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日发(作者:)
第l期 2012年1月 电 源 学 报 NO.1 Journal of Power Supply Jan.2012 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多输入全桥变换器 程慕宇,王勤,,h-岚,王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江苏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 摘要:多输入直流变换器(MIC)以其电路结构简单、元器件数量少而越来越受到关注。提出了单原边绕组电流源 型全桥型MIC的电路拓扑系统生成方法,介绍其控制原则和电路特点。在所生成的单原边绕组隔离电流源型MIC 中.变压器只有一个原边绕组,与传统多原边绕组电流源型MIC相比较具有结构简单、元器件数量少等优点,既可 以单独向负栽供电又可以同时向负载供电。变换器前级采用电流源型结构。输入电流连续且脉动小,可有效延长光 伏电池、燃料电池等的使用寿命。以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双输入全桥型变换器为例,分析其工作原理和控制 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 关键词:多输入;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全桥变换器 中图分类号:TM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805(2012)01—0064—07 引言 由于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资源的日益匮乏以及 它们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开 发与利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目前应用较多 文献【5】提出了Boost型多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多输入 全桥变换器。图1给出了以双输入为例的电路拓 扑。该电路由两个相同的原边电路和一个共用的输 出整流滤波电路构成。它通过高频变压器磁通叠加 的方法将两个输入直流电压变换成一个输出直流 电压。 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主要有光伏、风力、水利等。但是 均存在电压供应不稳定、不连续、随气候条件变化 等缺点,因此需要采用多种能源联合供电的分布式 供电系统。 常规的新能源分布式供电系统,是将每种能源 形式分别通过一个直直变换器进行能量变换,将各 种能源变成直流输出,并联或串联到同一直流母线 上给负载供电.旨在确保多种新能源联合协调供 电,但其结构比较复杂,同时成本较高 。为简化电 西D月 .D舰 I . R — l D 路结构,降低成本,外国学者提出了多输入直直变 换器(Multiple—Input Conve ̄er,MIC)的概念实现了 多能源联合供电。其中电流源型变换器在输入端含 有输入电感,合理设计电感量可以保证输入电流连 图1 Boost型多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双输入全桥变换器 续且脉动小.可延长光伏电池、燃料电池等的寿命。 收稿日期:2011-07—29 文献[6】提出了脉冲电流源单元(Pulsating Current Source Cell,PCSC)的概念,PCSC可分为隔 离型和非隔离型两类。按照脉冲电流源单元连接原 则和嵌入方法 ,直接将相应的脉冲电流源单元串 联或并联,再级联相应的滤波器,即可生成一系列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资助 (NP201 1004) 作者简介:程慕宇(1986一),男,江苏淮安,硕士在读。 王勤(1967一),男,江苏江阴,工学博士,副教授。 第1期 程慕宇,等: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多输入全桥变换器 非隔离型和隔离型电流源型MIC电路拓扑[ 。其中 由隔离型PCSC生成的变换器,随着输人源数量的 增加,开关器件和变压器数量均大幅增加,变换器 结构复杂,控制困难。虽然通过共用变压器和整流 二极管的方法[71,可以使电路拓扑中只有一个原边 绕组。使变压器结构得到了简化,但每增加一路输 不能直接串联。PCSC是包含开关管和二极管的有 源开关网络,与传统的独立电压源不同。所以只要 合理控制各个PCSC中的开关管,保证在任一时刻, 只有一个PCSC向负载提供能量.这样多个PCSC 也可以串联。但是,在实际电路中,由于Boost PCSC 中的独立电流源由独立电压源与一个电感串联而 入,功率管数量随之增加四个,电路结构复杂,成本 增加。 成.并非是理想电流源。当PCSC不向负载提供能量 时,其对应的开关管Q。(如图2(a)所示)需要一直导 为了简化变换器结构.降低成本.