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城市媒介文化研究——对于“城市传播导论”课程的部...

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城市媒介文化研究——对于“城市传播导论”课程的部...

2023年7月22日发(作者:)

建筑设计·理论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城市媒介文化研究——对于“城市传播导论”课程的部分设想丁 凡,李麟学(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作为大众传播时代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媒介既能传播文化,同时也能创造文化,媒介自身也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作为容纳人的基本空间载体,城市也是一个复杂的媒介,同时也承载着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作为一种媒介,可以拆解为许多不同的侧面。基于学科交叉的视角,并作为《城市传播导论》课程的一部分,本文探讨了城市媒介研究的几个方面,试图探索城市建筑传统学科本体与媒介文化研究领域交织互补的重合点和突破点。关键词:学科交叉;城市传播;媒介文化;课程设想[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2021.26.32Research on Urban Medium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disciplinary—— Some Assumptions about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Urban Communication”Ding Fan, Li Linxue(Art and Media Colleg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Abstract: As a new cultural form i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the medium can not only spread culture but also create culture, and

the medium itself can also form a unique culture. As a basic space carrier to accommodate people, the city is also a complex medium, and

it also carries a unique urban culture. As a medium, the city can be disassembled into many different aspec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disciplinary, this paper explores several aspects of urban medium research. And as a part of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Urban Communication”, it tries to explore the overlapping and complementary points as well as breakthrough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discipline of urban architecture and the study field of medium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urban communication; medium culture; curriculum assumptions1课程设置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媒介在文化领域越来越受关注。作为大众传播时代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媒介文化将大众媒介和文化凝聚成一个互动的过程,它构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人们关于自身和他人的价值理念。媒介既能传播文化,同时也能创造文化,作为一个要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组织,也需要有能力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作为一个综合的概念,媒介文化涵盖了诸多要素。“城市作为一种媒介”,需理解城市被赋予媒介这层属性的独特性。城市自身的文化也给予媒介文化特殊性。作为《城市传播导论》课程的一部分,城市媒介文化研究专题将引导学生理解“城市作为一种媒介”的独特性,建立跨学科的思维与视野,也为打通城市研究和媒介研究两个领域的壁垒做出探索性的尝试,建立学科交叉领域下新的创新点与突破点。图1 理解“城市作为一种媒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课程跨学科交叉内容设想课程进程的设置“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分别从对“城市”和“媒介”两个方面的理解出发,再从“城市”与“媒介”交叉的领域中寻找城市作为媒介的文化内涵(见图1)。2.1理解“城市”首先,对“城市”的定义进行追溯。《说文解字》中提道:“城”,以盛民也。是说“城”在古代一种容纳居民的建筑群,保护居民不受侵害,在现代成为一种能够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2008299)。务的场所。《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对“市”的定义,是“买卖所之也”,也就是一个交易的场所,人流、物流等就在“市”中转。因此“城市”自身的定义中就存在着容纳和交换之意。城市作为最重要的人类聚居地,不仅是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的中心,同时也是城市所容纳的社会群体的文化汇集、交融和传承的中心。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师、文学家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认为城市是由多个纵横交错的网络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体现在由街道网所构成的城市神经网络、城市与腹地构成的纵向等级结构,以及各个层级城市之间的横向网络。美国城市学家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认为城市是具有磁性的容器。在《城市文化》一书中,芒福德认为城市这种复合体起到了保存、孕育、传承和提升人类文化的容器作用。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的变化,美国城市社会学家沙朗·佐金(Sharon

