个角度较为全面地传达了这一文化负载词的内涵。“牙牌”是中国传统器具,在该回中王熙凤

推丫鬟鸳鸯当令官在酒宴上行令,鸳鸯以三张牙牌配成一套,故云“三宣牙牌令”,可见“牙牌”在此处

特指行酒令时的用具,译者领会这一文化内涵,将其定义为Trinkspiel,即一种“饮酒游戏”。此外,“牙

牌”在西方世界没有对应之物,但其形状、大小、材质与多米诺骨牌非常相似,译者便使用替代的翻译手

法,以Dominosteinen一物表现“牙牌”的形质特征,便于德语读者理解。综合来看,译者在处理“牙牌”

这一文化负载词时,准确地理解了其用途和形质,在翻译中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向西方读者介绍了这

 14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

一中国传统的娱乐器具,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传递了文化负载词的深层内涵,实现了翻译

过程中较高水平的对等。

(三)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包括社会组织、社会风俗、阶级、头衔等,展现了不同文化中独特的社会风貌。《红

楼梦》是一幅中国18世纪的社会画卷,其中涉及头衔、称谓、风俗的文化负载词,是小说异彩纷呈的表

现,但也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译例5: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10]1648

译文:Zwei

FreundinnenwechselnFreundesworte.

[10]1649

处用以指代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的友谊。译者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将“金兰契”意译为zwei

Freundin-

“金兰契”一词中,金喻坚利,兰喻芳香,契喻意气相投。“金兰契”特指情投意合的知己好友,在此

nen(两位女性好友),这一翻译适应了德语读者的认知方式,保证了译文的接受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

淡化了源语的文化信息。汉语中以“金”“兰”两种美好事物比喻坚贞而深厚的知己之情,既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又特指超越一般朋友的“知己之交”,可见,无论是美学效果还是感情程度,“金兰契”均在

zweiFreundinnen之上。综合来看,译者对小说情节把握较好,理解出“金兰契”此处指代黛钗之情,因

而选取Freundin一词;从音韵效果的角度看,“Freund”这一语素在回目中重复两次,与原文回目中重复

出现的“金兰”相照应,使得译文标题与原文回目高度一致,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音韵美感。但是译者

在翻译“金兰契”这一文化负载词时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源语文化意蕴的流失,无

法再现“金兰契”在汉语语境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感情色彩,仅仅实现了最基本的功能对等。

译例6: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6]566

译文:Zum

LaternenfesterfolgtimJung-guo-AnwesenderElternbesuch.

[6]567

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元宵节自古以来有观灯的习俗,因此元宵节也被称为“灯

节”。译者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元宵”译为Laternenfest(灯节),准确地传达了这一文化负载词的

内涵,同时,译者还通过注释对这一概念进行补充解释:Wird

nachdemaltchi-

“元宵”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

nesischenKalenderzumerstenVollmonddesneuenJahresgefeiert.

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元宵”这一文化

负载词时采用了直译的手法,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同时通过加注的形式进一步解释说明,使译入

语读者能够在获得域外阅读体验的同时全面把握这一词语的深层内涵,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对等。

(四)宗教文化负载词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宗教描写,儒释道在红楼世界中交错并行,表现出作者对于宗教学说具有极

高的造诣,其中众多涉及宗教的文化负载词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专有词语,也是译者翻译《红楼梦》

需要应对的一大挑战。

译例7: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7]890

译文:Durch

schwarzeMagietreffenBau-yüundHsi-fëngauffünfTeufel.

[7]891

用以对付政敌或竞争者,这一回中马道婆用魇魔法的手段暗害凤姐和宝玉,使二人险些丧命。译者采

取归化的策略,将“魇魔法”一词译为schwarze

Magie(黑魔法),较为准确地表达了该文化负载词的内

“魇魔法”指用祈祷鬼神,或造符书、诅咒等法来杀人的一种巫术,清朝初年贵族信奉这种巫术,常

涵。在西方世界,黑魔法专指以伤害别人为目的的邪恶魔法,通过放蛊、咒诅等方式,达到致病、谋杀等

目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schwarze

Magie属于西方语境中“魇魔法”一词的对译项,二者在性

质、手段、目的等方面高度一致,因此读者在阅读这两个词时可以获得基本一致的体验。译者在处理这

一文化负载词时,采取归化的策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便于读者接受理解,达到了较高层次的

第2期赵轩: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红楼梦》德译本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15

对等。

译例8: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6]524

译文:Tjin

DschungmuβinderBlüteseinerJahredenWegzudenGelbenQuellenantreten.

[6]525

呈黄色,故以“黄泉”代指地下极深之处;又因人死后深埋于地下,故“黄泉”亦指人死后前往的地下世

界。译者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将“黄泉路”直译为Weg

zudenGelbenQuellen,这一翻译带有明显的异

“黄泉路”在中国神话和道教典籍中是指人死后前往阴曹地府时所走的路。古人打泉井至深时水

域色彩,为德语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但该译本缺少辅助理解的注释信息,译文读者可能在理

解这一文化负载词时遇到困难,译者应当在此处补充适当的注释,以帮助译语读者在感受异域风情的

同时,准确把握词汇内涵。

(五)语言文化负载词

汉语与德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语言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因此,译者驾驭语言的水平决定了语言文化

负载词的深层内涵能否准确传递。

译例

9: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6]130

chtsstreit.

