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宗“五位百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宗教心理学上的意义

唯识宗“五位百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宗教心理学上的意义


2024年5月2日发(作者:)

唯识宗

五位百法

的主要内容及其

在宗教心理学上的意义

杨健

*

摘要

:“

五位百法

是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思想

被中国唯

识宗所继承

它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物质想象和精神现象分为五类

一百种

其中的心法八种和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

本文在介绍

五位百法

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阐述了它在宗教心理学

上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唯识宗

五位百法

宗教心理

全称为

法相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创立的唯识宗又称

法相宗

人们往往用

法相

唯识

这两个核心概念来总括印度瑜

唯识宗

。“

法相

指世间一切存在物

包括物质层面和

伽行派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

有三层含义

:“

相貌

”“

义相

”“

体相

”。“

精神层面

的相状

。“

义相

指人

指人的感觉器官以及意识能够分辨的各种存在的行状

。“

体相

指一切法所具有的本质性

的意识能够分别

判断

思维的相状

的相状

中国印度瑜伽行派将一切法分为五位一百种

简称为

五位百法

*

*

杨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

研究员

·109·

唯识宗接受了这种思想

世亲在

百法明门论

中将一百种法分为五类

包括

心法八种

心所有法五十一种

色法十一种

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或称为

杂染法

”;

后一种是

无为法六种

前四位是

有为法

无为法

”,

又称为

清净法

”。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五位百法

安排次序有如下解释

”,“

由此心故

或著生死

或证涅槃

”,

故列心法于首

切法中

心法最胜

,“

心起即起

心无即无

”,

故列于心法之

因心所有法与心相应而生起

,“

谓此色法不能别起

”,

是依心

色法之所以列在心法

心所有法之后

,“

无别有体

”,

是借助前三位法

与心所而产生

第四种心不相应行法

故列于有为法的最后

第五种无为法

不能自己显示

而要借

施设有

助前四法

故列于最后

五位百法

是唯识宗对世间一切物质现象及精神现象以及出世间的

存在所做的总的概括和归类

它将一切法分为杂染性质的

有为法

和纯

。“

有为法

无为法

产生的根本依据是阿赖耶

净性质的

无为法

识所蕴藏的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

这样一来

一切法的产生与消亡都是

所作用的结果

,“

法相

唯识

这两个核心概念就有机联系在

了一起

五位百法

的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主要介绍与宗教心理密切相关的

心法及心所有法

1.

