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0日发(作者:)
实验动物学复习题
1.品种、品系——是实验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作为实验动物的一个品种或品系,应具备相似的外貌特征、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稳定的遗传性能、具有共同遗传来源和一定的遗传结构等条件。
2.近交系动物——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的动物品系,品系内所有的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该品系动物称为近交系动物。
3.亚系——育成的近交系在长期的保种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残余杂合基因、遗传污染等原因而导致部分遗传组成改变而形成的新的近交系,称为原近交系的亚系。
4.支系——育成的近交系由于饲养环境改变或人工技术处理,如代乳、胚胎移植、冷冻保存等,导致某些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而形成的新的近交系,相对于原来的近交系或亚系,称为支系。
5.同源突变近交系——简称同源突变系,是指某个近交系在某基因位点上发生突变而分离、培育出来的新的近交系。它和原近交系的差异只是突变基因位点上带有不同的基因,而其他位点上的基因完全相同。
6.同源导入近交系——简称同源导入系,是指通过基因导入的方法将一个目的基因导入某个近交系的基因组内而培育出的新的近交系。它与原近交系比较,只是一个染色体片段的差异(一个或几个基因的差异)。
7.分离近交系——是在培育近交系的同时,采取一定的交配方法,迫使个别基因位点上的基因处于杂合状态而培育出来的新的近交系。如果同源突变近交系的突变基因为杂合状态,则其遗传组成特征与分离近交系相同,只是培育方法不同。
8.重组近交系动物——是在两个近交系杂交生育杂种一代之后,杂种一代互交生育杂种二代,从杂种二代中随机选择个体配对,再连续进行20代以上的全同胞兄妹交配而培育出的近交系动物。通常从多对杂种二代中平行培育出一系列重组近交系。
9.杂种F1代动物——是由两个不同的近交系杂交而生育的第一代杂种动物,称为杂种F1代动物。杂种F1代动物的基因组成大都是杂合的,但各个体具有相同的表型和基因型。
10.封闭群动物——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群体,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该群体动物称为封闭群动物。
11.遗传概貌——是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实验动物品种或品系的遗传特性进行检测后的数据总汇,即品种或品系基因标记表型的总汇。
12.无菌动物(GFA)——是指在隔离系统饲育的,经检测体内外无可检测出的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13.悉生动物(GNA)——又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是指在隔离系统饲育的,经检测其体内外仅有经人工有计划接种的已知的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
14.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A)——是指在屏障系统或隔离系统饲育的,经检测其体内外无质量标准规定的特定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但可携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15.清洁动物(CLA)——也称清洁普通动物,是指原种群为屏障系统中的SPF动物或剖宫产动物,饲养在亚屏障系统中的其体内外不带有质量标准规定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或动物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
16.普通动物——是指未经严格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饲养在开放系统中的其体内外不带有质量标准规定的主要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
二、判断是非
1.种是实验动物学分类的基本单位。 (×)
2.C57BL/6是近交系小鼠的一种品种。 (×)
3.A/He(F87)是指近交到87代由Heston培育的A品系的亚系。 (√)
4.近交系小鼠由于饲养环境改变或某些技术性处理(如胚胎移植)而发生某些生物学特性改变,由此改变的生物学特性都是可以遗传的。(×)
5.近交系小鼠的近交系数应大于98.6%。(√)
6.同源突变近交系与同源导入近交系的不同之处在于与原来那株近交系相比较,前者是一个染色体片段的差异,后者是一个位点单个基因的差异。 (×)
7.当同源突变近交系和分离近交系相同位点的突变基因都为杂合状态时,区别两者的方法是看培育过程。 (√)
8.重组近交系动物是由杂种F1代动物兄妹近交20代以上培育而成的。
(×)
9.两个不同的近交系动物杂交,可培育出两个不同的杂种F1代动。(√)
10.采用生化位点方法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监测,应当采用不同的技术同时对各条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位点进行检测。 (√)
三、填空
1.根据基因组成特点,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突变系、杂种F1代和封闭群等4类。