Zukin),提出城市空间“原真性”的保护原则,呼吁保留城市自身的文化特征。作者简介:丁凡(1988-),女,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全球化与在地化视域下的城乡更新与传播、城市文化研究、城市媒介理论等。通讯作者:李麟学(1970-),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建筑与环境设计、热力学生态建筑、城市传播。邮箱:*******************.cn。120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建筑设计·理论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践。他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于现代性技术的城市作为一种媒介,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容器”,容纳批判延续至城市空间,基于现代都市经验和技术的交集,探“人、物、活动、信息、文化”;同时也可以将城市理解为一讨了技术嫁接于新兴的现代性城市空间,从而摧毁了传统的个网络。未来的城市将迎来5G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物城市空间体验。在其笔下,城市是媒介和技术的重要载体。与物连接的时空限制将进一步被打破,人、物、资金、信息从人的身体性出发,媒介即“相遇”,城市恰恰提供四流集中汇聚,高效协同,真正实现万物互联。全球化发展了这种相遇的可能性。众多学者强调了城市公共空间所具的最新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网络社会的崛起,最新的全有的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的功能。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球城市的特征,随之带来了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改变。信息尔登堡(Ray Oldenburg)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第通过节点得以互通,资本产生了更大范围的流动,符号的三空间”一般被认为是聚集了自愿的、期待聚会的常客式生产更加便捷并且易于复制。这是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如街道、咖啡馆、酒吧、社区中心Castells)笔下“技术—社会”范式的基本特征。这为将城市等。与传统公共空间相比,“第三空间”更加强调公共场所理解为媒介提供了新的理论场景与技术支撑。的可进入性、社会交往、信息密集性与功能多样性。美国2.2理解“媒介”维基百科中对媒介的定义是传播渠道、手段或工具,社会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简·雅克布斯认为交往是大城市生活的灵魂,认为街道不应仅仅承担城市的交通功能,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传播而更应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场所。丹麦建筑师及城市学鼻祖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认为“媒介就是规划师杨·盖尔(Jan Gehl)强调将城市视为聚会场所,呼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20世纪吁建立高质量的户外交往空间,并提出加强步行交通的积60年代“媒介”的术语得以形成,用于描述“实现跨时空极策略。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米歇尔·德塞托社会交往的不同技术与机构”。1964年加拿大原创媒介理曾说过走路行为之于城市体系,就如论家、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其(Michel de Certeau)(speech act)之于言语或者被陈述之物。如果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言语行为”城市作为一种文本的话,这种文本书写的主体就是人。Extensions of Man)一书中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从技术媒介角度出发,城市作为媒介技术的载体。如讯息”等创新性的观点。果说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所信奉的“媒传统意义上,我们往往将“媒介”定义为基本作用为介即信息”,将言说与文本视为技术媒介来表达,那么城市公共信息交流服务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专业大众恰恰作为这种表达的画布。镶嵌在城市中电光招牌作为一媒介。这些媒介往往是伴随着现代城市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种新型而短暂的消费城市环境而出现,电子屏传达出城市的,却又与城市真实性的空间呈现出相脱离的状态。伴随它是物质与非物质的集合,现实与虚拟着技术发展,现代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要宣扬的理念,的交织。技术媒介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宣告了人的退场,甚是大众“媒介”并不完全依附于空间而存在便可达到信息至有学者认为是与“以人为中心”媒介理论背道而驰,然交换的目的。这里“媒介”与城市空间呈现出相脱离的状而其确是城市媒介研究不能错过一个侧面。20世纪90年态,这也是技术影响下所存在的媒介对城市空间体验的不代出现的“光线建筑”“媒体建筑”,光线、新媒体、建筑与利影响。近期的媒介理论更加倾向于探寻身体和人的感公共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主题。在知,将人的本体置身于空间之中探寻空间的意义。全球化的时代,利用电子屏幕重新塑造的城市形象成为城同时媒介可以表达一种“居间”(metaxú)的状态,这也成为城市传播的重要方式。是海德格尔所崇尚的媒介本体论;媒介是人的“存有方式”市品牌营销的重要手段,2.4拆解“城市作为一种媒介”的几个侧面和“社会秩序的提供者”;在《奇云:媒介即存有》一书中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基于对“城市”和“媒介”两个大提到了媒介是容器,可以用之存储、传送和加工信息,更的基本层面的理解,进一步展开对于“城市作为一种媒介”被用来组织时间、空间和权力,这一说法与上文中对于城的阐释。课程设置分为几大版块:“作为事件发生场所的城市的定义不谋而合。市”“作为信息交换的城市”“图像城市与技术传播”“全球城2.3理解“城市作为一种媒介”市形象塑造”“跨文化传播中的城市与建筑”等。力图覆盖媒介是我们“存有”的基础设施,是我们行动和存有的几个分支(见图2)。“城市作为一种媒介”的栖居之地和凭借之物。从这层意义出发,可以将我们栖“城市作为媒介”只是城市传播导论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关于城市传播研究居的城市本身作为一种媒介,它起到承载、容纳、培育、生的其中一个侧面,本文是对课程阐释进行的初步设想。发、传承、延续其中产生的物质性介质的作用。城市作为一种媒介,首先从其作为物质性载体的角度3课程形式设置出发。城市里的物质性建筑载体例如博物馆、艺术馆等,承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展课堂学习的深度载着一个城市和区域的长期而持续的文化精神。为了揭示城和广度。同一节课实现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与嘉定校区的联市空间现代性的体验,德国哲学家、文化评论者瓦尔特·本也可以由任课老师邀请国内外客座嘉宾同时进行课程讲雅明(Walter Benjamin)将研究的视野定位于巴黎“拱廊街”,动,授,实现线上线下异地联动。同时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业界专拱廊街因将街道空间与建筑结合为一体而形成了特殊的城家,就当下热点时事话题、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城市传播等市公共空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空间介质。作为一个城诸多领域的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分享,不仅扩大了学生市研究者,本雅明采用蒙太奇碎片化的文本叠加方式来呈现的视野,也可以为学校教师和业界专家提供持续学习的资源。城市奇观的原型,这是本雅明自己所创造的批判的媒介实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21建筑设计·理论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系列课程与学术特色方向较为成熟;学院每年组织“城乡传播高端论坛”,汇聚行业专业力量。5结语作为《城市传播课程》的一部分,《城市媒介文化研究》是基于学科交叉视角下的一次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任课老师在建筑、城市、媒介文化领域均具有知识储备,同时能够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创造出更多丰富的课程实践,这有助于打开同学们的思路与视野,扩展跨学科学习的范畴。本课程是学术研究与教学创新的一次立场鲜明的尝试。参考文献[1] 康在镐.本雅明论媒介[M].孙一洲,译.北京:中国传媒图2 拆解“城市作为一种媒介”的几个侧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大学出版社,2019.[2] 约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邓建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3] 陈卫星.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6,4(02):114-122.[4] 德波拉·史蒂文森.城市与城市文化[M].李东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冯静,甄峰,王晶.西方城市第三空间研究及其规划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5):16-21.[6] 李麟学,丁凡.城市作为一种“媒介”:基于媒体图像与真实体验的批判性思考[J].媒介批评,2020,4:11-23.[7]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9] 简·雅各布斯.城市经济[M].项婷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0] 周志平.媒介文化:媒介管理的新视野[J].新闻爱好者,2011,4(07):4-5.[11] BENJAMIN. The Arcades Project[M]. H Eiland, K