心法

相对于

心所

而言

唯识宗认为

,“

八识

之识心法又称

心王

意为精神作用的主体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

它主要

体自身名

心王

。“

心王

指认识能起缘虑

思量

了别

积累和保有经验等能动作用而言

,“

心起则起

心无则无

如王左右而不离于王

”。

心所

所依

八种心法中

前六种是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和意识

大乘光

:《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卷上

,《

大正藏

44

53

大乘光

:《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卷上

,《

大正藏

44

53

·110·

唯识宗

五位百法

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宗教心理学上的意义

眼识缘色境

即视觉

耳识缘声境

即听觉

鼻识缘香境

即嗅觉

舌识缘味境

即味觉

身识缘触境

即触觉

上述五识相当于感觉

意识

是以法

包括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为境的认识

指想象

推理

断等心理作用和思维活动

。“

五识各缘自境

名各别境识

意识遍缘一切

名为一切境识

即总是不停第七种末那识

自相

行相

恒审思量

顿地起思虑作用

它的特点主要有三

首先

以阿赖耶识为其存在活动的

依据

并与后者一起成为前六识发生的依据

其次

以阿赖耶识为

即攀缘阿赖耶识的

见分

”,

作为

自内我

”。

最后

在未成佛果

,“

恒审思量

表现在

所执我相

但是通过修行达到转依位时

人之所以发生

我执

的谬误

具体在于末那识的则

审思量无我相

作用

末那识所具有的

恒审思量

的特点

使其不同于前六识中时有中

一般视为潜在的自我意识

断的

意识

。《

成唯识论

指出

第八种阿赖耶识

是唯识宗特别阐发的一种识体

首先是

因相

”:“

此能执持阿赖耶识

体相虽多

略说唯有如是三相

诸法种子令不失故

名一切种

离此

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

此指能永恒执持产生世界一切事物的种子

是万法之根本原因

其次是

果相

”:“

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

不善业异熟

又名

一切种识

果故

说名异熟

离此

命根

众同分等

恒时相续

胜异熟果不可得

异熟即果报

指此识能按照前世所作善恶等行为

),

引生后世

的相应报应

保证精神主体的永恒相续

并以不同的形体和身份

生于特

有三个方面

谓能执持诸法种子

定的周围环境

最后是

自相

),

受熏形成新种子

所藏

),

被第七识执为自我

执藏

)。

实即上述因

此指阿赖

:“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

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

相与果相的统一

普光述

:《

俱舍论记

卷三

,《

大正藏

41

57

:《〈

成唯识论

校释

卷二

,(

玄奘译

韩廷杰校释

中华书局

古印度

护法等

1998,

7~8

:《〈

成唯识论

校释

卷二

,(

玄奘译

韩廷杰校释

中华书局

古印度

护法等

1998,

7

:《〈

成唯识论

校释

卷二

,(

玄奘译

韩廷杰校释

中华书局

古印度

护法等

1998,

7

·111·

耶识由其前七识的杂染熏习构成种子

此中熏习为因

种子为果

阿赖耶

识的种子又能生起前七识的杂染现行

此中种子为因

现行为果

这种互

为因果

连续不断的识体

使一般人认为它就是内我

灵魂

),

即名阿赖

耶识之自相

所以

此识是物质世界和自身的本源

也是轮回果报的精神

主体和由世间证得涅槃的依据

2.

心所有法

”“

心所

”“

心数

”,

指相应于心法而起的心理心所有法简称

心所法

。“

言心所有法者具三义故

活动和精神现象

所有

故名

恒依心起

与心相应

系属于心

唯识宗将心所有法分为六类五十一种

这六类是

遍行五种

别境五

善十一种

烦恼六种

随烦恼二十种和不定四种

,“

遍行心所

”,

指任何认识发生时都会生起的心理活动

因带有第一

。“

此遍一切善

不善

无记心

故名遍行

。”

遍行

普遍行

故名

别境

相对

包括

作意

(1)“

”,

指心识具有之感触事物的能力

亦分眼

。“

触者

令心

心所触境为性

思等身

意六触

相当于触觉

意思是说

”,“

令心

心所感触自己的认识对象

并引生

所依为业

思等其他心理活动

(2)“

”,

指外界影响于生理

情绪的痛痒

苦乐

忧喜

好恶等感

。“

受者

领纳顺

俱非境相为性

起欲为业

能起合

非二

俱非境

指对个人有利

不利和无利害关系的三种不

欲故

。“

的作用就在于由感触这些境界而产生

”“

”“

同境界

不苦不乐

等相应的主观感受

由此引生远离

违境

而追求

顺境

等一系列爱欲活动

(3)“

”,

指能造作身

意三业的精神作用

相当于支配行为的

。“

思谓能令心有造作

。”

思想

意志等

窥基注解

、(

普泰增修

百法明门论解

卷上

,《

大正藏

44

47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1

古印度

安慧

,《

大正藏

44

48

窥基注解

、(

普泰增修

百法明门论解

卷上

窥基注解

、(

普泰增修

百法明门论解

卷上

,《

大正藏

44

48

:《

阿毗达摩俱舍论

卷四

,(

玄奘译

,《

大正藏

29

19

古印度

世亲

·112·

唯识宗

五位百法

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宗教心理学上的意义

(4)“

”,

指认识直接反映的影相

以及据此形成种种名言概念

的思维功能

它相当于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思想等

。“

则于境

取像为性

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谓安立自境分齐故

方能随起种种

名言

(5)“

作意

”,

指使心警觉以引起活动的心理作用

。“

作意

谓能令心

警觉

,“

别境心所

”,

指由特定境界引起的心理活动

包括欲

胜解

第二

(1)“

”,

指希求

欲望

。“

云何欲

谓于可爱乐事

希望为性

。”

