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最新版闽台缘博物馆讲解员词本

201912最新版闽台缘博物馆讲解员词本


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google 地球下载)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台缘》讲解词

一、概述

大家好,欢迎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之间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

物馆。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达23332平方米,高度43米,共分四层。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

是二楼大厅。

爆破画

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幅火药爆绘壁画《同文同种同根生》,作者是泉州籍旅美艺术家蔡国

强先生,他也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烟火的总设计师。2006年5月14日,他在我们现在

所站的这个大厅完成爆破。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用火药在特制的麻宣纸上爆

绘,炙烧成画。这幅壁画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中央四套《中国新

闻》对爆破画制作过程进行了跟踪报道。

二、序厅

二楼主展厅按照 “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五缘来设计,一共分为七个部

分。现在我们进入序厅部分,序厅由四根攀天龙柱、蓝色穹顶与巨幅磨漆画构成,寓示闽

台两地人民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都是龙的子孙。攀天龙柱结合南安石材与惠安石雕工艺而

成,壁画采用磨漆工艺绘出清代康熙年间台湾全图。

三、第一部分——远古家园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福建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台湾海峡沙盘

通过复原的台湾海峡沙盘,我们可以看到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玻璃代表现在的海平

面。视频《台湾岛和台湾海峡的形成》介绍的正是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台湾海峡海进海退的

过程。大约距今两万五千年的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地球气温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

降到最低位置,低于现在150米左右,海底露出水面,构成广阔的大陆架平原,古动物和

古人类沿着当时形成的“东山陆桥”,不断迁徙,成为台湾最早的居民。冰期结束后,气温

回暖,海平面上升,形成台湾海峡,福建与台湾才最终被台湾海峡隔开,一直延续到今

天。

古动物迁徙

在大家身后就是在闽台两地海域出水的古动物化石。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的时候,大

陆古人类古动物是可以徒步前往台湾的。展柜中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剑齿象、野

牛、古鹿等古动物化石,经过专家鉴定,与台湾地区发现的同一时期的动物化石十分相

1

似,可推测两地曾经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说明了当时往来迁徙的过程。

古人类迁徙

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台湾海峡深处捕捞上来的一根古人类右肱骨化石。肱骨就是

上臂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距今三万到一万年前,在大陆与台湾之间生活的古人类的骨

头,他们是从大陆向台湾迁徙的早期人类,并建议将其命名为“海峡人”,这再次证实了,

当时福建与台湾可以进行徒步往来迁徙。

史前文化

台湾的史前文化和大陆非常相似,这里将两地出土的石器、陶器进行比较。

长滨文化与大陆旧石器时代文化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解放了双手发明了工具。旧石器时代台湾和福建都发现

了古人类居住的痕迹。台湾地区以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遗址为代表,该遗址出土了数以千

计的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等石器以及骨针、骨凿、骨鱼钩等骨器,其石器制造方法与

福建三明的万寿岩、漳州莲花池山等遗址出土的石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当时的古人类就

是用这些石器来捕鱼狩猎的。由石器大多从洞穴中出土,可以推测出当时的人们过着穴居

捕猎的生活。

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时代文化。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看起来比较粗糙;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并开始有了

陶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的大坌坑文化属于台湾新石器时代文化。大家都来说说这些台

湾出土的陶器上面有什么纹路呢?有绳印纹,有条印纹还有贝类纹,这是当时陶器的一种

特征,与大陆平潭壳丘头遗址同一时期出土的陶器相似。

台湾圆山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时代文化

在台湾圆山文化中出土的最多的是有段石锛和有肩石斧这两种器物,它们发源于我国

大陆东南沿海。因此圆山文化的有段石器很可能源于大陆。我们看到这些石器的刃口都比

较锋利,早期的住民就是使用这种工具,在树林草地上猎取各种飞禽走兽,种植收割农作

物。

【小心台阶】

四、第二部分——血脉相亲

这一部分主要由台湾少数民族与汉人这两部分组成。

展柜内陈列的是台湾少数民族生活生产的图片资料及部分生活器具。图片上,泰雅族

女子的脸上和排湾族男子的身上都有纹身,这些以百步蛇纹为主要纹路的纹身是他们族群

的象征,更体现着他们的信仰,在泰雅族和排湾族的祖先起源传说中,百步蛇与其祖先起

源有密切的关系。自周秦开始,生活在福建地区的少数民族——闽越族人民渡过台湾海峡

并在台湾岛生存下来,闽越族人亦以蛇为神,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多与台湾少有相似之处,

