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无创性皮肤检测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

新型无创性皮肤检测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


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最新款奔驰30万元左右)

新型无创性皮肤检测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

粟丽雷; 涂颖; 邹勇莉; 石航; 何黎

【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

【年(卷),期】2017(039)002

【总页数】4页(P102-105)

【关键词】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检测; 皮肤镜; 皮肤CT; 应用

【作 者】粟丽雷; 涂颖; 邹勇莉; 石航; 何黎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 云南昆明65003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751.04; R751

皮肤科疾病特别是发生在颜面部位的疾病例如痤疮、酒渣鼻、色斑(黄褐斑、雀斑、太田痣等)、白癜风、疤痕、各类皮炎湿疹、感染性皮肤病等,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能会留下难以治愈的凹陷性或增生性疤痕[1]。它严重影响人们的容貌和心身健康,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皮肤科疾病的诊治来说,传统的病理检测等方法可能会加重皮损,甚至进一步影响美观;视觉评估可能过于主观,不准确,从而耽误对疾病的诊治;而仪器测量能够提供客观数据,对肉眼不可见的指标提供量化评价,能测出受试者不能感知的皮肤细微改变,具有客观、敏感、精确等优点,因此近年来许多新型无创性皮肤检测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为评估皮肤疾病的诊断及其预后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众所周知,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皮肤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阐明皮肤

疾病的结构及功能异常的基础,有利于开展有效的诊疗及预防措施。随着无创性检测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测试患者的皮肤生理功能指标如角质层含水量、经皮失水率、pH值、皮脂含量等来帮助判断病情的发展与变化。近年来,皮肤镜、皮肤CT也作为新型无创的皮肤影像学技术,对帮助诊断色素性皮肤疾病、血管性疾病、毛发类疾病、皮肤肿瘤等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各种新型无创性皮肤检测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作一阐述。

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是近年来新兴的评价皮肤屏障情况的技术。它具有客观、具体、量化、无创等优点,其设备均由德国Courage+Khazaka公司生产,一般包括了CorneofixR 胶带、皮脂测量仪(ebumeterR SM810)、经皮水分丢失测量仪(Tewameter RTM 300)、角质层含水量测量仪(Corneometer R CM825)及皮肤pH值测量仪(pHmeter,GmbH pH900)等。下面逐步介绍其各项指标及在皮肤病诊治中的应用。

1.1 经表皮失水率(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 正常皮肤的角质层具有半透膜性质,构成了人体天然屏障,它既可以保护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免受外界有害因素的损伤,又可以防止体内营养物质、电解质及水分等物质的丢失。经表皮失水率(TEWL)是体内水分通过角质层向外扩散的部分非显性蒸发,通常被用于反映整个皮肤的水分丧失,包括当温度低于出汗温度的非显性汗。在人体试验中,检测TEWL可以反映角质层屏障功能变化。完整的皮肤有完全的皮肤屏障功能,TEWL值较低。当物理性、化学性和病理性因素损伤皮肤屏障时,TEWL值增高。这种变化的大小依赖于损伤的程度,当屏障恢复了,TEWL也随后降低[2]。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皮肤屏障完整度即角质细胞面积与TEWL值成负相关,即皮肤屏障受损程度越重,TEWL值越高[3]。

1.2 角质层含水量(Capacitance,CAP) 角质层水分是角质层主要的塑形物质,能使皮肤表面光滑有弹性。正常情况下,角质层含水量约占角质层干重的30%~

50%。若角质层水含量低于10%,角质细胞变脆易碎,可导致屏障功能减弱[5]。因此,皮肤含水量是决定皮肤健康状况的最主要指标,也是评价与水分丢失相关的皮肤疾病严重程度及其转归的重要参数。通过角质层早期含水量的变化可发现肉眼观察不到的亚临床皮炎。

1.3 皮脂(Sebum,seb) 皮脂主要由皮脂腺来源(甘油三酯、甘油二酯、游离脂肪酸、蜡酯、鲨烯、胆固醇等)和表皮来源(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的脂质组成,能滋润角质层,抑制细菌生长,能转运抗氧化物维生素E至表皮,抗皮肤老化。脂质(主要是神经酰胺)既可与水结合而储存水,又可形成疏水的膜以防止水分丢失,从而影响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实验过程中发现皮脂含量变化趋势与TEWL呈负相关,干燥性皮肤病(特应性皮炎、银屑病、鱼鳞病)多伴有皮脂含量降低[4]。