(2)“

胜解

”,

指对所缘之境作出确定无疑的判断

。“

胜解

谓能于境

印可

(3)“

”,

指记忆

。“

云何念

谓于惯习事

心不忘失

明记

为性

(4)“

”,

谓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

佛教以此作为取得确

。《

俱舍论

将其定义为

心一境

定之认识

作出确定之判断的心理条件

(5)“

”,

指通达事理

决断疑念取得决断性认识的那种观念和精神

。“

云何慧

谓即于彼择法为性

……

断疑为业

慧能简择

于诸法中

作用

得决定故

,“

善心所

”,

指符合佛教教理的思想

包括信

无贪

第三

无嗔

无痴

精进

)、

轻安

不放逸

不害

(1)“

”,

指对佛教的根本原理深信不疑

。“

云何信

谓于业

诸谛

宝等

深正符顺

心净为性

窥基注解

、(

普泰增修

百法明门论解

卷上

,《

大正藏

44

48

:《

阿毗达摩俱舍论

卷四

,(

玄奘译

,《

大正藏

29

19

古印度

世亲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1

古印度

安慧

:《

阿毗达摩俱舍论

卷四

,(

玄奘译

,《

大正藏

29

19

古印度

世亲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1

古印度

安慧

:《

阿毗达摩俱舍论

卷四

,(

玄奘译

,《

大正藏

29

19

古印度

世亲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2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2

古印度

安慧

·113·

(2)“

”,

指对所做过错自己感到羞耻而起防止重犯的心理作用

云何惭

谓自增上及法增上

于所作罪

羞耻为性

(3)“

”,

指对所做罪业在别人面前感到羞耻

害怕责罚

不再重

。“

云何愧

谓他增上

于所作罪

羞耻为性

。”

(4)“

无贪

”,

指对生存和维持生存的一切条件没有贪欲之心

。“

云何

无贪

于有

有具

无著为性

对治贪著

作善为业

(5)“

无嗔

”,

指对任何痛苦和造成痛苦的条件不愤恨

。“

云何无嗔

于苦

苦具

无恚为性

对治嗔

作善为业

(6)“

无痴

”,

指遵循佛教教义的思想活动

。“

云何无痴

谓痴对治

如实正行为性

(7)“

”,

指努力修行

不懈怠

。“

勤谓令心勇悍为性

。”

(8)“

轻安

”,

使身心轻适安稳的精神作用

它主要在禅定中生起

。“

安谓轻安

远离粗重

调畅身心

堪任为

性质在于使修习能持续进行

对治昏沉

转依为业

(9)“

不放逸

”,

放逸

相对

指努力一心修持诸善法

对治制

。“

不放逸者

修诸善法

离诸不善法

。”

服贪

痴等诸烦恼

(10)“

”,

指离诸分别执着

达到不偏颇

平静

平等的心境

。“

平等性

无警觉性

说名为舍

(11)“

不害

”,

指以慈悲为怀

不害众生

。“

云何不害

谓害对治

瑏瑠

悲为性

谓由悲故

不害群生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2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2

古印度

安慧

:《〈

成唯识论

校释

卷六

,(

玄奘译

韩廷杰校释

中华书局

古印度

护法等

1998,

30

:《〈

成唯识论

校释

卷六

,(

玄奘译

韩廷杰校释

中华书局

古印度

护法等

1998,

30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2

古印度

安慧

:《

阿毗达摩俱舍论

卷四

,(

玄奘译

,《

大正藏

29

19

古印度

世亲

:《〈

成唯识论

校释

卷六

,(

玄奘译

韩廷杰校释

中华书局

古印度

护法等

1998,

30

:《

阿毗达摩俱舍论

卷四

,(

玄奘译

,《

大正藏

29

19

古印度

世亲

:《

阿毗达摩俱舍论

卷四

,(

玄奘译

,《

大正藏

29

19

古印度

世亲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2

古印度

安慧

瑏

·114·

唯识宗

五位百法

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宗教心理学上的意义

,“

烦恼心所

”,

是佛教所说扰乱众生身心

使之发生迷惑

苦恼第四

。“

烦是扰义

恼是乱义

扰乱有情

故名烦恼

。”