McLaughlin, Trans.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12] CASTELLS.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 2nd Edi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13] GEHL.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M]. St

Louis: Island Press, 2011.[14]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Vintage Books Edi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2.

[15] KITTLER F. Optical Media[M]. Anthony Enns, Trans. New

Jersey: Wiley, 2010.[16] MCLUHAN M, GORDON T.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M]. Corte Madera: Gingko Press, 2003.[17] OLDENBURG, BRISSETT. The third place[J/OL]. Qualitative

Sociology, 1982, 5(4), 265-284. Retrieved from /10.1007/BF00986754. DOI:10.1007/bf00986754.

[18] VIRILIO. The Overexposed City[M]. New York: Semiotext(e),

1991.[19] ZUKIN.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实现课程体验形式上的突破,突破传统的“讲授—接受”的方式,在课程互动层面挖掘新的形式。借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创“融媒体教学远程化、沉浸式教学近景化”的创新教学模式设想,并通过场景和角色设计,实现让远程教育近起来(沉浸,immersive)、让课堂教学动起来(互动,interactive)起来的效果。例如在“图像城市与技术传播”授课环节,力图在课程内容体验上加入对应课程内容的技术设备载体,如VR眼镜等,通过构建城市场景并通过技术设备介入的方式使学生们对于城市体验产生新的认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论文考查+作品实践”两个层面,学生可根据自身优势习性选择考核形式。在实现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启发同学们主观能动地理解城市创造新城市空间的能力。4课程所依托的平台课程主体依托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院成立有“城乡传播”科研团队,团队成员集合有建筑与城市规划背景及新闻传播背景的专业科研力量,为课程提供全方面的科研保障。此外通过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创意设计学院跨学院的合作,为建筑与创意设计、城市品牌传播、城市更新理念探索、城市文化发展等领域赋能。学院已经建设有针对本科生全校跨专业的同济大学交叉精品通识课程“城市建筑媒介与跨学科传播”,在打通城市、建筑与传播学科的壁垒,促进学科交叉的可能性方面已经迈出关键一步。在往年与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的校企合作平台的资助下,“城乡传播”科研团队已完成一系列的丰硕的科研成果。此外,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共同成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全媒体研究院”(简称:全媒体研究院),围绕全媒体相关文化、技术、制作与传播等领域展开研究咨询、培训和制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框架。目前全媒体研究院的平台、空间与设备建设基本完毕,项目推进顺利。围绕上海城市生态文化与品牌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智库与学科资源搭建基本完毕;围绕“城市文化品牌与传播”,形成常态化高水准学术讨论与品牌工作营;“城市文化与品牌”122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aochengxu/1690002453a29936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