1.4 皮肤表面pH 角质层细胞具有完整的脂质膜、丰富的胞质角蛋白及细胞间的酸性糖胺聚糖,有抗弱酸弱碱作用。一般情况下,皮肤表面为弱酸性,pH值维持在4.5~6.5之间。这种相对稳定的pH值对维持皮肤屏障功能有重要的作用,皮肤表面pH值由皮肤分泌的皮脂、排出的CO2以及汗液等多种成分形成,是评价皮肤屏障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6]。研究发现,皮肤表面的pH既是机体生物学活动在皮表的表达,同时它又可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甚至真皮的生物学功能[7]。

2.1 皮肤类型的判断 传统皮肤类型的判断主要依靠人为的主观判断,带有不确定性及主观性,随着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的出现,现可通过皮肤含水量、皮脂、皮肤pH值将皮肤分为干性皮肤、油性皮肤、中性皮肤以及混合性皮肤。干性皮肤表现为角质层含量低于10%,皮脂腺分泌功能不活跃,pH<6.5;油性皮肤表现为皮脂分泌旺盛,角质层含水量低于20%,pH<4.5;中性皮肤介于油性与干性皮肤之间,皮脂分泌量适宜,角质层含水量在20%以上,pH值在4.5和6.5之间;混合性皮肤是指一个人同时存在着干性皮肤与油性皮肤的特点,皮脂、汗液的分泌是平衡的,但分布是不均匀的,通常额部、鼻部及下巴周围(T型区)呈现油性皮肤,油脂多,

发亮;其他部分呈中性或干性皮肤的特点[8]。通过对皮肤类型精确的划分,我们能更好的选择适合不同人群的护肤品,保护皮肤屏障。

2.2 皮肤疾病的诊治 国外研究表明,皮肤屏障的破坏,如TEWL增加,角质层含水量下降是干燥性皮肤病和其他多种皮肤病的病因[9-11]。国内亦有学者研究发现,激素依赖性皮炎、痤疮、多形性日光疹、银屑病、黄褐斑、湿疹、AD等病皮损处TEWL值与正常人相比均明显升高,而角质层含水量较正常人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6]。有研究表明[14],亚急性湿疹、日光皮炎及黄褐斑的皮脂含量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更低,而痤疮的皮脂含量较健康对照组相比更高,而国外也有学者认为[17.18],痤疮患者皮脂分泌量较正常人群高,且皮脂成分发生一定变化。有研究发现痤疮患者皮肤pH降低[19],而AD患者pH值升高[15]。而通过各种治疗后,如应用促进恢复皮肤屏障的药物或护肤品后,TEWL值、角质层含水量及皮脂趋于正常值,皮损也有所好转,提示我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应注意皮肤屏障的恢复,给予相应的保湿或控油措施[20-23],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2.3 在护肤品界的应用 TEWL、角质层含水量、皮脂可通过评价角质层屏障功能达到预测护肤品通过保湿或控油作用对表皮屏障功能的维护、修复,是检测皮肤护理产品常用的手段。大量研究[24-26]通过监测对比应用护肤品前后皮损处皮肤生理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对应的皮损恢复情况,证实了在皮肤疾病的诊治中根据病因配以相应的保湿或控油类护肤品,对皮肤屏障的修复以及疾病的愈合有着重要作用。

皮肤镜是一种显示表皮、真表皮交界处和真皮乳头层色素与血管结构的无创性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是诊断皮肤色素性疾病的一种理想工具[27]。有研究报道[28.29],黄褐斑皮损部位可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的病理改变,在皮肤镜下即表现为毛细血管网及淡红色斑片, 毳毛增粗。褐黄病的皮肤镜表现为灰蓝色大颗粒状的不均匀斑片,雀斑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褐色斑片,可见边界清晰的褐色砂砾状斑点,激光治疗术后的色素沉着表现为淡红色斑片,淡黄色质地不均匀的形状不

