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发(作者:三星s系列最经典的是哪一款)
⼀⽂读懂欧美⽇韩顶级化⼯企业成长史!中国离化⼯强国还远吗?
流程君前⼏⽇发布的原创⽂章:留给国内化⼯企业的时间不多了!陶⽒、巴斯夫、宣伟三巨头同时增加在华项⽬投资,
残酷竞争来临!在⾏业⾥引起了不⼩的讨论,有鉴于此,今天,流程君从全球化⼯的视野,反观中国化⼯的未来发展。
在全球化⼯50强名单中,除了中⽯化以巨⼤的体量闯进前⼗外,鲜见中国⼤陆本⼟化⼯企业的代表。以下流程君推荐的
这篇⽂章,全⾯分析了欧美⽇韩顶级化⼯企业成长史,帮你了解世界化⼯⾏业的风云变幻,也希望中国化⼯的发展能从
中得到⼀些启⽰。
2001年中国⼊世以后化⼯⾏业的整体主营业务收⼊已经由当初的8069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91000亿元,增长了11倍,
并且于2010年⾸次超过美国,并确⽴了世界头号化⼯⼤国的地位。同时以营收来看,⾏业集聚度不断提升,2002年中
国化⼯500强总体营业收⼊占全⾏业总和的21.6%,⾄2016年这⼀数字已经攀升到了54%,需要注意的是,500强群体
的企业数量仅占全⾏业的2%。
尽管如此,全球化⼯50强仍鲜见中国本⼟的代表。中国已经是全球排名第⼀的制造业⼤国,2014年中国220多种⼯业品
产量居世界第⼀位,制造业净出⼝居世界第⼀位,制造业仅仅增加值就在世界占⽐达到20.8%。如果你把全球的钢铁、
⽔泥、家电、汽车、⼿机等⾏业的⼚商排序的话,全球前50强的列表上必然有有中国的众多企业。但是有2个⾏业,如
果你把全球50强列出来的话,⼀个⾏业中国本⼟只有⼀家中国⽯化(还有台塑),另外⼀个⾏业中国⼀家都没有。第⼀
个⾏业是化⼯⾏业,第⼆个⾏业是处⽅药⾏业。
全球化⼯50强:
欧美⽇韩的游戏
在去年7⽉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化⼯50强榜单(GlobalTop50)中,中国仅有两家企业⼊围,分别是中国⽯化和台塑
(271亿美元),巴斯夫以607亿美元雄踞榜⾸,陶⽒化学以482亿美元稳居第⼆,中国⽯化以428亿美元位居第三。
纵观榜单,全球化⼯⾏业仍为欧美⽇韩巨头所把持:50强中欧美地区占据30席,⽇韩各有8家和4家企业⼊围,中国和
泰国各有2家,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巴西、南⾮、沙特阿拉伯等各有1家企业上榜。
查看2017全球化⼯50强名单,可点击标题阅读这篇⽂章:
对话框回复“50强”,您就可以看到“2017年全球化⼯前50名排名”英⽂版深度分析报告。
全球化⼯50强普遍有两个标签:
•⼀是多元化,也就是综合性公司,如巴斯夫、陶⽒、三菱化学、杜邦、LG化学等,这些公司对整个价值链上很多种
•⼀是多元化,也就是综合性公司,如巴斯夫、陶⽒、三菱化学、杜邦、LG化学等,这些公司对整个价值链上很多种
业务都有涉及,⽽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榜单前10企业中,除了杜邦以外,基本上都有⼀块⼤型的⽯化装置;
•⼆是单纯的⽯化公司,也就是⼀般化⼯产品型公司,如中⽯化、沙⽐克、台塑、英⼒⼠、埃克森美孚、利安德巴塞
尔等。
需要注意的是,榜单50强中,除了美国、欧洲和⽇本以外(加拿⼤是加钾,资源性企业),其他国家的⼊围企业(中⽯
化、沙⽐克、巴西国家化学Braskem、南⾮沙索尔、印度信实⼯业、泰国Indorama和PTT)均以⼤型⽯化装置起家。
除上述两类企业之外,还有⼀种专业型公司,仅凭单⼀业务就能跻⾝榜单的屈指可数,法液空(⼯业⽓体)、林德(⼯