故有专家推测台湾信奉百步蛇的少数民族族群祖先即是福建闽越族人渡台繁衍的后代。台

2

湾少数民族因地制宜地修建住屋,例如在台湾山区相当常见的干栏式建筑,它大多依山而

建,最大的特色是将底层架高,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同时在底层下饲养鸡、鸭,十分方

便。

在台湾,有接近98%的人口都是汉人,这部分汉人是如何去到台湾的?为什么去?跟

谁去?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接着往下看。

早期大陆移民渡台十分艰辛。明末清初,福建沿海失去土地的农民冒险横渡海峡到台

湾谋生,而台湾海峡潮流非常汹涌,当时在移民中流传一句话:“六死三生一回头”,这是

说,十个人去台湾,六个人会死在台湾海峡,三个人能抵达台湾,最后只有一个人能平安

回到福建的。

即便危险,移民为了生存也愿意尝试。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即有福建人民移居澎

湖、台湾,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多次移民浪潮,其中组织闽籍移民迁台的代表性人物为祖

籍地为漳州的颜思齐及祖籍地为泉州的郑芝龙,郑芝龙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颜思齐

是最早招徕漳泉移民到台湾进行拓垦的组织者,被尊为“开台王”。崇祯初年,福建旱灾,

郑芝龙召集数万饥民入台垦荒,给台湾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对台湾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

用。

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幅《明清时期泉、漳、汀三府向台湾移民示意图》,反应的是闽籍

移民迁台后根据原乡的生活方式选择不同的居住地区。早期福建移民迁台先在台湾南部地

区登陆。在图上我们看到泉州府以红色表示,红色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沿海地带,因为泉

州人喜欢经商,泉州籍移民达到台湾后,出于经商需要,居住在沿海港口一带。漳州素有

“鱼米之乡”的美誉,漳州籍移民达到台湾后,多选择平原地带进行开垦活动。汀州正是

今天的龙岩,龙岩当时过去的大部分是客家人,客家人迁台较晚,又因客家人习居深山,

所以客家人迁台,多居住在台湾中部以北的山麓地带。整个台湾东部沿海地带呈现白色。

这一带分布着台湾主要山脉,包括中央山脉、玉山、雪山、阿里山、海岸山等,在山里居

住的多是台湾少数民族。其中泉州府移民占总人口数的44.8%,漳州府移民占总人口数的

35.2%,,汀州府移民占总人口数的1.1%。

这些闽南籍移民不仅在当地繁衍子嗣,同时将家乡风俗带到台湾。大家左手边看到的

是闽南宗祠内的场景,在我们闽粤台地区,非常的重视祭祖,相信大家也都参与过祭祖。

家祭一般在祖屋里面进行。现在看到的是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展示闽南宗祠内祭祖的场

景。你们家里的祭祖是什么样的呢?

同学们,有谁知道自己家族中是否保存族谱呢?因为闽台民众血脉相亲,在众多的闽

南族谱中都可看到族人移居台湾的记载,是闽台民众血脉相亲的见证,也是台湾同胞返回

福建祖地寻根认祖的重要依据。

五、第三部分——隶属与共

3

第三部分是介绍法缘的部分,也是五缘中最重要的一缘。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我

国一直对台湾行使管辖权和领土主权,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对台湾的开拓经营。

右手边的古籍中最早在《三国志》中就曾经提到吴王孙权曾经派他的部下卫温、诸葛

直率领甲士万人到了当时称为“夷州”的台湾。隋时称台湾为“流求”。元代在澎湖设立巡

检司,仍隶属晋江县。

一直到了明末清初,郑成功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根据大陆实施已久

的郡县制,在台湾设立了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然而不久之后,郑成功因积劳成疾,

病逝于台湾,时年39岁。其长子郑经继位,将二县改为二州,设立了南路、北路和澎湖3

个安抚司,并以大明招讨大将军世子的名义在闽台地区坚持抗清。当时在他的身边有一位

参军陈永华,在他的辅佐下,使台湾的经济开发和文教事业都有显著的进步。

此时的台湾久悬海外,已经影响到清代康熙皇帝统一中国。康熙皇帝看准了郑氏集团

内部出现矛盾的时机,任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在澎湖与郑氏军队决战,消灭郑军主

力,最后迫使台湾郑氏政权投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眼前这尊就是施琅大将军石雕像。清军登陆台湾后,施琅上疏康熙皇帝,对台湾的重

