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0-2021) 国内疫情新闻标题修辞论析

《人民日报》(2020-2021) 国内疫情新闻标题修辞论析


2024年4月19日发(作者:apple id怎么填写)

2021年第5期

第39卷

(总第214期)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NO.5,2021

Vol.39

GeneralNo.214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20202020--2021)国内疫情新闻标题

修辞论析修辞论析

郑娜,高彩霞,洪

(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摘要: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重要的官方媒体,有影响力大、受众广的特点,疫情期间它代表国家党

政机关及时向人民群众公布国内疫情信息。关注《人民日报》发布的国内疫情有关标题的拟定,从中统

计出运用对偶、比喻辞格的标题,并分析使用两种辞格标题的修辞效果,进而探寻新闻标题中使用对偶

辞格与比喻辞格的社会功用。

关键词:

新闻标题;对偶;比喻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39(2021)05-0015-07

一、引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普及面越来越广,主流媒体借助各自社交软件,根

据自身传播信息快速的特点,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报道相关信息,而且随着信息的传播,阅

读量上升,信息接受畅通。《人民日报》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具有权威、官方的特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是群众最熟悉、阅读量较高的官方媒体。当前以《人民日报》为主的新闻媒体依托软件推送文章报道

新闻,这一传播方式要求新闻标题有新颖、简洁、明晰的特点,以此吸引读者眼球,吸引读者的注意。因

此,对于新闻撰写者来说,一个好的标题是要考虑的重点。基于此,我们从积极修辞方向对《人民日报》

中相关标题进行分类后发现,使用频次较高的辞格为对偶和比喻,本文以这两种辞格为研究对象,通过

对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底《人民日报》报道标题的整理,分析使用修辞的语用效果及其传播的社会

效用。

2020年1月至今,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全国疫情难解时,每个城市都被按下暂停键,

在我们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新媒体对疫情的报道是我们了解疫情发展态势的重要渠道,《人民日报》在

要渠道,基于《人民日报》在新媒体运营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此展开以下分析。

(一)新闻报道的标题数量

《人民日报》有关疫情报道共2824条,国内疫情报道共2209条,本文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对2020年1月到2021年2月间与疫情有关的新闻报道的标题进行数量

统计分析(如图1)。

疫情出现后的不同时期对疫情的报道,是我们国家对疫情发展态势的诊断,也是大众对疫情认识的重

《人民日报》的标题选用通常能够体现国家风范,也能贴近人民生活,为大众认可。新冠疫情自

收稿日期:2021-09-13

作者简介:郑娜(1996-),女,安徽滁州人,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高彩霞(1997-),女,山西吕梁人,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洪晴(1997-),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1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图12020年1月—2021年2月疫情报道的数量统计

总体来看,《人民日报》对疫情有关的报道数量从2020年1月开始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直到6月份

才趋于平缓,报道数量的多少与我国的防控措施有着密切联系,从图中可以看到疫情有关的新闻报道

发文量有一个大的转折点,从1月份到4月份是唯一一个发文高发期,其中2、3月份发文量最多达700

多条,这期间处于疫情刚开始爆发,政府方面即刻做了有关通知报道,因此相关的发文量急剧增加,各

方面对于疫情非常关注,从2020年6月份开始,与疫情有关的发文报道呈现一个稳定态势,每日的发文

量在10到50条不等,但总体较少,与此时国内的疫情得到有效的防控,国民生活秩序有序恢复,因此相

关的报道有所减少,但仍然会对和疫情有关的重要信息进行报道。

(二)新闻报道的标题主题

疫情爆发后和疫情相关的新闻报道标题多为对于疫情状况的描述、对疫情的防控措施和遏制疫情

继续扩散的相关内容,2020年1月,从疫情爆发开始,疫情就影响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在《人民日报》

上,相关信息出现在要闻、党建、政治、文化等模块,随着我们在抗疫时不断取得胜利,从2020年6月份

开始,疫情报道的主题越来越多样化,增加了各地支援,市民携手相助,患者出院,对抗疫有关人员的表

彰等等,此外对于疫情防控的相关标题也从政府地方的单向着手到之后的联系群众相配合的双向交

流,与之有关的统计结果如下所示:

表12020年1月—2021年2月疫情报道标题主题统计

题词

线

出现频次

136

118

85

49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发现,标题中与疫情紧密相关的主题词出现频率很高,如“疫情”二字在新闻报

道的标题中共出现136次,对疫情所做的有关举措“防控”出现次数多达118次,“一线”出现过85次,

“支援”出现过49次。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用简短的语词和关键词将一篇内容丰富的文

·1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章所要表达的重点简易表明出来,我们显而易见可以看出疫情有关的新闻报道标题所选取的主题词与

疫情是紧密相关的。

二、对偶的应用情况

(一)定义

对偶是我国传统的修辞辞格之一,是研究修辞时不可避开的重要辞格,早在先秦时期,对偶已在韵

[1]250

文中受到关注。《墨子·小取》曾载:“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两汉时期,对偶作为汉赋的形式载体,

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深化。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声律的重视,骈文把“对偶”运用的淋漓尽致。梁朝刘

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其称为“丽辞”,并对“丽辞”进行分类

[2]2

。至此,对偶辞格的研究初步系统化。现

当代时期,对对偶辞格的研究趋于多元化,主要集中在对不同文学样式中的对偶分析、对偶小类分析、

对偶理论深化研究以及对偶的源流、历时和共时探讨,促进对偶辞格研究更加系统化。在众多学者对

对偶辞格的研究中,我们以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对对偶的定义为准,即:“大体依据构造(后改

[3]58

为“组织”),间或依据作用”。根据陈先生对对偶的认识理解,我们统计了疫情开始后《人民日报》中

国内疫情报道运用对偶辞格的标题共384条。

(二)修辞效果

1.简洁凝练

对偶用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相对应或相近甚至是相同,每个句子都表达明确的

意义,具有很强的概括力。新闻标题常用对偶来概括事件的关键信息,在新冠肺炎肆虐时,《人民日报》

在发布新闻时不仅需要及时,更要即刻,让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可以迅速获得信息,例如

(1)守好一个门守护一座城(2020-02-13)

例(1)中“门”具体指文章中武汉被封期间的一个小区的门;“城”指武汉市,读者可以快速了解到国

家在保卫武汉时采取的封闭策略,一语双关,还凸显抗疫期间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保卫武汉。

2.句式整齐

陈望道所说的“依据构造(组织)”是指对偶在形式上对称,对偶结构相同,整齐匀称,还有音节和谐

的特点。

(2)防疫情送爱心(2020-02-14)

(3)懂得担当收获成长(2020-02-17)

例(2)两个三字短语构成对偶,“防”和“送”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在内容上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

我们对于预防疫情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即使在这种特殊时期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善良和淳朴也不会丢

失;在形式上形成对称,“防”和“送”都是动词,“疫情”与“爱心”都是名词,结构统一,将疫情和爱心联系

起来,二者相辅相成,在疫情中奉献爱心,让读者看到标题就一目了然,知道这篇新闻报道的主要内

容。例(3)两个四字短语构成对偶“懂得”和“收获”是一组意义相近的动词,都表示“获得”的意思,“担

当”和“成长”在意义上也相近,两个短语意思相近,属于对偶中的正对,凸显意义相近。

例(2)(3)分别为三言和四言这两种,和我国古诗词、韵文创作相似,符合我们的断句方式,新闻标

题中沿用这种修辞体现了对偶这一修辞方式的在汉语不同时期的运用,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读者更容

易接受。

3.意思完整

(4)用餐不担心,外卖暖人心(2020-01-28)

(5)一手防疫情一手保供给(2020-02-07)

例(4)发布在疫情刚爆发时的一月,《人民日报》发布该新闻为说明医院工作人员的用餐有众多外

卖骑手在背后提供服务。例(5)发布在2020年2月,是《人民日报》发布新闻最多时间,报道的是河北、

广西等农村地区在防控疫情时保障农产品产收。例(4)(5)用对偶的形式将两个短语构成简短的两句

·1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话,意义完整,感情色彩明晰,当我们阅读新闻文本时会发现新闻最关键的意义已经被这些标题概括了

