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的主体性研究

艺术乡建的主体性研究


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

181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艺术百家

2020

年第

5

期总第

176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文章编号

I003-9104(2020)05-0181-06

艺术乡建的主体性研究

路艳红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摘要

艺术乡建

是艺术家以温和的方式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

力图修复乡村礼俗

秩序和伦理文化

带动乡村走上文化复兴之路的一种尝试

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

艺术乡建

主体性

问题是艺术家最为关注的

虽然学界认同艺术乡建的真正主体是村民本身

是在实践过程中艺术以何种形式进入乡村

唤醒村民的

主体性

意识并激发村民

主体性

的可持续发展

尚需深入思考

文章通过分析对比艺术乡建相关案例

提示艺术家须以谦虚

谨慎的态度融入村民生活

以在地性的艺术创作唤醒村民文化自信

实现乡村的文化复兴

关键词

艺术乡建;

主体性

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J50

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

,艺术乡建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艺术家

人类学家

建筑师以及

建设展

深圳

对艺术乡建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修复古建

美术教育

民艺开

艺术展演等形式纷纷进入乡村建设

通过艺术审

媒介性和情感联结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经归纳

艺术乡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是对于国外乡村建设实践经验的介绍分析

1'

120

,

艺术家及其团队的艺术乡建实践体验及成果⑵诙

是从艺术人类学

、艺术学、

社会学

心理学等角度阐释

艺术乡建的理念及可行性⑶"

在研究过程中

艺术

乡建的

主体性”

是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

艺术乡建

开拓一条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艺术乡建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源自于

2014

哈佛博士周韵同

碧山计划

①发起人欧宁等人的一

场辩论

并引出问题的关键

谁的乡村

?"

2016

7

28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组织召开

践行者渠岩

在梳理许村艺术建设的经驗过程中发现

了村民的现实性与艺术家理想化之间的错位

并提出

艺术乡建的

主体性

问题⑷

84

;

艺术人类学家方李莉

先生曾明确表态

乡建工作必须尊重村民主体

性”

⑶"

由方李莉先生组织召开的

艺术介入社会

乡村建设及其艺术实践

学术研讨会

2016

8

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先生在北戴河组织召开

术介入社会

美丽乡村建设

学术研讨会

2017

9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研究所与宋庄树美术馆

美丽乡村建设

研讨会中也探讨了艺术乡建的

主体

问题⑸

,5

°

联合举办第二届中国艺术乡建论坛

论坛主题为

术参与社会建构的时代

";2019

3

月,

中国艺术研

毋庸置疑

在地乡民是乡村复兴征途中的核心力

是艺术乡建的真正主体

可现实情况是这个主体

并没有清晰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

没有主人翁的态

究院主办了

2019

中国艺术乡村建设论坛暨中国艺

术乡村建设展

,并将历届中国艺术乡建论坛的研究

尽管自己属于乡村的一部分

,却成为艺术乡建的

旁观者

把对乡村建设的期待和责任寄托在艺术家

成果在中华世纪坛展出

2019

10

中国艺术人

类学学会与华侨城集团联合举办了

中国艺术乡村

政府或者企业资本等外来者身上

究其原因

一方面

*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

2019

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公共艺术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

:2019B070

阶段性成果之

作者简介

路艳红

1982-

,

女,

山东德州人

文学硕士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环境艺术

,公共艺术与乡村环境

路艳红艺术乡建的主体性研究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是大部分乡民忙于生计无法顾及乡村精神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则是外来者居高临下的强势介入

因此

民或主动放弃或被迫丧失了艺术乡建的话语权

一、

艺术乡建中的乡民主体性

乡民是乡村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乡村建设的主力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的基本体制下

城乡差

距日益加大

乡村人口持续外流

1)

,

乡村人口的

流失最终导致村落的自然消亡

如何引导乡村人口

回流

持续提高乡村吸引力成为当代学者热切关注的

课题

O

回溯民国时期,

面对内忧外患时局下濒临崩溃的

中国乡村

关于如何进行乡村自救

一大批中国近代

学者早已做出思考并付诸实践

乡建先驱

晏阳初于

1926

年开始在河北定县

进行乡村改造实验

他指出中国乡村落后最根本的

原因在于

的问题

乡村落后是因为大多数农民

、私”