业⽓体)、雅苒(农化)、先正达(农化)、索尔维(特种化学品)、帝斯曼(特种化学品)等是少数个例,⽽且全部
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本三个地区,这些公司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产特定的产品。
我们再来看⼀下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化⼯企业,与全球50强不考虑BP、SHELL、TOTAL等能源类企业⼀样,我
们也将中⽯油、神华、河南能化、平煤神马能化等⾮化业务占⽐较重的企业剔除。我们发现紧随中国⽯化其后的第⼀集
团是中国化⼯、天津渤化、湖北宜化、云天化这些综合性业务企业,他们虽然营收颇丰,但可能出于C&EN统计⼝径的
偏差和⾮化⼯业务的影响,这些企业只能徘徊在世界化⼯50强的门外,再往后数的第⼆个集团,是万达、京博、利华
益、海科、⽟皇、汇丰这些⼭东地炼企业。不难发现,与坐上榜单头两把交椅的巴斯夫和陶⽒相⽐,第⼀个集团⼤都缺
乏⾃⼰的⽯化装置,第⼆个集团⼤都没有⾃⼰的功能性化学品和材料业务。
我们试图研究全球50强榜单中的企业,梳理出其中欧美化⼯巨头和⽇韩企业崛起的必由之路,以此找寻那些徘徊在50强
门槛外的中国企业中,最有可能踏向进击之路的⼀部分。
持续百年的技术⾰新与能源危机后的转型
欧美化⼯企业长成史
1) 德国—现代化学⼯业的发祥地
现代化学⼯业发端于有机化学品,更具体地讲是合成染料。⾃从William Perkin于1856年偶然发现苯胺紫之后,新型的
合成染料在法国和德国被陆续发现,19世纪70年代,德国公司主宰了全球的整个染料市场。
尽管最初的发明全部来⾃于⼤学⾥的化学实验室,但是随后私⼈公司很快创⽴了⾃⼰的研发实验室,在19世纪80年代,
⼀些领先的德国公司凭借⾃⼰的研发机构发明了若⼲新型的染料,⼗余年后,绝⼤多数合成染料都来⾃于公司机构,此
⼀阶段的发明常常来⾃实验室中不断的试错,更多基于经验⽽⾮学术性的研究。在此之后⼤学实验室的⼯作更多的指向
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学术研究,如苯胺中苯环结构的发现为后来更多不同颜⾊试剂的发明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 技术变⾰的时代——化⼯品企业的诞⽣与成长
时间进⼊20世纪,随着汽车⼯业和现代农业的崛起以及带来的巨⼤的⽯化燃料与化肥的需求,化学⼯业在⼈类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益显得重要。发端于德国的现代化学⼯业依赖⼤学/企业⽇益强⼤的研发能⼒,依靠不断的创新实现了技
术⾰新与企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20世纪20⾄60年代是化学⼯业创新的黄⾦时代,这段时间⾥另⼀个创新强国——美国加⼊了与德国在化⼯领域的竞
争,并诞⽣了杜邦等⼀批伟⼤的企业与德国的法本系(巴斯夫、赫斯特、拜⽿等)分庭抗礼,杜邦和陶⽒、联合碳化物
等公司致⼒于重⼤的技术进步,带来了赛璐璐、酚醛树脂、尼龙-6等前所未闻的合成材料,伴随着第⼆次世界⼤战的爆
等公司致⼒于重⼤的技术进步,带来了赛璐璐、酚醛树脂、尼龙-6等前所未闻的合成材料,伴随着第⼆次世界⼤战的爆
发式需求,从⽽引导了聚合物/⽯油化学产品⾰命的开端。
3) 难以超越的战后繁荣——化学品公司与⽯油公司版图的划分
经过两次世界⼤战的洗礼,世界化学⼯业在国家意志推动之下迅猛发展,原本作为战争机器运⾏不可或缺的⼀部分的化
