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传闻不断,蚂蚁金服估值越来越高

上市传闻不断,蚂蚁金服估值越来越高


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魅族16th和plus区别)

上市传闻不断,蚂蚁金服估值越来越高

作者: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2020年第14期

之所以有上市的传闻,并不奇怪,毕竟这些年,关于蚂蚁金服上市的传闻便会隔三岔五冒

出来。百度一下,搜索出来的结果多得惊人。

相关媒体报道,早在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将旗下的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

财宝、阿里小贷、网商银行等业务整合为一体,并更名为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时,市场上便传出

消息称,蚂蚁金服已经在为上市做准备工作。

对此,时任董事长兼CEO彭蕾曾公开表示,对于公司来说“上市并不是一个目标”,也没

有一个时间表,可能是“到一定阶段以后水到渠成,就自然发生了”。

也就是说,蚂蚁金服从诞生之日起,上市传闻便如影随形。

2015年2月初,有消息称蚂蚁金服计划于2016年上市。此时离蚂蚁金服成立才约四个

月,对此,蚂蚁金服回应目前没有上市计划,对市场传言不做评论。

2016年4月,蚂蚁金服完成B轮45亿美元巨额融资,在当年融资金额仅次于“当红炸子

鸡”的滴滴出行。当时坊间纷纷传闻,称这是蚂蚁金服最后一轮融资,上市在即。同年8月,

又有消息称,蚂蚁金服正在谋求上海主板上市,内部人士甚至表示,蚂蚁金服的上市有可能是

2010年以来国内市场最大规模的IPO。蚂蚁金服上市后將成为一家市值超过1 000亿美元的超

级企业,实现再造一个阿里巴巴的壮举。

2017年2月24日,有媒体称,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正在考虑为一些科技公司IPO提供更快

的审批流程。其中就包括蚂蚁金服、众安在线保险、奇虎360等公司,它们将获得中国证券监

督管理委员会的上市捷径。后来,众安在线7月去了中国香港挂牌,奇虎360则在11月借壳

江南嘉捷上市,只有蚂蚁金服如故。

2018年6月,蚂蚁金服宣布完成新一轮140亿美元的融资后,估值高达1 500亿美元,随

后有关蚂蚁金服上市的消息更是甚嚣尘上。

最近的一次上市传闻则是今年1月14日,当时有媒体报道称,蚂蚁金服计划上市,其上

市团队已接触部分机构投资人,中金以及瑞信实际为蚂蚁金服提供上市前期的服务有一段时间

了,并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不难看出,每次蚂蚁金服被传上市消息,基本和融资、政策利好这两种情况相关。而且多

数是融资,几乎每次融资的前后都会传出相关消息。

上市是门技巧活,同样的企业在不同的时间点或市场,就可能遭遇天壤之别的待遇。比如

李国庆就一直抱怨,当当网上市那年被严重低估,融资金额太少,影响了后续的发展。

其实,上市传闻往往不是无凭无据,很多时候是厂商有意识地试探资本市场的态度。如果

市场反应冷淡,厂商辟谣了事;如果受到追捧,争取到一个好估值就果断出手。早前有媒体报

道,由于监管机构对其盈利能力感到担心,2018年下半年蚂蚁金服决定推迟上市计划。资料

显示,蚂蚁金服受行业大方向和加大推广等因素影响,当年亏损了19亿元人民币。

目前,传闻蚂蚁金服已经开始盈利,可以判断,蚂蚁金服非常乐见股票上市,但更希望以

较高的估值上市,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

近年来,蚂蚁金服的融资规模越来越大,估值也越来越高。今年1月14日的上市传闻

中,蚂蚁金服的顾问私下就该公司的股票发售与潜在买家接洽时,对蚂蚁金服的估值已高达2

000亿美元。这个估值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可以排在腾讯和阿里巴巴之后成为第三大公司,

称之为再创一个阿里巴巴也不为过。

近来,网易、京东等纷纷二次上市,互联网企业上市环境大为改善,客观上有利于蚂蚁金

服的上市。要知道上市中,科技概念要远胜金融概念。看来,这一次,蚂蚁金服改名后上市的

可能性很大。

两年前,小米上市曾创下了很多个第一。小米是中国香港市场第一家“同股不同权”创新试

点,还创下来了全球散户规模最大的上市。同样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关于小米的“定位”争论,在

当时的招股书里小米认为自己“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可

外界却认为它是一家“硬件公司”。表面看起来是概念之争,内里却关乎着小米估值。

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市盈率要比硬件公司来得高,定位成“互联网公司”,小米市值会“凭空”

的翻上几倍。

蚂蚁金服改名蚂蚁科技后,业界猜测和要上市有关,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相比金融概

念,在股市上科技概念更“吃香”。

根据目前股市的表现来看,金融类公司的估值整体都不算高。小米的市盈率现在大概为

34倍,中信银行的市盈率则在3倍左右,而刚刚在中国香港二次上市的京东,市盈率则达到

了111倍。

其实,金融科技公司改名自2016年就已“风靡”,2018年“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字科

技”。2019年9月,“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同年11

月,赴美上市的拍拍贷也宣布更名为“集团”。

这种风潮的形成主要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金融科技开始替代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圈的新

概念,另外金融业务的监管趋严,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弱化金融色彩,开始注意强化自身的技术

属性。

相比“同行”,2020年蚂蚁金服的改名并不算早,或许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剧业界的猜测与

讨论,至少可以肯定,这次改名是为了未来上市所做的准备。

针对外界的议论,蚂蚁金服方面并未正面回应,只是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

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

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在大众印象里还只是“支付宝”的另一名称的蚂蚁金服,其业务边界和体量,早已超过了外

界的认知。

从各种角度来看,蚂蚁金服都具备了上市的“条件”。不过,上市也是把双刃剑,上市能够

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可付出的代价就是“自主”性,为了“讨好”股民就需要持续地丢出“漂亮”

的财报业绩,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这个目的放弃了长远的发展计划。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蚂蚁金服上市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其实,对于“家大业

大”的阿里巴巴而言,也需要它上市来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这也是笔者认为它今年上市可

能性最大一次的原因。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5766242a266840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