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简析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对时代感的
构建
作者:刘思琦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5期
【摘 要】随着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热播,人们重新燃起了对盗墓题材的信心。
对于热门IP的改编,我们在商业化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的是如何通过画面去讲好一个故事。
孔笙导演和他的团队通过对细节和光影色调的细致把控,将故事发生时的时代感进行了现实主
义的还原。正是这样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才能创作出有质感的作品。
【关键词】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时代感;现实主义;还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35-02
由孔笙导演领衔,正午阳光团队打造的网络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自开播以来便颇受
好评,许多忠于原著的书粉也都纷纷对该剧伸出大拇指,称赞这部剧的良心制作。近年来出品
的多部盗墓题材剧作,大都被吐槽为故事情节粗糙、五毛特效、缺乏诚意,让很多盗墓粉失望
至极。然而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却凭借着它的精良制作、对原著的高度还原、富有诚意
的特效、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经得起推敲的故事情节,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说起盗墓题材的剧作,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期待它所呈现的特效。但对于电视剧来说,认真
讲好一个故事却更重要。孔笙导演是一位很具有情怀的导演,他很擅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
创作,对年代戏有着精准的把握。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多书迷的认
可,离不开导演对故事发生背景的时代感构建。
一、服装道具,于细节之处营造真实氛围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故事背景设定于20世纪80年代。剧中通过还原当年的老车站、
老街、老商店、八十年代流行服饰等等,仿佛将观众真实地带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
在那里跟着主人公胡八一和他的小分队一起,经历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
剧作开始两集作为剧情铺垫,在年代感还原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胡八一离开部队后到北
京找好友王胖子,火车停靠在了北京南站。于是,80年代北京南站的面貌就鲜明地展现在了
观众眼前:古旧的车站标牌、流动的食物小推车、奔走赶路的人群……人群中一个戴着墨镜、
衣着时髦、发型飞扬的人,喊了一句“天王盖地虎”,胡八一便接上一句“宝塔镇河妖”。王胖子
与胡八一张口就来的暗号对接方式,其实很符合他们曾经是“下乡知青”这样的身份。这里王胖
子的服装搭配为蓝白相间的水兵服和泛白的牛仔外套,透着一股浓浓的80年代怀旧风。再加
上他的蛤蟆镜与烫花卷发,散发着一股子痞气,这种造型很符合胖子在北京“北漂”的身份特
龙源期刊网
征。胡八一坐着王胖子的三轮车穿梭在老北京大街上,卖早餐的小推车、卖杂志的报刊亭、沿
街的小贩、戏耍的孩童,一股浓郁的年代感扑面而来。还有街上时不时出现的标语“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为实现四化而奋斗”、“实行计划生育,贯彻基本国策”等,很容易就体现出了80年
代改革开放的社会面貌。再来说室内的布景。胡八一进到王胖子的小出租屋后,镜头便以胡八
一的视角呈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贴了满墙的80年代当红花旦的海报,这其中有一张海报比
较特别,是1964年毛主席迎接周总理访苏回国的海报。原著中王胖子是十分崇拜毛主席的,
这个小细节就安排得很有深意。然后是悬挂着的军用挎包、家家户户都有的红边搪瓷花脸盆、
绿网格铁皮暖壶等等,这些个小物件都算是那个年代的标志性存在,这样的细心布景实在是诚
意满满。开篇十分钟,观众已完全置身于80年代的大环境中,在代入感强的同时,也能更好
地去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
胡八一跟王胖子回到当年下乡时的农村,村支书家里的墙上贴的是十大元帅骑马图,这是
当年农村人家里最常见的海报了。墙上的宣传口号“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
有作为的”,这是毛主席在1955年说过的话,后来却被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当成了口号来喊。
当年胡八一跟王胖子下乡时就在这个村子,改革开放后他们再次回到这里,口号依然在,村子
还是当年的村子,但是主角的心理已经不同了。他们一心想让村里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也
就为后面的盗墓之行埋下了伏笔。
剧中诸如此类的细节布景还有很多,例如:陈教授家里“保护文物”的标语、辽金古墓墙上
的壁画、格纳军库里的枪支弹药等等。这些导演在细节上的处理给了观众很强的代入感,对年
轻的观众群来说,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在产生新鲜感的同时又对剧情更加期待,而对有一些
年代经验的观众群来说,这些画面就仿佛是掀开了一个回忆的篇章。
二、光影结合,独具匠心呈现艺术真实
光线在现实生活中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使我们获得了对客观世界中人和景物的
外部形态、表面结构、空间位置和色彩等方面的认识。①同样,在电视画面中,光线是画面最
