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痰细胞学检测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

诱导痰细胞学检测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1月上第3卷第1期 

·

12· 

Joumal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January 201 1 Vo1.3 No.1 

诱导痰细胞学检测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 

赵明丽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保健康复科,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目的:评估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对于诊断慢性支气管炎的价值。方法:对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的27位患者 

和26位健康成年人(对照组)进行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痰液诱导及诱导痰细胞学分类检测。结果: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诱导痰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O.001),其中位数分别为1. %,0.3%。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位数分别为45.75%,58.1%。结论:诱导痰细胞学检查是诊 

断慢性支气管炎的一个良好指标。 

【关键词】诱导痰(induced sputum);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慢性支气管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目前认 成组和配对设计的t检测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统 

为呼吸道炎症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主 

计学意义。 

要依据病史,物理检查,及肺功能检测及支气管舒张试验 

2结果 

等。由于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不尽相同,即使慢性支气 参数本实验各组的人数和肺功能检测结果总结如表1 

管炎的临床症状相似,但是对于药物治疗如抗炎药物治疗 表h各组受试情况(哮喘患者气道炎性标志物检测的 

的应答是不尽相同的。Leuppi J.D.及Gibson P.G.等[1 2]的 临床意义健康对照组数据) 

研究发现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对于鉴别诊断炎症反应 

的类型及其相应的初始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慢性 

支气管炎诱导痰细胞学分析表明,痰液中炎症细胞的组成 

略有不同。大量研究『3 8]E经明确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诱导 

注: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 FEV1% 

痰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测对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及炎症性标志 

占预计值%);FEV1/VC(%):(一秒)用力呼气量/肺活量; 

物的监测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痰液细胞学检测较外周血嗜 

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繁琐导致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在临床中 

PC20(m咖1): 

诱导痰液检查的各研究组中每克痰液炎症细胞的百分 

较少应用。然而,由于痰液中炎症细胞直接起源于炎症部位 

比分布,每克痰液绝对数分布和每克痰液中炎症细胞总数, 

[9],因而诱导痰中炎症细胞检测较外周血中炎症细胞检测 

总结如下表2所示: 

敏感。本研究旨在评估诱导痰细胞学检测对慢胜支气管炎 

的诊断价值。 

组别 细胞总数( 1∞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组:严格按照中华医学 

会呼吸病分会慢性支气管炎[1O】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 

组别 嗜酸性细胞(×1O 中性粒细胞(x l0 淋巴细胞(×10 巨噬细胞(×1a 

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27例,健康对照组26名,该组受 

试者均不吸烟,无心肺疾患及过敏史;肺功能正常。所有受 

试对象在实验期间病情稳定,实验期间无急性加重,无任何 

院内及院外感染,未进行任何院外治疗。 

1.2肺功能检测所有受试对象均行肺功能检测及支气 

管舒张试验。 

1.3 痰液诱导及细胞成分检测10%氯化钠20ml超声雾 

化吸入,指导患者把喷嘴含人口中,将口闭合,使气雾随着 

吸气缓慢吸入呼吸道,在吸人的同时应做深呼吸,使药液充 

分达到支气管和肺内。待感觉有痰时,深吸一口气,用力咳 

嗽以获得呼吸道或由空洞排出的痰液5~10 ml,马上送检, 

图1: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与对照组诱导痰嗜酸I生粒细胞比 

无痰则用4%和5%氯化钠溶液继续雾化,直到收集到痰标 

例 

本3~5 ml。使用钝头镊子镊取痰标本中的痰成分以减少混 

注:CB: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组,Control:健康对照组 

合于其中的唾液。痰涂片可见较多柱状上皮细胞和巨噬细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较对 

胞的标本为选择痰。将所收集的痰液与4倍体积的0.01% 

照组明显升高,其中位数分别为1.6%和0.3%,(p<0.001)。 

二硫苏糖醇溶液混匀后37"12孵育15 min。离心后收集上清 

两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O.001),如 

液冻存于一70 ̄(2冰箱,用作检测ECP水平。调节痰细胞悬 

图1所示。同时,我们还发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组和健康对 

浮密度至1 X 106/ml,痰细胞离心涂片,采用瑞氏染色检测 

照组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的所占比例的中位数分别为77.5% 

Eos等细胞占有核细胞 状上皮细胞除外)的百分数。 

和58.1%,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O.05),其绝对值相比 

1.4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 

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2所示。 

2011年1月上第3卷第1期 

January 201 1 Vo1.3 No.1 

中国中医药咨讯 

Journal of China Tradiit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13· 

图2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与对照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 