规则斑片,毛周可见淡黄色圆形至椭圆形斑片。近年来,随着皮肤镜技术的改进,其不止用于色素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也用于非色素性皮肤肿瘤、感染性皮肤病、毛发和头皮疾病、甲皱襞毛细血管异常和炎症性皮肤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30]。徐晨琛[31]等人研究发现斑块型银屑病皮肤镜典型表现为亮红色背景上规则分布的点状血管伴有白色鳞屑,环状血管及发夹样血管对其也有高度特异性;而慢性湿疹皮肤镜典型表现为暗红色背景上片状分布点状血管伴有黄色鳞屑。国外有研究[32-33]发现白癜风皮肤镜下可见皮损区多个毛囊口周围色素点沉着,以后逐渐向外扩展形成色素岛,可能是色素岛的早期形态,这些现象为白癜风早期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皮肤CT是近年来新兴的无创性皮肤影像学技术,其将光学显微镜技术、激光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可以在细胞生理状态下进行诊断,还可实时动态地对同一组织多次成像,减少了传统切片制作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应用于皮肤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良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和毛囊炎、血管性及色素性皮肤病等的诊断[34-35]。有研究[36]表明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皮肤CT主要表现为: 角化不全,棘层海绵水肿,甚至水疱形成,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及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等非特异性炎症改变。银屑病特征性表现为Munro微脓肿,表皮呈银屑病样增生,真皮乳头上顶,毛细血管迂曲扩张、充血,管周不等量炎细胞浸润等变化明显不同。白色糠疹皮肤CT表现为: 表皮棘细胞层轻度灶性海绵水肿,基底层色素略有减少,基底细胞色素环未见缺失,真皮乳头及浅层血管周围稀疏炎细胞浸润。无色素痣皮肤CT表现为: 表皮基底细胞层色素减少,但基底细胞色素环大致存在,而且色素环上色素减少相对均匀。国内赖来桂等[37]研究94例白癜风皮肤CT表现发现:① 进展期: 白斑区部分区域可见色素完全缺失,部分区域可见残存色素环,残存之色素环结构欠完整且色素含量降低; 交界处界限模糊; 白斑周边正常皮肤可见部分色素环失去完整性,折光变弱。② 稳定期: 白斑处

色素环完全消失; 交界处界限清晰; 白斑周边正常皮肤色素环完整,折光明亮。③

恢复期: 可见到树突状、折光明亮的黑素细胞。

以上研究表明皮肤镜及皮肤CT在许多疾病特别是色素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疾病早期,可以避免病理检查、手术等有创操作,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诊断方法,患者的依从性较高,便于临床医生对皮损的诊断以及观察预后情况。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皮肤病影像学诊断标准,因此未来需进一步建立各疾病在皮肤镜与皮肤CT观察下的影像学标准。

综上所述,各种无创性皮肤功能检测由于其方便、快捷、无创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尤其是颜面部损容性疾病,避免了患者的“二次伤害”。但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这些无创性检测技术由于兴起时间较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也缺乏一定的代表性数据库,且单用某一项检查可能不能确诊所有的疾病,因此,我们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辅以各项辅助检测的特点,采用无创性检测手段将图像与客观数据相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避免误诊。

【相关文献】

[1] 何黎.美容皮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2—157.

[2]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28-1933.

[3] Momota Y,Shimada K,et modified corneocyte surface area measurement as an

index of epidermal barrier properties: inverse correlation with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J].Vet Dermatol,2016,27(2):67-e19.

[4] 赵欣研,田燕,汪黎,等.急性皮肤屏障损伤修复过程中各项生理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及LED红光对其干预作用的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13):45-51.

[5] Chou TC,Shih TS,Tsai JC,e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rayon manufacturing

chemicals on skin barrier to evaporative water loss[J].Journal of

OccupationaHealth,2004,46(5):410-417.

[6] 苏跃,徐丽敏,李虹.不同年龄性别正常人皮肤表面酸碱度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

志,2015,31(11):701-702).

[7] Zeller V,Meier RJ,Schreml of Age and Body Site on Adult Female Skin

Surface pH[J].Dermatology,2012,24(1):66-71.

[8] 董跃波.常见皮肤类型及膳食保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49-250.

[9] Yilmaz E,Borchert of lipid-containing,positively charged nanoemulsions

on skin hydration,elasticity and erythema-an in vivo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06,307(2):232-238.

[10] omita Y,Akiyama M,Shimizu m corneum hydration and flexibility are useful

parameters to indicate clinical severity of congenital

ichthyosis[J].ExperimentalDermatology.2005, 14(8):619-624.

