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的基本理论基础

PPT的基本理论基础

2023年7月9日发(作者:)

PPT的基本理论基础

PPT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经验之塔。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1946年写了一本书《视听教学法》,其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对经验是怎样得来的,认为经验有的是直接方式、有的是间接方式的来的。各种经验,大致可根据他的抽象程度,分为三大类(抽象、观察和做的经验)、十个层次。 如下图:

经验之塔

1.做的经验

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指直接地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取得的经验,是通过对真实事物的看、听、尝、摸和嗅,即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的具体经验。

设计的经验:指通过模型、标本等学习间接材料获得的经验。模型、标本等是通过人工设计、仿造的事物,都与真实事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上应用比真实事物易于领会。

演戏的经验:指把一些事情编成戏剧,让学生在戏中扮演一个角色,使他们在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去获得经验。参加演戏与看戏不同,演戏可以使人们参与重复的经验,而看戏是获得观察的经验。

2.观察的经验

观摩示范:看别人怎么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知道一件事是怎么做的。以后,他可以自己动手去做。

野外旅行:可以看到真实事物的各种景象。 参观展览:展览是供人们看的,使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电视和电影:银屏上的事物是真实事物的替代,通过看电视或看电影,可以获得一种替代的经验。

静态画面、广播和录音:它们可以分别提供听觉的与视觉的经验,与电影、电视提供的视听经验相比,抽象层次更高一些。

3.抽象的经验

视觉符号:主要指图表、地图等。它们已看不到事物的实在形态,是一种抽象的代表,如地图上的曲线代表河流,线条代表铁路等。

言语符号: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符号。言语符号是一种抽象化了的代表事物或观念的符号。

在“经验之塔”中,我们看到,学习者开始是在实际经验中作为一名参与者,然后是作为一名真实事件的观察者,接着是作为一名间接事物的观察者(提供一些媒体来呈现这些事件),观察到的是真实事物的替代者,最后,学习者观察到的是一个事件的抽象符号。戴尔认为,学生积累了一些具体经验,并能够理解真实事物的抽象表现形式,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参加更加抽象的教学活动。

“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

1.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但不是说获取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梯,也不是说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划分阶层是为了说明各个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

2.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下手,逐步升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

3. 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概念可供推理之用,是最经济的思维工具,他把人们探求真理的智力简单化、经济化。

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学习更为具体,从而导致更好的抽象。

5.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aochengxu/1688881665a180485.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