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发(作者:)
说“木叶” 教 案
一、导入
“我们从小就接触古诗词,对其已比较熟悉,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古诗词究竟有哪些基本
特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林庚教授的《说“木叶”》,看看林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理解文学论文的文体特点;
3.梳理文章思路;
4.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5.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能够“有所得”,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
二、教师检查自学案完成情况,收集学生问题。
三、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一、基础知识
(一)知人论世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
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
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
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6部新诗集。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
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统一起来。在唐诗
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他在古典文学上的研究成果有《中国文学
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
等。
(二)文体知识:文学论文的特点
(1)科学性(实事求是,客观);
(2)创见性(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3)专业性(针对性、专业术语)
(三)解题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
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
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
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 之处有了更
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四、整体感知
(1)梳理1-6自然段的段意,在此基础上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1
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
2
3
4
5
6
( )
第二部分
( )
第三部分
( )
(2)整体感知全文,思考:能否把文章标题“说‘木叶’”改成“说‘树叶’”?结合作品内
容,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本文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说起,结合大量古诗名句,对“木叶”“树叶”
等的不同艺术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歌意境的差别,进行了美学辨析。指出诗歌的精妙不仅在于
凭借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而且在于它的潜在意义一一暗示性。
1: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
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3:“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
的影子。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五、精读文本,思考问题
梳理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概括特点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一一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一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树叶:“树叶”: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
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
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
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4333414a242667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