。治疗需对症

晏阳初给出的药方

除文盲

做新民

必须靠有知识

有眼光

有新

方法、

有新技术

这些都是乡村人所没有的

的人与

他们合起来

方能解决问题

"

16182

o

他号召

博七下

教育改造农民

。他认识到“

的重要性

却以

、贫

对乡民的主体能动性进行了否定

与晏氏的

治农理论

不同

梁漱溟强调

“(

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

又为乡村而设一

法制

礼俗

工商业等莫不如是

乡土农村不仅自有

其文化

而且这些文化须经自治方可保持活力

在邹

平具体实操中

梁漱溟依靠由乡村人自发形成的乡约

来实现礼俗秩序

认为

创造新文化才是乡村建设的

真正意义

1716,0

,积极肯定了乡村文化的自我改良

人类学家费孝通在

江村经济

》《

乡土重建

等著

作中提出了农村振兴应以

乡土工业

为核心的经济

改良方案

实现经济富民从而焕发乡村活力

虽然在时代的洪流下

民国时期的乡建运动最终

归于失败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逐渐认识到乡村建

设内发性动力的重要性

即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

是要从旧文化建设出一个新文化出来

;8

16

',也就是

说.乡村建设其核心要义是对在地乡民内心精神世界

]182

的建设

公共艺术作为社会参与性艺术

注重情感的沟通

与交流

面对中国当前的三农问题

艺术家希望能以

艺术为媒介,

触发乡村居民的内心世界

促进乡村生

活的积极改变

在开展的一系列艺术乡建活动中

多艺术家注意到艺术乡建中的

主体性

问题

并尝

试记录恢复乡村传统工艺以激发乡民主体意识

碧山计划

中的“

夥县百工

③项目。

但是

乡民的反

应却远不及艺术家热情

。因而

即使认识到乡民的

“主体性

问题

如果没有釆取适宜的方法

只是主观

植入艺术家自己的想法,

也可能会伤害乡民的

主体

从而带来负面影响

艺术乡建的主体是乡民,

在艺术乡建的实践过程

在意识到乡民主体性的情况下

是强势介入,

还是

逐步融合

艺术进入乡村的路径方式的不同也会产

生不同的结果

介入

唤醒与艺术乡建主体之间的关系

“介入

”一词本身十分强势,

带有强权意味

可以

解释为

插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

。所以我们可以将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

理解为

艺术家将自己的主观

意识通过艺术媒介.诸如绘画

雕塑

文艺展演等强势

赋予整个乡村

从而对村民的口常生活和精神建设进

行干预

于是

乡村成为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试验田

行为艺术的大舞台

知识精英的怀旧地

一时间

种艺术乡建活动蓬勃开展

如欧宁和左靖的“

碧山计

贵州雨补鲁寨公共艺术实践

先生书院发起人

信王军的色彩改变乡村活动等等

艺术实践在乡村

的活跃犹如一支支强心剂让人兴奋不已

。但是

我们

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

艺术乡建不是艺术在乡村的狂

不是钻进村子画几幅墙绘

不是摆几个雕塑就可

以称为艺术改变乡村

。简单粗暴的“

介入

往往会给

乡村带来更深的伤痛

曾经轰轰烈烈的

碧山计划

2016

年被政府

强行停止

欧宁

左靖带着遗憾离开了经营了五年的

碧山

,“

碧山计划

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这场乡村建

设实践审美呈现的是居高临卜一精英知识分子的桃花

回应的是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乡愁的寄托

忽视的

是乡村村民主体本身的生活。按欧宁自述所言

山计划

接续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事业

通过知识

分子返乡

重新激活乡村生命力的构想

晏阳初认

为乡土中国病根就在于农民的

强调

农民处于被改造的地位

在这种论调下

知识分子带

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以教育者的身份强势介入改造

农民

