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管窥——基于《新闻学研究》的文本

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管窥——基于《新闻学研究》的文本


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win10易升会删除数据吗)

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管窥

—基于《新闻学研究》的文本分析

戴利朝,张晨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302 )

本文微信网页版

摘要:由于学科发展历史、新闻传播生态等差异,大陆

学界都对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产生了兴趣。已有学者关

和台湾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与特点。21

注到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动态。如黄裕峯跟踪梳理

世纪以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新的态势,梳理其发展脉

了2014-2019年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他发现,台湾新闻传

络与演变特点,有助于及时了解台湾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全

播学界2014年的研究重心是岛内出现的新闻传播现象,文

面把握两岸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整体面貌。《新闻学研究》是台

化创意产业成为当年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 2015年,学

湾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之一。基于该刊2001-

者对新媒体产业与文化创意研究的需求不断加强,主要是关

2019年间所刊论文的统计,采用内容分析法,管窥21世纪以来

于新媒体产业对传统媒体产业的影响分析等|21; 2016年的

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样貌。研究显示,新闻学与媒体研

研究热点则集中于图文传播与数字印刷工艺、新媒介在公共

究、传播学研究、广告学研究、广播电视与电影研究、文化研

事件中的动员作用|3|; 2017年,跨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被

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新闻业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等9个

学者青睐,重点关注数字新时代的学科挑战、新闻史研究断

领域受到学术界重视,成果丰硕,但存在显著的不均衡。

层现象等|4|; 2018年,媒体中的社会真实如何再现成为新闻

关键词:台湾地区 新闻传播学 内容分析 研

学研究重点,图文传播跻身传播学研究热点|5|; 2019年的基

究状况

础理论研究集中在传播学,图文传播保持亮点优势,而公关

研究逐年式微,传播效果研究中引入了设计学概念,数字化

界面的用户体验成为研究热点|61。还有一些学者聚焦于某个

近70年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条

年份的研究动态:如蒋晓丽(2007)认为,台湾新闻传播学

不寻常的发展道路。1954年,台湾政治大学创建新闻研究

教育具有极高的先锋性,体现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善用西

所,新闻学研究应运而生,研究方向主要是新闻学原理、新

方的传播理论及丰富的教育资源等方面m。王毓莉(2008)

