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
第5O卷第3期
Vo1.5O No.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年5月
May 2011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
基于2001 2009年CSSCI论文数据
王泽龙 苏新宁
(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8)
摘要 本文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
2001—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为基础,对该领域论文发表数量、发文类型、引用文献的语
种类型、发文分类、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和地区分布、被引用情况、发文基金资助等信息进行了分
析,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近1O年现状、总体特征、发展态势和学术影响力做了较系统的评估,旨
在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拓新提供参照与启示。
关键词 CSSCI;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评估
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制度转型与社会改
续表
革的纵深发展,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教育目标的快
发文数引用文篇均引文有引文文
∞ M
无引文
一
无引文
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
量(篇)献(篇次)数(篇)
6
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学者们关
2004
H∞
4
章(篇)文章(篇)文献比例
1 O 4
∞
一
1(
乱乱
注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不同时段研究有怎样的
2005
2006
特点?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态势如何?等等。本
2007
1 2 2 3 4 3
文依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文社会
2008
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2001--2009年中
2009
合计
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相关数据①,对我国高等教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统
育研究论文发文数量、发文类型、被引用情况、引用
8 8 6㈣ 2 5;
计获得;无引文文献比例为无引文文章篇数除以发文数量
。; L
文献的语种类型、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和地区分布、
发文基金资助等信息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
%%%%%
研究的现状与学术影响力做了系统的评估。
一
、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和引文概况分析
我们首先考察近1O年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数
量与引文情况。
表1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引文概况
\类型发文数 引用文篇均引文有引文文无引文无引文
图1 2001--2009年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发文总数、
年 \ 量(篇)献(篇次)数(篇) 章(篇)文章(篇)文献比例
引文及篇均引文数变化情况
表1给出了2001—2009年高等教育研究的论
文数量及引文情况。从9年间发表论文数量上看,
整体呈增长趋势,2008年达到峰值的5255篇后,
2009略有下降。从论文引用文献篇次、篇均引文
收稿日期 2011-01—18
27
数来看,9年间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如
图1)。其中2008年引用文献达到30894篇次,是
2001年的5.39倍;篇均引文也从2001年的2.03篇
增长到2009年的6.34篇,增长了2.12倍;有引文
文章数从2001年的1030篇增长到2009年的3129
篇,9年问增长了2.04倍,有引文文章数占论文比例
从2001年的36.48 上升到2009年的78.92 ;而
无引文文章数则从2001年的1786篇下降到2009
年的836篇,占论文比例也从63.42 下降到
21.08 。这些趋势表明,高等教育研究受到更多学
者关注,尤其是篇均引文数和有引文文章数的大幅
度增加,说明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学术性和规范性
正在逐步提高。
表2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高等教育
研究论文类型统计 单位:篇次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统
计获得
表2为对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不同类型的统计。
如表所示,在总共检索的33459篇文章中,研究型
论文占发文总量的92.15 。研究型论文是高等
教育研究的主体,绝对数从2001年的2651篇上升
到2008年的4799篇后(在2009年又回落到3699
篇),其占发文总量的比例9年间保持在9O 至
94 之间。研究型论文代表了整个高等教育学术
研究的核心。
除研究型论文外,综述、评论、传记资料、报告、
译文等类型论文占发文总量的7.85 。从数量上
看,9年间,综述类和传记资料类的文章数量一直
处在波动之中,数量增加不大;学术评论、译文类的
文章数量呈小幅增长趋势;报告类的文章数量上升
幅度较大,2001年为37篇,2006 2008年连续3
年超过160篇,但2009年,报告类文章下降到72
篇,与2009年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总数下降相一致。
28
以上数据可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其一,高等教育
∞ ∞ ∞ 计 厶日
研究论文中,综述类和传记资料型研究成果不多,
特别是综述类,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研究成果偏
盯 % 跗 勰 ∞ 船 " ∞ ∞ 默 们 卯
少。其二,评论类和译文类论文是对研究型论文学
术影响力的一种承认方式,这两类论文数量的增加
∞ ∞ 。_