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农民

如碧山丰年祭

活动借以乡村祭祀活动之名

却无传统祭祀之实

村民穿着艺术家想象出来的服装进行表演

这是在挖

掘传统

还是在哗众取宠

这种单纯吸引游客的表演

形式.反而使得村民意识到自己成为消费关系中的弱

183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弓

I

CSSCI

来源期刊艺术百家

2020

年第

5

期总第

176

势群体

在内心深处会更加反感

乡村设立书局普及

知识

,设立酒吧、

咖啡馆以满足社交需求

但是

,碧山

书局里面摞满的学术书籍显然和普通村民的生活毫

无交集

,咖啡馆高昂的消费也远超普通村民的接受能

笔者通过亲自调研了解到

来碧山书局购书和去

咖啡馆喝咖啡的更多的是外来者

1

村民闲暇

时间更愿意待在农家书屋看书或在家打牌喝茶

3

在基础设施上

村民想要生活便利装上路灯

而欧宁等外来者却希望在原始的状态下赏星星

也印证了哈佛大学周韵博士之言

碧山共同体是在

造成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区隔

”⑼

X

-一

>

2

碧山书局

3

农家书屋

因此

从村民的角度来看

,他们生活在这里,却在

整个项目中没有话语权,

只是被管理改造和消费的对

他们的生活和期待

似乎被项目发起者自动屏蔽

,

这就无法激发村民积极参与项目的热情

也无法获得

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

所以当

“碧山计划

失败

当欧

宁等人撤离碧山村的时候

大部分村民并没有感到惋

主体的错位必然会导致计划的最终失败

唤醒

在于内心的自我觉醒

在这里指的是乡

民与艺术家建立起情感联系

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回应

艺术家

并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

以内部的生长力量

带动乡村走上繁荣复兴的道路

艺术不是目的

而仅

仅是解决乡村问题的途径,

让艺术找到乡村适合的触

发点

需要艺术家深入乡村并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与村民同吃

同住

同劳动

在这个过程中捕捉到可以

挖掘的闪光点

并逐渐取得村民的信赖

当双方信任

关系得以建立,

艺术乡建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而这个

唤醒

乡民内驱力的过程必然需要艺术家漫长的在

地深耕

颇具知名度的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是艺术复

兴乡村的经典样本

,自

2000

年开始至今

已经成功举

办了七届

这个初期孤立落后的小乡村在艺术家北

川富郎的精耕细作下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全

球享有深远的影响力

这个项目从1996

年的筹划发

展到现在

整个过程已经长达

24

在项目的初期

阶段

,艺术家北川富郎也遭到了当地村民的质疑和排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大家不想让外来的艺术家打扰自己的生活

并极

力反对艺术家的艺术行为

北川富郎说

其实早在

1994

我就开始筹划艺术复兴乡村这件事情

1994

年到

2000

年成功举办第

届艺术祭

我用了

6

年的时间做准备

与当地村民深入沟通交流

逐渐培

养起信任的基石="

[

°

155

从质疑艺术家的行为

到对艺

术产生兴趣

再到参与其中

当地村民的内心在自我

觉醒

在这个过程中

共情得以链接

当地村民开始

以积极的态度回应艺术家

与艺术家形成共同目标

达成合作共识

。这种

唤醒

是在地性艺术作品生命

力的土壤

也是大地艺术祭能够持续走下去的根基

唤醒

成功

乡民内驱力建设完成

,乡村就可以走

向可持续发展的繁荣复兴之路

2008

国内

艺术乡建

实践者渠岩发起的“

西和顺许村计划

吸引了笔者的持续关注

。在艺术

进入乡村的过程中

主体性问题也曾深深困扰渠岩

在经过无数次深入乡村的探究后

在人类学和社会学

的双重视野下

渠岩逐渐形成了

在以乡村为主体的

前提下,

恢复或重建乡村文明"

[

"

