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9日发(作者:)
第二章 概念
内容提要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对象本身的反映。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涉及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概念内涵和外延与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并不等同,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人脑对对象本质“属性及对象本身认识的结果,属于主观的东西,而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则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它们被反映到人的思维中来,才会成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某一具体概念的理解就是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逻辑学要求我们掌握概念的外延关系,因此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国家”的外延应该是指古今中外一切具有“国家性质”这样的实体性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指国家产生以来直至现在;从空间上讲指“整个世界”,我们在理解“国家”外延时常犯的错误是把它的外延缩小,理解为“现代国家”。再如:“犯罪行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非指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我们把一般的赌博行为也理解为“犯罪行为”,就是把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二、概念的种类
(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概念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概念外延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把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可把概念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在理解概念种类的划分时,难点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标准的掌握。
(二)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1.集合体和个体的关系,与类和分子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所谓“集合体”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使用的,集合体由许多个体有机构成的,但是,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构成该集合体的任一个体并不具有。集合概念的外延不包括构成集合体的个体。
所谓“类”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由具有相同属性的分子所构成的,其特点是:“类”是对于分子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因此,“类”所具有的属性,其分子必然具有。“类”的外延必然包括分子的外延。
例如:“法律词汇”是个集合概念,因为“法律词汇”是由许多法律语词构成的一个集合体,构成“法律词汇”的用语是它的个体;“法律词汇”中的任一个法律用语都不具有“法律词汇”的特点,如我们不能说“诉讼”、“法庭调查”、“法律咨询……是法律词汇,而只能说它们是法律用语。
再如:“警察”是个非集合概念,这一概念是对从事“维护社会治安”这类人员的一种概括,凡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都称之为“警察”,都具有警察的性质。因此,“警察”是一个类概念,构成这个类的分子就是“警察”中的具体对象,如警察这个类中的张××、王××等。
2.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同一语词既可表达集合概念,也可表达非集合概念如:
①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②警察是能吃若耐劳的。 这两个语句中都有“警察”这个概念,当我们从集合、非集合意义上去判定这个概念时,首先要看“警察”这个概念在两个语句中的含义。第个语句,断定“警察”具有“维护社会治安”这样的性质,凡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都是“警察”,都属于“警察”这个类,因此,第①个语句中的“警察”是当作非集合概念来使用的;在第②个语句中,断定“警察”具有“能吃若耐劳”的特性,而这一特性是对“警察”这支队伍的整体断定,并非“警察”这支队伍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能吃若耐劳”这样的特性。因此,第②个语句中的“警察”是当作集合概念来使用的。
三、概念间的关系
(一)概念间的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外延间的关系。两个概念外延间的关系不外有五种,即: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其中,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统称从属关系。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以及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都不能并列使用。概念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来表示。在实际思维中,往往需要认定三个或更多个概念间的关系。这时可照上述五种基本关系的特征,将它们依次进行分析认定。