闻史等。六七十年代,新闻学研究的主力军逐渐转移至本土

发现,2007年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热度前五的主题分别是

培养的第一批新闻专业科班毕业生。这批学生大多前往美国

新传播科技、文化研究(与大众传播效果与过程并列)、新闻

名牌大学新闻学系进修,并将大众传播学从美国引进台湾,

学与新闻媒体、政治传播(和传播与性别、广播、电视与电影

新闻传播学研究体系从而逐渐确立。80年代以后,随着台

并列第五),显现出“跨学门整合"的特性|81。徐佳(2016)认

湾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得益于报禁"的解除

为,台湾新闻传播学界虽已意识到中华本土理论缺失,并努

(1987年)、新闻传播院系的建立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大幅发

力通过研究本土化现象、质疑量化方法的统治、平衡宏观与

展,新闻传播学研究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21世纪伊始,

微观研究、尝试建构本土理论内容等试图摆脱美派研究的影

香港"壹传媒"《壹周刊〉等媒体进驻台湾,新闻传播业受到

响,但“受美所困的境地整体并未改变191。

巨大冲击,其新闻传播学研究也随之呈现新格局。由于社

所谓相看两不厌,许多研究成果注重海峡两岸的比较。

会、历史、教育等原因,大陆与台湾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具有相

比如,陈力丹(1999)发现在不同的教育体制下,台湾直接借

异的学科发展轨迹及学术生态,并催生出不同的研究成果,

鉴了海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规范程度及学术化程度

同时为大陆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照。

比大陆更高,但同时也存在研究过广、过细,缺乏宏观和长

梳理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勾勒其动态特

远规划等问题|1W。陈静(2007)回顾近十年台湾学界在新闻

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台湾的研究进展及我国新闻

传播学教育领域的研究发现,与大陆学界相比,台湾学界的

传播学研究的整体面貌,进而为大陆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

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具有呼吁回归教育人文精神、重视传

究提供重要参照与借鉴。为此,本文拟选取台湾新闻传播

播学教育、尽力开阔理论视野三个特点1”1。在台湾政治大学

学最具影响力的期刊—<新闻学研究〉为视窗,管窥21

就读的大陆学者王楠(2014)发现,台湾的新闻学与传播学

世纪以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考察其发展变化和基

分野并不明确,多是“水乳交融”的状态,新闻性议题很少,

本规律。〈新闻学研究〉(英译文为Mass Communication

大陆新闻学的蓬勃程度远超传播学,传播学研究则带有新

Research)创刊于1967年,是台湾发行最早的新闻传播学

闻色彩;台湾偏重微观研究,大陆热衷宏观探索;大陆对新

术期刊,由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创办。该刊收录于TSSCI、

媒体的研究侧重网络舆情,台湾则更为多元丰富、延展至数

CIOS等数据库,以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为主,收录的文章

位汇流等方面;受英美传统的影响,台湾的量化研究方法已

多为台湾高校学者的学术论文。据该刊自己统计,约刊载来

成熟和规范,而大陆仍在学习阶段|121。王毓莉(2008)发现,

稿文章的三分之一,采用匿名审稿制度,其学术水平接近国

2007台湾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量化”与‘'质化"并重,

际一流期刊,是理想的分析案例。

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也有少

一、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见的时间结构分析法等。此外,研究工具的选取也呈现多元

随着学科发展日趋蓬勃,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台湾、大陆

化的现象|131。

系态#樁2〇2丨年第4期(总第■期)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

DONGNANCHUANBO

Wj

I

麵-@

本栏目与海峡电视台

J

1大学麵传播学院合办

整体来看,学术界对于21世纪以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

务发展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的需求也迫切增长,新闻传播

究的发展状况缺乏专门的梳理和系统的回顾。这正是本文用 学研究迎来一个短暂高峰。2004年为分水岭,台湾社会因

力之所在。

地区领导人选举事件风波不断,政治环境纷繁复杂,各项新

二、 研究方法

闻传播事业也较为动荡,后三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也相对沉

本文基于文献的统计和梳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1世

寂。

纪以来〈新闻学研究》的419篇研究性论文进行定量分析。

(二)各领域论文数量分布

具体操作上,笔者首先将〈新闻学研究>2001-2019年

笔者将419篇论文根据其研究主题细分为9个学科领

的全部文章下载并保存。其次从体裁上,剔除每期的编辑室 域(详见研究方法),为便于统计,将前15年以3年为1个周

报告、书评以及座谈会报告等非研究性文章及重复文章,并

期,后4年为1个周期,共计6个周期,统计各时期各领域的

在内容上严格限定为与新闻传播学相关。最后,笔者对每篇 论文数量分布,观察其在该年的占比情况。

文章的题名、关键词、摘要、作者、篇幅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

分析,并将全部研究对象分为以下9个领域:1.新闻学与媒

类眯广6电字与《鑄字广告字

a

毗文化

b

传媒介经

体研究;2.传播学研究;3.广告学研究;4.广播电视与电影

視与电媒体研究研究研究

夯究

fi

教育营与管

研究;5.新闻业务;6.文化研究;7.媒介经营与管理;8.新闻

碩究

理研究

传播教育研究;9.其他。

根据文章的题目、关键词、摘要,判断文章的类别,如学

篇21

6099

1101034

4

S

9

31

科知识介绍、研究概述、理论评介、受众调查、内容分析等,

相应归类。另外,为遵循统计的排他原则且便于操作,每篇

S

.0%14.3%23.4%26.3%2.4%8.1%10.7%

2.1%7.6%

文章只归入一个类别,但显然,有的文章可同时归属于几个

类别。如第115期(台湾电视新闻之灾难报道:以"莫拉克"