要性作了十分深刻的分析,在台湾弃留问题的争论中,力主保留台湾,康熙皇帝采纳了施

琅将军的建议。在台湾设一府三县,改承天府为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成为福建第九

个府。在这一时期的关防印上,可以清晰的辨认出在“台湾”二字前缀有“福建”二字,

表明当时两地的隶属关系。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两件真品是清朝官服,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

(修复中)这件“青灰色右衽马蹄袖金线绣九龙夏官服”,青灰色,通长208.3厘米,

通高138.5厘米。圆领、右衽、长袖,前后两处开裾,袍身以金线绣九盘龙及织云水纹,

下织三色斜纹,领绣五条小金龙纹,袖中部织环状纹,领口、袖口绲边。这是清代高官

(一二品官)夏天穿着的袍服,据推测这是一件赏赐品。

旁边这件是清代将军服,专家推测为福建水师提督所有。丝、布混制。袍长164厘

米,宽62厘米,玉饰每件5.3×6.9厘米。军服分上下两部分,上服对襟、长袖、马蹄形

袖口,上衣肩、肩下,腋部有14片龙文铜饰,胸前及上臂部绣椭圆形龙纹图案,颈胸处有

围脖,服上饰以铜制乳钉,腰悬玉带。下服前部分开。两边各有龙纹绣图及饰满乳钉,色

样为三瓣花饰,内襟衬蓝丝布。鎏金铜帽呈漏斗形,上部有铜珠及弧形饰,上饰以龙雕珠

花及凤纹金饰片,前突为莲形装饰,下面为二龙抢珠葵形边饰,后面与侧面均有围饰。箭

袋为扁弧口,上边口悬斜环,系于腰间,袋身丝布饰蝙蝠兽首、团龙圆钮及十字带饰。因

为厚重穿着时难免闷热,所以设置一件藤质背心,起到透气作用,使穿着过程更加舒适。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定台湾后,为了体现主权,统一货币,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福建巡抚张仲举奏请设立台湾铸钱局,经准后,即在台湾府开铸背面汉文为

4

“台”字的“康熙通宝”铜钱。

清“康熙通宝”铜钱。外径2.4厘米,孔径0.6厘米,厚0.1厘米。圆形,方孔,正

面凸圆边,“康熙通宝”为阳刻楷书。背面凸圆边,阳铸汉、满文“台”字。

中法战争后,台湾的战略地位愈显重要,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行省,成为清政府

统治下的第20个行省,清政府要求福建台湾连为一气,内外相维。此后一段时间内,台湾

与福建保持着特殊的密切关系。

1945年,在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努力下,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

的支持下,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日本占据五十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在

台湾光复后重建的过程中,福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图片中分别是三位台湾行政长官(省政

府主席):陈仪、魏道明、陈诚。

共御西方殖民者

郑成功趋荷复台

荷兰人占据了台湾38年,在荷据台湾的38年中,对台湾进行了非常残酷的统治,一

直到了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两百余艘船舰在福建渔民指引下于台南鹿儿门登陆,把

荷军围困在台湾城内,切断了城内的水源以及粮食供应,迫使荷军签订了议和协议,成功

驱逐在台殖民长达38年的荷兰人。所以海峡两岸都把郑成功称为名族英雄,立了很多的纪

念碑、纪念塔来纪念郑成功。

这个独立展柜展出的是十七世纪荷兰古籍《被贻误的福尔摩沙》、《第二、三次荷兰东

印度公司使节出访大清帝国记闻》,这两部十七世纪荷文古籍记载了当时荷兰人在台湾的亲

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存世量极少。其中《被贻误的福尔摩挲》专家推测是荷兰东印

度公司在台最后一任行政长官揆一写的。这本书详细记录了荷兰人占据台湾的活动,并以

亲身经历,叙述荷兰军队与郑成功军队交战的过程。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闽台沿海人民与全国各地军民共同抗英,汇成一股强大