概念的外延关系中,重点是从属关系,难点是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二)怎样理解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
1.一个概念的外处被包含中另一个概念的外处之中,并且仅为另一概论外延的一部分,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就是从属关系。在从属关系中,外延大的,包含另一个概念外延的概念叫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外延小的,被包含在另一个概念外延之中的概念叫种概念(亦称下位概念)。从属关系分包含关系和包含于关系两种。
2.理解从属关系,要把它与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加以区别。
从属关系中的属概念是对种概念性质的概括,种概念必然具有属概念的特性;整体是由该整体中个体有机构成的,整体的性质个体必然不具有。例如:“法院”和“中级法院”,由于“法院”这一概念是对所有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审判机关”共同性质的概括,“中级法院”作为“法院”这个类概念中的一个分子,必然具有法院的特性。因此,这两个概念之间就是从属关系;“法院”和“刑庭”之间则不同了,“法院”是由“刑庭”、“经济庭”、“民庭”等构成的一个整体,“法院”具有的特性,“民庭”必然不具有,“法院”的外延中没有“民庭”,“民庭”的外延中没有“法院”,当然不能说“民庭”被包含在“法院”外延之中。因此,这两概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它们的外延关系是全异的。
(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和区别和联系(参见教材,从略)
四、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一)概念的概括与限制
概念的概括与限制是在概念内涵与外延反变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概念的外延,使种概念过渡到包含它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从而缩小概念的外延,使属概念过渡到它的某一种概念的逻辑方法。在理解概念的概括与限制时,以下两个问题要十分注意:
1.概念的概括和限制必须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如果不是属种关系的概念,就不能进行概括和限制。如:“刑法”与“刑法第100条”之间就不是属种关系,因而把“刑法”限制为“刑法第100条”就是错误的;反之,把“刑法第100条”概括为“刑法”也是错误的。
2.概括和限制必须实现概念外延的扩大或者缩小,否则就不是概念的概括和限制。如:“长江”与“奔腾的长江”这两个概念外延是一样的,把“长江”限制为“奔腾的长江”或者把“奔腾的长江”概括为“长江”都是错误的。。
(二)定义和划分(参见教材,从略)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概念的概括和限制 3.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4.种差 5.划分
二、填空题
1.“附加刑指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这句话是从( )方面来明确“附加刑”这一概念的。
2.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非法行为”这个概念是( )概念,它的论域是( )。
3.从概念间的关系来看,“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具有( )关系;“联合国”与“中国”具有( )关系;“动物”与“昆虫”具有( )关系;“小说家”与“作家”具有( )关系;“普遍概念”与“实体概念”具有( )关系;“宪法”与“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 )关系。
4.“在四川工作的人”(a)与“四川人”(B)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5.“抢劫集团”(a)、“抢劫集团的成员”(b)、“犯罪集团”(c)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6.划分是揭示概念( )的逻辑方法、它由( )、( )和( )这三部分组成。
7.概念的概括和限制的逻辑基础是( )。
8.罪名概念定义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
9.从概念是否反映集合体来看,“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中的“这次会议的代表”表达的是( )概念。
10.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这个犯罪分子”是( )概念;“这些犯罪集团”是( )概念。
11.在下定义时,如果被定义项的外延大于定义项的外延,那么就会犯( )的逻辑错误。
12.“法院”与“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这两个语句表达了( )关系的概念,而“马达”与“电动机这两个语词表达的是( )概念。
13.“这个书亭出售的书很多,有工具书、字典、文艺书、科技书和社科书。”这一划分,违反了( )规则,犯了( )错误。
14.“刑法是国家的法律”作为“刑法”的定义,违反了( )的规则,犯了( )的逻辑错误。
15.“我家门口栽了几株花卉。”这一语句在使用概念方面犯了( )的错误。