等精神状态的总称

识宗所说的烦恼心所指六种根本烦恼

包括

恶见

(1)“

”,

指贪爱

贪欲

。“

云何为贪

于有

有具染著为性

能障

无贪

生苦为业

……”

(2)“

”,

指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

云何嗔

谓于群生

损害

为性

(3)“

”,

谓愚昧无知

不明事理

。“

云何为痴

于诸理

事迷喑为

能障无痴

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4)“

”,

意谓傲慢自负

(5)“

”,

指对佛教及其教义犹豫不决

。“

云何疑

谓于谛宝等

有为无

犹预为性

不生善法所依为业

(6)“

恶见

”,

指违背佛教

真理

的见解

。“

云何恶见

于诸谛理

颠倒推求度

染慧为性

能障善见

招苦为业

……”

,“

随烦恼心所

”;

随烦恼

指随从根本烦恼所起的烦恼

故名

第五

唯识宗所说的随烦恼心所有二十种

包括不信

懈怠

放逸

昏沉

失念

不正知

散乱

无惭

无愧

忿

(1)“

不信

”,

相对

指心不清净

不相信因果报应等佛教

教义

(2)“

懈怠

”,

相对

指对佛教善行不努力

(3)“

放逸

”,

不放逸

相对

指离善放纵

不修善法

窥基

:《

成唯识论述记

卷一

,《

大正藏

43

235

:《〈

成唯识论

校释

卷六

,(

玄奘译

韩廷杰校释

中华书局

古印度

护法等

1998,

31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2

古印度

安慧

:《〈

成唯识论

校释

卷六

,(

玄奘译

韩廷杰校释

中华书局

古印度

护法等

1998,

31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

成唯识论

校释

卷六

,(

玄奘译

韩廷杰校释

中华书局

古印度

护法等

1998,

31

·115·

(4)“

昏沉

”,

略称

”,

指昏沉蒙昧的精神状态

。“

云何昏沉

心不调畅

无所堪任

蒙昧为性

(5)“

掉举

”,

指使心躁浮不静的作用

。“

云何掉举

谓随忆念喜乐等

心不寂静为性

(6)“

失念

”,

相反

指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铭记在心

(7)“

不正知

”,

指不符合佛教教义的认识

有败坏戒律的作用

。“

何不正知

于所观境谬解为性

能障正知

毁犯为业

……”

(8)“

散乱

”,

指贪

嗔等烦恼使心思分散的那种心理作用

。“

云何散

谓贪

痴分

令心

心法流散为性

……”

(9)“

无惭

”,

指做坏事不感到羞耻

(10)“

无愧

”,

指做别人认为罪恶的事不感到惭愧

也不害怕

(11)“

忿

”,

指暴怒

。“

云何忿

谓依现前不饶益事

心愤为性

……”

(12)“

”,

指怨恨心理

。“

云何恨

谓忿为先

结怨不舍为性

……”

(13)“

”,

愤恨恼怒

。“

云何恼

谓发暴恶言

陵犯为性

忿恨为

心起损害

(14)“

”,

隐藏己过的心理活动

。“

云何覆

谓于过失

隐藏为性

谓藏隐罪故

(15)“

”,

指为贪图财利等而欺骗别人的思想和活动

。“

云何诳

矫妄于他

诈现不实功德为性

(16)“

”,

指矫揉造作掩饰自己过错的思想与活动

。“

云何谄

谓矫

瑏瑠

设方便

隐己过恶

心曲为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

成唯识论

校释

卷六

,(

玄奘译

韩廷杰校释

中华书局

古印度

护法等

1998,

34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瑏

·116·

唯识宗

五位百法

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宗教心理学上的意义

(17)“

”,

指依恃自己的长处而骄傲自大的心理作用

。“

云何骄

于盛事

染著倨傲

能尽为性

(18)“

”,

指损害他人的心理情绪

(19)“

”,

指对别人的成功发生嫉妒的心理

。“

云何嫉

谓于他盛

心妒为性

(20)“

”,

指对财施

法施悭吝的心理

。“

云何悭

谓施相违

心吝

为性

……”