说明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呈上升的趋
势。其三,报告类型论文数量的增加,尤其是作为调
卵 ∞ ”
查报告、政府咨询报告数量的增加,
3 3 O 8 7 2
说明在高等教育
1 踮
研究领域,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政府政策的能
力在增强,学术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不断提升。
钉 m
表3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
引用文献的语种统计
蛆 鼹 川
单位:篇次
们 勰 ¨ 诣
ZUUl 4 7l bb U 3l 6 bb/
2002 5572 1260 93 11 9 1 11 783
2003 6079 1494 53 3 25 6 7 846
2004 8584 2384 116 4 23 8 9 1O17
2005 10582 2824 70 5 27 7 9 1 5O8
2006 1 4451 3751 104 6 25 1 1 2 2052
2007 15978 4469 65 9 67 1 6 7 2469
2008 21186 6793 68 0 37 11 8 2775
2O09 16671 5552 89 0 28 3O 31 2700
合计103474 29186 757 38 272 83 100 14707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统
计获得
“引用文献语种统计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
映出学科的国际化程度和受国外学术成果的影响
状况。”②表3是2001--2009年问中国高等教育研
究论文引用文献语种构成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
中文引用文献的数量一直占着绝对的高比例,在总
共收录的148617篇引用文献中,中文引用文献
103474篇,占全部引用文献的69.63 。比较来
看,中文引文文献2001年占全部引用文献的
76.34%,到2009年变为了66.42 ,下降了近l0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外文引用文献数占全部引用
文献的比例9年问则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2009年
达到了33.58 。外文引用文献中,英语引用文献数
量达到了29186篇。除英语引用文献外,外文引用
文献数依次较多的是日文、德文、法文和俄文,其他
语言类型的引用文献比较少。
上述情况说明了如下问题:首先,中国本土的
高等教育研究水平在不断提升,引用文献数的大幅
表5 2001--2009年CSSC1收录的高等教育
续表
研究论文最多的作者(前40位)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统
计获得
表6 2001 ̄2009年CSSCI收录的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200篇以上的机均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统计获得
30
表5给出的是2001 2009年发表高等教育研
究论文最多的前4O位作者③,这里仅指这些作者
针对高等教育研究所发表的论文。这些发文作者
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5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献
的机构。在这27个机构中,师范类高校有8个(此
统计将西南大学归入师范类),非师范类高校19
个,占总数的70.4 ,这说明在高等教育研究领
域,师范类高校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但是从排名
君以43.6篇排名第一,年过九旬的厦门大学的潘
懋元以38.7篇名列第三。有4位是来自于教育部
的学者型官员,如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前任教
育部部长周济等。还有1位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会长周远清。这40位作者中大部分为高等教育研
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有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泰
斗,也有各高等院校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还包括
一
前五位的机构属性来看,师范类占有第一和第五位
置,特别是排名第一的北京师范大学,以发文1036
篇占总发文量的近1o ,说明师范类高校仍是高
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作为非师范类的代表院
校,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
等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从这些机构的
分布来看,有20个机构位于东部地区,其中北京地
区5个,来自中部的有4个机构,其中3个属于湖
北省,仅有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3所
高校属于西部地区。
些年轻的后起之秀。4O位作者中,来自东部④的
有29位,其中北京地区的有11位,所在区域为中
部的有10位,而来自西部地区的只有1位。按作
者所属高校来看,华中科技大学有6位,有4位来
自厦门大学,3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
表6反映的是2001—2009年间,在高等教育
结合表5和表6,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特别是
东部地区和一部分中部地区的高等院校,是从事高
等教育研究的绝对主力。高校以其特有的学术氛
围、难以比拟的研究资源、众多的专家学者,凝聚了
研究领域发文总数超过200篇的27个机构。在这
27个机构中,除教育部外,26个是高等院校,占总
数的96.3 ,说明高校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最主要
较强的研究实力,代表了整个高等教育研究的最高
水平。
表7 2001--2009年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地区统计
31
续表
排序 机地区名称 发文数量(篇)
2001 2002 2003 2004 2O05 2O06 2O07 2008 2009
合计
加拿大 1 2 3 5
德国 3 2 1
其他国家(地区) 1 2 4
澳大利亚 1 2 2
青海 1
云南 2 1 3
韩国 1 1 2
澳门 1 1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统计获得
表7是2001—2009年间不同地区发文情况的
术影响力做了进一步分析。
统计。由表7可知,北京是发文量最多的省市。位
表8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高等