表二2001-2019年各领域论文总数及占比(

n

=419)

风灾为例〉一文(141-185页),该文可同时归入新闻学与媒

体研究与广播电视与电影研究,进一步观察正文后,斟酌之

由表二可见,传播学占比最高(110篇,占比26.3%),

下将其归入了后者。

其次是新闻学与媒体研究(99篇,占比23.4%)以及广播

三、 统计分析

电视与电影研究(60篇,占比14.3%)。传播学的论文数量

(―)论文数量

约是新闻业务(34篇,占比8.1%)、文化研究(45篇,占比

2001-2019年,《新闻学研究〉共出版76期,发表557

107%)、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31篇,占比7.6%)三类的总

篇文章,其中编辑室报告、书评、座谈会报告等非研究性文

和。表三可见,传播学在2001-2003年迎来了大丰收,共发

章共138篇,研究性论文419篇。各年度刊文数量分布具体

表论文29篇,占刊物三年刊文总量的40.8%,近乎占据'‘半

如下表:

壁江山"。广告学研究和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相关的论文分别

为10篇和9篇,数量接近。

年份

2

usi

« 广繾电《«字餡鰌字广告字 文化 郷介8

6教

262632

«

k

与电与钃体

a

究 碩究

lift

am

硒究

hah

s

e

究爾究

m

年份

2010

2011

20122013

2014

20152016

2017

2018

sw

2019

3

22

1618 18

表一 2001-2019年论文数量(

n

=419)

(三)论文平均篇幅

笔者以年为单位,统计每篇论文的总页数,并计算平均值,

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观察历年论文篇幅的变化。

龟份

7

2004

20052006

2

29.130.1

31.1

40.7

40.0

40.7

41.541.340.5

i

20102011

20122013

2014

20152016

2017

2018 2019

霣徽

40.1

39.0

38.9

41.7

4141.#^

M

•蠡

40.2

4

S

.7

40.6

表四论文平均篇幅(

n

=419)

图一 2001-2019年论文数量走势(单位:横轴,年;纵轴,篇)

由表四可见,论文的平均篇幅总体呈增长态势,2018年

论文平均篇幅长达45.7页,为19年最长篇幅。需要说明的

《新闻学研究》起初为半年刊,后在1999年改为季刊,

是,2016年的平均篇幅较2015年和2017年短,原因是该年

—年出版四期,于每年1、4、7、10月出刊。从总体上看,论文

有5篇纪念专文(纪念新闻传播学者徐佳士),篇幅都较短,

数量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2002-2003年以及2009-

拉低了平均篇幅。

2011 年(2009 年和 2011 年均为 32 篇)。2001-2003 年,

(四)作者地区分布

受台湾"报禁"解除的驱动,各大媒体数量剧增,对能指导实

《新闻学研究》是台湾地区发展最稳健的新闻传播学术

2021年第4期(总第200期)

系卷#播'

s

s

u

t

h

o

M

期大多数文章的作者和受众也分布在台湾,详见表五、

表六。

地区

人数

占比

.

台湾

347

80.5%

:

香港

27

6. 3%

.1

澳门

4

0. 9%

:

大鵠

40

.

9. 3%

|

海外

13

3.0*

cn

表五各地区作者数量分布(

n

=431 )