减小变换器 漏感,本文采用非隔离型PCSC生成一族单原边绕 组电流源型多输入全桥变换器,以两个Boost PCSC 并联生成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双输入全桥 变换器为例,详细阐述其生成方法及其控制方式, 分析其工作原理,通过仿真实验进行验证。 1 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全桥 MIC PCSC能够输出高频的脉冲电流.其输出功率 是可控的。根据其直流电流源的类型,非隔离型 PCSC可分成三类。第1类PCSC的直流电流源是一 个独立电流源,第1I类PCSC的直流电流源是一个 中间存储电流源,第1II类PCSC的直流电流源是一 个独立的电流源和一个中间存储电流源之和。图2 给出了这三类PCSC的非隔离形式的电路结构,分 别定义为Boost PCSC,Buck—Boost PCSC和Sepic PCSC ̄。 (a)Boost型 (b)Buck—Boost型 (C)Sepic型 图2三类非隔离型脉冲电流单元 由基尔霍夫定律可知:电流大小不等的电流源 通,电感电流将一直增大,电感将会饱和,并且使功 率器件损坏,因此多个Boost PCSC不能串联工作。 将非隔离型PCSC串或并联组合替代隔离型电 流源型单输入全桥变换器的输人源.可以构成单原 边绕组电流源型全桥MIC,变换器除去输入源后的 部分称为母变换器ll0l。为简化起见,本文仅给出由相 同类型非隔离型PCSC并联组合的情况。图3分别 为由Boost型、Buck—Boost型和Sepic型PCSC并联 构成的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全桥MIC电路拓扑。 在所生成的单原边绕组隔离型MIC中,由 Buck—Boost型、Sepic型PCSC并联组合构成的电流 源型MIC的输出电压可以高于或低于输入电压。而 由Boost PCSC并联组合构成的MIC电路结构最简 单。 由于只有一个原边绕组。变压器的匝比设计没 有多原边绕组灵活,需要满足最小电压幅值的输入 源单独工作时,变换器可以得到所要求的输出电 压,因此这类变换器适用于多个输入源电压幅值相 近的应用场合。 Boost PCSC并联 母变换器 D j lf 。上 R÷ 用l2 fI (a)Boost型 Buck Boost PCSC并联 : 母变换器 I2 n 2 cf= 一 F-R : 江 32 D (b)Buck—Boost型 电 源 Sepic PCSC并联 .( (c)Sepic型 图3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全桥MIC电路拓扑 2 Boost型单原边绕组双输入电流源 型全桥变换器工作原理及模态分析 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双输入全桥变换 器如图4所示,图中, 与L , 抛与£2分别构成两 PCSC的输入电流源。分别定义为1}}、2#输人源; Q。,Q 分别为两个PCSC的开关管,D-,Dz分别为两 个PCSC的阻塞二极管,Q 与Q ,Q 与Q柏组成 两对互补导通的桥臂,DRl'Daz,D船,D斛为输出整流 二极管, 。为输出电压, 为输出滤波电容,吼为负 载电阻。 , 分别为变压器原、副边绕组匝数,变 压器原副边匝比n=W : 2。 Boost PCSC并联 母变换器 D r,Dm J l 一 、 一 = J D 2 D用 图4 BOost型单原边绕组双输入电流源型全桥变换器 假设功率管和二极管均为理想器件。变压器为 无漏感。根据Q,,Q 以及Q 。~Q 的开关状态,电路 分为以下七种工作模态,图5给出了其等效电路。 工作模态I:如图5(a)所示,l#输入源单独供 电,开关管Q 关断,二极管D 导通。2#输人源的电 感L:充电储能,开关管Q:开通,二极管D 反偏截 止。母变换器中开关管Q ,Q 开通,Q ,Q桕关断。 副边整流二极管D D肼导通,D艘,D船反偏截止。副 边整流电压经过电容c,滤波后给负载R 供电。 学 报 总第39期 (f)I作模态Ⅵ 第1期 程慕宇,等: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多输入全桥变换器 67 fg) ̄3Z作模态Ⅶ 图5单原边绕组Boost双输入电流源型全桥变换器不同开 关模态的等效电路图 工作模态Ⅱ:如图5(b)所示,l#输入源单独供 电,开关管Q 关断,二极管D 导通。2#输入源的电 感 充电储能,开关管Q:开通,二极管D:反偏截 止。母变换器中开关管Q砣,Q 开通,Q 。,Q 关断。 副边整流二极管D ,Dm导通,D D附反偏截止。副 边整流电压经过电容 滤波后给负载 供电。 工作模态Ⅲ:如图5(c)所示,2#输入源单独供 电,开关管Q:关断,二极管D 导通。1#输入源的电 感 充电储能,开关管Q 开通,二极管D 反偏截 止。母变换器中开关管Q ,Q 开通,Q ,Q 关断。 副边整流二极管D ,D附导通,D ,D 反偏截止。副 边整流电压经过电容 滤波后给负载吼供电。 工作模态Ⅳ:如图5(d)所示,2#输入源单独供 电,开关管Q 关断,二极管D 导通。l#输入源的电 感 。充电储能,开关管Q 开通,二极管D 反偏截 止。母变换器中开关管Q ,Q 开通,Q ,Q 关断。 副边整流二极管D ,Dm导通,D ,DM反偏截止。副 边整流电压经过电容c,滤波后给负载R 供电。 工作模态V:如图5(e)所示,1#、2#输入源联 合供电。开关管Q ,Q 关断,二极管D ,Dz导通。母 变换器中开关管Q ,Q讲开通,Q ,Q 关断。