的力量。林则徐、邓廷桢、陈化成、江继芸、姚莹等是抗英御侮的杰出代表。当时沿海各

省都传来战败的消息,只有台湾当地连连告捷。

1884年至1885年间的中法战争,闽台是抗法斗争的重要战场。为了孤立台湾,法军

封锁了台湾海峡,福州和厦门就成了祖国大陆支援台湾同胞抗击法军重要的前沿阵地。

共抗日本侵略者

眼前这个照片墙是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清廷战败,清廷代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

章被迫与日本代表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让台

湾、澎湖和辽东半岛给予日本。消息传至台湾,台湾民众群情激昂,强烈抗议清政府的卖

国行径,这一组雕塑表现出当时台北街头群众鸣锣罢市的场景。

这幅地图反应了乙未年间,台湾军民抗战形势。1895年5月,日军从北部基隆三角貂

5

湾登陆后经5个月,先后投入5万多兵力,付出伤亡3万多的代价,才攻至南部控制全岛

形势。从1895年到1902年,英勇的台湾同胞的抗日游击战争坚持了7年之久。

随后日本殖民者在全台强制进行日本文化灌输,奴化教育的高潮是始于1937年至

1945年的“皇民化运动”,其基本内容包括穿和服、讲日语、改用日本名字、过日式生

活、信仰日本神灵,力图把台湾民众变成日本的忠臣良民。虽是这样,在日据时期仍有许

多台湾民众坚持延续传统文化。

英勇的台湾人民不屈不饶,组织了多次武装斗争。其中余清芳、江定、罗俊等人领导

的“西来庵事变”,以及1930年发生在台湾中部南投山区少数民族族赛德克族发动的反抗

日本统治的“雾社事件”为代表。

在大陆爆发抗日战争后,涌现出许多台湾同胞在大陆抗日的英勇事迹。出生在台北芦

洲乡的李友邦将军,在浙江金华领导成立了一支全部由台湾同胞组成的“台湾义勇队”,还

有很多的同胞因为年龄太小,不适合上前线作战,组成了一支“台湾少年团”,直至台湾光

复。台湾义勇队在抗战时的作用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宣传、医疗等方面。

我们眼前看到的这组硅胶像是1945年10月25日,在台湾省台北市中山堂举行受降仪

式,右手边这位是日本驻台湾第19任(最后一任)总督兼第10方面军司令安藤利吉,左边

这位是陈仪将军,他时任陆军大学校长,而后担任第一任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受

降仪式结束后,举行光复典礼,10月25日即为台湾光复纪念日。

六、中庭过道

中庭过道将东西两个展厅联系起来。过道两旁的模型树分别是榕树和樟树,其中樟树

是提取樟脑的原材料,十九世纪末台湾是世界上最大的樟脑原产地之一,台湾樟脑远销海

外,兴盛一时。清末台湾三大产业是樟脑、制茶叶和制糖业。这副是泉州的全景照片,我

们博物馆在这。这条是晋江。在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泉州以前的建筑基本上都是红砖白

