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萨珊艺术影响下的唐代铜镜造物

波斯萨珊艺术影响下的唐代铜镜造物


2024年4月29日发(作者:)

天工|2022年第33期

波斯萨珊艺术影响下的唐代铜镜

造物理念再探究

—以平脱工艺铜镜为例

郭 楠 江 文

太原理工大学

[摘 要]以唐代兴起的平脱工艺铜镜为例,从材料运用、制作工艺和纹样装饰三方面来梳理波斯萨珊艺术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唐代铜镜发展的影响,借以印证各国文化交流中艺术输出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存在与融合。

[关键词]唐代;平脱工艺;波斯萨珊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3-000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郭楠,江文.波斯萨珊艺术影响下的唐代铜镜造物理念再探究:以平脱工艺铜镜为例[J].

天工,2022(33):6-8.

唐朝是我国十分注重文化交流的朝代,这从考古

发掘的实物以及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实证。作为

“万国来朝”的宗主国,唐朝秉承着对外来文化开放

宽容和兼收并蓄的态度。这种华夷一家的思想使得唐

代广为吸收域外文化,造物设计水平空前提高,在工

艺水准和生产规模上远超前代。在隋唐青铜器工艺品

中,铜镜是艺术成就和文化审美程度较高的工艺品之

一,其冶炼、熔铸和加工技术均十分讲究。

[1]

唐朝铜

镜与前朝的铜镜有以下四点不同:一是突出世俗化造

物理念,打破原有铜镜文化意义层面上高官厚禄、长

生不老的正统思想束缚;二是在形制上突破传统圆形

造型,拓展出葵形镜、菱花镜等新的制式;三是在工

艺方面,创造出前朝未有的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镜、

鎏金镜、螺钿平脱镜、嵌琉璃镜、铅花镜等;四是在

纹样类型上,多花鸟、世俗生活类型,突破以往古板

沉闷之感,有种清新活泼的气息。本文基于这些不同

来探讨唐代平脱工艺铜镜的变化之因。

一、唐代平脱工艺铜镜概述

铜镜作为我国古代日用器物之一,不仅是人们装

扮容颜、美化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各国文化交流

的重要媒介。古代铜镜背面常装饰有具有美好寓意的

纹饰或铭文,以彰显制镜工艺水平。唐代铜镜在前人

制镜的基础上创新应用了平脱工艺和花式形制。

平脱工艺铜镜分为金银平脱和螺钿平脱两种。两

种在制作工艺上基本一致,仅是镶嵌的材料不同而已。

我国很早就有在漆器上镶嵌金银和螺钿的实证,出土

的商代漆器上就出现金银箔贴花和厚螺钿镶嵌工艺。

战国时期,将金银错工艺运用于铜镜制作中,制作成

的铜镜被称为金银错铜镜。而以螺钿为装饰材料镶嵌

于铜镜中,仅见于唐代。沈福文先生曾对金银平脱制

作方法有具体详细的描述:将金银薄片裁剪成各种所

需要的图案,并用漆粘贴在器物所需位置,待表面干

燥后,再通体髹漆二三层使其牢固,经磨显后呈现出

金银纹样,使纹样与漆面高度相同,之后进行最后的

推光,最终呈现出精美的平脱漆器作品。

[2]

唐代金银

花纹在裁剪时还会使用毛雕技法,在图案上雕刻细密

的线条,但不能刻镂,显出底漆。螺钿平脱与金银平

脱类似,是将螺钿片进行雕刻并贴在漆器表面,再继

续涂数遍漆,经不断打磨后显现出来。在唐代文献中,

螺钿镜也被称为宝钿镜,风格有剪影式、毛雕物象式

和多彩式等。

在形制上,唐代铜镜突破了传统铜镜的造型制式,

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花式镜,有菱花镜、八曲葵花

镜和亚字形镜等。花式镜是在宝相花铜镜外形的基础

上演变而来,其与内部花卉纹饰遥相呼应。此外,唐

代铜镜中还出现了亚字形镜式,它是唐代铜镜造型的

又一大创新。方圆结合的亚字形铜镜,将直角与圆角

完美融合,具有视觉均衡之感。这种形制的铜镜通常

装饰有文化宗教类、生肖类纹饰。

平脱工艺铜镜作为唐代特种工艺铜镜的重要类别,

突破了镶嵌材料的单一性,发展成为多材料、多工艺

的综合应用,常将螺钿与宝石、松石、金银、玳瑁等

作者简介:

郭楠(1997—),女,汉族,山西晋城人,太原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与手工艺研究。

江文(1972—),男,汉族,山西宁武人,清华大学艺术硕士,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