副边整 流二极管D 。,D科导通,DR2,Dm反偏截止。副边整流 电压经过电容 滤波后给负载 供电。 工作模态Ⅵ:如图5(f)所示,l#、2#输人源联合 供电。开关管Q ,Q:关断,二极管D ,D 导通。母变 换器中开关管Q ,Q 开通,Q ,Q 关断。副边整流 二极管D 。,DR4导通,D陀,Dm反偏截止。副边整流电 压经过电容c,滤波后给负载R 供电。 工作模态Ⅶ:如图5(g)所示,l#、2#输人源的 电感 。和 2分别充电储能。开关管Q ,Qz开通,二 极管D ,D:反偏截止。母变换器中开关管Q ~Q 均 关断。副边整流二极管D ~D附反偏截止。负载吼 的电流由电容 提供。 3输入输出关系 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双输入全桥变换 器工作在电感电流连续方式下。Boost变换器的输入 输出电压关系为: 矗’L= ( 一 ) (1) D 为变换器开关管Q的占空比。 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双输入全桥变换 器的脉冲源单元是两个Boost PCSC的并联组合,结 合式f1)得: 南 南 = ・( 一 t) (3) L= :(1一D 2) D 为变换器开关管Q。的占空比, 为变换器 开关管Q 的占空比。 4 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双输 入全桥变换器控制原则和能量管理 隔离型单原边绕组MIC由脉冲电流源单元组 合和母变换器两部分构成。由于两部分都含有功率 开关管,所以脉冲电流源单元组合和母变换器必须 协调控制才能保证电路的正常工作。其控制原则 是:输入功率和输出电压的调节通过控制脉冲电流 源单元的开关管来完成,母变换器的开关管则用于 保证变压器的正常工作。 对于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双输入全桥 变换器.为了保证母变换器的变压器正常磁复位, 母变换器中开关管Q 。/Qm4,QJQ 的占空比必须相 等。且180。互补导通,脉冲源单元开关管Q ,Qz的 开关频率为母变换器开关管开关频率的两倍。为了 避免电流源开路,开关管Q 。/Q ,Q。 的占空比 在实际工作时应略大于50%。图6给出了PCSC并 联构成的双输入全桥Boost型变换器的开关管驱动 电 源 学 报 总第39期 信号和变换器母线和变压器原边电压波形。假设Q。 节器的输出相叠加,PWM电路l调节Q。的占空比, 使输出稳定。 (3)工作模式III:此时l#输入源没有功率输 的占空比大于Qz占空比, 为开关管Q。,Qz的开 关周期,Ts为开关管Q l ̄Q 的开关周期。VCD为变 换器母线电压, 加为变压器原边电压。 Q, 广 Q 2 Q /Q.4 厂1 广 I I Q :/Q : J I j HD ,vo I H :: ●——一T ̄l Ib .vo 图6各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和电路主要工作波形 控制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双输入全桥 变换器PCSC单元中的两只开关管的占空比,既可 以调节输出电压也可以实现对两路输入源的功率 分配,即实现能量管理。其控制思路是:尽可能多的 利用新能源,当新能源不能满足负载功率需求时, 采用其他能源对其进行补充。这里假定1#输入源 为可再生能源,2#输入源为市电。采用如图7所示 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电流调 节器、电压调节器、PWM电路及驱动电路。图中 , 为1#输入源的输出电流基准; 为l}}输入源的输 入电流采样值;V。 f为输出电压基准;Vo为输出电 压采样值。共有三种工作模式: (1)工作模式I:此时负载功率 大于1#输人 源提供的额定功率 即Po>P ̄ ref,1}≠和2#输入 源联合向负载进行供电。电压调节器输出电压为 正,二极管D 反向截止,电压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 分别独立工作。PWM电路2调节Q 的占空比,使输 出电压 。稳定。PWM电路1调节Q 的占空比,控 制1#输入源额定功率输出。 (2)工作模式II:负载功率 小于或等于1#输 入源提供的额定功率 ,即Po<<-Pi 。Ⅳ,l}}输入源 以额定功率输出,大于负载功率.导致输出电压升 高。此时电压调节器的输出将为负值,2}}输入源退 出工作,同时 导通。电压调节器的输出与电流调 出,退出工作,由2#输人源单独向负载供电。电流 调节器不工作,仅电压调节器工作,负载能量仅由 市电提供,电压调节器控制Q:占空比使输出电压恒 定 图7能量管理控制系统框图 5仿真实验验证 图8和图9分别给出了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 流源型双输人全桥变换器单路工作和双路工作时 的仿真波形,仿真的各项主要数据为: (1)输入源l的输入电压为V =40 V; (2)输人源2的输入电压为Vm=60 V; (3)脉冲源单元开关频率 =50 kHz,母变换器 开关频率为 100 kHz; (4)系统额定输出功率为Po=800 W; (5)额定输出电压为V。=48 V+I V; (6)额定满载输出电流为/o=16.7 A; (7)变压器原副边匝比为n=W1: 2=2。 