石的。

一侧的巨木为清乾隆中晚期的船桅杆,距今200多年,近18米长,底部有七个铁箍,

木材为毛坡垒,俗称万年木。

七、第四部分——开发同工

现在我们进入第四部分开发同功。各位左手边的农用具是明清时期台湾农田拓垦的缩

影。台湾早先的居民顺应地势,多以狩猎为主,极少开垦农田,所以今天台湾的万顷良田

大多由福建移民开垦。台湾开发之初,移民们带去祖籍地先进熟练的农作工具和技术,带

去了作物品种,兴修水利、辛勤耕耘,发展农业生产。

台湾旱地多,适宜甘蔗生长。我们眼前看到的大石碾就是用来制糖的。我们看这五副

图中的唯一一幅彩色图片,把甘蔗从中间送进去,牛车拉动大石碾转动,甘蔗汁顺着小槽

流出来,蔗农把收集到的甘蔗汁放铁锅里面煮,变成糖稀,再把糖稀放在纱布里面漏,形

6

成红糖。制作白糖,就是在熬煮过程中放入蛋清,所以在过去,吃白糖的成本是比较高

的。

台湾的地势气候很适宜亚热带水果的生长,台湾水果口味甘甜颇受欢迎。两岸开放通

商后,台湾水果也销到大陆,莲雾、芒果、凤梨、番石榴都能在大陆的市场买到。

台湾人也有喝茶的习俗,台湾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由福建传入。清代嘉庆年间,福建的

茶商带去了茶种在台北开垦出了第一个茶园,在台传播制茶工艺。

渔民将自己富余的米盐等食物、日常生活用品等与少数民族交换狩猎剩余物获取额外

收入,形成了最早的贸易。在闽台两地民间有一个特有名词,叫做“郊”或者是“郊行”,

指经营批发贸易的商行,也指同业公会,比如卖糖的叫“糖郊”,卖米的叫“米郊”,在泉

州与鹿港做生意的叫“鹿港郊”,在鹿港与泉州做生意的叫“泉州郊”。

清末两岸全面开放商贸频繁,通过图片可以看到贸易物品相当丰富,通过这四支秤砣

可以想见贸易量十分巨大。

这口铁钟是道光十七年所铸造的“泉郡南门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制”铁钟。“鹿港

郊”说明它是在泉州与鹿港做生意的46家商行共同铸造。铁钟见证了当年郊行林立的盛

况,成为清代鹿港与泉州商贸往来密切的直接证物。

航运与通讯是闽台人员往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重要手段。明代和清代中期,依靠

帆船往返于闽台之间的以漳、泉商贾为多;至近代,轮船发挥重要作用。两地的码头成为

双方对渡的重要基地。清朝统一台湾后,先于康熙年间指定厦门与台南的鹿耳门为两岸通

商的对渡港口;乾隆年间,又先后开放台湾彰化的鹿仔港(今鹿港)与泉州府晋江的蚶江

口对渡、台湾淡水厅的八里坌与福州的五虎门对口通航。这正是蚶江口的场景。

八、第五部分——文脉相承

台湾文化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绝大部分从福建直接移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眼前这座“大成殿”是台湾台南全台第一座孔庙内的主体建筑物,开创了台湾儒

学的先声,因此台南孔庙又称为“全台首学”。祭祀孔孟是台湾孔庙的重要活动,每年分春

秋两祭,其中秋祭更加盛大,时间定在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这一天也是台湾的教师

节。

清代科举制度亦在台湾推行。台湾当地成绩优秀者,将被选送到省会福州参加乡试。

因时台湾文教水平不发达,渡海又危险重重,为鼓励和照顾台湾文化教育的发展,台湾考

生享受优惠政策。

清朝统一台湾后,为了帮助台湾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大陆的办学模式完全移入台湾,

在台湾成立各种书院,从福建各地严格挑选教授、训导赴台讲学。

福建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绚丽多姿,音杯中播放的是“南音”。2009年泉州南音正

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在台湾被称

7

为“南管”,深受台湾民众喜爱。传统南音演奏常用乐器有“一萧二胡三弦四琶五拍”。“一

萧”指洞箫,二胡三弦都是古代乐曲演奏常用乐器。“四琶”指琵琶,南音的琵琶因被横抱

演奏而称为“南琶”。“五拍”指南音中使用的由五块木板组成拍板,故称“五拍”。手持拍

板者既是演唱者更是指挥者,控制乐曲的起承转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台湾的传统戏曲,大部分是在明朝末年以来,随着闽粤移民传至台湾。其中流传比较

广的有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皮影戏、布袋戏等。

闽台木偶戏主要有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戏两类。泉州地区提线木偶比较出名,最多的