17

'的核心理论

,并以

此为指导

尝试让自己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

了解村

发现问题

同时也让村民接纳自己,

并用自己的言

行影响村民

许村历史积淀深厚

较为完整地保留了

明清时期的文化线索

建筑遗存丰富

却经年失修

多有特色的老民居正在遭到拆除

取而代之的是一排

排毫无特色的新房子

村里的卫生状况也十分糟糕

村民习惯于随手丢弃垃圾

没有家园意识

村委也以

没有多余经费处理垃圾为由而听之任之

村民文化

自信的缺失

对乡风文明的淡漠最终会导致许村历史

的断裂、

文明的坍塌

若想改变这种情况

首先需要

帮助村民建立起家园意识

渠岩和项目组成员每天

都会沿着村子的大街小巷捡拾垃圾

用自己的行动潜

移默化地影响村民

村民很受触动

也就自觉保护起

村落的环境卫生

对于村民不断拆除老建筑的行为

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

渠岩和项目组成员开始自己动

手修复一些废弃不用的老建筑

修复后的建筑保留了

原有的外观肌理和构架

,在内部空间里配置现代化的

设施

村民看后纷纷感慨

原来自己的老房子也可以

现代化

造后的

房子一点也不

比城里

的别墅

⑷"

此外

渠岩鼓励村民一起用老家具布置老房

在这个过程中

村民真实感受到了

老建筑

物件

的宝贵价值

并主动参与到村落的修复和保护

历时三年的深耕筹备

只待时机成熟

,2011

7

渠岩在许村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艺术节

此后每两

年一届,

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五届

经观察

每届艺

术节

渠岩都会邀请国内外艺术家进行驻村创作

间长达半个多月

这期间艺术家会住在本地村民家

与村民共同生活

加强彼此的交流和理解

在相

互接纳的基础上

艺术家可以创作出具有在地性的艺

路艳红艺术乡建的主体性研究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术品

村民在艺术家的引导下也可以不断发现自己的

创造力

提升自信心

并参与到艺术品的创作中

。艺

术品从博物馆走进了村子的街头巷尾

不再是高高在

上的高冷范儿

而是有烟火气

体现乡村百态的

属于

老百姓自己的艺术

村民不仅不会排斥,

还主动承担

起保护的责任

艺术实践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

此同时

国际艺术节提高了许村的知名度

当地餐饮

文创

旅游等第三产业得以发展

4

5

,

从现实

角度满足了村民对改善生活的期待

许村人口开始

回流,

据笔者向村干部了解到,

村里的常住人口从

2011

年的

1022

人增加至如今的

1376

这在很大

程度上鼓舞了村民对于国际艺术节的支持

笔者曾

作为志愿者参与许村的艺术助学行动

在互动中

子们从最初的腼腆羞涩,

到自己主动要求参与志愿者

的工作

表现出极大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态度

从孩子

们对家园的自豪感中我们可以看到许村未来的希望

艺术化为情感

拉近了艺术家与在地村民的距离

而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

4

许村文创产品④

艺术介入

是艺术家的强势赋予

在地村民的

被迫接受

艺术唤醒

是艺术家的共情引导

在地村

民的自我觉醒

前文所列案例

碧山计划

越后妻

有大地艺术祭

许村计划

虽然都有本地村民的

参与

但是由于艺术进入乡村的路径方式不同

也就

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碧山计划

中的在地村民由于

缺乏主体的话语权

更像是应邀在自家门口客串的

临时演员

只有当在地村民成为乡村复兴过程中

]184

的主要角色

受到关注和重视

才有可能激发他们对

不同艺术世界的兴趣

并树立自信心,

与艺术家达成

共情

以艺术为情感细节

具体如何唤醒乡民的主体

能动性

激发乡民的内生动力

找到乡民与艺术家等

外来者之间的平衡

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艺术乡建与主体性结合的发展路径

乡村的自我复兴应当是持久而缓慢的过程

短期

跃进式的建设是不切实际的

与乡村建设中地方政

府树立政绩和企业资本追逐利润的迫切

艺术进入乡

村当是温和柔软的,

这是

一种透过艺术甚至是游

相对柔软的方式

需要艺术家与在地村民直接

在当地持续对话

彼此认同理解

凝聚产生巨大的共

情力

通过内外合作

提升艺术的情景化和感染力

一步触发村民自发而大胆的创意

才有可能逐步实现

乡村复兴的目标

o

21

'