6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美史话

材料相结合。平脱工艺还运用于其他类型器物上,如盘、

碟、屏风帐、盏灯等。平脱工艺的兴盛与唐代国家富足、

奢风鼓荡、文化交流频繁等原因息息相关。

二、唐代铜镜风格形成的原因

铜镜制作始于战国,兴盛于汉唐。唐镜从前代古

朴呆板的样式到精致华美的转变,与唐代高度发达的

经济和兼容并蓄的社会政策分不开。唐太宗曾说:“自

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3]

开放包容

的对外政策使得唐前期的工艺美术受到西方外来文化

的影响很深,铜镜亦是如此。

唐代的铜镜风格受到了异域审美的影响。萨珊王

朝的建立,促使波斯美术在世界艺术中大放异彩。萨

珊王朝的艺术设计与自身信奉的宗教文化——祆教进

行结合,主要用于宣传帝王至上、君权神授的思想。

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广泛的对外交往,促使他们的工

艺品传播至世界各地,影响着各地工艺品的制作。唐

朝作为丝绸之路的天朝大国,世界各国的人,如波斯

商人、粟特商人、印度佛教徒、日本遣唐使等都聚集

于此进行学习交流。唐代以开明的政策、繁荣的社会、

强盛的国力和博大的胸怀在吸收外域文化为己所用方

面对波斯的文化艺术进行了融合发展。这一时期的铜

镜无论是在造型、题材还是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造型上出现菱形镜、葵形镜等花式镜,题材表现上范

围更广,花鸟鱼虫、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等均列其中,

形成活泼开放但又规整紧密的风格特点。制作考究、

纹样精美、材料高贵、色彩华美的唐代平脱工艺铜镜,

见证了沉雄博大的大唐文化和包容并举的大唐精神。

三、波斯萨珊艺术影响下的平脱工艺铜镜

唐代,西方的香料、珠宝、异兽、金银货币等通

过丝绸之路流入中国,整个社会兴起一股“胡化”之风,

大量的手工制作带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此时期的铜镜

制作在工艺和纹样上都受到了波斯萨珊艺术的影响,

表现语言产生了创新性的变革。

(一)异域材料的融合

通过丝绸之路,西域宝石逐渐被中国使用。

[4]

国隋唐时期使用的宝石材料主要由波斯、粟特等西域

国家提供。文献记载,波斯是出产宝石较多的国家,

盛产珍珠、琥珀、琉璃、玛瑙、金刚石等等。

[5]

我国

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波斯萨珊珠宝的记载。如《大

唐西域记》中:“波剌斯国周数万里……人户富饶。

出金、银、鍮石、颇胝、水精、奇珍异宝。”

记载着波斯萨珊时期“进贡”唐朝的珍贵材料的《撒

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一书中也对各种

由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原材料和工艺作了细致的描述,

同时也详细记录了从波斯传到唐朝的打制金银和镶嵌

珠宝的技术。来自各国朝贡的玳瑁、珊瑚、夜光贝、琥珀、

绿松石等异域精美材料受到唐代帝王的极度青睐,被

镶嵌在各式珍贵的器物上。唐代螺钿平脱铜镜中常见

的宝石材料有绿松石、琥珀、玛瑙、玳瑁等。如日本

白鹤美术馆藏的唐代八弧螺钿宝相花飞鸟衔绶镜(如

图1),以琥珀材料作为花心,绿松石材料为地。珍贵

异域材料在铜镜中的使用也体现出唐代的奢华之风。

图1 八弧螺钿宝相花飞鸟衔绶镜

(二)工艺的借鉴

波斯金银器作为世界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造型、功能、工艺和装饰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常把立体的动物造型与器皿底部、把手处相结合,

将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融合。萨珊人采用铸造、雕刻、

锤揲等多种工艺技术,对器物进行多层次的纹样装饰。

萨珊的金银工艺在唐镜制作中也有体现。唐代金属工

艺有销金、拍金、镀金、捻金、织金、砑金、披金、

泥金、镂金、戗金、圈金、贴金、嵌金、裹金14种之

多。

[6]

日本千石唯司所藏的唐代嵌宝金壳镜,整镜

用金丝勾勒出花的结构外形。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

空隙处均焊以金珠作为填充装饰。金珠也被称为“炸

珠”“吹珠”“焊珠”

[7]

,是将黄金材料制成微小的

金珠,再通过焊接技术将金珠排列成图案使用。这种

工艺最早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经过萨珊地

区传入中国,使唐代金珠工艺多与花丝工艺结合使用。

(三)纹样的中国化

1.含绶鸟纹

六朝至唐时期,绶带立鸟样式图像从西域通过丝

绸之路大量传入我国。在萨珊金银器上常见站立状的

鸟纹,颈部有时有项链,口含珠串或绶带,常单独作

为纹样,呈站立的单鸟造型,呈现徽章式纹样(如图

2)。此纹样之后不仅出现在中国,而且在东亚、中西

亚、欧洲均有出现

[8]