图8给出了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双输 入全桥变换器单路工作时的仿真波形。图8(a)自上 到下依次给出了Q-,Q -/Q ,QJQ∞的驱动波形以 及变换器母线和原边电压波形;图8(b)自上到下依 次给出了Q。的驱动、漏源电压波形以及输入电流和 流过Q ,D。的电流波形;图8(c)自上到下分别给出 了Q,的驱动、Q /Q 的驱动和漏源电压波形以及 第1期 程慕宇,等: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多输入全桥变换器 流过Q /Q 和副边整流二极管的电流波形。 图9给出了Boost型单原边绕组电流源型双输 入全桥变换器双路工作时的仿真波形。图9(a)自上 D1,D2的电流在母线汇合后流人母变换器开关管, 使流过Q ,/Q ,Q Q 以及副边整流二极管的电流 突然增大。仿真波形与理论分析相吻合,验证了理 到下依次给出了Q ,Qz,Q 。/Q ,QJQ∞的驱动波形 以及变换器母线和原边电压波形;图9(b)自上到下 依次给出了Q,和Q:的驱动、漏源电压波形以及两 个输入源的输入电流波形;图9(c)自上到下分别给 出了流过D。,Dz,Q 。/Q ,QJQ 以及副边整流二极 管的电流波形。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一个周期内,前级并联的两 路Boost PCSC的输出电压相等,均为n 。母变换器 开关管Q /Q 和QJQ 交错导通,占空比相等且 略大于50%。双路工作时,流过输入源阻塞二极管 r 话i I 叫 :e}I Il l !J:l I 1L一 ~ i 一 ——一一—~———●——一-~ I L————一 1 zQll|——一 I L一———一 1 l I 卜! ! r— ——’j r———~ (b)Q 的驱动、漏源电压波形以及输人电流和流过Q,,D 的 电流波形 I : l VGS LOml/Vc,s Qm4 l I I lv I l 8 1 /b d j卜三== :~ .. r ——~ I r卜、f 1/i r : I I\; l\ (c)Q。的驱动、Q 。/Q 的驱动和漏源电压波形以及流过Q -, Q 和副边整流二极管的电流波形 图8单路供电时的主要波形 论分析的正确性。 鲤鲤 Gs垃m Gs i 二:二 ; == 二::二== 二 l 9 92rn 9.925m 9.93m 9q35m 9 94m 9945m 9.95m r,s (a)各管驱动及变换器母线和原边电压波形 埘 — ———————— ———●——————————— — ————————————— ————————— ————●——‘————————— —r—— ————————一 £for———1 v r广————1广———_] f 壤 l_二一一二: 一. _ £s f lv } 9.92m 9 925m 9.93m 9.935m 9,94m 9,945"m 995111 (b)Q 和Q 的驱动、漏源电压波形以及两个输入源的输入电 流波形 :: = 三 ._1.:二._1 = 童 r■■-一 蕊 ■____==了■■■ 怠 。, 。。。 。。:竺箸。。 。。£ 二:::==j 。 。。。。 . 。。。 I9 92m 9925m 993m 9 935m 9+94m 9.945m 9.95m s c)Q。的驱动、Q 。/Q一的驱动和漏源电压波形以及流过Q ,, Q 和副边整流二极管的电流波形 图9双路供电时的主要波形 6结论 本文采用脉冲电流源单元组合概念提出单原 边绕组电流源型多输入全桥变换器电路拓扑,该拓 扑的变压器只有一个原边绕组,极大地减小了变压 器体积,降低成本。输入采用PCSC单元并联组合, 结构新颖,多个输入源可同时或分时向负载供电。 70 电 源 学 报 总第39期 文章分析了PCSC组合单元和母变换器协调工 3 7H). 作的方法,并得出控制原则——调节PCSC的开关 管Q 和Q:保证输出稳定,同时实现能量管理;调节 母变换器开关管Q ~Q ,固定占空比,保证变压器 可靠工作。 【4]王建,康龙云,曹秉刚.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能量互 补控制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5,17(6):1438一l444. 【5】Y Chen,Y Liu,and F Wu.Mulitple-input dc/dc converter based on the multiwinding transformer or renewablfe energy 印plications.IEEE Trans.Industry Application,2002,38 最后给定参数进行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 性,同时结合波形给出相应结论。 参考文献: 【1】翟秀静,刘奎仁.新能源技术[MI.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o5. (4):1096—1104. [6 Li6]u Y C and Chen Y 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synthe— sizing multiple-input dc—dc converter.IEEE Trans.Power Electron,2007,24(1):l 16—127. 