列第二至第四位的江苏、浙江、湖北、上海,都是高
教育研究论文引用最多的作者(前40位)
校和学术研究机构云集之地,这几个地区的发文总
量都超过了2000篇。排在前十位的地区中,属于
东部有7个,2个在中部地区,剩下的一个陕西属
于西部地区,其中除了排名第九的福建和第十的山
东外,其发文量都超过了1000篇。排名最后的5个
大陆省区为宁夏、内蒙古、海南、青海和云南,这其中
4个属于西北或西南省区,其发文量都没有超过100
篇。这说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研究水平较低。
四、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分析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并从哲学知识论或
科学社会学的立场、理念理解学术影响力时,学术
影响力对于整个社会的理性导向所产生的推动力
通过三个基本途径得以实现:一是通过教育、传媒
等文化传播形式影响和推动人的现代化与公共领
域的发展;二是通过政治(政策、制度)、法律影响和
推动现代政府制度的创新与公共理性的积累;三是
通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影响和推动市场发
育、变革与公共价值的增长。因此,真正的学术影
响力只能产生于学术成果的精神生产过程之中,取
决于这个生产过程及其结果是否带来人文精神与
科学精神,从而与这种精神产品的思想性、创新性
与规范性成正比。⑤一个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不仅要
看其研究成果的“量”,即研究成果的数量,还要看
其“质”,即其论文被引用或被采用的次数,这更能
体现学者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因为“它表明
了某一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受关注的程度,以及对学
科发展的影响程度”⑥。同时,“合作研究(学者间、
机构间)的情况”、“研究的基金资助情况”也是评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
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所以,本文根据
索统计获得
CSSCI中根据“论文引用”、“基金资助”、“合作合 表8反映的是2001—2009年间论文被引次数
著”等情况的统计数据,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
最多的37位作者⑦。从作者所属机构来看,在表
32
中名列前5位的有3位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学者,这
表明华中科技大学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处于学术
领先位置。排在前10位的作者多为各高校和研究
机构的著名学者。值得关注的是,在发文数量排在
前十的和被引用的数量排在前十的作者中有重叠
的学者,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献君、别敦荣,厦门大
3O ,而且9年间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从2001
叽 ∞ ∞ ∞计
年的31.68 上升到了2009年的38.36 。其中,
1 2 1 2 2 2 2 3 2
加加 加加加加 加A日
∞ 嬲 ¨
两人合作是高等教育研究合著的主要形式,占总数
的67 左右。但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作者之间的
合作仍然和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上的研究合作存
在相当差异~,高等教育研究作者的2人合作方
m黜猢 3 8 9 1 9 1 4 4 8 r
6 2 3 3 2 黧黧 门
学的潘懋元,前教育部长周济,南京师范大学的王
建华等,说明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有一批同时具有
学术创造力和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学者。
从作者所属的机构来看,高等院校的学者有
式主要是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合作,而自然科学和
工程科学合体研究是一种不同学科间的或是大团
%ⅢⅢ Ⅲ m
体之间的合作。高等教育研究中3人合作和4人
及以上等形式合作的绝对数有所增加,但相对比例
4 7 6 6 O 2 1 1
33位,占总数的89.19 ;来自教育部的有2位,其
余的2位中,1位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
清,1位来自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从作者所属的
地区来看,有26位来自东部地区,占总数的
变化不大。总体而言,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种科学基
弘 盯盯
金和课题项目的增加,以及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年
够% ” ¨ "
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增加,这种合作论文的方式
处于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
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但在提高合
作度的同时,合作方式应该进行转换,应该向着跨
机构、跨学科、跨团体和跨国家的方式发展,这样我
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会上升到一个新
的高度。
7O.27 ,这其中11位来自北京地区,9位来自中
部地区(主要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占总数的
24.32 ,有2位来自西部地区,占总数的5.4%。
表9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高等
教育研究论文作者合著情况统计
年份\者姜 (篇)著(篇)著(篇): 慧妻文 墨(篇)(篇 荔) 比例
表lO反映的是2001—2009年间基金资助的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基金情况统计。从各种受基金
资助的论文的数量上看,2001年此类论文只有68
篇,而到2009年上升到了1533篇,增长了21倍还
多;结合表1分析,基金资助的论文占高等教育研
究论文发文总量的比例从2.4 上升到了38.7%,
这说明基金资助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支持在逐年增
大。从资助基金的种类来看(如图3⑨),属于其他
类型基金资助论文最多,占全部基金资助论文总数
的32.4 ,其后依次是教育部基金、省(市)基金和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