提线线数有三十六根,因此偶人动作细腻。展柜当中是被誉为“木偶之父”江加走大师雕

刻的木偶头,他制作的木偶头像数量庞大,形象生动,通过凸显面部肌肉和骨骼体现偶人

性格。从此,木偶头也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

台湾的工艺美术绝大部分传自福建,其中木雕工艺、石雕工艺、漆器工艺和刺绣工艺

主要来自泉州和福州。福州脱胎漆器被称为“福州三宝”之一,是一种漆制品,最大特点

是非常轻,具有非常高的工艺水平,也为台湾民众所喜爱。福建惠安的石雕艺术历史悠

久、种类丰富,台湾很多寺庙的石雕由福建师傅渡台雕刻而成。福建木雕历史悠久,也随

福建移民传到台湾。展柜中的这些木雕作品都非常的精美。石雕木雕称为闽南传统建筑中

独具代表性的装饰构件。

锡器在一百多年前是泉州百姓日常居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泉州有一条打锡街,这

条街因为曾经集中了城内专门制作和销售锡器的作坊而得名。泉州锡器于清代传入台湾。

台湾彰化鹿港的锡雕艺人陈万能是家中第四代传人。这套《居家和乐》就是陈万能先生的

作品。

九、第六部分——诸神同祀

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建。

当时泉州承天寺的广钦法师东渡台湾弘扬佛法,就在台北清源山建一寺庙,同样取名

为承天寺。这几尊是明代的彩绘木雕,距今三四百年,是在泉州大开元寺内发现的。龙山

寺是在祀奉观世音菩萨的寺庙。台湾龙山寺的祖庙在晋江安海。

明朝末期,随着福建百姓移居台湾,道教也由漳泉移民传入台湾。台湾道教完全传承

了福建道教的传统。在泉州清源山上保存着一尊宋代老子石雕像,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老子石像,被称为“老子天下第一”。

闽台两地信众最多的民间信仰就是妈祖,明末传入台湾。原名林默(960-987),福建

莆田湄洲岛人。据说生前一直出海救人,在她28岁时,在一次出海救人的过程中与大海融

为一体。殁后被民众奉为海上保护神,建庙奉祀。福建各地的妈祖因分灵不同,其称呼也

不同,从湄洲分灵称“湄洲妈”,从泉州分灵称为“温陵妈”,从同安分灵称为“银同妈”。

妈祖诞辰之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许多台湾信众会回祖庙进香。

8

王爷是闽台民间特有的民间信仰,是对驱瘟神灵的俗称。开发之初的台湾,人少地

荒,疫疠横行,故信奉王爷的非常普遍。全台有800余座王爷庙。在台湾西南海域更保存

着“烧王船”的祭祀方法,即将王船架在用信众供奉的纸钱堆上进行焚烧,寓意送上天

路。

保生大帝,北宋福建同安人,医术高明,医德也好,被同安百姓奉为医神,也由同安

人把这种信仰带到台湾。

开漳圣王,清代开漳圣王由漳州移民传入台湾。

郭圣王,又称广泽尊王,清初,广泽尊王信仰随泉州移民传入台湾。

泉州的关帝庙香火非常的旺盛,台湾的关帝香火皆从泉州分出。2012年泉州举办纪念

关帝诞辰1852周年的活动,全台千名关帝庙信徒回到祖庙进香。

十、第七部分——风俗相通

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

一首名为《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歌中唱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来自闽南沿

海地区的移民将长期生存于海洋文化下产生的爱拼敢赢的性格带到台湾。但也正是因为变

化莫测的海上生活充满未知,闽南人笃信算命先生的话。这尊人物像正是位于泉州金鱼巷

内擅长择日堪舆的洪潮和师傅。

这组名为《生命礼俗》的幻影成像表现正是出生、成年、结婚这几个人生阶段。(稳

婆走进产房帮助产妇生产,产妇顺利诞下一男婴后,家人奔走相告,亲朋好友上门恭贺。

孩子满月抓周在中国经典文学《红楼梦》中也曾出现,贾宝玉抓了胭脂水粉,他的父亲因

而认为他将来必定是好色之徒。而我们片中的孩子抓中一支毛笔寓意好读诗书,将来必将

状元及第。十六岁成年时父母谆谆教诲,及至成婚,一对新人在长辈亲朋祝福中行礼。)