本质的形式要素,是画面记录和再现现实影像所不可或缺的手段。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
中的光线造型就非常鲜明。它通过不同的用光理念,营造出了不同环境下的影像气质。
剧中有很多室内戏,它们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主要光源都是来自于由窗外射进屋内
的强烈的环境光。在现实生活中,室内在不开灯的情况下,主要光源的确是来自于窗外的环境
光。然而在很多影视剧作品中,仅依靠自然光线,并不能使画面变得好看。这就需要在拍摄
时,尽量去模拟一种自然的环境光线,让室内的主要人物与道具都能在这种光线下产生一种共
性。例如在大金牙古玩店内的一场戏,当主要人物大金牙、胡八一、王胖子三人刚从屋外进到
屋内时,镜头画面此刻正对的是窗户,可以看到这场戏的主要光源就是来自窗外的强烈的白
光,人物都处于一种逆光的环境中。导演此时并没有刻意去给主要人物脸部补光,而是通过道
具表面的反射作用,如屋内顶梁柱的棱光、地上古董的反射光等,从而形成一种真实的环境氛
围。此外,在窗外强烈的光线作用下,由于主体逆光,画面存在高度反差。摄影师利用这种光
现象,把暗部控制得很强势,使高亮的部分很突出,有意识地让部分高亮区域曝光过度,从而
龙源期刊网
让暗部与高亮的部分有节奏地穿插在一起,同时,留出部分中间灰调来展示纯度较高的色彩,
这就从视觉上增加了画面的形式美感,起到了柔化画面的作用,塑造出具有年代特征的古典气
质。
此外,为了严谨地还原这部剧的年代感,剧中还选择了很多漆木家具和金属陈设。主要光
源容易在这些反光物体上形成高光点,这些高光点和光区,不仅使这些道具更具有立体感,同
时也增强了剧中的影像层次,营造出了纵深空间,使画面更为饱满和谐。剧中还有很多地下墓
穴戏,这里的打光手法就比较追求真实性。由于封闭性,地下主要的光源基本来自于人物手中
手电筒的光线,“九层妖楼”也终于不再是“自体发光”,它所发出的蓝光是来自于栖息在塔上的
“火瓢虫”,这样的处理给人一种真实感,即便这些场景是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现的景象,但
也让人愿意接受。
三、色彩意象,有质感的表达突出时代感
现实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当色彩进入到影视画面中,就自然地成为了影视画面造
型的一个重要元素。色彩主要起到还原现实世界中人物、事物和景色的原有色彩,从而间接表
达画面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其中,饱和度作为色彩的基本属性,其高低影响着色彩的视觉感
受,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表达不同的情绪。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通篇采用了色彩的
低饱和度处理,形成了鲜明的色彩风格。这种处理方式,会使画面呈现出褪色、陈旧、不亮丽
之感,更容易让画面传达出一种宁静、雅致和怀旧的感觉,有利于突出现场坏境和道具的质
感。同时,低饱和度处理能够丰富画面影调,提升画面质感,营造一种浓浓的年代感气息,并
将其渲染到整部作品中,增强画面给予观众的代入感。
第一集开场的战争戏,简单介绍了胡八一离开部队的原因。这场戏的整体色调采用了灰
色,给人一种压抑、紧张而冷漠的感觉,这不仅符合战争带给人们的感受,也能从侧面反映出
这场战争对胡八一的重要性。这是胡八一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他不愿意触碰的回忆。后面由
胡八一带领的考古队集体进军沙漠的戏,由于沙漠的性质,这里的主色调偏暖黄色调,但是随
着情节的发展,画面的色调饱和度则略有变化。刚进入沙漠时,画面仍旧是低饱和度处理,暖
黄色调里加入了灰的程度,不仅突出表现了沙漠的冷酷无情,也渲染了人们此刻的不安情绪。
当大家集体逃出精绝古城找到生的希望时,画面的灰色散去,色彩的饱和度变得艳丽了起来,
给人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心理感受。考古队得救了,所有的不安情绪也
烟消云散,一切困难与磨难都过去了。
此外,色彩作为画面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些道具的色彩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在
胡八一领队的这一支考古队伍中,大家的着装色调普遍都比较沉重,而女主Sherly杨的服装就
会比较鲜艳,这样的处理很符合女主人公美籍华人的身份特征;其次,大家身上都会有一个红
色的小配饰,例如胡八一和安力满的红色围巾、sherly杨的红色手套、楚健的红领、萨帝鹏的
红靴、骆驼身上的红布等等。这些红色配饰的存在,与沉重的服饰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
为考古队,他们此行必定是充满了凶险的,深色系的服饰搭配能够呈现出一种沉重、严肃之
感。红色的寓意有很多,这里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象征,这趟寻找精绝古城之旅,是为了国家研
龙源期刊网
究西域文化而进行的一次考古活动,那么这里的红色就意味着一股正能量,暗示了“上交国家”
的精神;其次,红色也有“辟邪”之意。考古队一路上即将面临的各种不可预料的情况,牵动着
观众的心,这些于细节之处的巧妙安排,让人的代入感增强,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
从对《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时代感构建中可以看出,对待大的IP,对原著的还原并不单
单是照本宣科的拍摄,而是真正将小说里所营造的“氛围”进行再现。能够讲好一个故事的基
础,便是能够营造出这个故事发生时所处的“时代感”,从而让观众能很好地入戏。只有通过完
美的细节,整体的把控和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追求,才能创作出有质感的画面,为观
众所认可。
注释:
①赵智,彭文忠.影像解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刘思琦,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3911523a234305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