索统计获得
国家级基金,分别占27.6 、26.6 和12.1 ,排
表9给出的是2001—2009年间该领域论文作
在最后的基金类型是中科院基金和社科院基金,其
支持发表的论文分别只有6篇和2篇。从基金
比例的变化趋势来看,教育部基金表现出下
者合著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
的学者合作程度比较高,每一年的比例都高于
表10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基金资助的高等教育论文基金情况分布统计
\基金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国家社
1
4
1
5
10
25
49
79
105
国家自 国家其 教育部 其他部 中科院 社科院 省(市)
年份\ 科基金 科基金
8
8
i4
14
12
23
27
36
39
他基金
1
0
5
5
15
36
48
72
83
基金
31
38
80
111
143
193
235
437
382
委基金
0
2
0
5
9
7
14
18
13
基金
0
0
0
0
3
1
0
0
2
基金
0
0
0
0
0
0
0
2
0
基金
8
32
36
63
114
167
288
448
433
合计 279 181 265 1650 68 6 2 1589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统计获得
33
降的趋势,从2001年占45.6 ,o4下降到了2009年
的24.9 ,而省(市)基金的比例从11.8 上升到
了26.6 ,国家级基金和其他基金论文占基金资
助论文总量的比例基本上是处于逐步上升趋势。
这些变化趋势说明高等教育研究不再只是受国家
关注,这一领域现已受到了地方上的重视,省(市)
一
级加强了对相关研究的关注和支持。总体来说,
高等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其论
文受到基金支持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对于提高该领
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在这些基金支持中,其他基金、教育部基金和省
(市)基金无疑是最重要的三股力量。
、
\ —— \
/弋/ ~ . 一 ~。
掌蕊 一~== 一一 ?=》嚆噎
、 /一一
/ 、、 一一
2001 2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图3 高等教育论文各类基金资助比例概况
五、结语
通过对2001—2009年间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
和引文情况的多种数据考察和分析,可见高等教育
研究的总体趋势是不断朝向高水平和宽领域的方
向发展的。从论文的类型来看,研究型论文是研究
成果的主要类型,对综述型的研究重视不够。从引
用文献的语种来看,中文和英文文献是主要的引用
语种,但是要想全方位的提高学术水平,其他语种
的引用应该受到关注。从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来
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
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依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主
要内容。对于研究学者、机构和地区的考察可以看
出,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主要是来自于各高校的教
授、学科带头人;高校是研究的“重镇”,其他机构,
如教育部等行政主管部门与专门研究机构也是高
等教育研究不可缺少的力量;东部地区,特别是北
京和沿海发达地区是研究的“主力军”,中部的某些
34
地区,如湖北,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主要学术力量来
源地,而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高等教育研究也相
对滞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也需要实行研究的“西
部大开发”。从对“论文引用”、“基金资助”、“合作
合著”的考察来看,学者论文质的方面更能表明其
学术影响力;而合著论文的情况不仅从另一个角度
反映了研究的学术影响力,还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
向;基金资助论文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而随着基
金资助的扩大,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将会不断提升。
注释
①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超过3000家,刊发高等教育
研究的论文很多,CSSCI来源期刊是其中的少部分,但
CSSCI来源期刊无疑是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部分,并且
覆盖每一个学科。
②⑥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
告(2000—200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
887页,第910页。
③表中共45位学者,为了方便研究和分析,在此只考
虑4O位实名的作者,5位匿名或无名的作者暂不做分析。
④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我国东、中、西部(不含港
澳台)的一般区域划分为,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
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
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
(市);西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同时,为行文
方便,本文不将东北地区单独列出。
⑤袁玉立:《学术影响力与学术期刊的导向》,《北京行
政学院学报92007年第4期。
⑦表中共4O位学者,为了方便研究和分析,在此只考
虑37位实名的作者,3位匿名或无名的作者暂不做分析。
⑧姚俊:《社会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学术影响力分
析——基于CSSCI(2005 2006)数据》,《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⑨本图中“国家级基金”包括表11中“国家社科基金”、
“国家自科基金”、“国家其他基金”三项。
责任编辑曾新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0831403a182345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