16.“子项相容”的划分与“划分过宽”的划分之间具有( )关系。
17.在划分时,如果划分的母项外延大于划分子项外延之和,就要犯( )的错误;违背“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的规则,就会犯( )的错误。
18.概念“大学生”(a)、“学生”(b)、“球迷”(c)的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三、单项选择题
1.“地球的卫星”这一概念是( )。
①单独概念 ②普遍概念 ③否定概念 ④属性概念
2.“书不可不读,报不可不看”这一语句中的“书”和“报”这两概念都属于( )。
①属性概念 ②集合概念 ③非集合概念 ④否定概念
3.在语句“人民警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和“人民警察应该成为遵纪过法的模范”中,“人民警察”这一个概念( )。 ①在两句中都是集合概念 ②在两句中都是非集合概念
③在前一句中是集合概念,在后一句中是非集合概念
④在前一句中是非集合概念,在后一句中是集合概念
4.“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的”中的“勤劳”与“善良”这两个概念( )。
①都是实体概念 ②前者是实体概念而后者是属性概念
③都是属性概念 ④前者是属性概念而后者是实体概念
5.“命题”与“概念”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 )。
①从属关系 ②全异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全同关系
6.“中国”与“北京”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 )。
①真包含关系 ②交叉关系 ③真包含于关系 ④全异关系
7.“不发达国家”这一概念的论域是( )。
①非洲国家 ②亚洲国家 ③欧洲国家 ④国家
8.“爱因斯坦是世界着名的科学家”中的“爱因斯坦”与“世界着名科学家”这两个概念之间是( )。
①真包含于关系 ②真包含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矛盾关系
9.“中国”(a)、“四川”(b)、“重庆”(c)这三个概念间的外延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a
a b c
bc
① ②
a
a
b
b
c
c
③ ④
10.“抢劫犯”(a)、“杀人犯”(b)、“强奸犯”(c)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① ②
a
c
b
a b c
③ ④
c
a
b
11.下图所示的外延关系,可以填入这样一组概念,即( )。 a b c
①男青年(a)、教师(b)、女青年(c)
②被告(a)、罪犯(b)、盗窃犯(c)
③发达国家(a)、欧洲国家(b)、亚洲国家(c)
④大学生(a)、男学生(b)、女中学生(c)
12.下列连续概括中,正确的是( )。
①假言命题——命题——思维 ②假言命题——命题——推理
③假言命题——命题——思维形式 ④假言命题——命题——逻辑
13.下列连续限制中,正确的是( )。
①青年——有作为的青年——学生 ②青年——青年工人——工人
③青年——青年学生——学生 ④青年——优秀青年——优秀的男青年
14.将“中国”概括为“亚洲国家”,限制为“上海市”,则( )。
①概括与限制都正确 ②概括与限制都错误
③概括正确而限制错误 ④概括错误而限制正确
15.“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一定义( )。
①是正确的 ②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
③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④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16.“近年来“考博”的热度并不亚于“考研”,从今年北师大报考人数逾千的事实就可略见一斑。”这句话在使用概念方面( )。
①犯了“属种概念并列使用”的错误
②犯了“集合概念误用为非集合概念”的错误
③犯了“把交叉概念关列使用”的错误
④没有任何逻辑错误
17.“概念可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这一语句作为划分,则( )。
①是正确的 ②犯了“划分过宽”的错误
③犯了“多标准划分”的错误 ④犯了“多标准划分”和“子项相容”的错误
18.“地球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这一语句( )。
①是划分,合符划分的逻辑要求 ②是划分,犯了“划分过宽”的错误
③是划分,犯“划分过窄”的错误 ④不是划分,是分解
19.“粮食作物”(a)、“水稻”(b)、“小麦”(c)“西红柿”(d)这四个概念间的外延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① ②
b
a
a
d
b c c d
③ ④
b
a
a b c dd
c
20.“我国的高等学校遍布各省(市)、自治区”中的“高等学校”属于(
①否定概念 ②属性概念 ③集合概念 ④非集合概念
四、多项选择题
1.“红的物体”这一概念是( )。
①普遍概念 ②肯定概念 ③实体概念 ④属性概念 ⑤单独概念
2.“不聪明”这个概念是( )。
①单独概念 ②普遍概念 ③实体概念 ④属性概念 ⑤否定概念
3.在下列概念中,既是单独概念、又是集合概念的有( )。
①大兴安岭森林 ②丛书 ③澎湖列岛 ④犯罪集团 ⑤高等学校
4.符合下图所示外延关系的概念组有( )。
a b
c
①大学生(a)、中学生(b)、共青团员(c)
②女工人(a)、男教师(b)、男党员(c)
③命题(a)、普遍概念(b)、集合概念(c)
④儿童(a)、青年(b)、律师(c)
⑤故意犯罪(a)、过失犯罪(b)、非法行为(c)
5.符合下图所示外延关系的概念组有( )。
a
c
b
d
)。
①定义的成分(a)、被定义项(b)、定义项(c)、划分(d)
②犯罪行为(a)、盗窃罪(b)、抢劫罪(c)、罪犯(d)
③作家(a)、诗人(b)、小说家(c)、工程师(d)
④思维形式(a)、概念(b)、命题(c)、推理(d)
⑤书(a)、逻辑书(b)、化学书(c)、书籍(d)