2.作为一个品种或品系,应具备相同的外貌特征、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稳定的遗传性能、具有共同遗传来源和一定的遗传结构等条件。
3.用两个不同的近交系分别作母系或父系进行杂交,可产生两种杂种一代。这两种杂种一代的区别在于Y染色体和母性因素。
4.当被检测的遗传性状与遗传概貌不一致时,可以考虑遗传污染、遗传漂变、基因突变等原因。
5.按照微生物寄生虫控制程度,国际上将实验动物分为无菌动物(GFA)、悉生动物(GNA)、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A)和普通动物等四类。
6.按照微生物寄生虫控制程度,我国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即一级为普通动物、二级为清洁动物、三级为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四级为无菌动物。
7.广义的悉生动物包括无菌动物、已知菌动物和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狭义的悉生动物即已知菌动物。
四、单项选择
1.下列情况可形成亚系的是 (D)
A、引种到另一实验室 B、受精卵或胚胎移植
C、冷冻保存 D、在兄妹交配40代之前分离 2.下列情况可形成支系的是 (D)
A、同一品系处于分离或基因突变
B、残余杂合基因分离或基因突变
C、遗传污染 D、卵巢移植
3.根据命名原则,下列小鼠中属于近交系的是 (A)
A、C3H(F130) B、B6D2F1
C、N:NIH D、BALB/c-nu/nu
4.根据命名原则,下列小鼠中属于近交系亚系的是 (B)
A、NZB(F95) B、C57BL/6J
C、C3HfC57BL D、C57BL/6J∥Lac
5.根据命名原则,下列小鼠中属于同源导入近交系的是(C)
A、N:NIH-nu/nu B、C57BL/6J-bg/bg
C、B10·129-H-126 D、DW-dw/+
6.根据命名原则,下列小鼠中属于重组近交系的是 (B)
A、AKR B、AKXD
C、D2B6F1 D、(NZBXNZW)F1
7.同一品种或品系中,各个体的基因型均不相同的实验动物是A、近交系动物 B、封闭群动物
C、杂种一代动物 D、重组近交系动物
(B) 8.同一品种或品系中,各个体的遗传组成均等地来自于两个亲本的实验动是 (C)
A、重组近交系动物 B、分离近交系动物
C、杂种一代动物 D、单亲纯合二倍体动物
9.人类多基因遗传研究、药物筛选,宜选用的实验动物是 (D)
A、近交系动物 B、突变系动物
C、杂种一代动物 D、封闭群动物
10.基因分离、基因连锁、基因功能分析,宜选用的实验动物是 (C)
A、杂种一代动物 B、封闭群动物
C、重组近交系动物 D、远交种动物
/c小鼠基础群中由于残余杂合基因的分离,造成BALB/c小鼠遗传组成的改变,称之为 (B)
A、遗传污染 B、遗传漂变
C、基因突变 D、遗传突变
12.下列情况,移植物被排斥的是 (B)
A、H-2a/H-2a小鼠的皮肤移植给H-2a/H-2b小鼠
B、A品系雄鼠皮肤移植给A品系雌鼠
C、亲代小鼠的皮肤移植给F1代小鼠
D、F2代小鼠的皮肤移植给F1代小鼠
13.按体内外携带微生物寄生虫种类数量从多到少排列,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B)
A、无菌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清洁动物、普通动物
B、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
C、悉生动物、无菌动物、清洁动物、普通动物
D、普通动物、悉生动物、清洁动物、无菌动物
14.饲养在屏障系统设施中的实验动物是 (C)
A、无菌动物 B、悉生动物
C、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D、普通动物
15.饲养在隔离系统设施中的实验动物是 (A)
A、无菌动物 B、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C、清洁动物 D、普通动物
16.下列细菌中为清洁级小鼠体内必须排除的是 (D)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肺炎链球菌
C、绿脓杆菌 D、沙门菌
17.下列细菌中为普通级小鼠体内必须排除的是 (D)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肺炎链球菌
C、多杀巴杆菌 D、沙门菌
动物与SPF动物比较,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A、GN所带菌种是已知的,SPF是未知的
B、GN所带菌种是未知的,SPF是已知的
C、GN和SPF所带菌种均是已知的 D、GN和SPF所带菌种均是未知的
19.下列近交系中,仅在某一染色体片段与原来那株近交系不同的是(B)
A、同源突变近交系 B、同源导入近交系
C、分离近交系 D、重组近交系
动物可获得的途径是 (A)
A、GFGN→SPF B、GN→GF→SPF
C、GN→CL→SPF D、GF→CV→SPF
21.重组近交系与杂种一代比较,相同之处是 (D)
A、各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
B、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交换
C、基因均处于杂合状态
D、遗传组成来自两个亲本品系
22.估计群体对自发或诱发突变的遗传负荷能力,宜选用的实验动物是 (D)
A、近交系 B、突变系 C、杂种一代 D、封闭群
23.对未知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估计其与其他基因的连锁关系,宜选用的实验动物是 (D)
A、同源突变近交系 B、同源导入近交系
C、分离近交系 D、重组近交系
五、问答
1.实行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和微生物学质量的标准化有何意义?