出来。运用对偶时需要一对短语或句子保持字数相同,凝练信息、表达完整的意思就成为运用这一辞

格的重要要求,《人民日报》中运用对偶的标题表达的意义都比较完整,传达信息准确。

4.感情色彩鲜明

对偶是同时使用一对短语或句子,在气势上要比一个短语或句子更强,表达情感时更鲜明、浓烈。

(6)“前方需要啥,我们就给啥”(2020-03-11)

(7)守土有责守土有方(2020-03-16)

(8)当时送你出征如今接你凯旋(2020-04-14)

(9)劳动者的风采追梦人的奉献(2020-04-26)

例(6)运用比较口语化的语言,一个“啥”字看似简单,但它既包含了一切物质和精神上的东西,又

在一瞬间拉近了与阅读者和群众的距离,让人读起来瞬间激情澎湃,想要参与抗疫的心也更加迫切。

例(7)的“守土有责”“守土有方”仅一字之差,却把对于疫情防控最重要的两件事都概括出来了。

首先要做到守土有责,就需要强化责任担当,这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责

任,更是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每个群众的责任;其次,对于守土有方,意指需要提高工作本领,这是在疫情

期间对相关工作人员更高的要求,这样的标题让我们看到防疫不只是政府的工作,更是每个公民应尽

的义务,在无形中赋予我们更高的使命。

例(8)“当时”和“如今”告知我们事件的时间,“接”和“送”两个动词的对应使读者在阅读时立刻联

想到当初去支援各个地区的医疗队,最后的“出征”和“凯旋”两个词把这场疫情看作是一场战争,而每

个医护人员都是这场战争的战士,他们当初的支援就像是战士出征,而今的“凯旋”也预示着疫情迟早

会被我们战胜。

例(9)发表的时间接近五一劳动节,因此它的标题用到劳动者,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体现了新闻

报道信息更迭快的特点,由两个“的”字短语构成,其中的“劳动者”与“追梦人”其实都属于一类人,每个

为疫情奉献出自己力量的人,即使是绵薄之力。

5.巧用音节

对偶还有音节和谐的特点,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中,运用对偶时也常用押韵,如下:

(10)隔绝疫情,凝聚真情(2020-01-30)

(11)生命方舱全速起航(2020-02-12)

(12)青年突击队从来不喊累(2020-02-13)

上述所举到的三个例子在对偶辞格的使用中还在每组后面压了同一韵,如“舱”和“航”押“ang”韵,

“队”和“累”押“ei”韵,“情”和“情”不止押韵还使用了同一个字,在对偶形式和内容相对称的同时增加了

音节上的照应,使得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的标题时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音乐美,音调的和谐使得读者

更容易对此类标题产生记忆。

三、比喻的应用情况

(一)定义

我国对比喻辞格的分类由来已久。早在宋朝,陈骙就已经在《文则》中把比喻分为了十类,分别为

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和虚喻

[4]18

。当代学者大都认可陈望道先生对比喻

辞格的分类,即从正文、譬喻和譬喻词的隐现方式三个角度着手,将比喻辞格划分为明喻、隐喻、借喻这

三种基本类型。这种分类方法比较具有科学性,一是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二是命名合理,能突出各自的

特点。综上述,我们采用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对比喻的定义:“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

[3]59

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我们以此为依据对《人民日

报》中运用比喻辞格的标题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疫情开始后《人民日报》中国内疫情报道运用对偶辞

·1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格的标题共141条。

(二)修辞效果

基于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比喻辞格划分为明喻、隐喻、借喻这三种基本类型,在此基础

上对不同类型的比喻进行修辞效果的探讨。

1.明喻

明喻就是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文中事物的譬喻

[3]59

。正文和譬喻两个成分不但分明并揭,而且分明

有别,在这两个成分之间,常有“好像”“如同”“仿佛”“一样”或“犹”“若”“如“似”之类的譬喻词语。

(13)壮志如虹青春似火(2020-03-22)

(14)初心如炬使命如磐(2020-03-15)

例(13)“如”和“似”在前后都构成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用“气势如虹”把抗击疫情的战士们战胜

疫情必胜的决心表达了出来。“青春似火”中有借喻和明喻两种修辞,借用“青春”二字指那些奋战在一

线的青年工作者们,把他们的热情、激情比作熊熊火焰。例(14)两个“如”字的使用,将“初心”和“使命”

