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腊八粥》教案-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2《腊八粥》教案-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2023年12月17日发(作者:)

部编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学设计含反思

【设计说明】

《腊八粥》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人文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四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腊八粥”是全文的主线,作者先总体介绍了人人都爱腊八粥,再主要写“等粥”“喝粥”两件事。为了把“等粥”写详细,作者以八儿的视角,呈现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场景,将腊八粥熬制过程中的变化和八儿的活动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有趣的腊八节风俗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新课标中对于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进入六下的学生已经习得了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学过了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学过了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如何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学生的阅读、习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明晰课文结构,明确“等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八儿等粥时的四个有趣场景,从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内容主次;通过找出描写八儿的语句合作交流,感受八儿在“盼粥”时的迫不及待,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懂得课

文抓住人物描写来把“盼粥”部分写详细的方法。在以上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落实语文要素。

教学目标:

1.会写“粥、熬”等12个生字,会写“甜腻”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借助思维导图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详略。

3.品读“盼粥”部分,感受八儿的迫不及待,初步体会作者详写主要部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会写“粥、熬”等12个生字,会写“甜腻”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借助思维导图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详略。

教学难点:

品读“盼粥”部分,感受八儿的迫不及待,初步体会作者详写主要部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能够在预习新课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联系实际生活或借助资料,了解腊八粥。

2.教师需要准备好ppt课件、与腊八粥相关的视频、图片等素材。

教学过程:

(一)话伴“粥”香,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

(1)猜食物:(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想,这食物给你什么感觉?

预设:①人人都爱②味美③料足④气味香浓

(2)刚刚我们经过讨论,感受到了眼前这食物人人都爱、味美、料足、气味香浓。哇,这段文字写得太有水平了,光用几行文字就充分调动了我们的味觉、视觉和嗅觉,把食物写得那么诱人。那么根据以上线索,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

预设:腊八粥

(3)引出课题:

腊八粥,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农历腊月初八喝的一种粥。这腊八粥啊,还勾起了一位作家深深的回忆,承载了他浓浓的乡愁。他就是——沈从文先生。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沈从文先生一起细细品味他笔下那一碗甜甜的、腻腻的腊八粥。

2.出示篇章页,聚焦要素,明确目标:

这篇课文出自于我们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单元的篇章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读——“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成就了一方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重点掌握: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也是我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二)预习检测,扫清字词障碍

饭豆、松劲、孥孥、面面的 (具有乡土气息的较难理解的词)

咽唾沫、大匙大匙、塞灌、搅和(含有多音字的较难读的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明晰“详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围绕腊八粥,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试着完成思维导图。

(1)交流:

众人爱粥(第1自然段);

八儿等粥(第2-17自然段);

家人喝粥(第18、19自然段)。

(2)明晰详略:“等粥”部分详写,其余部分略写。

2.详写部分,作者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呢?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也试着用简洁的小标题来概括,继续丰富你的思维导图。

预设:等粥部分写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场景。

(四)品读“盼粥”之切,初探“详写”技法

过渡: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垂涎欲滴,那方家大院儿的八儿正是其中一员,那么面对着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啊,我们先走进“盼粥”这一部分。

1.快速默读2-8自然段,圈画出描写八儿的相关词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预设:(1)“喜得快要发疯了”:心理描写

(2)“进进出出”:动作描写

(3)“妈,妈,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语言描写

(4)“眼睛可急红了”“要哭的样子”:神态描写

2.小结:作者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人物描写的手法来详写主要部分,充分展现出八儿盼粥的急切心情,把一个天真可爱、淘气、嘴馋的儿童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聚焦“一粥三叹”,再感“盼粥”之切:

(1)师:除了正面描写八儿,其实在盼粥的字里行间,还有几处特别有意思的句子,也流露着八儿的迫不及待,你发现了吗?

预设:①“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

②“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③“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

火眼金睛,腊八粥可一直是作为线索贯穿着整个故事的呀。对于粥叹气,你怎么理解?你想看看粥在锅中叹气的样子吗?(播放粥在锅中沸腾时的视频)

(2)师:这一粥三叹,把腊八粥熬煮时的声音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仿佛让人闻到了文字底下潜藏的浓浓粥香。那作者为什么要在盼粥这一部分中不惜笔墨地写粥叹气呢?

预设:这一粥三叹其实也是八儿的“叹气”,是他迫不及待却又无可奈何的生动写照。

出示打油诗,读诗,并再次感受八儿盼粥之切。

(五)课堂总结,情感延伸

1.师:在如今物质丰富的年代,腊八粥或许已不再是我们垂涎的美食了,但这带着情感的文字,穿越时光的隧道,扣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历久弥新。这节课,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品尝了一碗味美、料足、味道香浓的腊八粥,感受了一位天真可爱的湘西少年八儿“盼粥”时的迫不及待,初步体会了作者借助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把主要

部分写详细。这腊八粥里的“料”啊,可不止这些呢,还得由我们继续去探索、去品味。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盼粥”部分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重点来展开教学。通过研读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将八儿急于想吃到腊八粥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文章内容较浅显,在研读的同时,我还穿插进师生读、男女读、分角色扮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学生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从而有效地落实了阅读方面的要素,也激发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对于本节课,我也存在一些疑惑。对于开头讲第一自然段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如果也能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但倘若真的细讲,又会不会使得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有所转移呢?这是我在备课时就存在的一点疑惑,这需要我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思索。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2816428a125309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