,“

不定心所

”,

其共同特点是善恶的性质不定

其性取决于同何第六

种心理发生联系

相应而起

它包括

恶作

睡眠

(1)“

恶作

”,

亦译

”,

指恶于以前所做事的心理

。“

恶作者何

恶所作体名为恶作

应知此中缘恶作法

说名恶作

谓缘恶作心追

悔性

(2)“

睡眠

”,

指心处于昏昧而不由自主的状态

。“

云何睡眠

谓不自

在转

昧略为性

(3)“

”,

指对事理的粗略思考作用

。“

云何寻

谓思慧差别

意言

寻求

令心粗相分别为性

(4)“

”,

指对事理细密深入的思考作用

。“

云何伺

谓思慧差别

意言伺察

令心细相分别为性

3.

色法

色法

指有质碍或变碍之物

分为三类十一种

包括

五根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

五境

色境

声境

香境

味境

触境

)、

无表色

4.

心不相应行法

也不属于

的有生灭变化的现心不相应行法指既不属于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3

古印度

安慧

:《

阿毗达摩俱舍论

卷四

,(

玄奘译

,《

大正藏

29

20

古印度

世亲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4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4

古印度

安慧

:《

大乘广五蕴论

》,(

地婆诃罗译

,《

大正藏

31

854

古印度

安慧

·117·

又此法为

五蕴

中行蕴所摄

故名

”。

它象

故称

心不相应

分为二十四种

非得

异生性

)、

众同分

命根

无想事

无想定

灭尽定

名身

句身

文身

无常

流转

定异

相应

次第

和合性

不和合性

5.

无为法

无为法指非因缘和合形成

无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

认为无为是诸法

之真实体性

是终级真理

与实相

法性

真如

涅槃同义

唯识宗提出

六种无为

包括

虚空无为

择灭无为

非择灭无为

不动无为

受想灭

无为

真如无为

五位百法

是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思想

被中国唯识宗所继承

距今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

其中涉及宗教心理的内容依然具有很高的意义

和价值

,“

五位百法

中的心法和心所有法共有

59

涵盖人的就广度而言

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

心理体验

心理作用

其中既有正面性质的

也有

负面性质的

还有中性的

。1000

多年前的佛教徒就对人的心理有如此仔细

的观察

如此详尽的描述

如此清晰的分类

的确让人感叹

尽管

五位

百法

对正面

负面心理的评判是以佛教教义为圭臬的

但其中存在诸多

有意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

,“

五位百法

对人类心理的分析也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就深度而言

例如

我们现在均用

惭愧

一词

五位百法

有明确的区分

再如

末那识一般被视为潜在的自我意识

有人将

它与西方心理学所揭示的潜意识相提并论

还有人认为它相当于所谓

他们据此认为

西方心理学迄今只达到对末那识有所认识的程度

还无法揭示阿赖耶识

这种观点正确与否姑且不论

但印度瑜伽行派和中

国唯识宗对阿赖耶识的探讨和阐发的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当然还要说明

,“

五位百法

对人之心理的诸多分析和探讨并非以玩弄名相为目的

的是

它毕竟是其解脱论的理论预设

而且是为其服务的

·118·

唯识宗

五位百法

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宗教心理学上的意义

在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

唯识宗以名相众多

论证繁复而著称

思辨

性最强

佛教哲学理论也最丰富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

唯识宗代表了中国

佛学思想

佛教哲学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唯识思想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涉及

宗教心理

但显然学术界对此的研究还很薄弱

笔者认为

主要原因在

将佛教研究与心理学结合起来难度颇大

心理学发端于西方

有其自

身的学术发展脉络和规律

实践性

例如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等

和临床

性的特征明显

而佛教属于典型的东方宗教

历史超过

2500

博大精

这两门学科之间的跨度太大

难以驾驭

就研究中国唯识思想而言

必须熟悉繁体字

古汉语

佛教知识

而这些要求均非一日一时之功所能

达到

不过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心理学学科体系

必须将其植根

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的沃土中

而佛教从它诞生之初就关注人

关注人的

心理

关注人的解脱

其中包含极其丰富的佛教心理内容

·119·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601358a2478216.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