学⼯业在战后重建中依然起到⾄关重要的作⽤。在这⼀阶段,炼化⼯业已然进⼊成熟期,20世纪50年代后⼯程公司的出
现和后期机器计算能⼒的进步使得重化⼯装置的落地时间⼤⼤缩短,炼油-烯烃⾏业的壮⼤发展带领⼈类迈⼊了前所未
有的⽯油和⾼分⼦材料的时代。
在此阶段,⼀部分化学品公司开始涉⾜炼化领域,另⼀⽅⾯⼀些传统的⽯油公司巨头如埃克森美孚、SHELL、BP和
Amoco等开始凭借⼀体化经营的规模优势、巨⼤的油⽓资源储备优势,试图进军下游⾯向最终消费的专业化⼯品领域,
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在缺乏常年的技术积累的劣势下,这种努⼒有点显得徒劳⽽⽆⼒,因此他们往往只是将触⾓伸向了
PE、PP等聚合物领域。⽽在专业的精细化⼯品领域,BASF、陶⽒、杜邦、拜⽿等仍然深耕⾃⼰的专业地位,当然,
在油⽓资源的获取上,这些化学品公司在传统的⽯油公司⾯前同样缺乏经验与优势,他们仅是通过收购或建设⾃⼰的⽯
化装置,从⽽来获取⼀体化的成本优势。
战后化学品公司与⽯油公司的版图由此⽽确⽴,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中,传统的化⼯巨头发现单纯的依靠合成新分⼦已
经⽆法为公司带来更多的业绩增长,这些公司试图从现有资产中攫取额外的价值,在七⼋⼗年代,他们通过改变销售和
营运策略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进⼊九⼗年代,他们开始通过⾚裸裸的整合和重组来获取规模优势和垄断地位,或
形成协同效应并降低产品成本。
4) ⽯油危机下的⽣存阴影——化学品公司向⽯油化⼯领域进发的必然
20世纪后段50年中先后爆发了两次⽯油危机期,除此之外,每⼀次⽯油供需的紧张局⾯都会导致油价的飙升,新能源和
节能技术都会成为投资热点。1973-1974年、1979-1983年两次⽯油危机都曾经让替代化⽯燃料的清洁能源备受⼈们注
⽬。油价的⾼企迫使⼤量的资⾦投向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但随着⽯油价格的逐渐平抑,⼈们⼜迅速抛弃了这些经
济性⽐不上⽯油的替代能源,等到下⼀次⽯油危机时再进⾏⼀次轮回。
在此循环往复过程中,西⽅的传统化学品公司意识到对上游能源和原材料的掌控能⼒从未显得如此重要,尽管⼆战后各
⼤化学品公司就开始了向⽯化领域的进发,以期获得稳定廉价的原料资源,但是直到两次⽯油危机之后,BASF、拜
⽿、陶⽒等才真正开始⼤规模的将⽯化作为⾃⼰的核⼼业务。
以巴斯夫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巴斯夫依靠其合成染料的技术和市场基础,开始了化学品创造的新征程。在50
年代,巴斯夫通过聚苯⼄烯树脂产品开始打开海外市场,通过与英美企业的合资合作,巴斯夫不仅开拓了美国、法国、
巴西和阿根廷市场,⽽且还进⼊了以聚合物为基础的纺织纤维类产品制造领域。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巴斯夫通过并购和合资等⽅式,先后进⼊到欧洲、北美、亚太和⾮洲等地。在此过程中,
巴斯夫公司正式开始了多元化的经营,逐渐活跃在印刷油墨、绝缘涂料和电⽓材料领域,为其后来成为汽车涂料和抛光
材料⽣产商奠定了技术基础。
但是在其通过技术创新稳步拓展特种化学品领域的时候,公司从未忘记⽣产基础化⼯品的⽯化装置对公司不⾔⽽喻的重
要性——1965年公司成⽴百年庆典时,Carl Wurster 给出如此评论:“巴斯夫的创始⼈从创业初期便充分意识到,只有
尽量⾃主⽣产必要的原材料和前体并推动与资助研发活动,才能在染料与其他⾼性能化学品领域的激烈竞争中获得成
