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大学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recall)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陆游的诗歌创作道路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45岁之前为初期。此期的创作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较大,曾几、吕本中的爱国精神和诗法技巧都给他以很大的教益,其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已初步奠定,但视野还不够广阔,同时偏重形式技巧,以“藻绘”为工,尚未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

二、46岁至65岁为中期。是他创作最为辉煌的高峰期。火热的前线生活为诗人的爱国诗歌创作开辟了崭新的天地,频繁的迁徙使其眼界和心胸都随之大开,他的诗风逐渐跨越了江西诗派的藩篱,形成了博大宏肆、雄浑苍劲的主导风格,这是陆游创作中具有本质性的变化。 三、66岁至去世为晚期。这时期,陆诗的内容和风格较之以前又有所变化。自然风光、田园景物、农村生活成为诗中表现的主题,风格也趋于闲适自然、古朴平淡,但诗人的爱国热情始终不衰,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中期的主导风格。这20年,诗人写了7000多首诗,是他创作的又一丰收期。

陆游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他师事曾几,又私淑吕本中,对曾、吕二人服膺终生。陆游接受曾、吕的影响首先在于爱国的情操;艺术上也受到曾、吕较深的影响,对“活法”说深信不疑,直到70岁时还对曾几授予他的“文章切勿参死句” (《赠应秀才》)一语津津乐道。然而陆游虽然从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中获得了增进艺术修养以自成一家的启示,可是他的艺术个性和才力却不是江西诗派所能牢笼的。所以他很快就超越了曾几、吕本中等师辈的成就,并以明朗瑰丽的语言、奔放磊落的情调而与江西诗风分道扬镳。

除了借鉴江西诗派以外,陆游还广泛地学习前代的优秀诗人。在陆游所崇拜的古代诗人中,屈原、杜甫以其爱国忧世之心成为陆游的异代知音。此外,岑参和陶渊明也受到陆游的重视。在陆游心目中,岑参是仅次于李、杜的唐代大诗人。 这显然是由于岑诗多写边塞奇丽风光和军营的豪壮生活,正与陆游所向往的从军生活情趣相投的缘故。当陆游退居山阴农村后,陶渊明恬淡的生活态度和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又成为他仿效的典范。转益多师的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使陆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陆游一生勤奋创作,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400多首。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正如《唐宋诗醇》卷四二所说:“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本,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

民族矛盾始终是南宋社会最受人关注的问题。宋帝国的半壁河山已经沦于异族的统治之下,而且金兵继续南侵的威胁也始终存在。

是发奋图强待机北伐以恢复中原,还是屈膝投降以苟安于东南一隅?这直接关系到宋帝国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全民族的命运和尊严。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最重要的主题。

《关山月》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七言歌行体。原为汉乐府《横吹曲》名,后多用以写戎边生活。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守蜀地。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陆被邀请为范的幕府参议官,此间,他作了不少富于爱国热情的诗篇。这首诗就作于淳熙四年(1177)。

诗人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全诗12句,4句1韵,意思也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揭露统治阶级沉沦于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的昏庸和腐败。从下和戎诏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朱门沉沉按歌舞,而前线却是一片空寂。诗中的“空”、“肥”、“断”,形象地表现了出边境“不战”的状况。给全诗笼罩上一片沉闷而不得抒解的气氛。

第二层写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月下刁斗声令人心中生寒,白发军人岁月空逝,羌笛声倾诉着战士壮志难酬的心声,沙场上白白地抛下了尸骨。其中“催”、“白”、“知”、“照”等词语的运用,使诗句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前线如此,后方呢? 第三层写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国土沦丧已经很久很久,百姓忍死望恢复,对月空垂泪,郁愤而无奈。“古”、“传”、“忍”、“泪”等词,虽属普通,却道出了国人的悲哀,传出了对统治者的郁愤不平和渴望统一的心愿。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极为突出:

1.艺术构思十分巧妙。作者紧扣题目着笔,借月亮把不同的人物、场景串联起来,写出了同一关山月之下将军、士兵和遗民三种人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使三个画面在时间上保持了完整的统一性,可以说题目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2.对比鲜明强烈。诗人非常善于选取最具特征化、最具概括力的细节,构成典型的生活场景,构成了鲜明对比,“朱门沉沉按歌舞”与“厩马肥死弓断弦”把统治阶级的腐败与边境空寂冷清作了鲜明的对比;“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与“将军不战空临边”,国民的心愿与边境的实际形成了又一处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强烈地突出了本诗的主旨,增强了全诗的战斗性。

3.意境杳远空阔,声调激越苍凉,风格沉郁悲壮,颇能体现陆游爱国诗的艺术风貌。《关山月》诗假托一位老战士之口,痛责统治者一纸和议抛弃半壁江山、苟且偷生贪图享乐的无耻行径,倾诉了爱国将士和沦陷区人民的满腔悲愤。这正是南宋中叶沉闷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当然,陆诗中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如《书愤》: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已61岁了。诗篇回顾了早岁的凌云豪气及壮岁的战斗经历,抒发了时光虚掷、壮志成空的悲愤,较为典型地概括出诗人一生的心事和抱负。这是作者七律诗的代表作,也是他爱国诗的名篇。 首联慨叹世事艰难,同时也表达出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颔联为叙事,追忆当年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涯; 颈联为感怀,抒发自己壮心未遂的愤慨;尾联为议论,借赞美北伐的诸葛亮来颂古非今。