【7】李艳.多输入直流变换器电路拓扑及控制策略研究【D】.南 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2】Kim S K,Jeon J H,Cho C H,Ahn J B,and Kwon S H. Dynamic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a grid-connected hybrid generation system with versatile power transfer.IEEE [8】赵为.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 业大学.2003. [9】Meinhardt M,Cramer G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grid connected photovoltaic and hybrid—power—systems.Pro. IEEE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Summer Meeting,2000: 1283—1288.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8,55(4):1677— 1688. 【3】Wai R J,Lin C Y,Lin C Y,Duan R Y,and Chang Y R. High-eficifency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for kilowatt—level stand-alone generation unit with low input voltage.IEEE [10】王勤.单原边绕组隔离型多输入变换器的研究【D].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 1. Transactions on Industiral Electronics,2008,55(10):3702- Single-Primary-Winding Current-Fed Multiple-Input Full-bridge Converter CHENG Mu—yu,WANG qin,XIAO Lan,WANG Lei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New Enery gGeneration and Power,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Nam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ming Jiangsu 210016,China) Abstract:Muli—itnput converter(MIC)has attracted many attentions for its simple circuit structure and less devices.The topological generated method,control method and circuit feature of the single primary winding current—fed full—bridge MIC was proposed.The MIC had only one primary winding.Compared tO the tradiitonal multiple primary winding current—fed MIC,it had a simpler and flexible controlling structure.Meanwhile,it can power the load simultneouslay or individually.The PCSC in the converter Was Boost type.The input current Was continuous and it can prolong the usage age of PV cell and fuel cel1.The single primary winding current—fed double—input flail—bridge converter basing on Boost converter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ts operation principle,control strateg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Key words:multiple——input;single primaw winding;current——fed;full——bridge convetrer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690910867a461254.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