功。因此,他们创⽴了⼀个巴斯夫沿⽤了100年并帮助公司取得巨⼤成功的卓越体系。”
在巴斯夫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历程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70年代的⽯油和经济危机中,巴斯夫公司发展战略的积极调
在巴斯夫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历程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70年代的⽯油和经济危机中,巴斯夫公司发展战略的积极调
整,他们通过积极进军上游⽯化业务,把⼀体化作为不断进⾏化学创造的⼒量源泉。化⼯企业容易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
的影响。为了减少这种风险,⼏⼗年前巴斯夫就开始采取措施,打通从上游到下游的业务链。1969年,巴斯夫并购了德
国历史最悠久的⽯油与天然⽓公司Wintershall,由此保障了⽯化原材料的供应。
两家公司董事会所签署的⼀项声明中称:“两家公司的合作以及加⼯原材料领域内化⼯⾏业需要精炼技术带来的商机,
将带来最⼤经济效益。结合我们的财务优势,将更为迅速有效地抓住⽯油⽣产与加⼯领域中的机遇。”⽽随后⽽来的70
年代⽯油危机中,竞争者们充分体会到了BASF这种垂直⼀体化的优势——Wintershall公司向巴斯夫供应了⼤约⼗分之
⼀的天然⽓。通过控制原材料供应,巴斯夫得以降低原材料成本。2005年以来,尽管油价⼤幅攀升,但巴斯夫所受的影
响却远⼩于其他化⼯巨头。2006年4⽉,巴斯夫收购俄罗斯⼀个天然⽓井35%的股份。此外,它还持有西西伯利亚⼀个
油⽥的股份。
在⼀体化的战略框架下,巴斯夫基于其上游⽯化装置⽣产的基础化学品,形成了全球范围的⽣产⽹络,并向下游纵向发
展中间类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等核⼼业务。通过兼并上下游企业,形成庞⼤的“⽣产链”,并开始将⽬标转向化学与技
术、化学与⽣物融合的边缘领域,如⽣物和纳⽶技术,⼒图永远⾛在竞争者的前列。
韩式化⼯企业的崛起
国家意志的⼒量
韩国经济建设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彼时的韩国国情与改⾰开放后的中国⼗分类似:能源禀赋存在先天缺陷⽽⼈⼒资源
较为丰富。基于此韩国政府决定集中⼒量发展服装等轻⼯领域,并以⽇本为榜样,借鉴其从轻⼯业⼊⼿经济建设的道
路。随后的70年代在与朝鲜的紧张对⽴中,韩国政府促使韩国企业完成了“由轻到重”的升级,1973年朴正熙政权提出
《重化⼯业计划》,将⽯油化⼯、钢铁、电⼦、机械、⾦属等6个产业列为战略性产业予以⼤⼒⽀持。今⽇的韩国⼤企
业如SK、三星、现代等,均是在朴正熙时期成长起来的。
朝鲜战争后中国的产业发展之路与韩国⼤相径庭。在50年代所处的国际局势下,中国选择了计划主导、优先重⼯的道
路,⼀直持续到70年代末的改⾰开放。其间,轻⼯业和重⼯业的年均增速分别是9%和14%。⽽改⾰开封之后中国轻⼯
业⾼速发展,1979年⾄1991年,轻⼯业和重⼯业的年均增速颠倒过来,分别是14%和10%。我们认为对于这之后的国
内化⼯民企发展路径,韩国化⼯巨头的发展之路更具有借鉴性。
虽然韩国原料匮乏,不具有中东那样的原料优势,也不具有中国那样巨⼤消费市场,但韩国却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化⼯
强国,出⼝导向型战略是⼀个重要原因。韩国的化学⼯业在上世纪70年代起步之后,由于⽯化下游产品市场的发展壮