6

艺术融入乡村首先要肯定农民

的创造力

艺术的形式不是刻板教条的说教

而是需

要乡民亲自去体验

2

艺术家需要向乡民了解乡村

的情况

获得乡民的支持

乡民需要透过艺术家发现

另一个世界

二者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应当共同通过

实践去体验乡村魅力

重塑乡村精神

因此

这里主

要将艺术乡建与主体性结合的发展路径划分为三个

阶段

即开始融入阶段

创作构思阶段

艺术实效阶

并从乡民互动

文化联系上为艺术唤醒乡民主体

性做出理论上的设计指导

6

开始融入

创作构坦

6

艺术乡建与主体结合的发展路径图

1

•开始阶段

:融入

通过前期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

艺术融入乡

村是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这需要一个

循序渐进的过程

艺术家须丢弃精英主义思想

树立

以乡民为主体的观念

了解乡民需求

融入乡村生活

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1

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原

则。

艺术乡建是谁的艺术乡建

这是艺术家进入乡

村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乡村不是一块可以任

意挥洒的画布

即使是著名艺术家

也不可强行植入

185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

2020

5

总第

176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自己的观念和作品

换位思考一下

艺术家做完一件

作品就离开了

而在地村民却要一直和作品共处

以以人为本

平等参与

互相体谅非常重要

艺术家和

乡民是合作者的关系

2

在地性原则。

在地性”

体现了艺术家与乡民对乡村的认同感

它不是孤立的

4

从地域空间环境中获取灵感

。艺术创作不仅需

要在当地的空间环境中获取素材元素和灵感

,还需要

与其空间环境相融合.注重空间氛围营造

强化观众

体验

。如许多传统村落留存有众多历史建筑

风格鲜

本身就具有强烈吸引力

艺术家可以考虑如何保

护这些历史建筑并使其焕发生命力

,融入人们的生

重塑往日的风采

而不仅仅是作为古董被修复

概念

单纯从创作艺术家的籍贯或者脸谱化的符号入

都可能出现问题

生活习俗

历史文脉

乡村特

地理环境

需要串联内在的情感纽带

大家都乐于

接受,

同时又可以触发情感共鸣

这些也只能建立在

艺术家真正了解那个地方

产生情感同频的基础之

3

渐进融入式原则

乡村建设应当是循序渐

进的过程,

须警惕格兰

凯斯特所批判的

专业巡游

的出现

艺术家在进入乡村之前须清楚自己

3.

艺术实效阶段:

融通

艺术家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

可以为乡村与城市

之间构筑一座艺术的桥梁

乡村可以获得外界更多的

关注

城市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精神家园

1

塑乡村精神

当下城乡差距加大

乡村人口流失

守村民相互之间的交流日渐减少

精神沉闷

。乡村的

这种精神面貌不是单纯经济的扶贫就可以有效改善

复兴乡村文化、

重塑乡村精神才可以为乡村注入

是否能踏实做下去

而不是如同游击战一般

穿梭于

不同的乡村搞创作

这种状态之下

艺术家根本无法

获取乡民的信任

因此

艺术家融入乡村

应当是以

生活者的姿态

与乡民生活在一起

以乡民的视角感

受乡村的生活状态

扎根于此

建立彼此的信赖,

唯有

新的活力

而艺术本身强烈的趣味性可以重新燃起

乡民的好奇心

乡民可以在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打开新的世界.重新认识到自己家乡的美好

认识到

如此

才会真正相互了解

并获得乡民的支持

生活也是可以有趣而丰富多彩的

从而以积极的态度

面对家乡建设

重新建立起归属感和认同感

2

取关注

乡村特色通过艺术化的视觉表现

强化了人

2.

