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
“乖”的词义演变
词义的演变有其内在的动因和演变机制。在历史长河中,“乖”一词的词义几经变迁。本文主要通过语料分析及问卷调查两种研究方法探究“乖”字的使用情况,并尝试推断它是如何演变出“违背,背离”和“顺从,不淘气;聪明”两个完全相反的义项。同时,对“乖”字在河南新乡方言中作为称呼语泛化这一现象进行了考察,并尝试分析其泛化的演变机制。
标签:“乖” 正反同词 称呼语 泛化
一、引言
词的含义在历史进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要想更好地阅读古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义;或是要在言语交际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形象、精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要对词义演变进行系统了解。现代汉语中,“乖”字常用来形容孩子听话、懂事,在某些方言中甚至可以用作面称,直接称呼他人,但在古代文献中却常用其来表示“违背,背离”之义。表达含义的转变自然有其特殊的动因和演变机制,本文试从两个阶段来探究“乖”字的义项演变及其演变原因。
二、“乖”字的义项演变及其演变机制
(一)“乖”字的义项演变
《说文解字》:“乖,戾也,从而兆。兆,古文别。”由此可知,“乖”字是个会意字,小篆字形像羊角形,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如汉代王充《论衡·薄葬》中写道:“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各有所持,故乖不合。”这是说:现今墨家否定儒家,儒家否定墨家,各有各的主张,所以互相违背相互矛盾。这里的“乖”就取其“违背,背离”的本义。谷衍奎先生在《汉字源流字典》写道:“篆文‘乖’的初文应为‘’(乖,拐),篆文乖像羊角形,向两边分张,故用以表示‘分背’之义,官话方言中用‘拐’,后来‘’用作偏旁并借作了‘拐’,‘相违背’之义便又加了义符‘兆’(表分裂)写作‘苝’,隶变以后楷书写作‘乖’,‘兆’变成‘北’(二人分背),读作guāi,本义指违背、不协调,后专指人性情、言行不合常理,别扭。”通过对古文献典籍的语料考察发现,“乖”字不仅本义“违背,背离”有广泛的使用,通过相似引申、相关引申、相因引申等引申出的各个义项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汉语大词典》中,“乖”共9个义项,见表1。下表是笔者通过北大语料库考察的“乖”字的义项随时代发展的演变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乖”字从“违背,背离”义演变出完全相反的“机灵,聪明;驯服”义这种现象从宋代之后才开始出现。宋代《朱子语类》中的“圣贤在当时,只要在下位,不当言责之地,亦是圣贤打乖处。”这里的“打乖”就是“耍花招,机变”之义。此后,“乖”字表示“机灵,伶俐”“不淘气,驯服”等意义在文学作品中开始经常出现,如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歌重会珍珠衫》:“却说蒋兴歌跟随父亲做客,走了几遍,学得伶俐乖巧,生意行中,百般都会。”这里的“乖”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2293160a119819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