⼤,韩国国内对于其中间原料和基础原料的需求⽇益增加,韩国政府采取各种优惠⼿段激励民企转向重化⼯业,当时成
功进⼊重⼯的民企仍属少数,更多的企业因为资⾦和技术的缺乏⽽仍然专注在轻⼯业,⽐如后来的化⼯巨头LG当时仍
从事⽛膏业务(⾄今仍出现在国内超市货架上)、SK从事纤维业务。
但是在政府强有⼒的⽀持下,伴随着韩国市场的⾃由化和国企民营化,韩国化⼯企业逐步实现了从轻⼯业转型重化⼯的
崛起之路,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急速发展,很快成为亚洲地区仅次于⽇本的⼄烯⽣产⼤国。
LG化学——韩式化⼯企业向多元化和重化⼯转型的典型
LG化学2017年在全球化⼯50强中位列第12,是家多元化发展的化⼯企业,2017年实现营收181亿元。创始⼈莲庵具仁
会于1947年创建了乐喜化学⼯业社(现LG化学),最初⽣产化妆品“乐喜乳霜”,后来为了研发不易破碎的化妆品瓶盖,LG
集团在韩国⾸次进军塑料⼯业,1954年凭借开发出韩国最早的⽛膏,1959年成⽴乐喜油脂,开始⽣产⾹皂和⽢油,奠
定了其企业活动的两⼤⽀柱之⼀的化学产业。这⼀时期的LG化学仍聚焦于⽇⽤化学品领域,此后在1967年,LG集团成
⽴了韩国⾸家民营炼油⼚湖南炼油(现GS Caltex),打⼊基础原料产业领域,为其进军重化学⼯业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韩国通过出⼝主导型政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进⼊新兴⼯业国的⾏列,LG化学同样发展迅速,1972
年销售额突破11亿韩元,出⼝额达到530万美元。通过早期在化学轻⼯产品的资本积累,LG化学完成了湖南炼油(现GS
Caltex的第⼀期和第⼆期扩建⼯程,⼯⼚启动仅3年就把⽣产能⼒提⾼到3倍,⽯化装置为LG提供了稳定、具备成本优
势的基础化⼯原料,从⽽为后期LG化学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发展基础。
20世纪80年代,在韩国政府的推动之下,韩国企业逐渐完成了向重化⼯业的转型。在化学与能源领域,LG化学与西⽅
同⾏的发展战略思路⼀致,在1983能源危机后将⽯油化学⼯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中⼼,并不断基于⽯化装置带来的规模优
势,深化发展了塑料、⽣活⽤品、精密化学等已有领域,并重新进⼊化妆品⾏业,扩⼤合成产业的同时,进⼊医药品事
业领域,实现了事业领域的多元化,并通过积极的海外投资,开始步⼊跨国企业的⾏列。
规则的颠覆者——来⾃新兴市场企业的冲击
在过去数⼗年中,欧美⽇韩⽼牌化⼯巨头运营路线⾮常⼀致:基于雄厚技术积累和资产基础,致⼒于利润增值,并在⽴
⾜本⼟市场的基础上,在经济⾼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寻找机会。⽽随着来⾃油⽓⽣产国(沙特、巴西等)以及新兴市
场国家(中国、印度、巴西等)企业的发展壮⼤,全球化⼯⾏业竞争格局产⽣重⼤转变。这些新兴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则
进⾏竞争。与欧美和⽇本的⽼牌化⼯企业相⽐,他们不再需要通过横亘百年的技术⾰新来实践⾃⼰的⾏业地位,并有希
望在未来⼏⼗年中,将⾃⼰打造为⾏业的颠覆者。
这些企业⾛了两条不同的路径:来⾃油⽓⽣产国的企业在油价⾼企的阶段,拥有对优势原料的控制,他们注重资源货币
这些企业⾛了两条不同的路径:来⾃油⽓⽣产国的企业在油价⾼企的阶段,拥有对优势原料的控制,他们注重资源货币
