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四叶草堂”社区农园SQGX04-002-SH-202001

【案例】“四叶草堂”社区农园SQGX04-002-SH-202001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bin视频文件怎么打开)

“四叶草堂”社区花园

1

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小区,刘悦来和学生协助居民打造了一方200

平方米的“百草园”,一年四季下来有100多种花草果蔬。不仅如此,“百草园”还不用物业

和居委会管理,1000多名参与的居民自己组织、分配人力、物力和时间来维护,小区里40

多名小朋友组建了志愿者队,轮流值日,为植物浇水、施肥、捉虫、修剪。而“四叶草堂”

在全市参与建造的社区花园,后期几乎都采用类似的方式,由居民自治维护管理。社区花园

既美化了社区,让孩子们多了一个自然教育的家门口的去处,又激发了居民参与,使社区关

系更加融洽,那么,他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一、背景

社区最需要的是造更多的景观化的绿地,还是居民参与其间、乐在其中的社区花园?陌

生人社区,邻里关系紧张如何破解?什么样的项目能够唤起大家的参与意识,形成融洽的邻

里关系?

二、简述

2014年1月,同济大学的刘悦来博士发起“四叶草堂”自然教育组织,并正式注册为

自然教育类社会组织,宗旨是在都市环境里保留更多绿色,营造更丰富的自然生态,带动更

多人过上绿色生活。目前,“四叶草堂”已在全市引导市民、单位或绿化机构因地制宜建造

20个各具特色的社区花园。“四叶草堂”计划每年在全市打造约100个大大小小的社区花园,

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并以此为平台促进交流,加强社区建设。

“四叶草堂”推进社区花园项目时,把“参与”作为重要环节。以百草园项目为例,这

是第一个位于居住小区中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案,尝试让居民一起参与设计,依靠小区原有

组织“社区花友会”,鼓励他们参与社区事务。同时,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更多人,征集小

小景观设计师,开设公益课堂,让专业设计师做辅导员。在课堂上看小朋友的意愿,再与居

委干部、花友会成员、社区志愿者商量得到最终方案。怎么实施施工呢?通过自然教育,让

居民自主观察、劳作、参与和维护。包括拆解—整形—厚土栽培—铺草坪—栽植—铺路—覆

盖等,每个步骤都单独设置课程。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大家有了亲近自然的劳作。两支重

要力量是花友会和小小志愿者,两周一次的相互学习机制使得社区花园变成了学习园地。

“四叶草堂”的活动越来越火,很多市民口口相传、大老远慕名赶来参加。2017年,

该组织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上海首届“社区花园节”,人气再创新高,“四叶草堂”所在的创智

农园成为申城又一“绿色地标”。

三、实践守则

社区花园项目的实施,是一个社区自治和多元共治的过程,是由居民一起设计、营造和

维护,企事业单位、群众社团、物业、街道都参与了进来。通过共同策划、设计、选取植被,

小朋友参与带动家庭参加,极大的促进大家参与,由陌生变为熟悉,大家的意见融入社区花

园建设,也带动了每个居民的主体意识。其具体经验总结如下:

1.居民自行维护社区花园

2000平方米的创智农园,原是创智天地社区剩下的一块狭长的“边角料”。如今,这里

“都市+农园”混搭融合的气质,吸引着市民纷至沓来。农园有供居民耕种采摘的“一米菜

园”,供市民“闻香识草”的香草园,一个10多平方米的沙坑和松树皮堆成的锻炼场供孩子

们尽情玩耍。去年7月至今,每逢周末还有青少年自然教育类课程、亲子自然课程、科普讲

座、互动活动等。上课的“集装箱”就是一个颇有“内涵”的“种子库”,各类植物种子摆

满了一面墙那么大的置物架。

1

“四叶草堂”让社区花园“遍地开花”,文汇报,/zhuzhan/kandian/20170706/

创智农园的肥料是小狗的便便、树叶和杂草等,浇地用收集的雨水,园内道路用小石子

铺就,既有野趣也像海绵一样吸水。市民带孩子到创智农园学种菜、辨五谷、采摘果蔬、收

集种子,享受田园时光,也学习用永续循环的方法保持绿色和生态平衡,亲近自然和土地,

在都市营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都市桃源,近在咫尺”的意境。

更多的时候,刘悦来会带着自己在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的学生和“四叶草堂”的同事去送

