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练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选举议员219名,除共产党员外,地方绅士和其他人士占2/5;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592人,例如区副议长安文钦、副主席李鼎铭,建设厅长霍子乐、教育厅长柳湜,都是著名党外人士。这些措施(
)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
C.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D.挫败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2. 1942年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构成统计(
)
县别占比
党派
共产党员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等11个县
2456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5640人
士等
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表中这一党派构成体现了(
)A.苏维埃政权结构
C.“三三制”原则
B.边区县域分治
D.基层群众自治
3.孙中山在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时称:“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又称:“至于政府之组织,有总统制度,有内阁制度之分。……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孙中山对内阁制的态度变化
(
)
A.反映政党政治已名存实亡
C.旨在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B.体现革命派政治立场摇摆
D.说明当时民主法治的完善
4.为进一步巩固边区,发展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向边区二百万人民提出二十一条施政纲领。下列项中,属于该纲领内容的有(
)
①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①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实行民主合作
①惟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农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
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奋斗
A.①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5.抗战时期的山东根据地在举行民主选举时,妇女们也跟男子一样踊跃地参加,有些地区的妇女选民比男子还要多。如莱芜某村的选举大会上,男子144人,女子150人;某峪村男子120人,女子125人。这说明,山东抗日根据地(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扩大
B.彻底实现了女性的解放
D.成年男性积极参军作战
6.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实施“三三制”建政原则后,政权监督机制分别由党内监督、参议会监督、政府监督、党外人士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这些实践(
)
A.保证了战时民众权利和合法权益
C.是我国权力监督思想的首次运用
B.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经验
D.为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主持党务和竞选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宋教仁此举(
)
A.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制
C.未能阻止袁世凯称帝
B.凝聚了反袁的革命势力
D.说明当时共和制不健全
8.孙中山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1924年,他发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根据这一阐述,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应该是(
)
A.1926年,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B.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
C.1946年,国民党召开由其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
D.1948年,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正副总统,建立总统府
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抗日战争时期,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C.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扩大
B.中共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10.读表。大行政区的设置有助于中共(
)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设置大行政区的概况
成立时间
1948年9月
1949年8月
A.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C.领导国统区反蒋运动
B.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
大行政区管理机构
华北人民政府
东北人民政府
大行政区下辖区域
5个省、2个市
6个省、1个行署、4个直辖市
11.下图是1944年发表的宣传画《只有你不够资格》。该画旨在(
)
A.响应红色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号召
C.适应巩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需要
B.赞扬劳苦大众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D.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成果
12.沈钧儒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如图是毛主席签发的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长的任命书,现藏于中国法院博物馆。材料可以反映出(
)
①新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①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重要成就
①新中国政党制度已迈入制度化轨道
①博物馆是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
A.①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13.民国初期,宋教仁称,中国已经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同盟会应当实现由革命党到政党的转型,“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由此可知,宋教仁主张(
)
A.完善民主程序,建立共和政体
C.组建政党内阁,维护民主政治
B.树立领袖权威,强化中央集权
D.提升议会地位,落实主权在民
14.1936年1月15日,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共两党关系有所缓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中共意图组建联合政府
D.中共积极调整斗争策略
15.如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建立的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三级系统汇总。这一干部培训系统(
)
党员干部教
育 教育 育
小学教员训练初党员训练班
级 训练班 校
短期师范学校
苏维埃干部 短期职业学班
苏维埃干部各种职业教师范教育
职业学校
中央农业学中党员干部训政治学校
级 练班
高尔基戏剧学校
高共产主义大苏维埃大学
级 学
A.激发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C.服务于苏区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B.促进了解放区文教体事业的发展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学校
中央列宁师范校
初级师范学校
16.下表是山东地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某时期地主、自耕农、佃农负担比例。作出这一决定的时期是(
)
阶层
收租地10
主
自耕农
佃农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
8
10.4
8.8
14
14
19
7
11.3
10.0
18.0 30 58 15.3
胶东区(%) 滨海区(%) 清河区(%) 鲁中区(%) 鲁南区(%)
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提出与民主党关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之后,进一步强调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这一变化(
)
A.构筑了现行政治的基础
C.调动了广大群众积极性
B.增添了依法治国的新活力
D.注入了多党合作的新内涵
18.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该规定(
)
A.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形式的需要 B.极大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
C.体现了中共探索民主政权的尝试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9.1913年5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合并为进步党,以“出而组阁,抵制国民党”。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为当选正式大总统,又收买近百名国会议员,成立公民党,为大选拉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资产阶级政党的局限性初显
C.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加剧
B.政党已沦为专制统治工具
D.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20.下图记录了陕甘宁边区“投豆选举”的历史瞬间,像这样的大规模的全民普选从1937年至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三次。全民普选落实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政治,选举第一”口号。这一现象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
C.“三三制”原则得到广泛认可
B.中国共产党重视基层民主建设