化;⽽来⾃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具备优先进⼊最有活⼒的消费市场的能⼒,他们受益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前者
的典型例⼦是沙⽐克,后者的典型例⼦是中⽯化和印度信实。他们通过不同的竞争规则均获取了可观的销售额,并成功
跻⾝50强前列。另⼀点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进⼊50强的最低门槛是59亿美⾦。虽然说销售额的⼤⼩跟利润之间的关
系并不完全正相关,但是只有具备⼀定的收⼊体量才能来⽀撑利润的⽔平。
但是仅仅依靠庞⼤的销售体量并不⾜以成就⼀个伟⼤的企业,竞争⼒的体现是全⽅位的,在这⽅⾯韩国化⼯企业是新兴
市场国家化⼯企业的榜样—在⾛出凭借成本和市场优势攫取竞争地位的年代后,他们已经开始打造⾃⼰在技术创新、营
销管理等⽅⾯的能⼒,以期与欧美⽼牌企业平起平坐。
•SK能源公司⼤⼒降低成本,改变原料模式和优化⼯艺过程。
•三星道达尔⽯化公司正在投资节能项⽬,同时加强其作为聚丙烯、苯⼄烯和对⼆甲苯主要⽣产商的地位。
•
LG化学公司在可充电电池和电⼦材料⽅⾯快速发展,⽽韩华化⼯则瞄准了太阳能电池业务。
通过以上研究
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第⼀、发展中国家化⼯企业的追赶策略,应该从⼤型的⽯化装置着⼿,做⼤⾃⼰,把企业周期平均的利润维持在数⼗亿
元,从⽽有实⼒逐步往⾼精尖的特种材料⽅向发展;
第⼆、对于发展中国家⽽⾔,开始就从特种化学品作为主业来追赶,⾯临的挑战确实会很⼤,因为很多先进材料的下游
配套企业都在发达国家,你很难切⼊进去,但是也许中国会是个特例。
⽬前中国的⼤型化⼯企业正在践⾏这两条道路:
•第⼀条道路以万华化学、恒⼒股份和荣盛⽯化等⼀线代表,恒逸⽯化、卫星⽯化和东华能源为⼆线企业,他们都在
把⼤型⽯化装置作为迈向前进步伐的核⼼途径,即使以万华在MDI上⾯的成功,在进⼀步迈向⼤型化国际化⼯企业
中,依然选择了这条路线,从中可见突破天花板的难度;
•第⼆条道路⽬前应该以康得新为⼀线代表(核⼼以光学膜和碳纤维作为突破⼝),典型的路阻且长,唯有坚持前
⾏,但市场确实也给予了很⾼的溢价。
第⼀条道路必然是以重资产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提,这样的发展风格与⽬前的市场偏好价值股的相悖,但这就是中国化⼯
企业崛起的必由之路,⽆论你喜不喜欢。
会议预告
在流程⼯业领域,企业正在完善⾃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布局智能⽣产,优化⽣产运营,以实现提质增效的⽬
标,增加企业竞争⼒和利润空间。PROCESS流程⼯业将在8⽉23~24⽇在杭州举办“2018流程⼯业智能制造⾼峰论坛”,
集合全球经验,从数字化⼯⼚建设出发,关注智能⽣产,贴合⽣产实际,分享⼯⼚运维、过程控制及⽣产价值链优化等
137:德国化⼯战车为何势不可当?从化⼯三巨头看⾏业发展趋势
222: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哪些化⼯企业上榜?
227:2017中国企业500强发布!谁最赚钱,谁新⼊围?附完全榜单
为中国化⼯点赞~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0862349a103222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