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发(作者:)
浅谈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大运河论文
浅谈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单位:土木建筑学院,道路工程 序号:15
摘要: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古代世界是首屈一
指的 ,而且河道水深、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工 ,体现了我国古代人
民的聪明才智。隋朝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的开凿 ,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
的繁荣和南北经济的交流。本文就隋代开凿大运河这项工程,根据历史文献分析了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的条件原因,以及运河在以后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彰显大
运河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关键词:大运河;隋朝;运河开凿;历史意义;影响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sui dynasty grand canal digg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Zou Guangyong (631301120105).
The author units: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road engineering serial Number: 15
Abstract: the sui dynasty grand canal is one of the greatest
engineering in the world. The length of the grand canal in the ancient world is second to none, and the river water depth, width and navigation
ability is also the biggest. Its completion, reflected the wisdom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 The sui dynasty grand canal to drink praise the
world in one thousand. The digging of the canal, promoted the canal
city's prosperity and the north-south economic exchanges on both sides.
In this paper, the sui dynasty grand canal was dug the project,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alyzes the digging the conditions
of the cause of the sui dynasty grand canal and the canal i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reveals the
grand canal as a miracle of nature in the ancient working people.
Key words: the grand canal; The sui dynasty. Canal;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mpact
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争霸的需要,调集民力挖掘自今扬州向
东北终入淮河的“邗沟”。邗沟全长170公里,沟通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是为大运
河修建最早的一段。
一、隋朝大运河概况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江淮以南,
已被历次中原打乱时南下移民开发成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隋政权为了控
制和搜刮这一地区的财富,于大冶元年(公元605年),在隋炀帝的主持下,开凿通 济渠。据《隋书》记载:“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同时这个也是对汉
魏所开之汴河的一次大改道,从洛阳开始,以洛水,谷水为源,向东至开封,这一段基本还是古汴道。再往东则偏南,经夏邑、永城、宿县、灵璧一线,至今江苏盱眙县北入淮水,再通邗沟过长江,经江南运河直达杭州。当时隋政权在开成通济渠的后三年,为解决东北国境军事据点的军运问题,又向北开永济渠。据《隋书》记载: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从此,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以洛阳为中心,南达杭州,北抵北京,全长两千七百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今河北、山东、河南等八个省市,形成了以长安、洛阳为轴心,向东北、东南辐射的水运网络。
二、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
1、隋炀帝继承其父杨坚为他创下的基业,给他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的初期,有过许多善政,据史料记载:“上(杨坚)性严重,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初得政之始,群情不附,诸子幼弱,内有六王之谋,外致三边之乱。握兵居重镇者,皆周之旧臣。上推心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每旦听朝,日晷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自强不息,朝夕孜孜;人庶殷繁,币藏充实;是虽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称近代之良主。”
2,大运河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巩固隋朝政治的需要。
早在隋炀帝前,不仅有地方氏族势力起兵反隋,而且人民群众的起义斗争连绵不断。如公元597年,桂林人李光仕起义反隋,被镇压。接着又爆发了李世贤的反抗斗争。公元600年,李英林起兵于熙州。次年,潮州等五州的人民,纷起抗隋。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而隋朝却因“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大大缩短航程,加强对南方人民的镇压活动。
3,大运河开凿是当时军事形势逼迫的结果。
从东汉末年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的400年间,中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这种长期分裂对峙的结果,形成地方割据集团和割据一方的观念。隋朝统一以后,这种割据势力和观念必然同隋朝中央政府,中央大一统思想存在这尖锐的矛盾。北齐灭亡后,降隋的山东士族集团,仍然是统治集团的一部分。他们在地方拥有很大的权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动辄数州暴动。因此,隋朝中央政府必须从战略上加以重视,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加以控制,强大的政治来经营,强大的经济做后盾,强大的交通作支撑,才能维持真正的统一局面。 与此同时,隋朝的北方与西北方,突厥势力强大起来。突厥民族自北魏以来时和时叛,隋初曾参与打内战,大肆侵扰。此外,东北的形势也不容乐观,高丽政权不断派兵南侵。因此对隋王朝来说,无论是刚实现统一的东方,南方,还是北方西北和东北方情况都是很严峻的,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控制时局,而要实现运兵迅速,粮草和军用品供应及时,没有便利的交通是万万不行的,因此,解决南北运输乃当务之急。
4,大运河的开凿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隋朝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当时南方的生产经过了六朝时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已经成为繁盛之区。这里的“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复衣天下。”而自古号称天府之国的
关中,已经不能满足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因此,急切需要转运南方的粟米布帛。但是,中国的地形却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江大河也都由西向东流入大海,南北交通从来没有很好的整顿过。隋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必须把南北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沟通南北的隋朝大运河工程就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了。
三、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1、在历史上为促进中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长久的重大贡献。
因地球上亿万年的地质构造的变迁,中国的地形地貌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因而形成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动的。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之前,中国南北各地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常常为江河所阻隔,什么长江天险、黄河天堑等等,严重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这对于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无论怎样估量都不为过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打下了地域和经济文化的根本性基础。 这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其主导阶级的地主阶级,在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时期,为中国和世界人类所干下的最有意义的事,
2、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中华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大家庭的统一和发展。
一千四百多年来,大运河长年累月地有力地促进中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形成了统一的社会经济文化整体,自必为居住在这一地域上的所有五十六个民族,提供了共同生息、繁育和融合发展的地域基础,打破一切人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分裂、阻隔,使中华大地总是因之而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不可分割。这是大运河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不断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这一伟大贡献,在今天显露得更为鲜明:假如没有这条沟通南北交通运输和经济文化往来的水运大动脉,来促进全国的统一,而使中华大地分裂成若干个民族国
家,则在这片广袤的比欧洲还大两倍的土地上,不知要分裂成比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还要多几倍的大小国家,
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分裂的欧洲,中华大地如果分裂成几十个国家,又不知将要发生多少次大规模流血战争,将给中华大地的人民和世界人类带来多少祸害,
3、在当代世界,大运河仍然是中国南北交通的水运大动脉,每天每时每刻,还都在为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历史上,也是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至今还留给人类能够创造巨大经济财富的伟大工程;而且还将天长久久地给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这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四、总结
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代大运河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伟大成果,是劳动群众智慧和才能的结晶。隋场帝在条件已经成熟的时刻,把握时代的航向,不失时机地发起和组织兴建了这一雄伟工程,完成了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建立了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不仅对隋朝本身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后来的王朝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就是对现代也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食货志》 【1】《隋书.
【2】梁方仲,“论隋代经济高涨的原因”载《历史研究》
【3】冯国超.中国皇帝大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4】《资治通鉴》
【5】《隋书.隋高祖记》
【6】(梁)沈约.宋书,列传第十四.[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10第1015页
【7】韩隆福著,《隋炀帝评传》[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aochengxu/1689534172a263952.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