D.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建立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选举议员219名,除共产党员外,地方绅士和其他人士占2/5;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592人”可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议员成分有共产党员、党外人士、地方绅士,这是三三制,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项;材料与军事行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1942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员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3月6日起抗日民主政权中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工人和农民,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所以材料表中这一党派构成体现了“三三制”原则,C项正确;苏维埃政权是列宁提出的在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斗争中组织劳动群众的一种政治形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县域分治是根据地理的、经济的、群众的生活习惯等条件和便利于工作上的管理与领导来进行划分的,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与材料时间“1942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孙中山最初不支持内阁制,但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改为支持内阁制,结合所学,孙中山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主张采取内阁制,以总理和内阁限制作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C项正确;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1913-1914年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而材料所述的孙中山交卸临时大总统,支持内阁制发生在1912年,排除A项;孙中山转变态度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有关,并非政治立场摇摆,排除B项;民国初年民主法治尚不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依据材料“为进一步巩固边区,发展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向边区二百万人民提出二十一条施政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实行民主合作;惟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农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属于该纲领的内容,①①①B项正确;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奋斗,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AC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据材料“抗战时期的山东根据地在举行民主选举时,妇女们也跟男子一样踊跃地参加,有些地区的妇女选民比男子还要多”可知妇女选民人数增多,妇女获得选举权,说明当时山东根据地共产党群众基础的扩大,C项正确;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并非民主共和制度,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女性获得选举权体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此时期女性尚未获得彻底解放,封建的家庭伦理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束缚女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女性获得选举权,并踊跃参加选举,通过女性踊跃参加选举不能表明成年男性积极参军作战,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实施“三三制”建政原则的同时,陕甘宁边区还通过党内监督、参议会监督、政府监督、党外人士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相对完整的政权监督机制,这些实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经验,B项正确;保证了战时民众权利和合法权益并非陕甘宁边区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的主要意义,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于局部地区的执政和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具体做法,并非我国权力监督思想的首次运用,排除C项;多元政权监督机制的建立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教仁通过改组国民党,使其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此宋教仁此举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制,A项正确;宋教仁被刺杀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反袁的革命势力,排除B项;宋教仁在1913年就被刺杀,而袁世凯称帝在1915年,而材料强调宋教仁改组国民党的作用,排除C项;国民党可以获得多数席位,说明共和制
比较健全,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军队占领北京后,南京政府于1928年6月12日发出《对内施政方针通电》,表示要结束军政,开始训政。因此,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应该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B项正确;根据材料“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A项属于军政时期,国家之统一”可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应该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可知,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敌后革命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随着国内矛盾的变化不断适时调整其政策,D项正确;“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与“三三制”原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共对社会性质的认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扩大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从材料中所反映的中共设置大行政区的概况可得出,大行政区所管辖的地区范围大,主要涉及的是解放区,这种设置一定程度是体现了军事管制的色彩,有利于加强对解放区的管理,巩固解放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D项正确;1948年抗战已经胜利,排除A项;战略反攻序幕的揭开是1947年,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区,而不是国统区,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宣传画的时间1944年、人物形象以及文字信息选民登记表,可以推断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巩C项正确;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红色苏维埃政权主要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
苏维埃政权改为边区政府,排除A项;1944年抗日战争主要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宣传画中未涉及反封建的宣传,排除B项;1944年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因此不可能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沈钧儒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毛主席签发的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长的任命书”,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沈钧儒作为民主人士参加新中国政权建设,反映出新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也体现了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重要成就,所以①①符合题意;图中的任命书现藏于中国法院博物馆,反映出博物馆是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所以①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①①均符合题意,C项正确;图中的任命书签发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党制度尚未迈入制度化轨道
,所以①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宋教仁认为民国建立后,中国革命进入建设时期,同盟会应该向政党转型,所以他致力于进行国会选举。因此他是主张组建政党内阁,维护民主政治,C项正确;民国建立之初就建立了共和政体,排除A项;宋教仁主张维护民主政治,并不是树立领袖权威和提升议会地位,排除B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可知中共在政权建设方面,将选举权扩大至工农阶级之外,积极调整斗争策略以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D项正确;国共两党关系有所缓和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排除A项;组建联合政府是在1945年七大提出的,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37年9月,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建立的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三级系统汇总”表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央苏区的干部培训系统分类明确,这有利于革命时期干部教育的发展,是服务于革命时期经济政治需要,C项正确;干部教育系统与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无关,排除A项;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区域,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苏区干部培训系统,排除B项;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依据材料“山东地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某时期地主、自耕农、佃农负担比例”,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保留地主阶级,结成统一战线,这一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其余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十六字方针”,“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以及“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这一变化注入了多党合作的新内涵,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多党合作,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所体现的变化内涵,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1942年”“陕甘宁边区”可知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材料中关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规定,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体现了中共对民主政治道路的探索,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民主政治道路的探索,而非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共建立民主政权的尝试,是否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由材料无法推断得出,排除B项;材料中的条例颁布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袁世凯为了自身统治的合法性,试图利用政党政治扩大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局限性无关,排除A项;政党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题干中记录了1937—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全民普选落实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政治,选举第一’口号”,强调中国共产党在边区进行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探索,因此选B项,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才提出了《论联合政府》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8871551a159044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