闽台民间认为七娘妈是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因此满周岁后会到寺庙祭拜,并用古钱

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直至16岁才能摘下。

古人讲究“成家立业”,男子须成家后方具备工作资格,因此为了更早工作往往更早

结婚,至男孩十四、五岁时,家中为其物色中意人选,女孩十二、三岁时,家中为其置办

嫁妆。结婚是人生当中一大喜事,双方非常地重视。屏风内是一整套家具是女方嫁妆,其

中最具匠心的是这张被称为“十八堵床”的喜床,据说由十八件构件组成。在洞房之夜,

新郎拿起喜秤挑起喜帕,取“称心如意”的谐音,正是希望能够娶到一位温婉贤惠的妻

子。

衣食住行

福建与台湾地理位置相近,气候相差无几,台湾许多风味小吃传自福建,最出名的当

属面线糊、肉粽及海蛎煎。

建筑方面:台湾民居继承了福建漳泉民居的建筑风格,建筑的风貌、格局、雕饰与闽

南一致。都是这种红砖搭建成的大厝,屋脊也都是燕尾脊的样式。在金门,闽南地区一些

9

海边乡村的风口处常常都能看到风狮爷。在沿海地区风大,居民认为是妖魔鬼怪作祟,而

风狮爷能“煞风”。因此,自明代以来,各村落就在当风路口设置风狮爷。

出行方面:明末以来,台湾岛上的交通工具大多传自福建,其车、轿的形制功能与闽

地无异。福建沿海人民的造船技术、驾舟本领也随移民传入台岛。

衣着方面:自古及今,闽台两地百姓,不论男女老幼,其衣冠服饰的面料、色彩、式

样、风格基本一致 。

妇女化妆的技巧也相同,台湾当地至今保存“绞脸”的传统习俗,就是在女孩出嫁前

一天要用棉线拔除脸上白色汗毛,这种习俗在闽南有时也还可以见到。

前两件衣服,材质比较坚硬,没有刺绣,据推测是干农活时穿的。后两件衣服上刺绣

精美,剪裁讲究,正是大家闺秀的衣服。两个肚兜被人们戏称为“地主婆兜”,因为地主婆

往往留给人们吝啬的印象,所以胸前的袋子是用来藏钱的。这两件三寸金莲(最标准型的

是3厘米宽、10厘米长)看来相当不可思议。裹脚即缠足始于五代末,一般选择在女孩

两三岁时。取一活鸡,剖开肚子,将女足塞进去,用以软化脚骨,片刻后取出洗净,将除

了大拇指外的四指用力压到脚背下,并且将女足弓起后用长布紧紧缠绕,整个过程要快准

狠。裹脚过程中会拗断脚骨,现在看来是一种残害女性躯体的封建陋习。

岁时节庆

闽台民间的岁时节庆如出一辙,不仅节日的具体日期一样,庆典礼仪的形式和内容也

相同。

大家来这边玩一个互动游戏,与古人一起参与元宵灯会,度过闽台民间一年中最热闹

的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张灯结彩吃元宵,民间组织灯会、灯谜、舞狮

子、耍龙灯、踩高跷等活动,把新年的娱乐推向高潮;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要准备牲醴龟粿进山扫墓。闽台民间有一种习俗比较特

殊,就是要包薄饼(又称润饼),祭祀祖先,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民间要祭祀祖先,吃粽子,饮雄黄酒,悬艾草。临河

近海的地方,还要举行龙舟比赛。在台湾也都会赛龙舟,竞赛过程紧张且精彩。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月圆人团圆,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赶回家团聚,共赏明月,品尝

月饼。始于明代的“博状元饼”游戏也在台湾流行;

大年三十是除夕,又称过年,是闽台民间最隆重的节日。除夕日,祀神祭祖,燃放爆

竹,张贴春联。除夕夜,全家团圆聚饮,桌下放一火炉,炉边置一些铜钱,象征温暖如

春,财气旺盛。这合欢家宴称作“围炉”。家人若在外无法赶回参加,要空出一个位置,摆

上餐具,以示全家团圆。

十一、结束语

这就是我们整条展线的全部内容了,大家了解了闽台五缘是哪五缘了吗?大家印象最

10

深的是什么呢?欢迎同学们下次再来闽台缘博物馆参观。

11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5723624a2661902.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