台湾地区作者为347人,占总数的80.5%,大陆作者次

之,为40人,占比为9.3%。海外作者主要分布于美国、新加

坡、加拿大、英国和马来西亚等地。

年份 2001

0

年份

人数

2010

4

2002

1

2011

2

2003

1

2012

2

2004

1

2013

2

2005

2

2014

1

2006

2

2015

2

2007

2

2016

2

2008

3

2017

3

2009

3

2018

4

2019

3

通策略以及其影响因素;郭文平(2015)对《联合报〉等3家

报纸共计1363篇经济新闻报道进行文本语句分析,进行质

性的深度探索。在定量研究研究中,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及

内容分析法较为突出。赵雅丽采用问卷调查法(238份有效

问卷)调查在大众传播媒体日渐普及之时,台湾地区视障者

的大众传播媒介使用行为与动机,探讨全盲与弱视,’‘先天

盲"及"后天盲”的使用区别。陈春富、殷美香(2015)收集

2007-2011年台湾四份报纸对于跨境移民的相关报道,随

机抽样466则新闻并进行内容分析,观察报道的主题、版

面、篇幅、倾向及消息来源等。值得一提的是,定量研究方

法的持续增长,"内容”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研究

队伍B渐壮大。

四、研究发现

(_)新闻学:理论研究式微,实务研究趋势明显

2001-2019年,新闻学与媒体研究相关的论文共计99

篇,数量略低于传播学研究,论文数量在2008-2012年的5

年中达到21世纪以来的高峰。

年份

2001

4

2010

,。

2002

5

2011

7

2003

7

2012

7

2004

5

2013

3

2014

2008

9

2017

3

2009

8

2018

4

2019

1

tcommunication

2021

表六大陆作者数量分布(

n

=40 )

由表六可见,大陆地区作者数量变化波动不大,总体处

于缓慢增长态势。其中2007年大陆作者虽仅有2位,但占该

年作者总数的1/4,仅在2017-2019三年中就共有10篇大陆

地区作者参与的论文。

21世纪以来,大陆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势头良好,大

陆作者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当中,且与

台湾新闻传播学界互动较多。进一步观察40位大陆作者发

现,多为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等

大陆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及研究生,并且主要分布

在我国南方地区。笔者发现,大陆作者的比例逐年增加,海

峡两岸的学术交流逐渐密切,为大陆及台湾学者的新闻传播

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及借鉴。

(五)研究方法

除研究主题、作者信息外,台湾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

法变化同样值得关注。笔者根据419篇论文概况,参考廖圣

清、朱天泽等人(2019)在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谱系时

采用的建模分类方法1141以及谢静(2001)从 <新闻与传播学

季刊> 看美国90年代新闻传播学研究时采用的分类方法|151,

粗略将(新闻学研究>419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分为7类:1-

深度访谈;2-民族志;3-文本话语分析;4-调查法;5-实

验法;6-内容分析法;7-其它。

研究方法

深度访》

民族志

文本话语分析

调畜法

实轅法

内容分析法

其德

颡次

69

36

79

95

12

98

30

占比

16. 5%

8. 6%

18.9%

28. 2%

2.9%

17.9%

7.2%

M

年份

篇數

2015

2

2016

3

375

表八新闻学与媒体研究论文历年数量(

n

=99)

笔者根据题目、关键词及摘要将99篇论文进行归类整

理,发现论文议题的大致分布:新闻学基础理论、新闻史研

究、报刊研究、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报道研究、新闻专业

主义、新闻叙事结构、媒介素养、社群媒体、媒体市场、媒体

再现等。新闻基础理论的相关研究中,2009、2014年分别出

现了从媒体素养和媒体伦理的角度出发对新闻自由的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关于“新闻自由”的讨

论多是消极意义,积极性新闻自由意涵的论述相对较少。整

体来看,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数量在逐年减少,呈现式微

趋势。在微观新闻学实践方面,则包含对〈苹果日报〉的个案

分析,各类热点事件报道的研究,以及新闻专业主义、新闻

叙事结构研究等,实务研究趋势十分明显。

(二)传播学:理论研究偏少,应用研究广泛

年份

篇徽

年份

2001

9

2010

5

2002

9

2011

8

2003

11

2012

3

2004

3

2013

7

2005

5

2014

3

2006

4

2015

8

2007

4

2016

4

2008

2

2017

5

2009

6

2018

5

2019

9

表九传播学研究论文历年数量(

n

=110)

表七研究方法的使用频次及占比(

n

=419)

从使用频次来看,定性分析法(深度访谈、民族志、文本

话语分析)出现184次,定量分析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

分析法)205次。笔者继续将19年分为6个周期,分别统计

各周期定性、定量研究法的使用频次,并观察其趋势变化。

总体来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质化"与“量化"并

重,定量研究略多于定性研究,并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观察发现,在定性研究方面,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

