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发(作者:)
中国插花的含义以及历史发展
中国插花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与西方插花相比,
中国传统插花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追求花材的自然之美;追求花材的意趣美;善用木本花材;采用不对称式
构图形式;赋予花材丰富的内涵与象征性;注重花材与花器、几架、配件以及作品环境的统
一;兼顾中国人的独特赏花方式,分曲赏、酒赏、香赏、谭赏、琴赏和茗赏等。
中国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宇
宙观和审美情趣,认为万物有灵性,主张“天人合一”,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更是有灵性、
有情感之物,所以中国人历代都有寄情花木之凤,赋予各种花木许多象征性和寓意,被人
格化和神化,借以明志,寄托情思,舒展情趣。在插花中也自然视各种花材不单纯是造型
的素材与表现形式美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是构思传情的语言和工具,是创造和表现意境美
的重要要素。
因此自古以来,插花以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为创作的中心与主题,以追求枝情花韵
之美,突出花品花格的表现为最高艺术境界。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被视为清净
高洁,称为净友,常用于佛前供花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称为“花中之
王”,是富有和显贵的象征,是唐代宫廷插花的主要花枕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
动”,有清高淡雅,傲雪凌霜的性格;桂花,是官运亨通、文思长进和中秋团圆的象征;竹,
是虚心和忠诚的象征;松,是威严与长寿的象征等等。另外,一些品高韵胜的花材组合一
起,或根据它们的习性、或按照它们的名称的谐音,赋予一定的寓意。如玉兰、海棠、牡
丹组合一起,名为“玉堂富贵”;松、竹、梅,名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为
“四君子’等。
民间还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习俗,这些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花材
使传统插花作品在花材自然美的基础上又被赋予更多精神上的意义,从而更增添了作品的
美感,使作品更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魅力。
以花枝为线条进行造型,尤其善用木本花枝线条进行造型也是中国传统插花最突出的
特点之一,木本花枝最富画意,或柔或刚,或粗或细,或秀雅或苍古等等。其寿命也较长
又易加工整形,可以自由构图,表现出各种优美生动的轮廓、体量、质感与动态,展现出
一叶一世界,一花一乾坤的艺术天地。中国插花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佛教、
道教和儒家哲学思想及宇宙观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中国绘画、造园、文学和风俗
习惯等的综合影响。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
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把美
丽的花卉纹饰烧制在陶器上。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期,花卉纹饰不仅可以从陶器
上看到,在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有了文字记载。成书于春秋时代的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即芍药。”
这是描写男女青年为表达相互爱慕之情;临别时折下芍药花枝相赠的诗句。他们折下的花
枝就是今天所说的切花。
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阊大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
的句子,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
寓意,可见花卉进入文化领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秦汉时期,文化艺术有了极大发展,插花艺术也不例外,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
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
即是插花。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
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
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
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牡丹在唐代处于国花的地位,每当牡丹花期,人们
争相赏花、买花。宫廷中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如罗虬的
《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
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
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
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
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
仿真程度很高。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当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
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
品德节操等。花材多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
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
花作品叫做“理念花”。从此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对后世影响颇
大。
宋代篮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
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开或盛开,
色彩艳丽,错落有致,姿态飘逸,生机勃勃。
元代插花风格逐渐摆脱宋代理学的影响,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
也就产生了有人所说的“心象花”。钱选绘的吊篮式插花,在吊篮上放两个瓷罐,罐里分
别装满金桂和银桂,上飘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条,暗示金贵、银贵,不如自在如意
贵。反映人们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愿望。
明代是插花艺术复兴、繁荣、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系
统的体系。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庄严富丽,造型丰满,构图严
谨,寓意深邃。如边文进《十全厅堂瓶花》,十种花材,十全十美,又各有含意。中期插
花追求简洁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不喜豪华富贵,常用如意、灵芝、
珊瑚等装点插花。晚期插花追求参差不伦,意态天然。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
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构图严谨,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关系。这一时期
中国插花理论日臻完善、成熟,有许多插花艺术专著相继问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
影响最大,书中对构图、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
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作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袭明代传统风格。受益盆景术的影响,人们崇尚自然、欣赏自然
美,将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微缩在室内几案上。清带还流行写景式插花、组合插花和谐音式
插花。如邹一桂的写景式盘花,花材有竹、棕榈,配以太湖石,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颇
富自然之趣。谐音式插花如马诒所绘作品《前程万里》,以铜钱、佛尘、万年青、李子为
花材取其谐音为主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3477141a2256671.html
评论列表(0条)