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增刊的再认识——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为例

对增刊的再认识——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为例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

维普资讯

456 

辑学报 

2oo6-12 

ACTA EDITOLOGICA 

18(6) 

对增刊的再认识 

——

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为例 

于 方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361005,福建厦门) 

摘要介绍有目的、有方向。以约稿方式出版增刊的做法。 

以此种方式刊登的研究论文整体质量较好,且某一学科论文可 

得到较集中地展示。读者可以通过印刷版阅览,也可以通过期 

刊网进行浏览和检索。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增刊 

资源,增刊同样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发挥作用。 

关键词科技学术期刊;增刊;质量;作用 

Reevaluafion of the supplementary issue--Based on the 

supplementary issues of Xiamen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 Edition、|}Yu F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of publishing 

supplementary issues by way of making arrangements in advance 

with writers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on some special fields.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this way are generally of good quality,and 

various papers focused on one specila subject can be presented 

collectively.Readers can read them through the printed issues of 

hard copies and also go over them through the Interoet.Our 

practice shows that SO long as we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s of 

our periodicals.our supplementary issues carl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research and education of personnel for 

hte university. 

Key words sci—teeh academic journal;supplementary issue; 

quality;role 

Auth0r’s address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Xiamen Universiyt, 

361005,Xiamen,Fujian,China 

增刊是指按出版周期出版的期次以外增加的期 

刊。增刊作为出版正刊的补充,已被期刊社或编辑部 

普遍采用。近年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 

辑部以约稿方式组织若干个专业的研究论文出版增刊 

(本文称之为增刊新模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以 

下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1增刊新模式的特点 

1.1 办刊环境创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提高科研 

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厦门大学的办校目标。2005 

年,厦门大学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纵向课题l 780项。 

横向课题l 704项,科研经费达1亿6 300万元 。另 

方面,研究生教育发展也很快,2005年,硕士生增长 

311%,博士生增长222%,目前研究生在校人数近1 

万2 000人 。高等教育的飞快发展促进了科学研究 

的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各 

种窗口对外宣传和传播。这给学报提供了优良的办刊 

环境。 

1.2找准出版定位科研论文数量的增长与科研经 

费和科研项目的增长成正比,也与研究生在校人数的 

增长成正比。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实验作 

为基础,而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群体是提供这种基础的 

重要生力军,通过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阶段性总结, 

他们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所以,采用增刊新模式就是 

以校内年轻作者论文为主,其他作者论文为辅的形式 

进行组稿。 

1.3稿源的组织首先,根据上年度学报收稿和刊发 

的情况,统计出哪些学科的论文刊用量远小于投稿量, 

分析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其次,通过校园网和其他渠 

道,了解并收集院系科研信息,做好征稿计划。我们有 

目的、有方向地向校内外课题项目多的院系、研究所约 

稿,同时部分接受作者自由投稿。每期增刊刊发1—3 

个专业的研究论文。此外,还充分发挥学报编委的作 

用,请他们协助征稿和审稿。 

2刊后回顾 

2.1灵活的办刊形式增刊栏目可以灵活变化,出版 

周期一般较短,而且可以出版正刊不能涵盖到的学科, 

增刊作为正刊的补充,可使正刊的功能得到延续和拓 

展。对于不同需求的作者群,增刊也能成为他们展示 

科研成果的一个交流平台。 

我们每年的约稿均有侧重。例如,为扶持新兴学 

科的建设和发展,2004年增刊设置了环境管理和电子 

政务栏目,使这2个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的研究论文 

得以集中展示。近几年生命科学类稿件积压比较严 

重,2004---2006年增刊均设置了生命科学栏目,缓解 

了学报正刊的压力,缩短了论文出版时滞。 

根据约稿的情况来设置栏目,是这种增刊新模式 

的一大特点。 

2.2论文质量分析 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往往代表 

个研究领域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具有较高的学术水 

准和学术价值,得到学术期刊界的普遍重视。从表1 

可以看出,增刊每年所刊登的论文中,国家基金项目比 

维普资讯

第6期 于方:对增刊的再认识——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为例 457 

例最大,其次为省部级基金项目,市、校、局级基金论文 

论文的学术水平高,观点新颖,就容易被读者检索和阅 

也有一定比例。 

表1 2004m2006年《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增刊基金论文统计 

此外,2004年增刊刊登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 

技术中心的研究论文13篇(有些论文是与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的),其中刘波研究员等作者的综 