研究中深度访谈及文本话语分析较为常见,例如,李秀珠

(2001)从135个有效深度访谈中分析检视部属对上司的沟

从数量观察,传播学研究的论文占比最高,其数量走势

(图二)与(新闻学研究> 论文总量的走势整体大致相同(图

一)。从内容分析,将传播学研究论文进行议题排布,发现世

纪初的传播学研究主题大致集中在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主

要探讨传播学的功能、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学研究方法论。譬

如祝建华(2001 )以大陆受众及传媒效果中的"整合理论”

为案例,探讨如何在中文传播研究中同时追求理论化与本土

化的策略和方法。经历2004年这_分水岭后,传播学理论研

究与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呈现相同的式微趋势,与传播效果

和受众研究相关的论文极少,110篇传播学研究论文,基础

理论研究仅9篇,占比不到9.1%。反观21世纪以来的传播学

应用研究涉猎领域广泛,覆盖宗教传播、健康传播、科技传

播、社区传播、行销传播、网络传播以及华人传播等领域,呈

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系禹待播2〇2〗年第4期(总第2〇〇期)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1

DONGNAN

CHUANBO

特臟划-海峡传播—

朴兰目与瞧电视台、厦门大学賴传播学院合办

台湾传媒教育的主力军仍是大学老师,未能形成社会运动的

气氛,应建立广泛的网络机制将传媒教育网络化。此外,吴

廷俊、林元辉、陈世敏也分别探讨了大陆、东京大学的新闻教

育状况及台湾徐佳士教授的新闻教育理念。

(五) 政治传播研究:渐成热点

21世纪以来的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政治传播是

其中重要的领域,笔者统计,仅题名、关键词、摘要中出现与

政治相关表述的论文共计47篇,占总数的11.2%,主要涉及

的政治相关议题有:选举、恐怖主义、香港政洽传播、政论性

谈话节目、政治名人、政治经济学等。

iii i»i lit 11 i iii iii iii Mi in iii m « iii iii iii iii iii iii

1. 对政治话题的讨论

»

0

-*^-)^»->^〇

o

fN

fNm

0

fN

0

fNfN

0

jiriiX

fN

0

fN

0

r

r

0

OOcno

0

T

-(^

tf

4T

-

4

(

mrLnur

^〇

0

oooooo

陈力丹(1999)认为,由于历史原因,前两代台湾新

>

JfN

oo

(

NfN

o

fN

o

fV

oo

T

-

o

<

TH

o

TH

o

T

-)

T

-<

rH

^

|

fNrNfNr

^

o

<

NfN

oo

«>4

图二传播学研究论文数量走势(单位:横轴,年;纵轴,篇)