[11] Laudaska H,Reduta T,Szmitkowska tion of skin barrier function in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nd atopic dermatitis using method of the continuous TEWL

measurement[J].Roczniki Akadernii Medycznej W Bialymstoku,2003,(48):123-127.

[12] 何黎.皮肤屏障与相关皮肤病[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45(6):455-457.

[13] 顾华,罗雯,刘付华,等. 无创性皮肤测试在黄褐斑临床分型中的应用及意义[J]. 皮肤病与性

病,2012,34(2):69-70.

[14] 邹菥,何黎,杨成,等.面部痤疮、湿疹、黄褐斑及日光皮炎皮肤屏障功能评价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 皮肤科杂志,2013,46(1):29-32.

[15] 郑跃,陈海燕,刘惠娴,等. 特应性皮炎皮损酸/碱缓冲能力改变在修复皮肤屏障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2015,24(19):34-37.

[16] Yamamoto A,Takenouchi K,Ito ed water barrier function in acne

vulgaris[J].Arch Dermatol Res,1995,287(2):214-218.

[17] Pappas A,Johnsen S,Liu JC,et analysis of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acne[J].Dermatoendocrinol,2009,l(3):157-161.

[18] Youn SW,Park ES,Lee DH,et facial sebum excretion real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ance?[J].Br J Dermatol,2005,l53(5):919-924.

[19] 樊昕,刘丽红,郄金鹏,等. 寻常痤疮患者面部皮肤特征的定量评价[J]. 实用皮肤病学杂

志,2013,6(3):143-145.

[20] 孙楠,牛悦青,陈璨,等.氨甲环酸对玫瑰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 志,2013,42(6):345-347.

[21] 刘付华,施为,何黎,等.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辅助治疗干燥性湿疹的多中心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 杂志,2013,46(6):433-436.

[22] 郭建美,孙楠,刘慧贤,等. 胶原贴敷料对于面部轻度痤疮的屏障功能作用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3,6(5):274-276.

[23] 蔡玲琴,张灵鹏,刘萍. 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油性皮脂溢出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

志,2014,30(12):746-747.

[24] 刘付华,施为,乌日娜,等.透明质酸生物膜辅助治疗干燥性湿疹的多中心对照研究[J].中华皮

肤科 杂志,2013,46(6):433—436.

[25] 袁超,王学民,谈益妹.保湿剂短期内对乳酸刺痛者皮肤屏障的修复作用[J].中国美容医

学,2011,20(7):1121-1123.

[26] 徐良恒,顾华,郭美华,等.透明质酸对BALB/c小鼠激光损伤后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的研究[J].中华皮肤 科杂志,2014,47(5):345-348.

[27] Braun RP,Rabinovitz HS,Oliviero M,et copy of pigmented skin

lesions[J].J Am Acad Dermatol,2005,52(1):109-121.

[28] Noh TK,Choi SJ,Chung BY,et matory features of melasma lesions in

Asian skin[J].J Dermatol,2014,41(9):788-794.

[29] 李芸,刘洁,孙秋宁.黄褐斑的皮肤镜学特征[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5,(2):226-229.

[30] Lallas A,Zalaudek I,Argenziano G,et copy in general

dermatology[J].Dermatol Clin,2013,(31):679-694.

[31] 徐晨琛,刘洁,陈典,等.皮肤镜在寻常型银屑病与慢性湿疹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36):2833-2837.

[32] Thatte SS, Khopkar US. The utility of dermoscopy in the diagnosis of evolving lesions

of vitiligo [J].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2014, 80(6):505-508.

[33] Baquero Sánchez E, Lorente-Lavirgen AI,Domínguez Cruz J, et al. Value of

dermoscopy in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linear pigmented lichen planus

[J]. Actas Dermosifiliogr,2014,26(14):00451-00459.)

[34] 刘峰,郭海霞.皮肤CT在皮肤病学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3):189-191.

[35] Cogno IS,Vittar NB,Rivarola zation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response

by survivin gene knockdown in huma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47D cells[J].J Photochem

Photobiol B,2011,(1040:434-443.

[36] 马杰,张晓燕,吕永婧,等.三维皮肤CT 在非典型皮肤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9):913-916.

[37] 赖来桂,许爱娥.几种色素减退性皮肤病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特点[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4): 273-275.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8834877a1588446.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