。唐朝对西方含绶鸟纹样进行了

本土化的吸收,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与萨珊含绶鸟

纹的呆板样式不同,唐代含绶鸟纹大多灵动优美(如

图3),灵动之感是对中国传统动物纹样风格和传统审

7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工|2022年第33期

图2 萨珊舞蹈纹银碗 图3 飞鹤衔绶金银平脱镜

图4 嵌螺钿高士宴乐纹铜镜(局部)

美的继承;二是与萨珊含绶鸟纹的独立构图方式不同,

唐代平脱工艺铜镜中含绶鸟纹多呈现对称的特点,镜

背的鸟纹通常是四只,其中两只的图案会结合花枝进

行表现,体现了中国“成双”的思想。

2.兽纹

我国从商代开始,青铜器、瓷器、服饰、漆器等

上都出现瑞兽动物来作为装饰。这些动物纹呈现出神

秘恐怖、凝重狰狞的艺术特点。至唐代,瑞兽纹样在

取材和设计上偏重于自然写实风格,多与花草、飞禽

结合。唐代平脱工艺铜镜中出现狮子、犀牛、天马、

鹦鹉等具有萨珊特点的动物纹样。而萨珊王朝兽纹的

使用通常与宗教和帝王统治有关,在动物纹上加以双

翼代表着帝王威严和权力。唐镜中的鹦鹉纹样,长尾

及翅膀的制作上仍旧保留了萨珊鸟纹的特点(如图4)。

萨珊兽纹的特点在唐镜中均有体现,这些异域神兽纹

样在唐代工艺镜中的应用,一方面,造型更加具有动

态感,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另一方面,像蔓草、忍冬、

葡萄等植物纹样逐渐被使用,与动物图案相结合成为新

的装饰语言。镜中常会出现对鸟、对狮、对马等异域

纹样。在构图方式上的对称也显得严整规矩,与萨珊地

区装饰艺术也形成了对比,具有中国化的特点。

3.联珠纹

中国在很早就出现联珠纹样,但中国的联珠纹并

没有在今后绵延发展。

[9]

联珠纹的风靡,缘于唐与波

斯萨珊的文化交流。此纹样是由连续排列的圆形图案

组成带状或围绕在主体纹样上的一种装饰类型,是萨

珊艺术装饰图案中最为流行的纹样,具有祆教含义。

萨珊联珠纹内的主体纹饰有鹿、鸾鸟、野猪、马等单

8

独纹样,在纹样外部,将单个圆珠进行有序排列,组

成圆形装饰在器物的正中央或者外延部分。唐代联珠

纹改变了萨珊联珠纹内部单一式的装饰手法,内部主

纹通常呈左右或镜面对称,并把单层的联珠圈纹样改

为了双层复合式联珠环,内层依旧是联珠纹,外层则

多变为新的元素。

四、结语

文化交流总是双向进行,唐代铜镜不仅吸收了异

域的艺术特点,展现出自己的时代特色,同时也将中

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对外进行传播。唐代思想的开放和

社会的稳定是唐代艺术领域出现一片繁荣景象的根本

所在。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加入本民族的审美特征

和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出博大的文化内涵、精致的造

物理念和开放的宽广胸怀。唐代平脱工艺的开创,不

但体现在铜镜艺术中,在乐器、礼器和日用器等诸多

工艺美术品中均有体现,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我国古

老的漆材料在铜镜上的发展也拓宽了人们对漆的应用,

其工艺、材料的不断发展变化得益于不同时代、不同

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

[10]

唐朝艺术的繁荣

离不开唐朝的文化背景。丝路的繁荣,文化的交流,

在潜移默化中对唐代的造物思想产生深远影响,也对

未来造物风格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M].北京:人

民美术出版社,2005.

[2]沈福文.中国漆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

美术出版社,1992.

[3]司马光,张宏儒,沈志华.资治通鉴:唐纪

[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林梅村.珠宝艺术与中外文化交流[J].考

古与文物,2014(1):76-88.

[5]张晓艳.唐代外来宝石研究[D].重庆:西

南大学,2016.

[6]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

中华书局,1992.

[7]王亮亮,夏楠,赵艺蓬.海纳百川:陕西文

物折射的对外交流/考古陕西[M].西安:陕西人民

出版社, 2016.

[8]杨小语.权力之“徽”:正仓院“含绶鸟”

纹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3):

52-59,209-210.

[9]尚刚.风从西方来:初论北朝工艺美术中的

西方因素[J].装饰,2003(5):30-31.

[10]孙鑫.漆艺传统与现代[J].设计,2014

(9):178-17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4342059a242837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