译文:Ein

MönchausdemFlaschenkürbistempelfindeteineWillkürlösungfüreinenverworrenenRe-

[6]131

故而称其为“葫芦僧”。“葫芦案”指贾雨村趋炎附势,不敢得罪权贵,胡乱草率地判决了薛蟠打死冯渊

“葫芦”一词在此有“葫芦僧”“葫芦案”一语双关之意。“葫芦僧”指贾雨村,因其早年寄宿葫芦庙,

这桩命案。译者将“葫芦僧”一词直译为

einMönchausdemFlaschenkürbistempel(来自葫芦庙的和尚),

准确传达了“葫芦僧”一词的由来。对于“葫芦案”,译者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eine

WillkürlösungfüreinenverworrenenRechtsstreit(专断地解决一场混乱的法律纠纷),这一翻译也基本传

达了“葫芦案”背后的隐含内容。两处翻译均实现了文化负载词内涵的准确传递,基本实现了对等,证

明译者对于小说情节具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原文回目中“葫芦”一语双关的美学价值在译文中没有

得到体现,译者的翻译虽然尽可能保证了信息内涵的有效传递,但牺牲了音韵上的美学功能。这正是

汉、德两种语言间巨大差异的直接体现,也正是这样的语言差异给译者的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带来了

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译例10: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11]3028

bergeKristallklareVertiefungwirdinVerszeilendieEinsamkeitbeklagt.

译文:An

derBergvillaJadegrüneErhebungwirddurchFlötenklängeTraurigkeiterweckt;beiderHer-

[11]3029

正好暗合“凸”“凹”之意。汉字是表意文字,以象形之法创制的汉字,其形质样式往往与现实高度相

似,而德语是表音文字,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难以传递汉字原文的形式美感。译者将“凸碧堂”“凹晶馆”

“凸碧堂”“凹晶馆”为大观园中的两处建筑,前者位于大观园主山峰脊之上,后者位于山坡之下,

分别译为Bergvilla

JadegrüneErhebung

HerbergeKristallklareVertiefung,借Erhebung(高地)和Vertief-

ung(洼地)来传达“凸”“凹”之意,尽管意义基本吻合,但是从文字形态的角度看,仍无法再现汉语原文

外形上的视觉美感。这再次证明语言文化负载词所体现出的源语语言特点不易在译入语中得到全面

再现,尤其是汉语、德语分属两大不同语系,译者在处理语言文化负载词时往往会面对更大的困难和

挑战。

三、结语

物质、社会、宗教、语言的文化负载词,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宝库,而译者能否有效传达

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是译入语读者能否准确理解其深刻意义的关键一步。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公认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蕴含大量涉及生态、

 16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

归化的翻译策略,往往对应意译的翻译手法;而异化的翻译策略,往往对应直译的翻译手段。史华

慈在翻译《红楼梦》回目中的文化负载词时,灵活使用直译、意译、替代、直译加注等翻译技巧,基本上完

成了对文化负载词的深度解析和翻译,除语言文化负载词外,总体实现了较高层次的对等,使德语读者

同样能够欣赏并理解这部富于浓郁中国气息的经典作品。笔者认为,在各种翻译技巧中,以直译加注

的方法最能传递文化负载词的核心内涵,这样不仅可以保留源语的语言特色,赋予译文新奇的异域风

情,而且可以准确传达其背后的深层内涵,是兼顾形式与意义对等的有效翻译技巧,也是接近奈达所谓

最高层次对等的可行方法。

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将呈现前所未有的态势,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推动下,东西方文化拥

有更多互学互鉴的交流机会,这对于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蕴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这一时代背

景下,中华典籍外译、中华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成为我国翻译学界的使命和担当。《红楼梦》作为中国

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其海外译介研究亦受到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史华慈《红楼梦》德译本中的具体

译例,探索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以期找出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有效

办法,为中华典籍外译以及中国优秀文化域外传播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璐,付天海.德译本《西游记》回目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28

-

30.

社会科学版,2013(2):126

-

128.

[3] 闫爱花.典籍英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研究: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4] 张吉.浅谈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红楼梦》杨、霍两个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20(6):73

-

74.

[5] sticsandEthnologyinTranslation

-

Problems[J].WORD,1945(2):194

-

208.

[6]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Ⅰ[M].SCHWARZR,WOESLERM,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7]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Ⅱ[M].SCHWARZR,WOESLERM,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8] 西德联邦科学委员会,杜登编辑部.杜登通用德语辞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10]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Ⅲ[M].SCHWARZR,WOESLERM,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9] 上海市红楼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红楼梦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Ⅳ[M].SCHWARZR,WOESLERM,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范富安)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1913058a197660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