创作构思阶段

融合

艺术家以艺术为媒介融入乡村生活

,务必要以乡

村自身文化为创作土壤

,表现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们对于乡村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也吸引了外界更多关

注的目光

打通了乡村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渠道

将越

来越多的人才吸引到乡村建设上来

在互联网的便

1

)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

日常生活是最具有烟

火气息的文化形态

在与乡民共处的日常中

艺术家

可以轻松捕捉到乡民在生活中的情绪变化

诸如对亲

利条件下

年轻人开始积极回乡创业

政府对好的选

人的关心思念

对往昔的追忆

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

未来的憧憬等

这些情感细腻丰富

乡民即往往不自

题也会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

这对乡村的发展起

到了积极可持续的带动作用

3

创造新文化

城镇化的洪流下

许多乡村历史文脉没有得到有效传

但是艺术家以其敏感性可以抓住这些生活里细微

的情绪变化

并通过艺术的思维进一步放大

与乡民

沟通交流,

激发乡民的兴趣

触发情感的共鸣

当然

如果仅仅是艺术家自己的设计表达

乡民可能无法完

承甚至遭到破坏。

艺术融入乡村的目的是要重新找

回失落的文化主体

重建内在的文化逻辑

用艺术的

语言寻找乡村文化的线索

在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优

全理解其内涵

这就需要加入乡民的思想观点

与艺

术家交流后共同创作完成

2

从历史礼俗中获取

灵感。

乡村文脉积淀深厚

涵盖了乡村的起源

发生

化提升

通过创新再次突显其价值

使优秀传统文化

在改良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传承下去

艺术为乡村

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得乡村文化元素更加多元化

鼓励乡村找准定位

开发出自己的形象文创产品

成良性循环

结语

和发展,

这其中的传奇人物、

历史事件等本身就极富

特色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

这些都为艺术的创作提

供了极好的素材

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碰撞出有趣的

火花,

创造出新的文化

这不仅将记载的乡村历史视

觉化

符号化

还可以解构出隐含其中的意义

这种

基于乡村自身文脉的艺术创作可以强化乡民对自己

故土家园

、血脉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树立起文化

自信

以保持乡村特色文化的可持续性。

3

从产业

特色中获取灵感

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结构极为丰

艺术乡建不是单纯在物质形态上对乡村景观环

境进行整改

,而是对文化主体乡民民心的建设

树立

他们的文化自信

提高其内在文化素养

使乡村积淀

的历史文化同外来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

实现乡村文

明的存续

建设新时代乡村特色文化

搭建平等对话

平台

加强文化交流,共建乡村文化内驱力,

使优秀的

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乡村产业结构形式

艺术家通

过对不同产业结构特异性的把握

以乡村传统特色产

乡村文化得以传承

同时

参与乡村建设的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理念

和期待

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采取的策略和手段也不

业文化为灵感触发点

延伸至人类对于故土的深沉情

感上

将艺术与产业文化相结合

帮助乡民树立品牌

意识,将乡村的特色产品进行艺术化设计

强化品牌

形象

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鼓舞乡民主体积极性

尽相同

除了在地乡民,

致力于乡村文化复兴的艺术

人类学家

还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有效资本的

n

路艳红艺术乡建的主体性研究

HUNDRED

SCHOOL

IN

ARTS

投入等

乡村复兴之路本身就是个互动的过程

是不

"主体间性

]186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首先提出

主体间性

的概念

同团体之间的对话

在这一动态过程中

需要以乡民

作为基本核心

同时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

各主体要

是在避免先验肖我唯我论的嫌疑基秋之上

将主体之间的可沟

通性及主体之间达成共识的可能性称为

主体间性

体现各自的能动性

在对等的权力架构中进行对话

沟通

讨论

这个过程中既有猜疑

分歧

也有赞成

参考文献

[1]

张颖.异质与共生:

日本当代艺术乡建诸模式

[

J

].

民族艺

作。

主体性

的边界在动态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被突

从一个个基于独立个体的价值判断逐步融合为一

个基于多元共生的价值判断

构成具有

主体间性

色彩的乡建权力架构

,

即乡民主体是艺术乡建最核心

的主体,但并不是唯一的主体

在漫长的乡村复兴征

,2020,(3).

