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2009 英汉语言表达中_想像性运动_的认知阐释_李雪

李雪2009 英汉语言表达中_想像性运动_的认知阐释_李雪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

2009年4月

Apr.,2009

                

第11卷第2期

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LawVol.11No.2

 

社科综论 

文章编号:1001-2397(2009)02-0130-06

英汉语言表达中“想像性运动”

的认知阐释

李 雪

(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

摘 要:客观上是静止的现象,在语言中被表述为运动的,这种现象Talmy称之为“想

像性运动”。“想像性运动”在英汉语中大量存在而不容忽视。英汉语中大量存在的“想像

性运动”的表述类型,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想像性运动”本质,可以发现它与人类重要认知

模式———隐喻和转喻有重要关系。

关键词:想象性运动;认知;隐喻;转喻

中图分类号:DF55  文献标识码:A

景(scenery)在飞奔(rushpast)、屋顶(roof)在倾斜

  一、语言表达中的“想像性运动”

  首先看几个英语中常见的表达:

Thisfencegoesfromtheplateautothevalley.

Thecliffwallfacestoward/awayfromtheisland.

Thesceneryrushedpastusaswedrovealong.

Theroofslopessteeplydownward/upward.

Thehillgentlyrisesfrom/fallstothebankofthe

river.

这些表达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并未觉得有任何

独特或异常之处,但是仔细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上

述表达的共同问题所在:篱笆(fence)、峭壁(cliff)、

风景(scenery)、屋顶(roof)、小山(hill)等,客观上都

是静止不动的物体,却在语言中被表达为运动的物

体,如篱笆(fence)可以走(gofrom…to)、峭壁

(cliff)可以面向或背离(facetoward/awayfrom)、风

(slopedownward/upward)、小山(hill)在升起或下降

(risefrom/fallto)。这样一种现象,Talmy

称之为

“想象性运动”(fictivemotion),因为它们并非真实

的现象。Langacker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主观运动

(subjectivemotion)”,与“客观运动(objectivemo-

tion)”相对应,其实质与Talmy的概念一样,只是表

达方式不同。Langacker认为,表达运动的词用来描

述静止的物体是一种语义转变,这种语义转变由主

观化(subjectification)所引起,即对客观场景的主

观识解。这一解释不无道理。但是Langacker提出

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这一术语主要是为了分析

一些语法化现象

[2][3][4]

[2]

[1]

,并未用大量的实例来分析

和解释“想像性运动”这种语言现象,所以他的解释

过于抽象和贫乏。然而,Talmy却对这种语言现象

作出了详细的分类并从认知上作出了解释。本文

在对Talmy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之上,阐述

笔者个人的观点和见解,希望引起国内语言学界尤

其是汉语学界对该语言现象的重视。

收稿日期:2009-03-02

作者简介:李雪(1975-),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外国语

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130

李 雪:英汉语言表达中“想象性运动”的认知阐释

(5)dintothevalley.

  二、英汉语中“想像性运动”的类型

  在描述运动事件框架时,Talmy

提出了4个认

知要素:移动主体(Figure)、参照物(Ground)、移动

(Motion)和路径(Path)。其中路径(Path)是运动事

件的决定要素,是描述运动事件的主要因素。所以

我们在描述“想像性运动”时,同样要借助这个要

素。这一节我们以英汉语为例来看语言表达中常

见的想像性运动类型。

(一)放射型(Emanation)

放射型“想像性运动”,是指一种不可见的事

物,如光线,从某个来源发出后所做的一种想像性

运动。例如:

(1)isshiningontothebackwallof

thecave.

htisshiningontothebackwallofthe

cave.

在上例中,光线(thesunorthelight)照射在岩

洞的后壁上,shineonto(照射在…上)明显是表现运

动的词汇。虽然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光子是运动的,

但是人的肉眼却不可能看得到,所以上述语言表达

中光线的运动只能是一种“想像性运动”。这种表

达在汉语中也存在,例如:

(2)a.阳光照射在墙上。

b.灯光照在墙上。

除了光线之外,语言表达中常见的还有包括阴

影(shadow)、视线(visualpaths)等的“想像性运

动”,也属于放射型“想像性运动”,例如:

(3)ethrewitsshadowdownintothe

ground.

larcast/projectedashadowontothe

wall.

在例(3)的各句中,shadow是运动主体(Fig-

ure),所投射的面ground、wall是参照物(Ground),

谓语部分的动词throw,cast,project,fall,加上表

达路径的介词into无疑描述了主体的运动,当然也

是“想像性运动”。汉语中的情形:

(4)树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

下面例(5)中运动的主体并非主语,而是人的

视线。(5)a中运动的主体是主语的视线,(5)b中

运动的是言语者(conceptualizer)的视线。

过。

b.车窗外那家卖土菜的飞霞饭店从潘玉龙视

线缓缓划过。(《五星饭店》)

另外,在语言表达中两种模式还可以交叉使

用,因而也有如下表达:

(10)lkingthroughthewoodsandthe

branchthatwasstickingouthitme.

在例(10)中,前半句采取的是整体框架描述,

描述的是真实性运动,后半句又采取了局部框架描

述,即视运动着的主体静止,而把静止的树枝描述

为运动着的,是“想像性运动”。

(三)出现路径型(AdventPaths)

[5]

ffwallfacestoward/awayfromtheis-

land.

汉语中也存在这样的表达:

(6)a.潘玉龙在一家报摊上买了一张报纸,他

翻开招工广告的版面,目光从上到下慢慢划过。

(《五星饭店》)

b.人群中,潘玉龙疑惑的视线,投向中年人身

影消失的门口。(《五星饭店》)

(6)a中的“划过”和(6)b中的“投向”即是表

达运动的短语,如下面描述真实性运动的表达:

(7)a.她的手在他背上温柔地划过。

b.他把石头投向湖中。

(二)框架相对型(Frame-RelativeMotion)

语言表达可以用整体框架(globalframe),真实

地描述相对于周围静止环境而运动的观察者,如下

面例(9)a;也可以采取局部框架(localframe),以观

察者为中心,视其不动,而把周围的环境描述为运

动着的,如下面例(9)b。前一种运动是真实性运

动,而后一种运动是想像性的,Talmy称之为“框架

相对型运动”。

(8)longinthecarandlookedatthe

scenerywewerepassingthrough.

thecarandwatchedthesceneryrush

pastme.

周围的风景客观上是静止不动的,却被描述为

运动着的,如(9)b,这样的语言表达大量存在,我们

已经习焉不察,而它们实际上是与事实不符的,是

一种“想像性运动”。汉语中的例子:

(9)a.我坐在车里,看着路边的景物飞驰而

131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0452735a175931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