艰巨而伟大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炬”就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我们的初心便是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磐”既坚定又硬朗,用来比喻使命最合适不过。在疫情有关的新闻报道中,阅读者看惯了千篇一律的

叙事标题,这一类型的标题报道足以重新吸引读者的眼球。

“如”“似”是出现在新闻标题中运用明喻修辞的一个标志,但我们对比发现“像”并没有出现在此类

标题中。我们分析其原因为新闻文体需要用更加书面、正式的语言,“像”和“如”“似”相比更加口语化,

因此很少出现在新闻标题中

[5]94

2.隐喻

[3]62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到:“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在对新闻标题的统计中,我

们发现运用隐喻的例子较少,我们从中选取以下两则进行分析。

(15)防控一线是“试金石”(2021-03-10)

(16)“在与病毒斗争的战役中,团结是最好的良药”(2020-03-14)

例(15)把“防控一线”比作“试金石”,试金石的作用不言而喻,由此突出了防控对于疫情的重要

性。例(16)将“团结”比作最好的良药,群众间的团结,医护人员的团结以及群众与一线人员的团结,这

些力量集合起来,即使疫情这个“病”再难克服,也终究敌不过这一“良药”。

3.借喻

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而直接出现喻体的一种修辞手法

[3]63

,在《人民日报》相关标题中我们发

现以下例句。

(17)涓涓细流寸寸丹心(2020-02-16)

(18)白衣为甲不胜不归(2020-09-16)

(19)铿锵玫瑰最美绽放(2020-03-07)

例(17)把一线工作者们的努力比喻为流水,同时作者运用“涓涓”“寸寸”这样的数量叠词,使得标

题意思更加明晰,有很强的概括性。例(18)把防护服比作盔甲,还用双重否定表达一线工作者坚守抗

疫岗位的决心。在对国内报道的新闻的统计中,我们发现新闻工作者们常把有疫情的地区比喻为战

场,盔甲作为战斗中的元素也被引用进来,进行新的标题创作。例(19)将战斗在一线的女性工作者喻

为“玫瑰”,发布在三月八号妇女节前夕,赞扬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女性工作者。

四、对偶和比喻兼用的应用情况

[6]223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句话同时兼用多种辞格,也叫“兼格”。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在运用辞格时

有许多兼用了对偶和比喻两种辞格。在兼用辞格时增加了新闻的文学性和阅读性,把原本冰冷的新闻

报道变得有温度,有感情。在对对偶和比喻辞格兼用研究时我们发现,运用比喻辞格的很多标题也都

·1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有对偶辞格,如上(17)到(19)三例,这里我们分析下面这一例句。

(20)顶梁柱顶得住(2020-02-05)

例(20)兼用借喻辞格,本体是抗击疫情的工作者们,喻体是“顶梁柱”,在做标题时,本体没有出现,

而是借用喻体的支撑作用直接表示对工作人员的肯定和赞许,通过这样的方法突出本体“抗击疫情的

工作者”有责任、有担当的特性。合理运用兼格,可以使多种修辞效果叠加在一起,使所要表达的内容

更加丰富和饱满,尤其是在疫情有关的新闻报道中,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标题会降低阅读者的兴趣,使

用兼格后多种辞格的应用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枯燥,更能认可那些努力抗击疫情的一线战士们。

五、新闻报道标题中对偶、比喻的社会功用

本文以2020年至2021年《人民日报》国内疫情报道中运用对偶、比喻辞格的新闻标题为语料,在对

相关新闻标题分析后笔者发现,运用对偶、比喻辞格的新闻标题有很强的社会功用,对此我们从语音、

形式和意义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语音方面

在与疫情有关的新闻报道中,有许多标题在选择的过程中都将语音考虑在内,如下例:

(21)守住防线守护家园(2020-02-08)

(22)马队宣传双语循环(2020-03-03)

(23)艰苦卓绝的努力来之不易的成绩(2020-05-18)

语音四要素分别是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除了音色是不可控因素之外,其余三点我们都可以通

过改变发音的方法和部位来调整,但是当新闻报道以文字这种方式呈现出来时,语音就很难表达相应

的情感基调,此时声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上述三个标题中,每句话尾字的声调也有讲究,其中“线”