闻学者的研究带有一些两岸对峙带来的政治色彩。李艳红

(2002)观察《人民日报>< 环球时报》两份报纸对克林顿

访华事件的报道,认为大陆地区政治新闻表述模糊、话语单

(三)电视、电影研究日渐取代广播研究

一、生产被制约、保守而缺乏人情味。林丽云(2005)观察发

21世纪以来,〈新闻学研究〉刊发广播电视与电影研

现台湾和南韩发展出'‘官控商营"电视制度后,采取不同政

究相关的论文共60篇,其中广播研究仅3篇(分别出现在

策形成了不同发展路径,探究背后的行为逻辑与矛盾,指出

2002、2003、2016年),可以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取而

威权主义国家易有正当性危机。刘昌德(2015)以质化论述

代之的是,电视和电影研究则明显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

和量化内容分析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媒体的“仇韩”“仇

点,分别刊载49篇、8篇。电视研究的受青睐度更高,2004

大陆”言论,发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国族主义"朝向去政治化

年李秀珠的(台湾有线电视采用者及采用过程之研究:检视

与娱乐化,主要消息来源从政治转向娱乐,内容也由官控转

有线电视早期传布及晚期传布之差异>(第78期)一文是21

为一般民众和艺人的情绪展演。潘祥辉(2011)分析前苏联

世纪以来的第一篇电视研究论文。第一篇电影研究论文出现

与大陆等社会主义组织结构,认为“传播失灵"现象在社会

在第89期(2016), 3年间就刊发了 8篇相关论文,其受青睐

主义体制中十分突出,应引入市场机制打破传播媒介的角色

度可见一斑。电视研究主要集中在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电视

束缚,从而克服"传播失灵"。此外,多次出现的政论性谈话

产业方面,也出现了对台湾偶像剧的研究,分析台湾偶像剧

节目研究、香港的政治传播(黄智诚,李少南)等议题也都可

男女主角的形象塑造与性别再现,还出现了纪录片和动画的

充分感受到浓厚的政治意味。

研究。电影研究则围绕电影产业、电影文化,包含对台湾电影

2. 台湾地区频繁举办直接选举,也使得“选举研究”成为

影像风格与产制环境的趋势研究。此外,也出现对韩国电影

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市场的借镜研究,学者希望了解促成韩国电影产业资本变化

候选人、媒体与选举间的关系,民意调查结果及其影

的主要背景,及其背后引起电影产制结构变化的政府政策因

响,电视辩论的功能等,都是研究的重点。江静之(2013)

素。

以2010年五都市长候选人电视专访为观察对象,分析台湾

° (四)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比较中的审视与借鉴

四大报如何引述专访内容且发生了哪些意义改变。此外,竞

<新闻学研究〉共计刊发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相关论文共

选文宣、候选人形象修护研究等主题,也是常出现的特殊议

9篇,数量虽是9个领域中最少,但21世纪以来,学者对新

题。陈怀宁(2001)以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为例,分

闻传播教育一直在回顾与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传播教

析候选人的攻击性新闻报道与民调支持度的关系,发现越

育研究仅在2001-2003年3年间就发表了4篇,达到新闻传

接近选举时间,攻击性新闻越多,且形象攻击比议题攻击更

播教育讨论的高潮。形成高潮的原因和20世纪末传播系所

能影响民众态度。黄靖惠(2010)以2000年与2008年地区

数量激增有关:1991-2000年是台湾传播相关系所蓬勃发

领导人选举为研究对象,探析美国媒体对台湾政党轮替的报

展的十年,这十年间总共有49个系所相继成立,占1954年

道。

以来成立系所的69.9%。首次探讨新闻传播教育的是香港

3. 对女性政治精英的多次探讨

浸会大学俞旭、朱立在2001年发表的〈改革的困局:中国大

倪炎元(2001)解读台湾报纸媒体对女性政治精英的

陆新闻教育变革探讨(1976-2000)》。该文借助系统论的

报道与评论,探究当女性政治精英在台湾政治领域崭露头角

视角,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式,抽取了50余所分布

时,大众媒体如何塑造或描绘她们的形象。黄学硕(2018)

于大陆各地的主要新闻院系为样本,分析大陆的新闻教育变

探讨(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在2008年地区领导人选举期

革情况,作者认为大陆的新闻传播教育存在师资水平不高、

间如何将周美青的言行举止与职业、道德、社会性别联系起

学术理论保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陈旧等问题。同年,台

来从而营造精英形象。作者发现,台湾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

湾翁秀琪发表了首篇探讨台湾本土新闻传播教育的论文〈台

的论述呈现多元化现象,对政治人物的道德等方面有高标准

湾传播教育的回顾与愿景〉。该文总结了港台学者、海外学者

的期待及要求。

(主要是美国)对传播学教育发展的观点和论述,并梳理了

(六) 实证研究:紧扣现实,视野宽广

台湾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作者发现,传播学在台湾

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以真实事件为话题的新闻传播

处于尴尬地位,大多数还只是从属于其他门类(社会、电机、

学研究众多,多结合实例开展探究。笔者统计,结合实例讨

资讯、教育、人文、艺术等),难以独立自主;台湾传播教育的

论或以话题事件切入研究的论文共计多达98篇,除前文提

必修课‘‘传播理论"主要仍以介绍国外传播理论为主,未能

及的选举这一高热话题外,学者们还普遍关注自然灾害、意

摆脱本土理论缺失之痛。作者认为要以"本土思维、全球实

外事故、战争、国际争端、社会冲突和娱乐热点等话题。

践”的问题意识构筑台湾传播学的想象。香港李月莲(2001)