答:实行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的标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
①遗传背景均一的实验动物可以增加动物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②根据模拟动物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的异同,可以在遗传限定的动物身上复制出更多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③遗传学质量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有利于动物基因组作图。
④对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标准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建立一系列相关的生物信息数据库。
实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的标准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
①微生物寄生虫限定的实验动物,可以减少或避免所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干扰,而增加动物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②减少或消除人兽共患病等对饲养人员和实验人员的健康威胁。
③减少或避免动物传染病特别是动物烈性传染病对实验动物生产的影响。
2.实验动物标准化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答:实验动物标准化由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实验动物生产条件的标准化和动物实验条件的标准化三部分组成。实验动物标准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①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的控制。
②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的控制。
③实验动物环境质量的控制。
④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质量的控制等。
3.近交系动物有何特性?使用近交系动物有何优点?
答:近交系动物的特性有:①基因位点的纯合性。②遗传组成的同源性。③个体表型的均一性。④性状遗传的稳定性。⑤生物学特性的个体性(或者说模型性状的独特性)。⑥遗传概貌的可分辨性。⑦品系分布的广泛性。⑧背景资料的可查性。
由于近交系动物具有以上特性,使近交系动物具有诸多的优点。如:
①由于基因型相同、表型一致,消除了杂合遗传背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正确性,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②由于基因位点的纯合性,隐性性状得以表现,可以获得大量的疾病动物模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成为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等研究的理想实验材料。许多品系或者是致癌品系或者是抗癌品系,成为肿瘤学、肿瘤病因学、肿瘤药理学等研究的重要模型。
③由于遗传组成的同源性,品系内个体之间组织相容性一致,成为组织移植或肿瘤移植实验必不可少的实验动物。特别是多个近交系同时使用,可使不同的研究者分析不同遗传基因对某项实验的影响,可使基因分离分析、连锁分析、功能分析等实验容易进行。 ④由于国际上分布广泛,背景资料可查,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不同时间可以方便地选择同一品系的近交系动物做实验,而且所取得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便于学术交流和实验重复。
4.杂种一代动物有何特性及应用优点?
答:①杂种一代虽然具有杂合的遗传组成,但个体间基因型相同,表型一致,因而实验反应高度均一,可以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就某些生物学特性而言,杂种一代比近交系具有更高的一致性,不容易受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适用于营养、药物、激素等生物评价。
②杂种一代具有杂交优势,生命力、繁殖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均较强,不仅容易饲养繁殖,而且更适合用于需长期观察的慢性实验。
③杂种一代的遗传组成均等地来自于其双亲,个体间具有同基因性,可以接受来自不同个体乃至双亲的组织和肿瘤移植物,适用于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等研究。
④一些杂种一代自发某种疾病,成为重要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5.封闭群动物有何特性及应用优点?
答:①封闭群动物群体内的遗传组成具有很高的杂合性,但基因频率稳定不变,类似于人类群体遗传异质性的遗传组成,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封闭群动物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生活力,容易饲养繁殖,生产供应充足,因而广泛应用于教学、预试验或一般试验中。
③封闭群中突变种所携带的突变基因通常导致某些生物学性状异常,而成为生理学、胚胎学和人类疾病研究的重要模型。
6.突变系动物有何特性及应用优点?
答:突变系动物携带突变基因,具有特殊遗传性状即突变性状。这种突变性状是生物医学研究很有价值的独特性的模型性状,有些突变性状跟人类疾病一样或相似,成为人类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有些则成为研究有关形态、生理、行为、发育、遗传等生物学现象不可缺少的理想的实验材料。
7.实验动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监测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①按照国家标准,定期对各级实验动物群体进行微生物、寄生虫检测,以确定各级实验动物是否符合原定级别,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
②对实验动物饲养繁殖设施进行微生物、寄生虫检测,为确证这些设施能否控制微生物、寄生虫污染提供依据,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对设施进行检修或加强饲养管理等。
③对引进或购入的实验动物进行检疫,避免病原体入侵实验动物饲养设施或原有的实验动物群体,避免人兽共患病病原体感染饲养人员或实验工作人员。
④对患病实验动物进行病原学诊断,确证病原,积累对疾病的认识,收集病原体以供研究等用。
⑤其他方面的监测。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690719391a407267.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