“力”“绩”都是用去声,“园”“传”“环”使用阳平,去声是由5度降到1度,阳平由3度升到5度,不论升降

这两个声调中都有5度的存在,而5度是最高度,以此类带有5度声调的字置于标题末尾,使得读者在

观看新闻报道时即使不读出来也能体会到标题所要强调的内容。对偶辞格在利用声母、韵母相协的基

础上,巧用声调,为新闻标题增添独特的节奏魅力,符合汉语使用者的用语习惯,也能够读者对新闻的

接受程度和印象。

(二)形式方面

形式作为对偶和比喻这两个辞格主要内容的显现,自然在新闻报道标题中占有一席之地。

(24)服务精心居民安心(2020-02-08)

(25)“使命所在职责所在”(2020-02-08)

(26)增强仁爱之心以百姓心为心(2020-03-05)

形式是最为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对群众也最简单易懂,例(24)“精心”和“安心”的对应,例(25)

“所在”的重复使用以及(26)的“仁爱之心”和“百姓之心”相互呼应都为标题的形式增加了形象色彩,同

时例(24)“居民”和例(26)“百姓”的使用也时刻提醒着普通大众积极参与抗疫展现。新闻标题需要浓

缩重点信息,借助对偶辞格可以在提炼新闻要点时排版工整,能准确得表情达意。我国诗歌历来有四

言、五言、七言的运用传统,新闻标题借助对偶,既符合我国的诗歌传统,同时工整的字数对应也符合人

的审美感受,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以及新闻传播。

(三)意义方面

意义在任何表达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用了何种话语还是何种文字,最终所要表达的无非就

是意义。

(27)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2020-02-02)

(28)加强心理疏导调整自身情绪(2020-02-04)

(29)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20-02-05)

·2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标题需要快速传递信息,在表达客观事实时也可以承载作者对报道事件的语用态度。在新闻

标题中运用比喻辞格,可以将事件形象化。例(27)在运用对偶辞格时也用了引用辞格,这一标题引用

了古人的名言,既体现了生命的重要性,又强调了抗议的决心,例(28)从心理学的角度立意,告诫我们

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可忽视自身的情绪,在大是大非面前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事情的结果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因此这一标题的使用让读者一眼便明白它所要传达的情绪的重要性。例(29)这一标题我们可谓

非常熟悉,这里的一方不只是一个人,一座城,乃至一个国,而八方亦是如此,用一个大众都熟悉的话语

作为标题让人既容易理解又有很强的代入感,除了对偶辞格自身的特点外还把整篇文章传达的中心思

想建议表明,这便是意义。《人民日报》巧妙运用对偶、比喻辞格能合理展现国家对疫情控制的调度,能

为读者提供想象空间,这些空间是千万群众的希望。

辞格作为积极修辞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人民日报》新闻标题在疫情肆虐时运用对偶、比喻辞格

对疫情发展情况以及疫情控制情况进行多方报道,在明确表义时也使新闻报道变得有温度,更能体现

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在疫情发展不同时期鼓励国人对国家、社会保持积极心态。

注释:

①文中所用语料来自《人民日报》。

参考文献:

[1]孙饴让.墨子间诂·15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2]宋晶晶.汉语对偶修辞格探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曹雨.滇剧唱词比喻修辞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5]刘洪.中国新闻网新闻标题的修辞学研究[D].阜阳:阜阳师范学院,2017.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TheRhetoricAnalysisofDomesticNews’Headlines

aboutCOVID-19in

People'sDaily

(2020-2021)

(CollegeofLiterature,FuyangNormalUniversity,Fuyang,Anhui236000,China)

ZHENGNa,GAOCai-xia,HONGQing

thespreadofCOVID-19,

People'sDaily

representsthepartyandgovernment

paysattentiontothepreparationofdomesticheadlinesaboutCOVID-19publishedby

People'sDaily

,and

headings.

analyzestherhetoricaleffectofusingthe

Abstract:AsanimportantofficialmediainChina,

People'sDaily

hasthecharacteristicsofgreatinflu⁃

organsofthestater

twofiguresofspeechheadingsandexploresthesocialfunctionofusingantithesisandcontrastfiguresinnews

Keywords:Headlines;Dual;Metaphor

(责编:叶莉)

·2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3503212a226177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