述性论文《农作物枯萎病的研究进展》,被《学科发展 

蓝皮书(2005卷)》 收录。 

整体来看,增刊新模式论文质量较好。 

3对出版增刊的几点认识 

通过几年的运作,我们对增刊有了新的认识。 

1)对于没有并校(高校合并)资源,期刊种类没有 

增加,而学科建设又迅速发展的高等学校,重视并利用 

好增刊资源,同样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 

发挥重要作用。 

2)为了办好增刊,保证增刊质量,首先就要找准 

定位,为增刊的选稿、用稿确定方向。由于新模式增刊 

的主要作者群是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所以,对论文的基 

本要求尺度放在“有所创新”上即可,当然,能约到一 

些上乘之作那就更好。 

3)密切了与编委的联系,增加了沟通与交流。由 

于增刊是定向约稿,所以,充分发挥编委的组稿和审稿 

作用,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及时向学 

报编委介绍学报的发展动态,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他 

们的建议;另一方面,学报编委也需要为自己研究团队 

中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寻找质量好、可信赖的发表科 

研成果的平台。以互信为基础,依托他们的学术影响 

力可以组织到学术水平较高的稿件,并可收到高质量 

的审稿效果。 

4)关于增刊的地位,众说纷纭。作为期刊编辑, 

只要遵纪守法、认真办刊,做对学校发展有益的事,就 

别管人家怎么说,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另一方面,随着 

我国科学技术实力的上升,绝大多数期刊都进入了国 

内外各类检索系统,《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 

增刊也在其中。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国内外读者很 

容易通过各类期刊网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论文,只要 

读,《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增刊就有文章被 

读者检索而来电要求购买的例子。正是高科技的发 

展,逐渐淡化了正刊与增刊的差异。 

5)综合性高校学报一般是学科编辑负责一定的 

学科和栏目,如果增刊中没有其所负责的栏目,就必须 

去熟悉其他学科和栏目;因此,编辑增刊的过程,就是 

学报编辑部每位编辑培养和锻炼审读能力、加工能力 

的过程。譬如,数学科编辑要学习和熟悉其他科的各 

种量和单位的表达规范,生物、化学科编辑要学习和熟 

悉数学公式、研究图表等的表达规范。诸如此类的学 

习过程,扩展了编辑人员的知识面,锻炼了编辑人员的 

综合能力。 

再者,增刊出版过程与正刊出版过程略有不同,增 

刊的论文量大,出版时间紧,执行编辑的筹划能力、组 

织能力和社交能力均得到了锻炼。 

6)增刊与正刊一样,不仅具备交流和传播科研成 

果的功能,而且具备培养人才的功能;因为年青教师和 

研究生是增刊主要的作者群体,他们科研起步的第一 

篇论文,往往就发表在学报增刊上。增刊论文的发表, 

培养了作者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和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这些都是学报同人的共同体会,也有研究论 

述 吨。,本文就不赘述。 

总之,充分开发、利用好增刊资源,无疑是为校内 

丰富的稿源找到了又一条发表的渠道。我们只要规范 

办刊行为,增刊与正刊一样能够办得精彩。 

4参考文献 

[1]郑保东,叶世满,王瑛慧,“南方之强”势如虹:厦门大学 

“十五”“211工程”建设纪实[N].光明日报,2006-06-07 

(8)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发展 

蓝皮书:2005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王经武,王娟,曹晓萍.科技期刊增刊发表的文章应与正 

刊同等对待[J].编辑学报,2001,13(6):345 

[4] 于方,汪军.关于“研究生学报”的可行性调查[J].厦门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增刊):134—137 

[5] 金伟.也谈增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办 

增刊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302— 

303 

[6] 张莉,张凤莲.高校学报改革需明确定位[J].中国科技期 

刊研究,2006,17(3):367-369 

(2006 ̄06-30收稿;2006--07—16修回)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0752665a1809501.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