[2]

王宝升

尹爱慕.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多个案比较研究

[J]

•包装工程

,2018,(4).

[3]

李修建.方李莉

艺术乡建的人类学视野

方法与观念

[J].

美术观察

,2019,(1):18-21.

[4]

渠岩.艺术乡建

许村家园重塑记

[J].

新美术

,2014.

程中

在以乡民为核心的前提下

不应当忽略其他主

体的能动性

应建立多主体协同共存

平等互利的乡

建氛围

.

(11)

[5]

方李莉.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人类学家与艺术家对话

艺术乡建的宗旨不仅在于景观审美的建设

更在

于人心的建设

在于

乡民主体

之人心的建设

在于

主体性

与“

主体间性

的综合把握

乡村的复兴基

点在于乡民本身

持续的在地积累和谦虚地学习在地

文化是艺术家以艺术融入乡村的重要渠道

但谦虚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7.

[6]

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二卷

)[C],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

,2013.

[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

的学习态度绝不是迎合极端的物欲诉求

艺术在乡村

的普及与乡民的关系在于相互成就

艺术源于真实的

乡民生活

而乡民也能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审美提

,逐步建立对家园的文化自信

这是我们需要长期

,1989.

[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

)[MJ.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

,1990.

[9]

李程.碧山计划引哈佛博士周韵与策展人欧宁笔战

[EB/

0L

]

.

https

//www.

guancha.

cn/culture/2014

_

07

_

06

_

实践

、不断探索的道路

(责任编辑

陈娟娟)

244166.

shtml,

2014-7-6.

碧山计划

"

2011

6

5

艺术下乡项目

碧山计划

在广

州时代美术馆正式启动

活动发起人是欧宁和左靖

是一个关

[10]

潘力

北川富郎等.日本当代艺术策展人北川富郎访谈

[J]

•公共艺术

,2016,(5).

于知识分子回归乡村.接续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事业和克鲁泡特

(

Peter

Klopotkin)

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重新激活农村地区的

公共生活的构思

它主要是针对亚洲地区迫人的城市化现实和

[11]

顾博.从

许村计划

青田范式

[

J

].

中国艺术

,2018

,

.

(9)

[12]

吴玛俐.艺术与公共领域:艺术进入社区

[M].

台北:远流

全球农业资本主义引发的危机

试图摸索出一条农村复兴之

路。

教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并经作者整理绘制

夥县百工

调查项目起源于左靖和欧宁于

2011

年发起的

碧山计划

是对安徽夥县所有农村的传统手工艺进行调研

包括采访手工匠人

拍照片

拍纪录片记录下来

出版社

,2007.

[13]

李人庆.乡村建设仅依靠农民本身是不行的

艺术在其中

的作用

[

EB/OL

]

.

http

//news,

artron.

net/20140831/

n648108.

html,

2014-8-31.

[14]

格兰

凯斯特著

吴玛俐译.对话性创作:现代艺术中的

图片来自

传家》

央视频

同④

社群与沟通

[M].

台北:远流出版社

.2004.

A

Study

of

the

Subjectivity

of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nstruction

LU

Yan-hong

(

College

of

Arts

,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ng

,

Shanxi

,

030600

)

Abstract

:

"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nstruction

n

is

an

attempt

by

artist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construction

in

a

gen

­

tle

way

,

to

restore

the

rural

etiquette

order

and

ethical

culture

,

w

h

an

aim

to

promot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

the

"

subjectivity"

of

'

*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nstruction"

has

attracted

the

most

attention

from

artists.

Although

the

academic

circles

agree

that villagers

themselves

is

the

real

subject

in

the

process

,

how

to

arouse

the

vil

­

lagers

x

subjectivity

and

stimulating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ill

need

deep

thinking.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related

cases

of

"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nstruction

"

,

this

paper

reminds

artists

to

integrate

into

villagers

'

lives

with

a

modest

and

cautious

attitude

and

awaken

the

villagers'

cultural

confidence

with

local

artistic

creation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rejuvenation

of

villages.

Key

Words

: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nstruction

Subjectivity

Rural

Construction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4032428a236745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