6.下面五组概念中,不具有从属关系的有( )。
①卫星——月球 ②主刑——刑罚 ③法院——刑庭
④鸟——动物 ⑤性质命题——主项
7.在下列概念的概括中,正确的有( )。
①概念——思维形式 ②矩形——平行四边形
③鲸——哺乳动物 ④正当防卫——合法行为
⑤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法院
8.在下列概念的限制中,不正确的有( )。
①桃花——白色的桃花 ②地球——北半球
③侵犯财产罪——抢劫罪 ④推理——前提 ⑤数——奇数
9.下列定义中,不正确的有( )。
①生命就是生命体的生理现象 ②命题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③期刊是每月定期出版的刊物 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⑤亲属是指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10.下列语句中,属于划分的有( )。
①历史可分为古代史、现代史、中国史与外国史 ②玉石可分为软玉和硬玉
③全异关系包括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 ④性质命题包括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
⑤婚姻法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继子女
11.“演绎推理”与“类比推理”之间的外延关系属于( )。
①交叉关系 ②全异关系 ③反对关系 ④矛盾关系 ⑤从属关系
12.与“医生”构成交叉关系的概念有( )。
①中年人 ②青年 ③军人 ④重庆人 ⑤先进工作者
13.“他在这篇文章中用错了六个词汇”在使用概念方面( )。
①没有错误 ②有错误 ③把集合概念误用为非集合概念了
④把非集合概念误用为集合概念了 ⑤把属种概念并列使用了
14.在下列定义中,犯“定义过宽”错误的有( )。
①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②商品是劳动产品
③正方形是四边相等的四边形 ④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⑤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规范性文件
15.下面各组概念中,具有矛盾关系的组是( )。
①“男工人”与“女工人” ②“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
③“大学生”与“中学生” ④“性质命题”与“复合命题”
⑤“逻辑学家”与“哲学家”
五、简答题
1.什么是定义?定义应遵守什么规则?违反这些规则会犯哪些逻辑错误?
2.什么是划分?划分应遵守哪些逻辑要求?违反这些逻辑要求会犯哪些逻辑错误?
3.下列各概念组作为连续概括或连续限制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明亮的月亮”——“月亮”——“卫星”
②“贪污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4.用欧拉图表示下面各概念间的关系。
①“花卉”(a)、“梅花”(b)、“花”、(c)“红色的花”(d)
②“白马”(a)、“红马”(b)、“黑马”(c)、“马”(d)
六、论述题
1.举例说明下定义的逻辑方法。并指出下定义的逻辑要求以及违反这些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2.举例说明什么是概念间的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并指出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相关的逻辑学知识,给“恐怖主义”下一个恰当的实质定义并分析所下定义的逻辑结构:
恐怖主义是暴力行为。……不是任何暴力行为都是恐怖主义,它要符合下面四个条件:(1)它必须是预谋。它是一个意图和决定的产物,它不是“一时兴起”之作,也不是单纯的“事故”。(2)它要有政治动机。它不是谋财害命,也不是个人恩怨。这有政治上的目的,它犯法犯罪是为了理念和理想。至于对不对、善或恶,则是价值判断的问题。(3)它的对象是“非战斗员”。因为不是打仗,所以它不期望“战斗”。基本上,它要袭击无力或无机会防守的人,包括军人。(4)从事恐怖行动者是“次国家团体”或“秘密组织”分子。它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抗。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填空题
1.外延 2.否定、行为 3.矛盾;全异;真包含(属种);真包含于(种属);交叉;全同 4.(欧拉图略) 5.(欧拉图略) 6.外延;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划分的标准 7.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8.被定义罪名概念=种差十邻近的属概念 9.集合 10.单独概念;普遍概念 11.定义过窄 12.全同;同一个 13.“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和“划分的子项必须互不相容”;“多标准划分”和“子项相容” 14.定义项的外延必须与被定义项的外延相等、定义过宽 15.误用集合概念 16.交叉 17.“划分过窄”;“多标准划分” 18.(欧拉图略)
三.单项选择题
1.② 2.② 3.③ 4.③ 5.② 6.④ 7.④ 8.① 9.② 10.③ 11.④ 12.③ 13.④ 14.③ 15.② 16.① 17.① 8.④ 19.① 20.③
四.多项选择题
1.①②③ 2.②④⑤ 3.①③ 4.②③④ 5.①②⑤ 6.③⑤ 7.①②③④⑤ 8.②④ 9.①③④ 10.①②③⑤ 11.②③ 12.①②③④⑤ 13.②③ 14.①②③⑤ 15.①②
五、简答题(略)
六、论述题(略)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689733307a28190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