1.灾难突发性事件

从宏观社会学角度,发现香港的传媒教育是一种由下而上的

蔡莺鸾、徐永年、林永隆(2003)以实际参与小区动员

自发性运动(与英国、加拿大相似),是在以环保、女权等普

的方法,研究台湾921地震后灾区重建的健康营造赋权变动

遍性社会问题主导的“新社会运动"形式进行的。相较之下,

历程。柯惠新、刘来等(2005)以两岸三地6家报纸对921

2021年第4期(总第200期)

糸禹#播@

地震的报道为切入点,分析比较两岸三地媒体对统_灾难事

件报道的差异与特点,并挖掘差异背后的原因,比较三地媒

体对于突发事件的适应与处理能力。研究发现,华人文化传

统的政治因素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三地都普遍重视

‘'党政官员、机构”等政治角色;相较其他两地媒体,台湾媒

体对于突发事件的适应与处理能力更强。吴畅畅(2012)从

微博文本出发,以7*23动车事故为实例,分析中产阶级如何

摆脱往常的邻避立场从而通过微博质疑政府的过程。林照真

(2013)观察2008年莫拉克台风重创台湾事件,发现电视新

特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两岸学术界理应相互借鉴,增进

学术对话,共同推动两岸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持续发展。有学

者梳理大陆学术界近70年的研究成果后发现,“在西方理论

的巨大‘阴影’下,本土传播议题或现象的理论阐释失去了应

有的主体性和生命力。虽然有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论概念、观

点或模式,但是大多未能形成学术对话,也未能成功地在国

际学术界引起反响。必须承认,大陆传播学理论的本土化创

新道路,特别是突破西方问题语境和阐释框架的理论探索,

依然任重道远。”1161结合本文的探讨,这个说法亦适用于台

闻虽关注灾难议题,但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现象极为明显;