此诗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气概豪壮。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用具体的形象概括当年的战地生活,这是他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坚定意志的具体表现。尽管如此,他仍然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壮志未酬,鬓发先已斑白。这就不能不使人想一想,问题在哪里?这样,就把当时的那些投降派人物的阻挠和干扰,从字里行间表现出来。因此,“长城空自许”的悲愤,就特别强烈地震撼人心。

2.中心突出,情感跌宕。此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抒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慷慨奋发,颈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待,于纵横开阖中显现出诗人丰富的情感内蕴。

3.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很突出。首先是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的对比;其次是“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的对比;再次是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集团之苟且偷安的对比。

4.属对工稳,自然贴切。尤其是颔联两句,运用意象并置的手法,把不同时空的两副画面相叠加,而又一气贯注,组接无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鲜明的形象性,同时这一联在结构上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气如山”的形象显现,也是生发“世事艰”、“空自许”等感慨的由来。

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如《游山西村》赞美宁静的村景和淳朴的民风,又如《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年轻时经历过一段不幸的爱情生活。他的前妻唐氏不得翁姑的喜欢,两人被迫离婚,不久唐氏即抑郁而死。在以后的50年间,陆游一直把悲痛深藏心底,偶尔也形诸篇咏。如《沈园》二首。陆游75岁时重游旧地,触景生情,无法压抑心中的哀痛,遂写下这两首 “绝等伤心之诗”。陆游的爱情诗虽然数量很少,但却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在爱情主题已基本上从诗歌转移到词的宋代,它们尤其值得重视。 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53岁时写的《白鹤馆夜坐》。此时陆游正处于诗风成熟的关键时刻,他不满“翡翠兰苕”般的纤巧,而赞美屈宋赋和李杜诗的“雄浑”。正是在这种风格论的指导下,陆游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

陆游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他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

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

陆游诗也有比较严重的缺点,有些诗流于浅近滑易,字句和诗意重复出现的现象也很常见。这些缺点主要发生在他最后20年的作品中,原因是他闲居无事而作诗甚多,而又未经整理删汰。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陆游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承担起振作诗风的历史使命,将中国爱国主义诗歌推向一个高峰,成为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产生了悠久而深远的影响。南宋后期的诗坛,可以说是在陆游的笼罩下发展的,江湖诗派的刘克庄、戴复古都师承陆游;南宋覆灭前后,他的爱国诗篇更激起抗战志士和遗民诗人的强烈共鸣。

陆游的诗歌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清代出现了许多学习或研究陆游的诗人、学者,他们往往把陆游和杜甫相提并论。至近代民族危难之际,他的爱国诗篇更成为激励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力量。另外,许多明、清文人还对陆游诗歌中那些流连光景、闲适细腻的作品颇感兴趣。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忧国之念时常流露在诗歌中,如《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其四: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原为大宋国内河的淮河如今成了天涯,诗人对此感到深深的悲愤。这两首诗分别从淮河两岸着眼,诉说了人民希望统一的心声,诗风沉郁,感人至深。

与陆游不同,杨万里主要的诗兴是在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面。杨万里是位理学家,《宋史》把他列入《儒林传》,但理学思想并没有窒息他活泼的思绪和透脱的胸怀,却增进了他对平凡事物中蕴含的哲理的思考,这使他的诗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理趣。

杨万里的诗摆脱前人藩篱,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被人称为“诚斋体”。诚斋体的取材主要是自然景物,特点是想象丰富新奇,语言自然活泼,富有幽默诙谐的妙趣。它把江西诗派的师法古人、艰涩奇峭变为师法自然、自然平易,在创作方向上是对江西诗派的一个变革。

诗人敏锐地从平常的事物中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间,并用浅近自然的语言把他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他笔下的草木虫鱼乃至山水风云无不具有知觉和情感,无不充满生机和灵性。如《小池》。

杨万里晚年自称作诗的状态是“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荆溪集序》),即无拘无束,信手拈来,这是一种进入了自由王国的成熟境界,杨诗因此而成为宋诗中很有特色的一家。

但由此也产生粗率滑易、浅俗无味的缺点,所以杨诗除了部分佳作外,不少作品不耐咀嚼。这是杨万里刻意追求风格的独特性所付出的代价。

范成大(1126~1193)曾长年在各地任地方官,周知四方风土人情,诗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例如他描写民生疾苦的诗,继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张、王新题乐府的传统,且以写法新颖生动而别具一格。

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使金,以谋废除有损国格的跪拜受书礼。此行虽未达到目的,但他不顾生命危险,节义凛然,受到朝野的一致赞扬。

在这次出使过程中,范成大写了一组七言绝句,把自己在沦陷区的见闻感触一一纪之于诗,主要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

范成大58岁时辞官,归隐石湖,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田园杂兴》诗名虽为“杂兴”,却全面反映了江南农村的现实生活。 在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的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

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唐代诗人如元稹、张籍等往往把此类内容写进《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中。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在习惯上也不被看作田园诗。范成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

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范成大诗的艺术成就很高,然而其诗风的个性不够鲜明。

尤袤(1127~1194)在当时也是著名的诗人,但他未能自成一家,作品大多已经散佚。从残存的五十多首诗来看,其诗风细润圆转,比较接近于范成大。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1733667a1142145.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