绿,到社区、园区、学校幼儿园等处,与人们一起动手建造社区小花园。

2.激活社区里的绿化“基因”

在社区花园“遍地开花”之前,“四叶草堂”实验了两年多,探索这种小花园在社区建

设的可行性。“以前,在大家的印象中,花园都由专业养护人员打理,居民只是欣赏,怎么

可能也建得了花园,还能自己养护?”刘悦来说,“四叶草堂”当初就打算做这件看起来“挺

麻烦”且看似“不可能的事”。

2014年底,刘悦来和团队在世纪公园筹建了一个200平方米的“可食花园”,2015年5

月1日对市民开放参观,后来该花园扩建到1000平方米。平时吃的、菜场见到的菜这里基

本都有,总共有50多种,这个“可食花园”不仅起到科普作用,还请市民游客参与采摘,

亲民指数很高,颇受欢迎。“可食花园”的养护由世纪公园的工人负责,市民们也逐渐接受

和认可了这类“气质独特”的小小花园。

几乎与此同时,“四叶草堂”的团队还和宝山区中成智谷园区合作创建中成智谷火车菜

园。那里原来是堆放建筑垃圾的废弃地,经过近两年的生态治理和设计改造,通过种植农作

物、蓄养野花野草、建造雨水收集净化系统、生态堆肥、建蚯蚓塔等,改善了这一地块的生

态环境,成为都市永续发展模式研习示范地,吸引了大量市民和专业人士来参观学习。

其实刚开始时,“四叶草堂”的活动中参与的市民很少,如今的高人气是点点滴滴积累

起来的。刘悦来回忆,“四叶草堂”曾参与一个老小区的绿化美化活动,一开始召集居民参

加时,300多户中只来了五六户,几乎都是老人、小孩,没有年轻人。“四叶草堂”的团队

发现,只有居民真正从心底接纳,社区花园才能“落地”。他们找到一条捷径———激活社

区原有的环保和绿化“基因”。于是每到一个小区,刘悦来和同事都会先和小区的绿友会、

花友会、环保志愿者等热心人士沟通,再慢慢接触更多的居民。实践证明,这条“捷径”走

得通。

3.研制社区自然类教育课程

眼下,“四叶草堂”已初步研制出一套社区自然教育课程,分5步教社区工作者和居民

美化及绿化生活空间。刘悦来介绍,比如在社区建造一个公共小花园,从最初的策划开始就

会邀请居民参与其中,一起为花园选址、定位,盘活、整合原有的社区资源;其次是设计花

园的空间结构,与垃圾厢房、健身场所等设施的位置关系等;第三步是建造,除了混凝土基

建、下水道、灯具等需要专业施工人员负责外,其它部分都请居民一起动手营造;第四步是

教授花园完工后的维护方法,将花园维护的技巧技能传递给居民;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花园的长效管理模式,“主体当然还是居民。”刘悦来肯定地说。

在阐述“四叶草堂”及自然教育课程的理想时,刘悦来用了三个词:孵化器、教练员和

媒介。“团队毕竟人手、精力有限,能影响的范围和人群有限,设计课程可以更广泛激发居

民的潜能,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让大家自己动手参与、自己感受。”

4.社会组织管理经验及时总结修正

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37个居委会的代表将作为首批会员,来“四叶草堂”学习社区花

园营造等课程。刘悦来介绍,“四叶草堂”还将设计《社区花园营造手册》、《社区自然地图》

《社区绿色生活地图》等,挖掘、激活居民身边的自然元素。“什么季节开什么花、哪个季

节有蝴蝶、落叶如何收集、怎么做酵素最好……通过系统持续的课程和自然类活动鼓励更多

居民了解自然、了解身边的环境,从而过上绿色生活。”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5888386a268721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