灾民未必反对悲情式的报道方式,反而认为记者的报道有助

于引发当局关注;然而灾难新闻报道旨在商业竞争,已忽略

了灾难传播应有的社会责任。谭跃、萧苹(2019)以高雄气

爆事件中媒体脸书粉丝专页主文与回应,分析线上灾难传播

的议题设定效果。

2. 社会群体性事件

李红艳、刘碧瑶(2014)以“上海普陀事件”和“广州增

城事件”为焦点,探讨地方性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叙事方

式,媒体异地监督如何做到客观真实以及媒介逻辑、媒介治

理与行政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地方媒体解读群体性事

件与地方政府的态度呈现一致性导向,而异地媒体更能客观

还原事件冲突,但难以触及当地社会治安管理背后的体制问

题。夏舂祥(2003)以台湾‘'二二八事件"的新闻论述为研究

对象,探讨台湾社会‘‘结构性失忆”现象,以及在处理历史性

事件时的议程设置。

3. 娱乐热点事件

刘慧雯(2008)以'‘东海劈腿事件”"鸿海打压新闻自

由事件”为实例,分析网络在公共领域扮演角色的过程,对

比人们期望网络达成的公共领域功能与实际现状。蔡琰、

臧国仁(2012)就台风袭击台湾致赡养院老人泡水的事件为

切入点,分析新闻文字与照片如何以互补又互斥的角色分担

"讲故事n任务,以此探究新闻图文说故事时的竞存关系与

相互延伸其他阅读的可能。姜颖、陈子轩(2014)以林书豪

在NBA戏剧出场,从而形成一股"林来疯"热潮的话题事件

为背景,探讨在台湾社会中体育"国族”主义、"国族"认知

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林来疯”使台湾社会内部对于体育

与"国族”认同的认知、诠释与实践获得重新解释、认同与实

践的机会,反映出其背后的集体焦虑。

(七)研究队伍的偏向:业界作者文章甚少

细数419篇论文,业界作者身影罕见,仅8篇论文出现了

业界人士的身影,占比不到全部论文的1/50。有2篇来自大

陆地区,其中1篇是网易新闻高级编辑温云超在2009年发

表的《我们的意志是乐观的:大陆另类传播的生机就在夹杀

中》一文,另一篇为就职于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周翼虎于同年发

表的〈抗争与入笼:中国新闻业的市场化悖论〉。其余6篇中

1篇来自海外,5篇来自岛内,仅占台湾作者所著文章总数的

1.5%。总体看来,台湾业界作者的文章占比极低,当然这里

也不排除〈新闻学研究》编辑室退稿的可能。《新闻学研究》

作为台湾政治大学的新闻出版物,所刊论文的作者主要是

政治大学的师生,比例高达73%,其他作者主要分布在世新

大学(相当于大陆的中国传媒大学)、淡江大学、台湾师范大

学、台湾中正大学等几所新闻传播学研究水平较高的大学。

台湾学界或许应进_步打破业界与学界之间的隔阂,让理论

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

五、结语

〈新闻学研究> 是台湾地区新闻传播界最具影响力的专

业学术期刊之一。本文试图窥斑见豹,基于〈新闻学研究〉

2001-2019年刊文分析,勾勒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发

展的基本轮廓、演变特点与发展态势。海峡两岸的新闻传播

学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教育体制及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的研究

系忐待播• 2〇2〗年第4期(总第200期)

湾。换言之,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创新是两岸学术界共同的

任务。

k然,本文只是一个案例研究,不能全面反映台湾地区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全貌,且由于数据分类统计所存在的问

题,难以避免误差:对于一些跨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的论

文,分类无法完全精确;限于学术水平,分析不够科学,总结

难免挂一漏万。这些不足,笔者期待能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

弥补。

K9E9

[1] 黄裕峯,孙玮洁.2014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U1.

东南传播,2015(11) : 14-16.

[2] 黄裕峯,黄柳洁.2015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J].

东南传播,2016(08) : 35-37.

[3] 黄裕峯,黄柳洁.2016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Jj.

东南传播,2017(06) : 15-17.

[4] 黄裕峯,伊万卡•特卡丘克.2017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

研究综述Q].东南传播,2018 (06): 7-9.

[5] 黄裕峯,洪玉莲.2018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J].

东南传播,2019 (09): 52-54.

[6] 黄裕峯,张旭.2019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J】.

东南传播,2020 (07) : 48-50.

[7] 蒋晓丽.中国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教育之先锋性研究[J】.西

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4) : 116-118.

间[13]王毓莉.2007年台湾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分析[J].国际新

闻灰,2008(01): 1卜15.

[9] 徐佳.十字路口的台湾新闻传播学:去美化与本土建构[J].

新闻爱好者,2016(05): 47-51.

[10] 陈力丹.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概况□.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9(04) : 80-83.

[11] 陈静.近十年台湾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视野[J].新闻大

学,2007(02): 90-94.

[12] 王楠.不同学术脉络下生长的不同系统一海峡两岸新闻

传播学术研究风格的差异[J].东南传播,2014(06) : 33-36.

[14]廖圣清,朱天泽,易红发,周源,于建娉,谢琪如.中国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知识谱系:议题、方法与理论(1998—

2017) [}].新闻大学,2019 (11) : 73-95+124.

[15】谢静.九十年代的《新闻与传播学季刊》一一从《新闻与

传播学季刊》(1990—1999)看美国九十年代的新闻学研

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01) : 62-68+96.

[16]刘涛.理论谱系与本土探索:新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

70+(1949-2019) [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 26(10):

5-20+126.

作者简介:

戴利朝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张晨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肖玉平】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5723336a2661855.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