23%的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高于参考值上限(74.6%)。由 

胞比例 

本研究发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组诱导痰液巨噬细胞所 

占比例较对照组降低,其中位数分别为42.3%和51.9%两 

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O.001)。而两组绝对值诱导痰巨 

噬细胞绝对值计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显著性差异。而对 

照组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组诱导痰淋巴细胞百分比中位数 

分别为1.0%和1.65%,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5, 

淋巴细胞绝对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性差异见表2。对 

照组吸入高张氯化钠后FEV1的变化值平均为一0.61%,慢 

性支气管炎患者组为一0.78%,两组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表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组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组23%的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所 

占比例大于77.6%,50%的患者均值大于47.1%,27%的患 

者均值小于47.1%. 

表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 

比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组20%的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 

胞所占比例分别为2.8%,67%的患者均值大于0.3%,13% 

的患者均值小于0.3%。 

3讨论 

Gibson P.G.及Green R.H.等【2—3】的研究表明,多数慢性 

支气管炎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粒细胞所占比例均高于健康对 

照组,与本实验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慢性支气管炎患 

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及绝对值均明 

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本实验慢性支气管炎组27%的患者, 

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相对计数低于对照组平均值(45.7%), 

图3可知,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组23%的患者诱导痰嗜酸性 

粒细胞所占比例大于77.6%,50%的患者均值大于47.1%, 

27%的患者均值小于47.1%,表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诱导 

痰中性粒细胞相对计数明显增高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诊断可 

能具有重要价值。慢性支气管炎组中约20%的患者诱导痰 

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相对计数的升高 

对于诊断评估慢性咳嗽时很重要的,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气 

管炎的患者的早期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女口图4所示)。 

诱导痰中的淋巴细胞中的绝对及相对计数在诊断中并 

未引起重视,D’Ippolito与Fireman等f11,121的研究表明诱 

导痰在诊评肺间质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发现诱 

导痰中淋巴细胞相对计数高于健康个体的两倍。本研究也 

发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值较健康对照组 

明显升高。本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诱导痰中巨噬细胞相对计数值相对较低,实验组与对 

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随着免疫化学方法在临床实践中 

的的应用,诱导痰中的巨噬细胞相对计数(的低值及高值) 

将会对疾病早期的诊断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于气道炎 

症性疾病的诊断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Leuppi J.D.,Salome C…R Jenkins H.Markers of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aiwray hyperresponsiveness in patients with 

welleontrolled asthnla.Eur.Respir.J.2001;18:444-450. 

[2]Gibson P.G.,Fujimuro M,Niimi A.Eosinophilic bronchitis: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Thorax 2002;57: 

178-182. 

[3]Green R.H.,Brigtling C.E.,MeKenna S.,Hargadon B.,Parker D., 

Bradding P.Asthma exacerbation and sputum eosinophil counts: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1.Lancet 2002;360:1715—1721. 

[4]Metso R.P.,Petays T.,Sohlman A.,Tyolahti H.Eosinophilie airway 

inflammation as an undedying mechanism of undiagnosed prolonged 

COHg}l in primary health care pafien ̄.Respiratory Medicine 2002;96: 

52-58. 

[5]Deykin A.,Lazarus S.C.,Fahy J.V.Sputum eosinophil counts prdeict 

asthma contorl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J.Allergy 

Clin.Immuno1.2005;1 15:720—727. 

[6]Hunter C.J.,Brighfling C.E.,Woltmann G.,Wardlow J.,Pavord I.D. 

A comparison of the validity of diferent diagnostic tests in adults with 

sathma.Chest 2002;121:1051-1057. 

17 JMagnussen H.,Holz O.Monitoring airway ilfnammation in sathma by 

induced sputum.Eur.Respir.J.1999;13:5—7. 

[8]Pizzichini E.,Pizziehini M.M,Efthimiadis A.et a1.Measuring iarway 

ilfnammation in asthma:eosinophils and eosinophilic cationic protein in 

induced sputum compared witl1 peripheral blood.J.Allergy C15n. 

Immtmo1.1997;99:539—554. 

[9]杨艳平慢性支气管炎防治指南ISBN:9787117032490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1999—10—1 

[10]D’Ippolito R,Foresi A.,Chetta A.et a1.Induced sputum in 

patientswiht newlydiagnosde sarcoidosis.Chest 1999;115:1611-1615 

【ll JFireman E.,Topilsky I.,Greif J.et a1.Induced sputum compared to 

bronehoalveolra lavage for evaluating with sarcoidosis and 

non—granulomatous interstiital lung disease.Respir.Med.1999;93: 

827-834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0426997a1754942.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